《白杨礼赞》教学教案设计【通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白杨礼赞》教学教案设计【通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一篇】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2篇散文下面是关于《白杨礼赞》的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
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
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1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作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
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习
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
六、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摘录的方法
3、学会运用替换法
4、学习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2、课文分析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 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② 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
③ 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
(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
① 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
② 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③ 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④ 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 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5)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由“这样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 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平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平凡的高原和不平凡的白杨树)
(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6)分析课文七、八两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① 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② 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
③ 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④ 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
(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⑤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
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
D、有感情地朗读反问句,再深刻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平凡到不平凡
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是课文显著的特点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4、布置作业
(1)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背诵有关段落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设想
这是1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 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三、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你认为《白杨》是——画,是——画。
2.《白杨》和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三篇】
知识与技能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白杨树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要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难点
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
3、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 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 “礼赞”的含义是什么? 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 开垦( ) 外壳( ) 锤炼( ) 主宰( )
晕圈( ) 倦怠(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婆娑( )虬枝(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3、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绝无旁枝 紧紧靠拢
横斜逸出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 傲然挺立 纵横决荡
五、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六、研读课文,赏析品味。 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 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 “惊奇地叫了一声”。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 2、识记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研读课文,赏析品味 朗读5---9自然段,欣赏白杨树的形美、神美
1、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提示:这一段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描写,也就是象征手法中所说的,“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描写”,从干、枝、叶、皮的描写中,含蓄地体现了人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精神。最后再写白杨树的总性格“倔强挺立”,突出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这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精神的。文章写到这里已达到了由“景”到“树”的目的。)
2、第7段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呢?
(明确:欲扬先抑 后面用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看第8段的在文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了怎样的主题?(主题句:“白杨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一、 小结
二、 品味写法
欲扬先抑 对比 衬托 象征
五、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梅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范例:它既不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冬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欲扬先抑)
礼赞-- 树 不平凡 外部形态 不平凡 人--礼赞
精神气质(对比象征)
教学反思:
李晓华
《白杨礼赞》优秀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理解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描写抒情议论等作用和联系。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象征手法。并且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释题:你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二、理清抒情线索
1、文中有哪些句子或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2、对于这一组抒情句,我们如何美美地读出来?
3、小组讨论后,检测朗读效果。
三、品读文本,分析象征意义
1、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明确:表面写树,其实是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的; 7—8段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一)赏析白杨树的形象
1、作者的感情为什么要一步步加深?
2、说它只是树,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写出了白杨树什么品质?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全班交流。
①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写干,突出了直;写枝,直而紧靠,突出了团结;写叶,向上;写皮,泛出淡青色,突出质朴。
③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要求: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请各位小组长进行读前指导。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五篇】
白杨礼赞
茅盾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三、课时安排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重点
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二、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二、教学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1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上一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汇集4篇】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