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参考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旨在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综合素质,通过多元化课程设计、互动式教学方法和科技手段,促进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参考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第一篇】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高中体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教育研究发现,其中分类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对高中体育进行分类教学呢?本文将具体的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些有效的作用。

众所周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是为了应试教育,许多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并且整个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限制学生的发展。随着高中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高中的体育教学。在现在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分类教学模式。所谓的分类教学模式就是在充分尊重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体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划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那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分类教学呢?下面,我将根据我的教学经验简单来谈一谈。

一、立足学生现状,灵活分组。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总结学生的学习现状,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师生关系融洽之后,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学习体育。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做到灵活分组。因为体育教学大多都是在课外进行的,很多都需要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完成。因此,教师应该将体质和综合素质相近的同学分在同一小组,并鼓励小组之间积极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如果出现教师有事不在的情况,就可以想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有不会的地方就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地让学生们掌握体育基本动作,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双杠、排球》的时候,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挂壁前摆上成分腿坐技术。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学习正面双手垫球。从而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等素质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这节课对于高中体育的学习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这节课来讲,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们肯定都不愿意学习。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在进行双杠练习的时候,将班里的学生分为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进行练习。在排球的学习过程中,将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人结为一组。两人一球,分别进行:徒手模仿练习,两、三步移动垫球模仿练习、垫固定球练习和一抛一垫练习。通过这样分组的练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学观念,适当增加体育项目。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是为了考试,为了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甚至由于高中阶段,各种文化课繁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不想再体育课中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中也学习文化课。其实,这种做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应该意识到体育运动恰好能够起到协调的作用,帮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不在因为应试教育而去教育,应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其分类教学而言,首先教师应该针对男女生的差别实施教学,对于高中男生来说,他们更多的会喜欢篮球、足球等;而对于女生更喜欢健美操、羽毛球等。这时就要求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体育项目,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比如,在学习《跳高》这一节的时候,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进行半程助跑背越式跳高练习,改进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学习丈量步点的方法。但是,跳高对于男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而对于女生相对来说差一点。不过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也需要女生对跳高的学习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让女生好好进行跳高的训练,如果优秀的话,跳高训练结束后就进行瑜伽学习,也可以自由进行羽毛球练习。当学生听到这些之后,就会激励他们认真学好跳高课程。因此,采用这种适当增加体育项目的方法,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考核内容,实施因材施教。

传统的高中体育考核内容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教师规定考试题目,然后学生进行考试。其实,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容易使学生只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最终对体育课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分类教学的模式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考试。不再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统一个目标,只要自己尽力了就可以。比如,在跳高测试中,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测试标准。对于一米五左右的学生,只要达到90厘米左右就够了;对于一米六左右的学生,只要达到一米二左右的高度就可以了;而对于一米七左右的学生,需要达到一米四左右;以此类推,让学生不再惧怕考试,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正常发挥。总而言之,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但是,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目前仍然在不断的摸索当中,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时间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情况,总结经验,以便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浩.浅谈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中,.

[2]黄小根.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模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

[3]毕海.推进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实践的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第二篇】

在新课改中,怎样有效地帮助广大体育教师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他们对《标准》的研究信心,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师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承担教育家的使命与做一个“教书匠”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教育家,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他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他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他的职业价值;他应该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他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他所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二、教师要从当一辈子教师转变成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时代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德才等各方面的素质。从“德”来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既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做学问的道理。要培养“大气”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应该在这方面下一番大功夫,而不能急功近利。

从“才”来说,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文科教师要学习理科知识,理科教师也要学习文科知识。

三、教师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体育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体育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四、教师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体育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体育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利,没有自觉责任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必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五、教师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第三篇】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仅有%和%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第四篇】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体育教学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不仅要促进高中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而且还要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必须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既要让每一位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理论与技能,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未来,通过参与体育实践活动来锻炼体魄,推动学生的心理素质始终朝着健康而又良好的方向发展,形成独具魅力的人格。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讲授专业且科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体育课时不足。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部分高中学校才开始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其重视程度要远远落后于语数外三门主科。很多学校将每周的体育课时缩至为两个课日寸,但还是存在三门主科占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的现象,进而导致体育课时不足。

2.课堂教学模式僵化,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根据大量的文献调查与实践调查,笔者发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体育课程内容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但目前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以足球、田径、乒乓球、篮球以及铅球等诸多常见运动项目为主,尚未开发和研制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冰冻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体育教学资源不足,场地紧缺。

(1)教师资源因为大多数高中教师人员都超出了编制,而学校又侧重于文化教育,所以忽视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这也在无形之中导致了体育教师资源匾乏,教师资源规划不合理,无法为高中生提供充足的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新课改强调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而且也给大多数教师带来心理压力,从而造成体育教学工作缺乏激情,不能有序地开展教学计划。(2)场地资源和体育器材资源场地资源和体育器材资源是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然而大部分高中学校只重文化课,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等诸多资源投人较小,这也使得体育户外活动充满了巨大的挑战性。体育器材不能及时地分配到学生的手中,体育活动场地也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尤其是那些需要单独活动场所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网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及游泳池等大型体育场所,这些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范围明显缩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创新体育教学方案是开展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创新体育教学方案应建立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高中体育新课标明确要求体育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真正理解高中新课标的内涵,才能制定出符合新课标发展的教学方案。

2.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人到实际体育教学中去。

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发挥着巨大的优势,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同时又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成效。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仅仅依赖于教师的动作讲解和行为示范,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洗礼”,因此这样的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倘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人到实际体育教学中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反复观察视频中的动作要领,建立相对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针对性教学。

创新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创新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国高中体育教学要重视对教学手段进行革新,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模仿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增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激情。

4.增强高中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情感。

此外,高中体育教学要增强高中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情感,掌握必要的体育常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遵循终身体育锻炼的原则,不断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要了解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兴趣,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培养他们对各类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运动技能,培养积极的体育习惯。

三、结束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新型模式之下,教师不仅能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地划分与科学地配置,而且也充分展示出高中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体育创新思维,提升体育学习能力。此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主体的身心素质,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现代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高素养的体育优秀人才。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第五篇】

摘要:本文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阐述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针对具体的实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的数据调查结果,得出了俱乐部形式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希望对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有所帮助,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身体素质方面,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的最为明显。根据健康调查限制,大学生在耐力、力量以及速度等方面都与以往存在巨大的差距,相关的体育考试成绩及格标准一降再降。另外,还存在视力减退、肥胖、心理脆弱等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借助体育课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势在必行,以俱乐部形式进行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需求,还能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1.高校体育俱乐部。

1.1概念。

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以及空闲时间,自主进行老师、课程、教学时间的选择,将各种具有相同兴趣爱好以及行为习惯的学生汇聚在一起,通过各种训练活动以及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康教育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称为“体育教学俱乐部”。

1.2教学目标。

在运动技能方面,教会学生科学熟练的进行体育锻炼,掌握一两种基本的运动方法技巧;第二,在运动参与方面,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建立起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形成终身锻炼意识,为自己制定简单的锻炼计划;第三,在身心健康方面,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借助相关的锻炼技巧以及锻炼方法,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第四,在心理健康方面,借助体育锻炼,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2.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

2.1类型现状。

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大体分为三类,分别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这种形式出现的最早,主要是为了对学校的体育功能进行拓展,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体育习惯,主要对现有的体育课进行外延和补充,现阶段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高校占所有高效的29%左右,课外体育俱乐部有着自主性、自我性以及自愿性的特点,较容易被各个高校接纳;课内体育俱乐部属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内容,依托现代化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从各个角度出发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体育教学不再仅仅是之前的班级授课形式,将体育教学向着自主性、自由性以及开放性的方向去发展,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老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课堂内容的设计,现阶段开展课内体育俱乐部的高校占调查高校的23%;还有一种属于内外结合的俱乐部,这个比较具有代表性,占调查高校的34%,这种教学方式大多集中在沿海等较发达地区,教学氛围比较开放,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同时学校有着完善的而基础设施以及充足的教学资金支持,师资力量强大,这种俱乐部已经开始进入良性发展。还有剩下的14%高校并没有开展俱乐部教学。

2.2场馆以及器材现状。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校内各类体育器材、场馆的支撑,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体育场馆以及器材的重视程度一直都比较高,曾多次颁布相关的建设、购买标准。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只有少部分条件较好地学校在场馆以及器材方面满足相关标准,大多数学校离相关的标准还有着一些差距,本文做了一项调查,关于开展了俱乐部体育教学形式高校学生对学校场馆器材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如下表1:

2.3俱乐部师资队伍现状。

2.3.1在老师年龄方面,35岁以下的老师占俱乐部老师65%,35-50岁老师占28%,剩下7%为50岁以上老师。根据调查结果表明,高校俱乐部老师以年轻老师为主,满足俱乐部开展需求。

2.3.2在学历水平方面,硕士以上仅仅占到4%,本科老师有91%,剩下5%为专科老师。从调查结果显示,在学历水平方面,十分不理想,高端人才缺失,不利于俱乐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引进,限制了俱乐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育水平的提高。

2.3.3在专项结构方面,大多数体育老师都擅长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但是在网球、健美操、交际舞、轮滑等方面,专业老师所占比重过少,配置缺乏合理性,限制了俱乐部的全面推广和发展。

3.实验对象以及实验方法。

3.1实验对象。

本文选择采用俱乐部形式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的某一高校大一、大二学生为实验对象,从中选出6种体育教学内容班级,调查的学生总数为340人,有效调查人数为330人,其中男生占249人,女生81人。具体情况如下表2:

3.2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调查1年时间内学生的变化情况,具体的实验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文献资料法,借助互联网搜集关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数据80余篇,进行研究分析,学习先进经验;第二种是体制测定法,与相关老师联系取得这330名学生体检时的身体素质调查表;第三种方法,询问法,了解学生每周锻炼次数、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项目;第四,数理统计法,对检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

4.测试结果与分析。

下表3、4为男女体质指标测试前后情况从表3、表4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实验学生在经过1年的俱乐部形式体育锻炼之后,身体各项基本素质指标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另外,在体制改善方面,女生的改善程度没有男生那么明显,其原因很可能与运动量有关,男生在课后进行了更多的体育运动。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借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来进行改善,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借助俱乐部形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

5.以俱乐部形式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策略。

5.1俱乐部师资队伍方面。

想要保证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发挥出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为俱乐部配备雄厚的师资队伍力量,从老师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出发,增强俱乐部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学生初期的体育锻炼方式以及体育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体育老师的指导,只有专业的`体育老师,才能引导学生正确以俱乐部形式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进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另外,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模式都离不开老师的维护和制定,增强师资队伍力量,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俱乐部运行策略,提高俱乐部的运行效果。同时,年轻的俱乐部老师有着非常广阔的视野,同时具备创新以及积极探索精神,能够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案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善,变成适合本学校的俱乐部教学策略,进而保证俱乐部形式体育教学的高效运行。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场馆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硬件支撑,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各个高校想要保证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提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基础设施的采购配置力度。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设施不足往往都是在室外进行的,但是室外体育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阻碍了各项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说下雨天,各项室外活动都无法进行,刮风的时候,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学校的相关体育场馆建设一定要跟上体育锻炼的步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5.3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想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一定要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首先在体育锻炼原则方面,体育锻炼的内容要丰富多样,不要集中在一两种上,这样不仅不利于全身各项身体素质的提升,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同时锻炼的强度要适宜,每次锻炼控制在合适的时间,过度锻炼并不利于身体素质的改善,但是也不能锻炼时间过短,这样起不到锻炼的目的,在锻炼时,要按照科学合理的锻炼频率来进行,每周坚持锻炼三四次,同时每天进行简单的锻炼。其次在锻炼步骤方面,进行锻炼时,要先做好热身运动,能够提高肌肉温度以及血流量,降低剧烈运动对心脏造成的压力和负担,在进行伸展运动,伸展运动对身体柔韧性的增强有很大的帮助,做完热身运动以及伸展运动之后,再正式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完成之后还要做适当的放松运动,争取从锻炼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6.结束语。

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想要提高俱乐部形式体育锻炼的普及范围以及锻炼效果,首先要加大俱乐部师资队伍建设,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前提,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证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教学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形式,能够从体育锻炼中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第六篇】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是指把各种媒体和技术整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进行储藏、加工、传播.优化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和教学环境.这种改变师生角色、注重“学”而不是“教”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我国学生迫切需要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都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李向民李锦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7刊名:河南教育(高校版)英文刊名:henaneducation年,卷(期):2008“”(2)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多媒体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第七篇】

摘要:通过对现有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和归纳,从中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师生关系来看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针对这种现象,开始有人提出了对高中体育课堂进行优化改革的问题,即构建高中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新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在经济基础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和变化。高中体育的教学也不例外,新课标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掌握运动技术,而是要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构建更合理科学的现代体育课堂,本篇文章就将讨论关于构建高中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些新的理念。

1教师要确立鲜明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指导思想应具有鲜明性。

现代教育的思想有许多种,其中包括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的思想融合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各个内容,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展示了它的鲜明性,主题明确,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比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等等,这些思想的提出都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主题思想,让教师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高中现代体育的教学来说,教师也应该树立这种观念和思想,进行科学合理地教学。

教师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育思想和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伴随着这种改革出现的新问题就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除了要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要具备一定的时代性,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发展,不能一味地遵循以往的教学方法而不懂得创新。树立崭新的教学内容的观念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阶段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要时刻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系统的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其次教师也要注意把握体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

2不断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发挥组织形式的艺术性。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目,体育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全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而学生参与程度的深浅则是受其思想情感以及一直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的,绝对不能将高中现代体育的教学固定成某一种模式,而是要随着各种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进行体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并且深化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体育的观念和意识,同时也采用各种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改善,采用独特的和艺术的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比如在进行高二的体育埃及偶像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他们已经接受过一年的高中体育的教学,所以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让他们更加优化自身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教师可以将学期的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几个阶段来进行,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每达成一个再进行下一个目标的进行,而这些目标的设置都可以围绕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训练他们薄弱的环节,让他们掌握到更多的体育技能。最后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形式,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许多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讲教师要在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3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要想做到真正全面提高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要注意达到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全面发展。

任务方法的和谐。

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要注意到教学任务的明确性、科学可行性。而教学方法是为教学任务所服务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趣味性与实用性并存,在锻炼学生的素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和兴趣。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所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素质必定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性,并且根据学生学习不同内容时的表现来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做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

4结语。

目前阶段来说,我国高中现代体育的教学方式还是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所有不管是从学校还是教师的角度出发,都要不断转变体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高中现代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丰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学习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曲宗湖,杨文轩著.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第八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我国教育正逐步迈进素质化,为了响应政策号召,我国高中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转变。文章主要探讨的是高中体育教学,在阐述分类教学模式理念、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进一步探索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分类教学模式,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发展。

个体良好的身体素质与锻炼离不开,通常情况下,锻炼与体育紧密相连,为了帮助我国中学生群体塑造良好、健康的体魄,促进身体健康成长,对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不再单纯关注学生的笔试成绩,将学生体能、身体素质等都列入考核体系,体育教学地位得到上升。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和能力,本文就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展开探索。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模式呈现出大一统趋势,学生个体分类管理、分类教育意识比较缺乏,在某些思维狭隘者的眼里,甚至认为分类教学就是对部分学生群体的歧视,是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表现。虽然分类教学模式在我国部分人群眼中并不可取,但是从“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看,这一教学模式无疑是与其高度吻合的,与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要求也是相符的。分类教学模式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类教学方式、方法是极其必要的,首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有所不同的,有些人喜欢足球、有些人喜欢篮球、有些人喜欢乒乓球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如果对其进行强制性统一活动,难免影响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其次,不同性别学生在体能上有一定的差距,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就不可能要求所有同学们都进行某一项体育运动,这两大现实因素表明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分类教学模式,以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缓解学习压力。

目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老师演练相关动作,学生反复模仿、重复练习这些动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机械的、古板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方法反映出我国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通过具体事例对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进行详细探讨。

(一)根据兴趣划分类别,实行分开教学。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中,可以在每学年开学之初,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详细了解同学们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并根据统计的数据整理分析,按照不同类别兴趣排好体育教学课程,将同一爱好、同一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因材施教,分开教学,实现高中体育分类教学。例如:教师在教授篮球课程这一内容时,在做好相关准备活动和动作演练示范之后,可以根据之前统计的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将有同一兴趣爱好的学生分类分组,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授课教师对每类兴趣下学生的运动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即可。既能确保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满意度,又能很好地实现体育锻炼的效能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照兴趣、爱好组合在一起的学生能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强化对某一类体育运动的认同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长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培养运动锻炼身体的意识、能力,促进青少年群体健康发展。

(二)划分运动小组,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随机、灵活地划分运动、锻炼小组,但要注意的是运动小组划分的标准。在初次体育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划分小组,也就是学生自由组合,因为体育教学课程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让学生进行放松锻炼,缓解学习的紧张感,放飞自由。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性别、爱好及体育活动项目的需要进行小组划分,并在分组之后增添一些大规模人员参与的运动项目,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体育活动,使大家得到充分的锻炼。例如:在学习乒乓球这一课程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有已经会的且认为自己技术还行的,将已经会此运动的学生分组,让他们自由锻炼,而针对剩下的那一部分不会的同学进行单独动作演示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开导。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在学生经过一定时间学习锻炼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小规模的乒乓球友谊比赛,对一个教学班的同学两两划分,让他们在运动切磋中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并加深情感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高中体育在分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过程中,在了解、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团体荣誉感、全局观。体育教学中的分类教学并不是分裂,并不是为学生之间形成各种形式的小团体提供平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次,高中体育教学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由于课程稀少,因此分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做好相关安全工作,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高中体育课程并不都是实战演练课程,也包括理论知识,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讲解一些急救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急救实战演练,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安全意识,让学生遇到突发事故时迅速、快捷地做出应急、自救、他救反应和进行简单的处理,保证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22 3562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