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查阅诗人和本诗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自学诗意。

*课前互动创诗境:看图猜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 “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检查预习)

1.解诗题

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

(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注意“教”读第一声。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

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学生不能解决之处,师再引导解疑。

“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简要拓展“互文”修辞手法。)

“万里长征人未还。”——离家万里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还。(师:诗中的 “人”指的是——出征的战士。唐朝管出征边塞的士兵就叫“征人”。板书:征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要是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还健在,绝不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提示:“但使”“飞将”“不教”“胡马”四词要翻译过来;师可视情况简要介绍阴山。)

四、品词句,悟诗情。

师:读好古诗,知道了大意,离学会还相差甚远。但凡脍炙人口的诗作,都蕴含着诗人极强的思想文化魅力。那么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代表之作有哪些绝妙,我们又该如何去发现呢?

(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T 出示)

1.同学们,请轻声吟诵,看看诗句在你脑海中留下怎样的画面?

引导品悟句一:

(预设)生1:一轮明月照着边关 。

师:这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凄凉)读出你的感受来。

质疑:可这“明月、边关”是边塞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句一又绝妙在哪儿呢?(PPT出示朝代,感知时间久远。)这一“秦”一“汉”两字,将时间延展到近千年!千百年来,明月变了吗?(生:没有)边关变了吗?(生:没有)变的是一批又一批守边的征人们呐!所以,诗人第一句的七个字是想告诉我们--(出示“千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息。”齐读)让我们读出句一的“历史久远”来。(生齐读)

小结: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1、品悟句二

师:诗人王昌龄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目光投向荒凉的大漠和征人。他关注的边关及征人是怎样的呢?(PPT出示图片,师讲解)

(出示句二)回想画面读一读,你又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种诗情?

(预设)生2:万里长征----离家万里,路途遥远。(师补充:那时,从家乡到边关,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别说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生3:人未还----战争很残酷。(师追问:为何没回?——也许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也许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一个“人未还”,饱含了多少凄凉与残酷啊!)

3.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齐读一二句。

师:人未还,心相系呀!同学们,每到明月高挂的夜晚,那些背井离乡、历经生死考验而幸存下来的征人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板书:思乡思亲)

(PPT依次出示征人父亲、妻子、孩子图)那么同在一轮明月下,千百万征人的亲人们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师描述画面,引导读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夫、父)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为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思念的哀伤吗?还有什么?(悲愤)

师:对什么的悲愤?(战争)

师(板书:恨战争):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一、二两句。(生齐读)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不仅品出了征人和亲人之间的思念,还悟出了他们对战争的愤恨。看来,采用想象画面、品悟重点字词来体味诗情的方法很好用!推荐给大家!

(二)品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面对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回到汉朝相对安稳的日子啊,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1.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2.了解李广。(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3.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1)(PPT出示相关边塞诗句,师生合作读。)

师:此时,你想对无休止的战争说--(战争真残酷、征人伤亡很大……)

(2)(PPT出示《资治通鉴.唐纪》资料)师引读。

师:此时你相对朝廷说----(你们怎能不管征人死活?你们要派良将才能打胜仗啊……)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哪是在盼李将军啊,他分明是在——(板书:忧国忧民盼和平)读出诗人满怀的期盼--(生读)

4.师:可怜的千百万征人们啊,思念之苦咱忍了,战场伤亡咱认了,可朝廷不管咱死活、当时将领的无能实在太令人寒心呀!征人们,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行不行?(不行!“没有国哪有家”!)请同学们牢记:无论何时何地,“有国才有家”!

师: 来,同学们,让我们读出保家卫国的豪情----(齐读三四句)面对前来进犯的敌人,读出我们必胜的决心----—(再读三四句)

四、背诗文,颂经典。

1.颂诗人(PPT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诗人王昌龄。因他深知征人之苦,所以无限哀叹----(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因他心系家国,所以呼喊----(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寥寥28个字,就是诗人一片赤诚之心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读“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

2.颂征人

师:看着看着,这远去的背影又幻化成千百万征人的代表。他们虽九死一生、思乡思亲,仍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他们虽痛恨朝廷、将领和战争,但又希望杀敌报国使家国太平!这就是征人的赤子豪情!

3.颂经典

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用诵读向征人、诗人和他的作品致敬!----(生起立,齐诵全诗。)

五、课外拓展,延读经典。

师:请坐。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这就是边塞诗的共性。

★1.学法迁移(如果时间不足,把拓展学习引向课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想象画面,体会诗境;品悟字词,体味诗情”的方法学会了《出塞》。请看,我把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也带来了。(PPT出示: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学生自学,反馈。师评价(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熟能生巧--建议把学法继续运用到自己搜集的边塞诗里。)

2.结束语:一句句诗行,描绘一幅幅画卷;一首首诗歌,讲述一段段历史过往。课下,希望同学们与诗词经典作伴,拥有属于自己的诗意和远方。(谢谢!)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揭题,摹“塞”之形。

1、板书“边塞”。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教师小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出塞

二、诵读,觉“塞”之味

(一)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

2、指名说。这首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一)品“塞”之悲惨。

1、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点击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在这句诗中,“征”是什么意思?“长征“呢?

2、大家再轻声地把这句诗读上2、3遍,边读边想象战斗时和战斗后的画面。

3、生自由读诗句。(生读时,播放战斗时的音频)

4、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5、指名说。

6、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斗之后的画面吧。(播放战斗之后的画面。)

7、看了之后有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8、补充描写战场的诗句。

师:万里长征人为还!这是何等的悲惨啊!许多诗人也曾描写过这样悲惨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无人收殓,白骨累累散乱在蓬蒿丛中,使人触目惊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_曹操(描绘战乱后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 战后骇人景象,可见战争的`残酷。)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杜甫( 极写沙场寒冷萧条,烽烟遍地,白骨纵横的惨状。)

9、小结:黄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乱。这就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剧啊!此时此刻,在你的眼里,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边塞啊!

10、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悲惨、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宁。

1、过度:目睹着边塞的悲惨、恐怖、可怕,诗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着什么?——(点击: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生自由读句子2遍。

3、师问:龙城飞将是谁?(李广)你们了解李广吗?

补充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广?

4、是啊,飞将军李广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听到李广的名字是闻风丧胆。

史记记载:

(点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

译文: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5、师:当飞将军李广在边塞的时候,匈奴数年不侵。还有“白骨乱蓬篙”的惨剧吗?(不会)还有“人为还”的悲剧吗?(不会)

边塞还会有悲惨、恐怖、可怕吗?(不会)

6、小结:龙城飞将在,数岁不敢侵。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龙城飞将在的边塞是怎样的边塞啊?(安宁、祥和、和平……)

7、引读:一边是悲惨、可怕、恐怖,一边是安宁、祥和、和平,哪一种才是人们心中的边塞呢?(安宁、祥和、和平……)

师:所以,当悲惨一次又一次弥漫在边塞时,人们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死亡一次又一次盘旋在边塞时,人们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所以,当恐怖一次又一次笼罩在边塞时,人们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组):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拓展,悟“塞’之魂。

1、过度。师: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至今已是二千多年,这两千多年,边塞是战乱得多,还是安宁的多?你能说说自秦朝到现在,在边塞发生过哪些战乱吗?(指名说)

2、出示历代边塞战乱简史。

秦汉时期,匈奴入侵;魏晋时期,五胡乱华;

隋唐时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辽、夏、金入侵;

清朝数百年,西方列强入侵;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

(配低沉的音乐,学生默读。)

3、学生谈看了之后的感受。

4、小结:看看,这就是几千年的边塞,这就是多灾多难的边塞,这就是充满苦难、死亡、与可怕的边塞。

当匈奴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今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当八国联军、日本帝国入侵时,边塞是怎样的边塞?(悲惨、恐怖、可怕)

边塞二千多年,则战乱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们心中总有一种企盼,一种呼唤。你们说说,人们心中呼唤的是什么?(和平、安宁)

5、师:企盼安定,呼唤和平。尽在这首出塞28个字。一起来读读这首出塞。

6、总结: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就是战乱中的人们千年的企盼和呼唤啊!

板书:

出塞

唐 王昌龄

悲惨 安宁

恐怖 边塞 祥和

可怕 和平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出塞》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1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环节: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结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最后,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人未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22 1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