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专业【实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专业【实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一篇】

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妇产科学作为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必修的临床课程。要提升临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不断地完善临床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学生一直是医学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教学模式虽有所改变,但是我国一直沿用的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基础教学--临床实习)必定是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但其缺点主要表现为: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教材以灌输型、塑造型等教学方法为主的硬式教学方式;是忽略过程和方法只注重结果的教学模式[1]。

学生在课堂上被强行灌注课本知识,缺乏了积极主动性,并且大多数为大班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明显减少,消磨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主动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被扼杀在摇篮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与临床实践脱节,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往往面临着考研学习、就业应聘等一系列问题,好多学生就会错失临床实习的机会,这样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就制约了优秀的综合性临床医学生的培养。吉林大学医学院为提高临床医学生的教学质量,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展临床医学七年制教改班的小班教学和教授授课。小班教学即一个班级20余个学生,这样摒弃了以往的200多个学生集体上课的大班教学的一些缺点,这样学生少,上课氛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更加方便,便于相互讨论问题,彼此之间可以更好的了解,有利于提供更加舒适、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便于教师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师生互动环节[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小班教学对教师也提出来严格要求,科室选择了均是优秀的临床教授,他们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工作经验,熟练的掌握了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能够很恰当的应用临床案例解释课本知识,抓住学生的眼球。但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依然沿袭了传统的先理论再实习的方法,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教学模式。所以如果想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尤其是对于纠正当今医学生考试高分,临床操作能力差的状态。就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是作为教学改革者一直追求和探索的。

1预习-实习-理论教学模式。

是以实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为学生小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前给学生设置几个与本章节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本,搜集资料并小组讨论问题的结果,再去医院科室进行实习提前接触临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最后再进行教授授课,使学生更加生动的学习全面的临床知识。其特点是:将能力的培养放在重点,并高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学会解决困难,总结经验、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归纳总结能力;进入临床后以病人问题为中心,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查体及辅助检查,结合之前搜查内容,来解决各种疾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经过学生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再接受教授的系统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理论基本功。这种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短期内难于接受自己查阅大量资料增加学习的困难度,小班教学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成本高。

2理论教学与实习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模式。

以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习-实习-学习-实习的形式,通过学习一节基础理论知识,即刻就进入临床进行实践实习,例如学完子宫肌瘤后,便进入临床单独去接触一些子宫肌瘤的患者,来接触学习子宫肌瘤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再结合整理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知识的灵活记忆起到莫大的帮助[2]。加强其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与临床病例的联系,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使学生对临床问题和临床医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深感将来责任的`重大。

3实习与教学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堂教学、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彼此相互独立,相互分离,不利于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故可试行这套教学模式[4],使学生提早进入临床,形成边实习边教学的模式,达到“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学生在临床每接触一个患者和一个疾病,通过临床上了解常见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再结合临床问题进行综合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和病人接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处理病人,并对病人进行连续追踪观察和服务,使基本课程和实践紧密联合[5]。使基础教学充分的渗透到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重点锻炼其解决临床医疗问题的能力,相反通过临床实践去巩固对基本医学知识的掌握,构建临床疾病的完整知识体系。不仅提高了掌握基础知识能力,同时提升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加强了与临床患者的沟通能力,培养成在临床岗位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相结合。临床医学,尤其是妇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教学是临床医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而实践是培养医学生成为临床优秀医生的重要途径。临床教学模式处于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之中。根据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产生了多种新模式,它们各具特色,各大教学医院应根据实际合理运用,取长补短,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云祥,李强,周明.创新教学模式搞好外科临床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创新。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二篇】

摘要:大学语文是全国高校面向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这门学科对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开阔大学生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大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因而做好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工作迫在眉睫。

在大学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当时众多的文化名人,诸如闻一多、朱自清等,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授课。而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之后,大学语文被迫中断,直到1978年,大学语文课对于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出,因而这门课程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与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又重新开设。以来,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成了时代的主流,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致函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越来越强调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的专业性、独立性。而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看来,大学语文其实不能算是一门独立学科,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已处于边缘状态。其实语文的掌握和实际运用均体现了其综合性的特点,不论是读书学习,还是撰文写稿,都离不开我们的母语,语文可以说已然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当中。著名的大学语文教师王步高就以自身的学习经历说过汉语学习的重要性,王先生先前是以学习德语出身的,他在学习德语时发现当语言学习到一定层次之后,要想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需要在自身的母语水平上下工夫,原因是只有更深层次地掌握汉语,才能够更准确地将德语的意思翻译过来。由于人们对母语学习的关注度不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呈下降趋势,而由此引发的人文素养缺失等问题也日渐显现,因而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语文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对精神的需求也日渐提高,而当前社会中不同价值观并存,使人们产生了一定的信仰危机,引发了乱象丛生的社会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信念。从屈原《离骚》的爱国热情到杜甫《登岳阳楼》的忧国忧民,再到郭沫若《炉中煤》的眷念祖国情绪,无一不是弘扬了博大的爱国情怀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而《论语》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和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道德修养思想,均教导学生在做到义利兼顾的同时谋求个人发展、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努力地创造社会价值,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其中涵盖了经济、历史、哲学、法律、文学等方方面面。例如我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一书就包罗了世间百态。包括:诗词歌赋、民情民俗、纺织刺绣、园林建筑、戏曲说唱、中医药膳、烹饪美食、佛学道教等诸多方面。大学语文的全面性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在情感教育、价值观的树立、人格塑造、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大学语文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教会学生认识、理解、分析诸多事物,而由此延展至诸多学科之上,这也是著名教师王步高在学习外语时,发现提高自身的母语水平对进一步提升外语语言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相通性,对语言的认识也同样如此。

据了解,当前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语文教学落后的模式与方法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在许多高校看来,这门课程甚至可以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形容,这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担忧。首先,单一的教学手段是瓶颈。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的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或者“满堂灌”的讲授形式,或者是完全依靠多媒体,课程内容通过ppt展现,完全成模式化。加之大多数高校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大课”,动辄上百人,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往往被迫为其他专业课让路。语文学分不断减少,课时被逐渐压缩,课程日益被边缘化。其次,大学语文受重要的程度不高。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却并未受到实际应有的`重视,使得大学语文的学习被日渐忽视。再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太过保守,教学过程太过程序化。教学内容无外乎选取文学史上的名篇,而现当代的和外国的名篇偏少,以及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体现时代精神与潮流的就更少了。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就是课文阅读、内容分析、文学常识介绍、背景讲解、主题概括与课后训练等工作。因此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学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比较直观形象生动,但是单一的展现容易流于直观的感觉印象,使得学生只是在观赏,观赏完了,也就结束了,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下,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此外,教师的教学讲解又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枯燥,其信息的接受度不高。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和讲解教学结合起来,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提升教学的深度,更好地拓展讲解。如《长恨歌》的讲授,关于李杨的爱情分析讲解,可以对比《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诉衷肠情节的一段视频,视频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有怎样的眼神、语言、声音、动作、以及电视的背景音乐,从他们的不同性格,体态语言所表达的心理活动和细腻的情感变化以及微妙的爱情冲动,与李杨的爱情有什么不同,行动、性格有什么区别,这样从视频导入课本,让学生在视频中进行观察,在阅读中进行分析,两者结合以引导大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同时还可以把李杨的爱情放在安史之乱的视频短片中,把他们的爱情放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去理解,在历史事件的变化上,从短片中,发现李杨二人他们经历了什么,又遇到了什么,以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诗歌的表面上和只停留在李杨爱情的解读上,更多要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社会现象等方面来理解,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多媒体视频和讲解教授方法的结合,彻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的单一化和枯燥化,才能更深层次地领略《长恨歌》中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爱情、人性的真善美。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民族性与工具性作用,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各项重任,为大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同时更好地适应当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断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直接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因此,要把大学语文教育重视起来。首先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更新观念,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担负起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责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演,担负起控制学习的方向与步伐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并且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和谐、合作和探究的大学语文学习环境,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结果。其次,教育部门和社会要重视起来,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部门要做好对语文课程的规划和发展。语文做好考核,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如分层考核,分层考核是根据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基础程度和学习能力来进行的考核,例如考试选题可以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所有学生都要考核的题目,而选做题是为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所设置的加分题。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优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开阔思路,不应仅局限于对名家名作的欣赏分析,可以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融入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内容,也可以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如作家生平经历、思想品格、认识信仰、主要作品和成就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如网络文化、影视剧本、校园文化和最新科技前沿方面的新内容。在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手段方面,应该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行教学的改革,如“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效整合”是优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手段,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能够使学生学习能力在整合实践下可以变成被观察评估的因素,引导“整合”在有的放矢的空间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岩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s4).

[2]焦艳娜.《大学语文》课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09).

[3]王浩垒.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

[4]赵宏伟.关于强化高校中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8).

[5]张晓敏.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j].亚太教育,2015(33).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三篇】

大学语文课程的最终考核在不同学校、相同学校不同老师的设定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尽管综合考核比例有所规定,但是就平时成绩来看,教师的随机性和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学生成绩的高低,由于作品完成情况、学生课下动手操作能力、期中考试等相对复杂,无论是从对成绩统计还是从汇总分析角度来看,均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因此在实践中很容易被教师所摒弃。大学生的逃课率在近些年的调研中已经成为一项无法控制的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人为因素,但是对此而出现的课堂提问式考勤核查法并没有在所有高校中普及,相对来说很多语文教师会使用随机点名的方式作为日常出勤率的依据,从根本来看,这种做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1)以教改内容为立足点,实行灵活的考核机制。

首先要转变现有教学思维和观念,从汉语的自身魅力和应用需要入手,相应加大日常测试的频次,不一定必须通过期末和期中两种答卷式考核来完成最终统计,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等均可以在日常情况下按照教师的课堂内容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完成主题型实践项目的调研,学生对调研进行的前期准备、调研过程中的步骤规划、调研结果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均可作为大学语文考核的方法之一。重视日常测试的设计,加大日常成绩与教改之间关联点的紧密度,可以作为保障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措施。

(2)建立多元化的评估制度。

学生长久面对应试教育和应试考核体系,很容易形成疲惫麻木的心态,因此在面对此种考核体系时无法提起自主学习的兴趣,更不会从各个角度加强对大学语文的探索和视觉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覆盖领域的宽广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正是因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一旦考核评估机制可以在贴近现实执行要求后,不仅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更能使学生从操作中获取自信心并建立独立探索和思考的思维体系,相对于传统的应试考核来说,这种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和人文性。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四篇】

摘要:基于对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构想。灵活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多样的实验考核评价机制、参与校际间的实验竞赛,以及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

基础物理学历经三四个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相当完备的学科。基础物理学中的知识也已经运用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比于基础物理学,大学物理课程则做了相当多的简化。对于工科这些非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物理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简化是合理的,为学生学习其本专业的课程节省了更多的时间。物理学有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同样,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也分为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实验是一门非常重要而且是必须需要掌握的科学,然而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部分通常是被老师和学生忽略的一部分。大学物理实验是非常基础的一门实验课程,它是连接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到实际可操控的实验科学知识的桥梁[1-2]。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也分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而大学物理实验是将来更深层次实验研究的基础。笔者结合近一年来对大学物理课程的讲授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探讨、思考,提出几点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改革与创新的构想。

理论与实验的脱节。

目前,大学物理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是分开,而且理论授课的老师和实验教学的老师是不同的老师。理论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把相关知识讲授完,学生再去实验室由实验老师指导实验的完成,而且期间相隔了很久。这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脱节,学生在做实验时,实验老师不能很好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导致实验老师在讲授实验知识时没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其二,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验操作时间的脱节,实验课的安排通常要比理论课程的讲授晚上几周,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实验教学的学习效率将大大折扣。

实验课程的机械重复。

目前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不断地机械地重复和验证已有的定理和定律,加上实验老师在讲述实验原理的千篇1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无味。实验仪器的老化和数量不足,也会使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有统一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千篇1律的固定格式。学生把相关实验内容抄进去,记录数据、计算数据、误差分析。而老师也是机械地批改,对于实验目前存在的不足、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却很少也学生交流。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教师对实验的不重视。

笔者了解到,老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老师在实验室讲授完实验原理后,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做实验。基本上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之间没有互动。至于为什么做这个实验、谁发明的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现在在哪些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等老师很少涉及。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只是为了学分而学,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五篇】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仅有%和%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六篇】

一、本科院校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管理机制不完善。

音乐教学在高校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高校在音乐教学管理没有机制、未建立诚信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位空缺出现时,非理性的管理机构,如学校的音乐教学管理人员的内部问题,不会有大量的职业教育管理人员,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缺乏教育和管理人才,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不专业的事实。

2.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

今天,有一些高校已按照以前的课程模式,专业课程教音乐课基本上是一种形式。一些普通高校,抄袭其他专业艺术院校的学术课程设置,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导致不合理的课程,发展潜力小等特征。

3.教学与实际联系少。

艺术是现实的产物,实际教学自然离不开的产品。在我们的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音乐太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最注重死记硬背,而中国的这种教育,对后来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并能促进音乐教学发展的措施。

音乐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从本科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出发,并为了促进当代音乐学科发展,我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措施:

1.提高学科重视程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虽然有着一系列发展音乐教育文件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政策基础,但是在音乐教育发展中,相对其他与其他学科,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并没有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因而,在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大幅度提高学科重视程度,建立重视与发展并存的观念。在音乐教学学科设置中,一定要抓住重点,联系学生实际,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助于影响社会的学科。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确保音乐教学改革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管理机制设置中,要保证人员配置合理,机构设置齐全,管理制度有用。具体操作可以是,学校加大音乐教育学科重视程度宣传,教师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学科设置探索,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2.拓宽音乐学习渠道,改革音乐教学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拓宽音乐学习渠道,改革音乐教学方法第一,立足音乐课堂教学,注重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与文化的结合,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人文性。第二,注重音乐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弥补音乐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积极发挥丰富的课外资源的优势如果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拓展音乐学习的渠道,充分发挥课外音乐资源的作用譬如充分引进广播音乐、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资源,合理整合音乐课程资源,真正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设置。第三,要关注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了解,要遵循音乐教学的听觉艺术特征,确立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努力寻找人文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点。

3.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创新音乐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特别是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更是不可或缺,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手段,构建具有本科院校音乐特色的网络教育平台,以便于确保最大化的利用音乐资源作为教学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一套网络系统,使得学生能结合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网络课程,并安排教师把课程教学模块内容发布在局域网,将音乐基础知识与训练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融入这一网络系统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训练,在训练的同时欣赏音乐带来的愉悦作为本科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针对性的购置音乐资源数据库,以便于学生能够系统全面的借助视听材料,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本科院校还应建立健全一套网络原创音乐交流系统,并鼓励学生创作并表演音乐本科院校构建网络音乐教学平台,不仅很好的补充了课堂教学,既缓解教师教学压力,也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且有利于课程的预复习和加强与巩固既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也创新了音乐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范巧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歌海,(02).

[2]洪波.浅析高校音乐教育中电脑音乐的应用[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12).

[3]徐颖周.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1).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七篇】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数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改革医科数学课程,构建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公共理科课程群,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1988年开办七年制医学至今,我校七年制医科数学课程基本沿用医学五年制课程模式,虽然几经调整,但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课程体系,仍然延续过去那种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且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单一、封闭、分科教学和缺少综合课程使医科数学课程严重脱离了医学实际。同时数学与其它公共理科物理、化学和计算机之间更是缺少横向联系,各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各学科之间相对封闭,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虽然学习了许多数理化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却不知如何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

在教材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内容陈旧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过分渲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对数学计算与证明要求过高,学生难以掌握,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方面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状况,是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的。

根据综合大学发展目标,重新确定七年制医科数学教育的目标。

根据吉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校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借助综合性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以及学科齐全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使医学数学教育实现从知识型向素质和能力型转变。

根据我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以课程的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课程的结合,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重点放在医学各基础课程间及其临床课程的纵横交叉和融合,以构建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又能减轻他们的负担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七年制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创新教育。在这个目标下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习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基础理论和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理化计算机课程之间的融合,建立公共理课学科群。

建立综合化基础理科课程群是顺应我校医学课程改革的框架和国际医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通过基础理科间的渗透、交叉,可以减少知识重复,同时各学科的知识还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体系以及封闭的知识系统,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既防止了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避免了必要知识的遗漏。

公共理科基础课同属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把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学科组成公共理科学科群。通过知识优化和整合,发挥各学科的优势,精简陈旧和重复的内容,使基础理科必修课学时减少,同时开设系列化如物理化学、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科综合课程,使基础理科之间横向渗透、交叉和融合。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计算机学为核心,向医学统计、医学控制论、药代动力学、生物物理学、医用分析化学等课程延伸。在教学中通过学科融合和渗透,促使各科教学在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思维方式和操技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到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从而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能力。

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医科数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课教学,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起到极积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教学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致使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很高,但缺乏独立分析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操作训练,才能逐渐地将理论知识变为有价值的发明和创造。而数学实验课就是最好的实践课教学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打开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也为数学实验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借鉴理、化实验课的作法,开设数学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来达到学习和应用数学的目的,并加深和巩固数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通过结合医学实例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选择与医学实际密切相关的,并适合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学内容。数学实验课改变了数学课程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课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数学实验课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数学实验课,使实践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互促进并行发展,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综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根据七年制医学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七年制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教材选编中,要从七年制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突出数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教材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要适合学生自学,还要把最新和最前沿的数学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从而解决数学课程内容陈旧问题。教材编写要淡化学科界线,注重和加强与其它公共基础理科学科之间的联系,要突出数学与医学的综合,编写出适用性强、有时代特征和突出医学特点的医科数学教材。特别是还要编好与医学结合紧密的选修课教材。新型课程体系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倡导开展以启发式、研讨式、自学式、辅导式等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提高理课基础课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出处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加强基础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快知识更新,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懂得一些医学专业知识,了解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动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理科基础课教学,并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的基础。

总之,我校医科数学和公共理科课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在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公共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必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玉林,吴运涛,周晓岩.顺应课程交叉融合趋势改革临床医学课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9~12.

2王颖,李辉来,陈殿友.七年制医科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研究.大学数学,2006,4:14~17.

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第八篇】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都会学习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建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建立一个层次由浅到深的具体框架体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4]。在对大一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教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了解未来理想职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目的性。对大二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锻炼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给以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大部分大三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他们的选择有:考研、留学以及考公务员和求职,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非常迷茫以及焦虑。这时候就业指导课需要帮助其认识自身所具有的优缺点,教育学生有效结合个人价值以及社会需要来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大四学生将会面临求职就业,所以就业指导课应该重点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解读具体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相關就业权益保护知识以及面试技巧。同时应该对大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排解就业困惑,增加就业信心。

所谓职业价值观,就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人生目标以及人生态度的`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以及态度、对理想职业的追求以及向往[5]。人们职业期望取决于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在人们选择职业方向以及职业目标的时候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同时通过学习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来影响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职业社会认识、兴趣以及道德认识、自身职业能力。形成一种正确职业价值观以及稳定职业态度和好的择业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对未来职业和发展进行理性规划。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因为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大部分都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的,所以学生也不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来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比如,师生互动、主题活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进行素质提升游戏和情境模拟等。依据学生专业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学习动机以及好奇心,从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实际职场需求来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6]。

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就业指导课属于应用型学科,主要涉及到的有社会学知识、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知识等,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案例、测评工具以及图书资料和网络视频等资源,同时还能够邀请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教学内容处理书本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视频短片、模拟训练以及时间游戏和成功案例等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招聘,预先体会求职经历。

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宏观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其为宏观就业指导的一种延伸以及补充。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条件都不一样,对于职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适宜的环境范围,而每个职业对人才也有各自的要求。对于那些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他们常常会比较自卑,在求职过程中缺少信心,所以教师需要善于找出其优点,同时鼓励其不断尝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进行就业指导的事后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指导具有针对性。

结束语。

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和别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这门课不是在有限课时里面学习知识,然后通过考试就能够结束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就会经历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还可能碰到一些问题,依然需要就业指导。所以,这门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同时锻炼自我,最后找到一份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工作,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留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12(7):54-54.[2]陈洪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职场秀”节目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2):78-81.

48 1932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