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精选4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
教学内容: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唯物辩证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懂得用运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探索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用梯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现梯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图上告诉了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回忆旧知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二、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尝试转化
刚才同学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用拼摆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割补呢?
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规划,刚才的同学没有转化成功,其实是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来转化的,请大家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转化。
那么,用拼摆的方法呢,你准备怎样来拼?
学生上台演示。
3、学生操作、实施转化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
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观察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底、高和面积,大小怎样呢?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汇报后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计算梯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算吗,这个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同桌讨论计算方法。算式是什么?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面积,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别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四、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并理解题意。
计算面积,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判断题
4、抢答题
5、测量并计算
五、总结课堂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创意及反思:《梯形的面积》这一课,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主动提出了“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思考问题,主动思考,把一个新的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呈现多种转化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微课我努力在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语言、教学的展示上突出学习的双向性,避免纯粹的讲解,尝试做到“生”“屏”互动。具体有以下创新点:
一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主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请学生帮老师解决如何比较车窗玻璃大小的问题以及课后的作业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这样做不仅有效提出了数学问题,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做到了《标准》对于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三是教师在微课的环节和问题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微课起到吸引学生,指导学习,提升效果的作用。
介绍:在设计和制作中我努力做到“生”“屏”互动,产生双向学习的效应。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图形转化、想象的思考过程,积累活动经验,观察分析梯形转化前后图形面积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深入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应用情况:本节微课应用于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学生,本课内容为梯形的面积计算,讲课中教师能切合五年级学生年龄、学情特点、学科特点以及学段特点,应用生动形象的提问、对话、操作、演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猜测推理、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过程,在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提高上得到了培养,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四基四能的要求。教学过程深入浅出,课堂氛围生动有趣。
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各是多少厘米,并画出它的高。
3、教师导语: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面的形状是梯形,(出示一辆汽车侧面图)如汽车玻璃就是梯形的,那梯形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呢?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猜想:
让学生先猜测一下梯形的面积可能和哪些量相关。
(2)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学生预设: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利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面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共同推导梯形的面积。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拿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重合,再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使一个梯形逆时针旋转180度,使梯形上、下底成一条走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问:梯形的面积公式中“(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除以2?
③在小组内尝试上面另外几种不同的转化方法,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上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2个梯形上底+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④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同学们知道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哪个吗?下面是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四、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例3S=(a+b)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36+120)×135÷2
S=(a+b)h÷2=156×135÷2
=10530(平方米)
第九册梯形面积计算【第三篇】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梯形面积转化成了其他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概括出梯形的计算方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本节课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四篇】
教学内容:
教材95—96页梯形的面积及例3;第96页“做一做”;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7,8题。
教材分析:
本课试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提醒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的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教材中多角度地推导出了梯形面积公式,并展示了三种方法:一是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二试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三是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不断发展空间想象力,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并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由学生谈对梯形的认识和讲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保障。在新课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探究梯形的面积的方法及合作的要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完全按要求完成学习。接下来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梯形,通过分割法和组合法对图形进行重组,并用文字写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在交流中找到最为简便的公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字母公式。学生完成公式的推导之后要独立完成例3及“做一做”,在练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要多收集一些习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学生准备:
前置作业,梯形若干个,彩笔,练习本。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师谈话:说一说你对梯形的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评价。
生1:梯形有上底,下底和高。
生2:梯形有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
师接着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学生发言预设: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用割补法把它变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推到出来的。
生2:三角形的面积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用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得到的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
师小结:同学们能不能用学过的这些方法设计一种推导方案,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揭示课题,提示学生可以把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方法迁移,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师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一下梯形的面积公式吧!要看清要求,在小组研究中要分好工。
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做一做:利用手中准备好的梯形纸片,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与梯形有哪些联系?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试着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评价并板书。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如下图),梯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一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乘高,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分别求出面积再相加,梯形的面积=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生2:我们小组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小三角形的底试梯形的上底,大三角形是梯形的`下底,高是一样的,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生3: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之和,从而推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大家通过探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想,推导出的公式也不相同,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三个公式,哪一个最简便?
生齐:第三种。
师:通过我们多角度的实验,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师板书)。如果上底用子母a表示,下底用字母b表示,高用字母h表示,那么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公式可以表示为什么呢?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S=(a+b)×h÷2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防守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研究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策略意识的形成。
2,教学例3
出示例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发言预设:从图中可知大坝的上底是36m,下底是120m,高是135m,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可求出大坝的面积是(36+120)×135÷2=10530(m2)
3,完成教材96页“做一做”
请你说一说“做一做”的习题所表达的意思。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阐述解题过程,能够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
(一)预习答疑
1,完成“旧知链接”习题
学生回答对梯形的认识及研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说明: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认识,为本课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奠定基础。
2,完成“新知速递”习题。
学生全班订正答案。
教师对方法进行小结。
(二)教材习题
1,练习二十一第6题
师提问: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全班评议。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师:怎样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全班汇报订正,教师进行方法小结。
(三)课堂作业
1,想一想,填一填。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
2,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单位:cm)
3,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铁片剪去一个角(如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单位:cm),剩下部分的面积试多少平方厘()米?
4,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能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充分运用猜想,探索,验证等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称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能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针对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合作学习,防守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用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方式的学习,既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2篇)
下一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