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论文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电子政务的论文精选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第一篇】

1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可以达到政务业务系统之间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的要求。除了许多系统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这些部件之间的操作接口同样也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如果接口标准和规范无法达成统一,则很可能对整合系统的顺利运行造成影响。因此,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充分保证来自不同厂商的系统能够在统一的接口标准规范下很好地协同工作。

(2)能够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对于电子政务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而言,标准和规范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在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框架下,可以促使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来,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基本的产业规模,使整个产业链快速闭合。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可以使得产品的成本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有助于技术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3)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直以来,标准和规范是保护关键技术所有者权利的关键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在IT产业方面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因而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尤为强调产品在系统中的全面应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许多核心技术仍然需要依靠国外,因而采用这些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全面保障。

2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框架

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技术路线方向

以下两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技术路线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建立起标准规范框架,并确保其完整性。首先应该经常关注国外相关领域内的所取得的新成果,并且将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结合起来,努力建立起完整的通用框架体系和电子政务业务规范标准体系,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严格遵循紧密结合应用和急用先行的基本原则。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密切结合重大专项工程和国家级的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以便及时将应用成果转化为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使其上升为正式标准,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够将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能够使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得到有效缩短,从而能够更加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

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框架的内容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规范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在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指南和体系结构是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框架的主要内容。电子政务服务的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的重点是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关键技术变得越来越规范,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的数据格式标准系列和安全技术标准系列等等。对外服务业务规范体系。从该体系的重点来看,主要是规范对外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并且应该在政务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使业务的通用流程规范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从而为外部政务服务系统之间的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提供重要支持。

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政府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将以现行的政府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标准化为纽带,发挥自己的最大努力构建出我国的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同时,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中,所有的电子政务业务规范和相关的技术标准都应该为建设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有效的标准支持,并确保其正常运行,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产品研发工作和所必需的而各种关键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互操作。同时,由于业务技术标准规范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因而我国电子政务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不断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发展。

3电子政务中的标准化技术

总体标准

以下几点是总体标准所包含的的具体内容主要:术语标准。设置术语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所获得术语集更加标准化,使术语集当中所包含的所有术语和相关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对应,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歧义,使人们产生误解。在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当中,术语标准主要是将该领域所涉及到的技术和所使用的通用术语汇集起来,比如数据处理、各种信息技术以及汉语信息处理等等,并且对其进行定义,不仅需要定义术语的本质特征,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解释。中文信息处理标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为了便于应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制定都已经制定出了相应的内码体系,并且设置了相应的编码标准。要想实现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对中文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尤其是汉语信息和汉字信息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部分。

信息安全标准

以下两个方面是信息安全标准的具体内容表现:密码算法标准。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信息交互双方可以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交换信息阶段使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密码技术属于一种交叉性学科,该技术将众多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最主要的有通信、科学以及计算机等等,除了具有确保信息机密性的信息加密功能以外,还具有系统安全、秘密分存、身份验证以及数字签名等功能。密钥管理标准。密码系统主要包括两大基本要素,密钥管理是其中一大要素,另外一大要素则是加密算法。由于密码系统通常会被反复多次的使用,因此,如果仅仅只是依靠密码算法根本无法充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密钥是对解密算法和加密算法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信息,密钥系统能够为加密信息的安全性提供重要保障。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网络建设规范。网络建设规范的基础是建立“三网一库”,具体而言,就是在政府机关的内部建立起办公业务网,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其办公业务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最终建立起一个地区级的政务专网,从而使政府内部的涉密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因此,网络建设规范除了需要包括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建设规范以外,同时,还必须包括电子政务办公业务网建设规范。网络维护管理规范。通信网络的建设是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电子政务运行于信息高速公路之上必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建设。目前,国家电联、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部分民间团体均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标准,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管理标准化的进程。当然,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具有特殊性,因而应该在充分借鉴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努力制定出对电子政务外网、内网以及专网等的管理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交换标准。信息交换指的是软件与软件之间的通信。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不断朝着跨平台的信息交换方向发展,归根结底,所有关于电子政务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和政府与政府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一种交换。建立起信息交换总格服务平台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一方面不仅能够使各种复杂的电子政务变得更加的简单,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充分体现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服务模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存的各种网络有着不同的信号机制和通信协议。因此,作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应该通过更加简便的信息交换机制来完成复杂的电子政务。标记语言标准。顾名思义,标记语言指的是一种用来给文本添加标记的语言,从发展历程上来看,这些标记语言依次经历了“标准通用化标记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和“可扩展标记语言”三个发展阶段。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第二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也越来越多得应用到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简单地说电子政务就是政务工作的电子化。是指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办公业务的政务工作中,或者应用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政务工作中。电子政务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公共关系管理的成效,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和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管理的成效。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对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冲击和影响。电子政务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来提高各个领域的管理效率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电子政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政务的优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政府服务也有新的要求,例如希望以自己选择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与政府打交道,这是各国政府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电子政务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发展而来,也是现代政务的主流发展趋势,顾名思义,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网络实现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并为人民大众办理高效、优质的服务。电子政务中的顾客关系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转变,实践证实,电子政务有以下优势:

(1)电子政务在政府结构的设置和政府工作流程上起到了有效的优化作用,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交叉、审批功能结合地更加紧密

(2)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工作的运作更加透明,避免了人为的黑箱操作,遏制了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同时公众的参与也加大了对政府的监督力度。

(3)电子政务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应用。电子政务为政府信息提供了共享交流的平台,使得资源得到了统筹管理,有效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重复建设,节省了工作成本。也有利于资源的传播和存储,为我们的政务工作带来更多的便捷性。

(4)电子政务有效提高了政府的监督力度。电子政务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利用网络快速地、大规模的提取数据,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实现了跨区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

(5)电子政务大大加强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电子政务有效促进了政府由管理控制职能向宏观指导的转变,推动了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6)电子政务有效降低了管理陈本,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网上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异地交通、食宿的成本,有效帮助政府部门节约开支。同时,政府通过网络与公众直接交流,及时搜集公众意见,可以提高政府的反馈速度。

二、电子化服务的主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为电子政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网站服务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大众家庭获取各种网络服务的主要途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借助Internet网成立各种服务网站,通过这种方式,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到政府政策的变动,关注政府发布的新闻资料。政府也可以调查公众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增进了政府和公众的交流程度,打破了政府和公众交流的空间限制,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电子邮件(E-Mail)服务

电子邮件是一种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方式,它最突出的有点就是通信快捷、方便,价格低廉。而且与传统的信件相比,电子邮件增加了对视频和声音的传播功能。这些特点都使得电子邮件迅速发展起来。

三、电子政务模式下公共关系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电子政务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于政府办公和管理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好处,它的运行特点也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但是电子政务模式下的公共管理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升了公共关系管理效率

公共关系管理要想与公众之间沟通信息,必须借助大众媒体和公众传播方式来沟通和交流,利用网络媒体播放丰富多彩的内容。“网络空间”的兴起,使人们之间沟通实现了零距离、零时差互动能真实体验。随着电子政务的推广,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将会呈现高效、互动、参与和低成本的特点。

(2)公共关系管理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电子政务模式下的公共关系管理活动,开辟了一条参与公共关系管理的新途径,而且具有传统公共管理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公共关系管理复杂性、困难性。

(3)透明回应型政府开始显现出来

民主和效率一直是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中对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必然要求。实现民主就是要实现,变政府控制为“受众控制”,以利于公众对公共权力的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公众能通过政府公开政务信息,了解各部门机构工作状况及进展,也可留言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电子政务的发展拓宽了政务公开的途径和范围。使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有了清醒的认识。高速、高效的网络也决定了电子政务时代的政府必然会成为透明政府、回应型政府。

(4)革新了传统的政务形式

电子政务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改革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虽然电子政务已经在多个地区得到实施,但是其成效依然不容理想。电子政务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高度普及的网络技术、人们成熟的心理机制等。从本质而言,电子政务无疑有效促进了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成为了公共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实践显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会还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举例来说,在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的农村与偏远地区,电子政务的实施还任重道远,且现实与虚拟心理因素的反差也让人们对电子政务的时效性产生怀疑,因此在这一阶段,还需要重点解决上述问题。

四、结语

总之,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将原先的公共管理与时下流行的信息模式紧密结合在一起。时代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也需要人们不断摸索和改良,最终打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形态,构建一个服务型的管理社会。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第三篇】

摘要“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详细来说,电子政务指各级政府机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和发布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

关键词电子政务;档案信息化

引言

国务院刚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这些都说明了党和政府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信心和决心。而档案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信息化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1.电子政务的基本含义

电子政务是社会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普遍的直接需求,其产生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知识和信息是其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不断深化的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是其外部的推动力。电子政务一般指政府机构为优化工作流程和重组政府组织结构,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的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简单来说,电子政务模型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政府部门内部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兑现信息化管理、自动化办公、科学化决策;一种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运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增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职能及促进政务公开等。

2.电子政务系统相关技术

B/S 技术

B/S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结构基于“网站”的形式。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Oracle、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互换。

B/S 结构具有如下的特点:

B/S 建立在浏览器上,能更加丰富与生动的表现方式和用户交流;

B/S 建立在广域网之上的,不一定是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租用设备、信息管理,有比 C/S 更强的适应范围,一般只要有操作系统与浏览器就行;

B/S 建立在广域网之上,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面向的是不可知的用户群;

B/S 方便构件个别的替换,实行系统的无缝升级,系统保护开销减到最小,用户在网上自己下载安装就可以达成升级;

关系数据库技术

一个关系数据库包含了进入预先定义的各类之内的一组表格。每组表格(有时被称为一个关系)包括用列表示的一个或者更多的数据种类。每行包罗唯一的一个数据实体,这些数据是要被列定义的种类。还有的一个表格会描述一个订单:产品、客户、日期、销售价格等等。数据库的一个使用者可以获得适应了该使用者的需要的数据库的观点。

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的定义造成元数据的一张表格或者造成表格、列、范围与约束的正式描述。重要的关系数据库:oracle是oracle公司的,中文名称是甲骨文公司,还有SQL,access;db2是IBM的,中文名称叫国际商务机器公司。现在主流的关系数据库还有微软的sqlserver,Sybase公司的sybase,(英孚美)软件公司的informix和免费的my sql等。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的就叫工作流(Workflow)。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与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的就是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WfMS)的主要功能。在最顶层上,WFMS 应能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支持:

(1)模板定义功能

对工作流过程及其组成活动定义和建模;

(2)实例驱动功能

在运行环境中管理工作流过程,对工作流过程中的活动进行调度;

(3)运行交互功能

指在工作流运行中,WFMS与用户(业务工作的参与者或控制者)及外部应用程序工具交互的功能。

工作流引擎是适应现代办公多样化的一个核心模块,通过它可以满足日常业务办公的流程变化、人员变化和业务变化的需求,满足业务重组和快速定制的需求。其主要功能包括:

(1)流程模板定制,包括流程的期限控制、人员控制、要件控制、步骤定义、线索控制、事件控制、表单控制等定义。

(2)流程实例驱动,包括流程实例化、流程运转、条件分支驱动等。

(3)流程实例监控,包括流转状态监控、流转人工干预、统计分析等。

3.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机关,如党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广义上的政府机关。因此,广义的电子政务既包括政府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能,也包括国家立法、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管理活动的开展和事务的处理。狭义的政府机关通常专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这也是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主要实施机关。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传输技术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这就需要一个对专门对系统进行开发和维护的队伍,但政府部门不管是从自身职能上还是有关编制、体制上,都不可能供养这样一个队伍,一些负责技术开发和网络维护的公司应运而生,这些公司开发出相应的信息安全系统后,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和评估后,形成这一类系统解决方案的国家标准和范本。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没有统一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使得同级部门间横向交流难、沟通难,下级部门间纵向政令不畅通,要想实施涉及跨级别、跨行业、跨部门的项目更是困难。二是缺乏规范化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配备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和认证机制等,是电子政务 信息安全的要求。但各级政府一般只从技术层面上采取措施,去保障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却忽略了建设规范的管理体制。

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与协议,而这些系统存在的漏洞往往为黑客和病毒入侵提供平台,使得在安全性与网络性能之间难以兼顾。由于网络建设规划缺少安全设计以及前瞻性的系统规划,再加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资金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使得电子政务在具体运行中,由于多个瓶颈限制网络流量,缺乏统一规划的 IP 地址。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使用范围涉及面广,环节多,涉及人员多,流程复杂,有的系统内有上千台计算机终端。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起点不高,许多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受到过有关电子政务方面的教育培训,对电子政务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不适应信息化办公的要求。很多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希望管理和服务更加专业化、网络化,追求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办公效率的提高,却不重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问题,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等安全保密意识不强的行为常常为电子政务系统带来安全隐患。

4.结语

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论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保密局教材编写组。保密工作概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xx.

[2]张振,王惠芳。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设计[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xx(11).

[3]赵衍。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J].上海管理科学,20xx(4).

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第四篇】

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技术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对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技术市场;问题分析;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创造了世界奇迹,却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代价。据统计,2008年我国gdp占世界比重为7.3%,而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市场中所占比重为17.7%,居于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二①。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严重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市场,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1 中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78~1984年为技术市场形成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完成了技术市场的观念转变、初步尝试的工作。1985~1991年为技术市场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技术合同法》出台和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技术市场是社会主义生产要素市场的论断,我国完成了技术市场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1992~2001年为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逐步由重点培育商品市场转移到重点培育要素市场,《科学技术进步法》出台,我国技术市场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管理日益法制化。加入wto以后,技术市场进入深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把我国的科技水平从纯学术研究、技术引进过渡到以提高自主原始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发展阶段。目前,技术市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的纽带。

1.1 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多年来,我国技术交易日趋活跃,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持续快速增长,从1988年的72.5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2 665.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0%。其中,1992年增长率为历年来最高(38.1%)②,这与当年我国步入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此后技术市场增速减缓,尤其是1994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出现负增长(-8.6%);1998年又有较大的增长,这与科研机构的市场意识加强、企业和技术中介日益活跃有关;

“十五”时期,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速逐渐稳定,年均增速为15.2%,超出同期gdp增长率(9.6%)近6个百分点。同时,技术市场成交额与gdp的比值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1991年为0.44%,1993年上升至极值点0.59%,1996年由于经济形势变动降至最低点0.42%,随后逐年提高,2008年达到最高值0.89%。

1.2 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技术市场管理体系。一是管理监督体系。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已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1 000多家技术市场管理机构,管理人员3 000名左右;共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1 200家左右,从业人员2 000多名,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市场管理监督体系。二是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据调查统计,全国网上技术市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国家有关部门主办的技术交易网站,如“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网”、“中国技术联播”、“中国技术交易网”等;另一类是由省市政府部门主办的技术交易网站,如“北京技术市场”、“江苏省科技成果网”、“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中国海峡技术交易网(福建)”、“创业网(重庆)”、“安徽省技术市场”等。2006年6月14日,科技部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正式发布启动全国技术合同网上认定登记系统。

1.3 技术市场运作规范化、法制化

市场经济需要用法律来规范和调整,技术市场也不例外,相关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促进了技术市场运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合同法》为主要框架的法律体系。为保持技术市场法律政策的稳定性我国又重新发布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技术合同认定规则》和《技术合同示范文本》。2008年7月起施行的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将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战略上升为法律,对技术市场有了更多更全面的描述,将使技术市场的管理有法可依、工作更加有序。另外,各省(市、区)陆续出台地方性的技术市场(管理)条例,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1.4 技术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加强

近几年来,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和地方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多次组织人员赴国外考察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发展状况,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与此同时,《科技兴贸“十五”计划纲要》、《软件出口管理和统计办法》、《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管理办法》及《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发布,促使国际技术贸易不断增多,技术出口额连年增加。到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4 156.11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比重达29.1%。

此外,技术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推动技术引进。

技术市场为国际技术转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大力引进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技术合同10 170项,金额为271亿美元;同时,技术引进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信息和化工等领域,而这些行业都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2 中国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市场的发展滞后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十四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建设好技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20多年来,技术市场在市场体系的法律、法规、政策监管等方面有了不少进步,但比技术市场起步晚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可谓后来者居上。

相比之下,技术市场有些滞后了。据测算,2006年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程度仅为57%③。而根据国家商务部认可的测算结果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2003年为73.8%⑤。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于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步伐,因此,虽然我国技术市场已经形成,但发展尚需完善、水平亟待提高。可以说,技术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技术市场的发展不是自觉的,而是不规范的,属于跟进型和被动型。

2.2 企业作为技术市场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我国技术市场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企业既是技术供给方,又是技术需求方。但由于企业制度等原因,很多企业在技术市场中的行为有很大的短期性,追求的是短期受益,企业对国内技术需求的动力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⑥。另外,据统计,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强度(用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比值表示)2008年仅达0.242,而世界发达国家消化吸收与引进的经费投入一般为3∶1,韩国消化吸收与引进的费用比例更是达到5∶1⑦。在技术供给方面,由于企业投入的技术引进和研究开发的资金和力度不足,科技型的企业占的比例太少,制约了企业的技术供给,其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虽然我国国内企业专利数量占国内申请总量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15.5%上升到2008年的41.2%,但仍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

2.3 技术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

价格是技术商品交易的核心,技术商品价格决定技术商品的供求关系。我国技术价格调控管理缺位,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定价不规范。技术商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技术产品的价格评估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我国目前技术价格评估管理不规范,技术要素的价格评估、知识产权管理隶属不同部门,造成市场分割、价格信号失灵,导致技术市场效率低下。我国技术商品交易价格突出存在着“一低、一高”的问题,即:“一低”是国内技术商品的价格远低于国外引进技术,比如2008年前者为每份合同为117.75万人民币,而后者为每份合同266.80万美元,以2008年的平均汇率6.95人民币元/美元折算,技术引进合同的价格约为国内技术价格的16倍;“一高”是指我国技术交易的成本过高,由于我国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中介机构的功能和服务水平较差,增加了技术交易信息获取的难度和成本。

2.4 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与监管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技术市场的法律规章,技术市场的政策法规在国家层面上缺位,导致各地的技术市场监管不统一、交易行为不规范,技术交易人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增加了技术交易的风险成本,影响了技术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与发展。

另外,我国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进行的,在管理上依旧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烙印,如地区封锁、条块分割和部门所有等。与此同时,技术市场监管呈现弱化趋势,在国家层面上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仍然存在,但各地技术市场管理部门多数被精简或者合并,人员减少,并且多为兼职,致使技术市场监管不到位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普遍存在,使得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和规范。

2.5 技术市场缺乏与其他要素市场的深层次互动

我国要素市场发展不平衡,技术市场遇到了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尤其是资本市场。要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首要任务是建立风险投资的金融体系,并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发达国家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风险投资的方式解决从技术开发到商品化过程中的`资金制约,而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风险投资环境建设一开始就采用了政府主导型的运作模式,表现为风险投资机构多由各级政府出资设立,基本按照国有企业模式运营。这种政府主导模式在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合理性逐渐暴露,非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已经严重制约了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培育功能。因此,如何使技术市场、资本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满足创业型高新技术与创业资本的对接,以及创业资本以转让超过收益权方式回收投资的现实需要,是技术市场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好这一难题将促使技术市场得到深层次的发展和全面提升。

3 促进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技术市场的发展仍需完善,水平亟待提高。如何有效地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具体而言,技术市场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发展的动力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政府发挥其宏观指导的职能,依靠市场协调完成微观的技术经济活动。

3.1 完善技术市场价格机制

建立一个既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国际惯例,又符合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技术市场价格机制和服务体系,仍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一方面,针对大多数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技术商品,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价。为此,有必要出台与技术价格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价格行为,逐渐完善技术价格形成机制,并最终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技术资源。另一方面,完善技术评估机制。一是健全技术评估政策和法规体系,促进技术评估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必要加强立法促进技术评估工作规范化,为技术评估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二是制定完善、科学的技术评估方法,有必要对经评估的技术商品的价格进行跟踪、监测,并对需要评估的技术成果所有者提供咨询服务与定价指导,以保证技术商品价格能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增加技术评估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要对技术评估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监督;又要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团52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28卷 体和公众的监督力量,提高我国技术评估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四是加强技术评估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技术商品价格服务网络,为技术市场主体获取信息提供便利,也为技术评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2 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要真正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必须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完善企业产权和管理制度改革。

有必要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培养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意识,促使企业行为长期化,从而激发企业对技术的内在需求。其次,设立研发机构,加大企业技术投入。企业的研发机构可以最大效率地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不能仅限于被动地吸纳科技成果,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研发,强化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再次,慎重选择需引进的技术,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当前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数量和金额不少,但关键问题是要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以提升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通过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小企业,特别是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政府应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技术活动提供便利,促使其发挥巨大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3.3 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规政策环境政府的宏观调控、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技术市场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因此,要建立公平、公开、等价的交易原则,促进技术市场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政府应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的原则,明确技术市场监管、行业管理部门职责,加强技术市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分工明确、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富有活力的技术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加大技术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技术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以非法手段侵害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权和以假冒伪劣技术欺骗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进行重点整治。二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制度,强化监督机制,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加强技术市场运行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技术安全。

有必要加快技术市场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以下4个层面: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现有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对于规范技术市场的活动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深入贯彻《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专利法》等法律,健全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并出台《全国技术市场条例》,形成系统配套的全国性技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为技术要素市场运作和司法运作提供依据,为建立公平、竞争、有序的技术要素市场提供进一步的法律保障,使我国技术要素市场步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3.4 加强技术市场与其它要素市场之间的互动

3.4.1 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完善风险投融资机制 一是进一步拓宽风险资金来源,除了加强政府和企业投入建立的风险基金外,还要积极吸引国外风险资本和国内民间闲置资金加入。二是完善风险投资资金的退出机制,建立或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组织,加强对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立法与监督,为创业风险资本提供进入与退出的通道。三是在发展商业性创业基金的同时,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以协助商业性创业基金对企业的投资。四是完善政策支持,政府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通过建立专项技术项目资金、产业发展基金等,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3.4.2 促进技术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吸纳高素质人才 技术商品的转移利用,要辅之以劳动力的流动,与各种形式的专业人才流动相结合,因此,技术市场的发展,必须以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动为保证,这就必须有劳动力市场的支持与配合。

有必要不断创新人事人才工作机制,为劳动力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便利,有力推动技术流动与人才流动的结合,使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战略格局。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②技术合同交易额的增长率按其可比价格进行计算。由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技术合同交易额为当年价格,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根据gdp缩减指数对其进行缩减。

③张江雪从技术市场主体发展程度、技术市场运行的完善程度、技术市场法律政策环境的保障程度和技术市场的效益等四个角度出发,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对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程度进行了衡量,该指标体系得到技术市场领域权威专家的认可。其相关论文《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程度的测度》发表在2010年的《科研管理》杂志。(下转第63页)第4期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53势。上述现象表明,中国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积极参与态度使其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产出数量增长喜人,在发展速度上是一种快速奔跑的状态,而同期日本则维持了一种稳定中略增的态势。

5.2 中、日两国通过sci国际合著论文反映出的近年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均是一种宽领域覆盖、学科力量分布广泛的格局两国各自sci国际合著论文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每年均在200个左右。但是,中、日两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学科分布既有共性又有差异。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学科中,两个国家相同的学科有7个,这说明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具有互为支撑的基础。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统计和学术影响力水平统计显示,目前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中均未形成绝对强势的学科。相对而言,多学科材料科学在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是比较优势的学科,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则是日本国际科技合作中较为优势的学科。

5.3 中、日两国近年来均已在基础研究领域建立了全球合作网络,各自的合作国家/地区数量每年均已超过100个,分布遍及五大洲根据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表现,中、日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具有较多共性。两国各自的重要合作伙伴均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地区。尤其是美国,在中、日两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布局中均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并且,中、日两国与美国合作最多的学科领域同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这清楚反映了美国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中的科技竞争力。

5.4 根据5年来sci国际合著论文统计,可以清楚看到中、日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科研主体均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科研院所,尤其是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学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参与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最多、成果最为突出的机构代表。但是,将中、日两国的大学相比较可以发现,日本的大学无论是在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上还是在论文影响力指标上的表现,总体要好于中国的大学。尤其是将进入两个国家各自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5位机构的大学进行比较,这种差距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表明我国的部分科研机构在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④中国商务部2003年曾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重大项目研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成为中国商务部向欧盟要求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时所提交的重要材料。同时,该报告获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研究奖和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因此,本文将该院的研究成果作为相对权威的测算结果。

⑤数据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3.

⑥汪建成,毛蕴.技术改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机制〔j〕.

经济管理,2007,(3).22-27.

⑦傅正华,林耕,李明亮.我国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71.

参考文献:

〔1〕arora a,fosfuri a,and gambardella a.markets fortechnology: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strategy〔m〕.cambridge:mit press,2001.

〔2〕安玉琢.国外技术市场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3).

〔3〕陈晴,傅正华,高宁.我国技术市场的成就和新时期的主要任务〔j〕.科学管理研究,2004,(1).

〔4〕傅正华,林耕,李明亮.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6,(2).

〔5〕李志军.我国技术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3).

〔6〕林耕.创新北京―――技术创新与技术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柳卸林,方新.18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及展望〔j〕.新华文摘,2004,(12).

〔8〕马彦民.新时期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主要方针与任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5,(5).

〔9〕秦宛顺,刘学.中国技术市场的形成、发展与运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5).参考文献:

〔1〕caroline wagner and loet leydesdorf.mapping the net-

work of global science:comparing international co-au-

thoships from 1990to 2000〔j〕.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2005,1(2):185-208.

〔2〕刘雅娟,王岩.用文献计量学评价基础研究的几项指标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第五篇】

摘要:目的助力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进程。方法对某地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进行调研。结果与结论提出了在不改变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前提下,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治理信息孤岛问题及改进现有信息系统的思路:一是在基于本地需求的大数据平台上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现有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性;二是在平台上利用共享数据为现有子系统增补新的功能模块;三是在各子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基于平台开发新的子系统,最大程度地利用共享后的大数据信息。

关键词:大数据;药品监管;信息系统;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31(20xx)04-0001-03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快速发展,信息化使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但我国的电子政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1-2]。20xx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在193个联合国成员国中,我国排名第70位[3]。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各政府部门间对各自所有的信息不交换、不共享,从而形成信息海洋中的孤岛,即信息孤岛[4-6]。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大多建立和使用了较完善的信息系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7-9]。其中,由于诸多原因,许多系统互不兼容,自成一体,各个数据信息单独存放,不便于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效能的发挥。笔者就此问题对某地药品监管信息系统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在不改变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平台治理信息孤岛问题及实现现有药品监管信息系统改造升级的对策。

1某地药品监管信息系统现状与问题

1.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不良反应资料的收集、管理和上报,目前使用的信息系统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信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需查询实时更新的药品说明书方面的信息,但现有系统内不能提供实时更新的信息,工作人员只有利用外部零散的数据库资源查找信息;

2)需查询药品生产企业及流通企业的主体资格、进货渠道、药品批号时,只能通过纸质件人工查找,效率不高;

3)需查询药品使用情况、患者记录时,只能工作人员到医院去查询,与医疗卫生系统的数据库之间无信息共享,影响了工作效率。

1.2药品生产监管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生产、医疗机构制剂和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依授权组织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GMP)认证,承担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核发工作。目前使用的系统是药品生产企业许可系统和GMP认证系统,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信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GMP认证和生产许可时,需查询企业在药品注册部门注册的药品品种信息和工艺信息,目前本部门与药品注册部门的药品信息还未共享,现场检查时是根据企业提供的工艺资料进行核查,但该资料可能与企业在药品注册部门注册的信息不一致。GMP认证检查中的缺陷仅包括了该缺陷类型的结果说明,药品生产监管部门需要了解更详细的检查结果说明时,目前尚无这些信息。在确定抽检企业对象时,可能需要对在较短时期内发生多次不良反应的品种进行重点抽查,但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不能实时传递到抽检计划部门,且未形成针对抽验计划需求的专题分析报告,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技术支撑能力尚未充分实现。对于国家总局指定抽检项目的抽检结果,直接上报了国家总局,未形成本地抽检结果数据库,不利于利用历年抽检结果的对比分析来确定需要本地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企业,变被动监管(国家总局下达任务)为主动监管(主动抽检)。

1.3药品注册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药用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注册工作,承担药品再注册及不改变药品内在质量的补充申请行政许可工作。其使用的是注册受理审查管理系统,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药品再注册时需企业提供GMP认证情况,但目前只有纸质报告在部门间传递,信息传递与分析效率不高;

2)药品再注册时需企业提供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情况报告,目前也只有纸质报告在传递,信息传递与分析效率不高;

3)药品再注册时需企业的生产资质、生产范围等,但目前药品生产监管部门尚无关于本地药品企业主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信息难以共享,影响了工作效率;

4)还未建立药品再注册信息数据库,对本年度已再注册企业及药品、剩余未注册企业及药品、应注册时间等信息无法进行动态统计,不便于对本年剩余工作量进行预判,也不便于对应再注册企业进行提前通知与催告。故药品再注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需有本地药品品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本地药品企业主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作支撑。

1.4药品流通监管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核发药品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企业许可证等。其使用的是药品零售企业管理系统、电子监管网、特药网、药品零售企业抽检系统(本次调研主要考察了药品零售企业管理系统)。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信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工作中通过日常监管、举报投诉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等渠道来确定重点监管对象,但目前主要是根据纸质报告作人工分析,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则可更科学、准确地确定重点监管对象;2)流通监管部门系统中无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的主体信息系统,仅有零售企业的主体信息,需补充完善。

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孤岛治理对策

2.1信息系统改进策略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信息孤岛问题,笔者提出了构建基于本地化需求的大数据平台,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升级的对策,改进架构见图1。

2.2平台建设建议

2.2.1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促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药品基础信息数据库、医药企业主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医药企业行为基础信息数据库三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以促进各子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具体包括:

1)建立本地药品信息基础数据库,即本地药品注册信息数据库,包括本地药品再注册相关的品种、工艺信息;药品说明书信息数据库,包括实时更新的药品说明书信息;本地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包括本地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估信息;本地医药企业药品流向信息数据库,包括本地医药企业药品供销存流向信息。

2)建立本地医药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即药品生产企业信息数据库;药品批发企业数据库,药品零售企业主体数据库。

3)本地医药企业行为数据库,即本地药品企业抽检信息数据库,根据国家总局指定的质量抽检项目及本地的质量抽检项目的抽检结果,建立本地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抽检结果信息数据库;GMP检查结果信息数据库,从GMP认证中心获取更详细的。GMP检查结果信息。

2.2.2利用共享数据为现有子系统增加功能模块在本地药品品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本地药品企业主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基础上,根据药品注册部门的需求,在平台上建立再注册信息分析与通知功能模块,对本年度已再注册企业及药品、剩余未注册企业及药品、应注册时间等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本年度剩余工作量进行预判,对应再注册企业提前通知与催告,该功能模块由药品注册部门进行使用与管理。

2.2.3基于平台共享数据新增子系统基于平台的共享数据,在平台上新增本地医药企业信用监管与评级系统。从本地药品企业行为数据库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的信息中,提取本地医药企业违规行为信息,对本地医药企业进行信用监管与评级,最大程度地利用共享后的大数据信息。

3结语

在不改变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情况下,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需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及改进升级现有信息系统[10]。具体措施:一是在平台上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现有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性;二是在平台上利用共享数据为现有子系统增补新的功能模块;三是在各子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基于平台开发新的子系统,最大程度地利用共享后的大数据信息。本次调研结果对于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升级具有借鉴意义。作者简介:罗莉(196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品安全监管,(电话)023-68810518;陈勇(1969-),男,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药品安全监管,本文通讯作者,(电话)023-63739997。

参考文献:

[1]薛明轩,杜晓翠,杨思思.大数据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变革研究[J].现代情报,20xx,35(10):107-110.

[2]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xx(5):123-127.

[3]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国家行政学院.20xx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电子政务成就我们希望的未来[Z].20xx:80-81.

[4]符晓薇.如何走出电子政务信息孤岛[J].商业时代,20xx(13):81-82.

[5]罗卫.电子政务“信息孤岛”新探———基于信息生态的视角[J].情报科学,20xx,31(1):31-35.

[6]李希明,土丽艳,金科.从信息孤岛的形成谈数字资源整合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xx,23(6):121-123.

[7]陈锋.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启示[J].中国药事,20xx,22(11):969-970.

[8]潘丽霞,徐信贵.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信息公开[J].中国行政管理,20xx,334(4):29-31.

[9]曹阳,徐丽华.中国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xx(1):51-54.

[10][英]维可多麦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艳,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xx:15-16.

23 595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