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范例【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范例【最新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一篇】

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笔者曾与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系,对安徽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安徽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下面是此次调查所获得的部分数据,从这些数据之一斑中,我们可以窥见目前安徽乃至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主要现状之全貌。

我们抽样调查了39个培训机构,对他们采用的培训模式按照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面授、导师指导下自学、专题考察、同行交流、专家讲座、函授,其中使用面授的比率为%。这反映各地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而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会形式,参训教师虽然拿到了继续教育证书,但没有真正学到知识,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培训模式和培训手段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例如,在淮北煤师院人才培训中心对参加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的960位教师问卷抽样调查,认为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是:讲授式为%、导师指导下自学为%、小组讨论、共同参与为%、案例教学法为%、参观考察为%、专题研究为%,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参观考察、案例教学法、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共同参与、导师指导下自学、讲授式;教师们认为培训者在培训中应该充当的角色的选项比例为:规划者为%、传授者为%、领导者为%、促进者为%、引导者为%、权威人士为%。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把讲台由培训者一个人的专利变为培训双方共同的舞台,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是最受欢迎的。

通过对濉溪县80位中小学校长的抽样调查,在培训形式上校长们认为老师最需要的形式按比例依次是:函授为%、校本培训为%、导师指导下自学为38%、专题讨论为%、网络远程培训为%、脱产进修为%。

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有%的中小学教师、%的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机构与培训者、%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认为主要是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培训机构及培训者观念比较落后、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了解不够、培训者本身的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培训基地缺乏应有的硬件设施等。

关于骨干教师培训,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是否在教育教学专题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基础进行“反思性实践”和“反思性教学”的问题,有%的校长认为大部分能;%的校长认为一部分能;%的校长认为较少能够。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粗放式”培训方式,继续教育的功能被窄化,培训模式单一化,方法手段传统化,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状况中,与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模式相背离。在相当情况下教师素质的全面性培养被忽视,可以说,人们想到了“继续教育”,却忘却了教师,使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相背离。

我认为,突出主体性,引导提升主体价值的生长,是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现代生长点。太多的外在价值约束与框限,太多的规范教育、责任教育、实际上异化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因,我们在提倡学生主体的氛围里几乎淡忘了教师的主体因素。在弘扬主体精神的现时代,我们必须既重视作为继续教育的教师们的“学生”主体,也同时慎重地保护和激励“教师”主体价值。教师是主体,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满足这种需求,把他们的继续学习、研究、创造、发展从外部需要、社会价值、职业规范,引导向主体自身的人格建设、真善美的终极目标、主体价值的实现上来。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弊端。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积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这种认识促使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对教师继续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报告和文献都强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系统经常不断变革和革新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方向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然而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情况下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跋涉,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及不断变化的教育体系,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的内部功能的缺失与窄化。

继续教育的功能既应该包括内部功能同时又包括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是指对人才成长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则是指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的有效发挥是以内部功能的充分实现为前提的。

一般来说,教师继续教育有以下三方面的内部功能:一是弥补智能结构的缺陷,加强智能结构的薄弱环节。二是智能增新和改组,改变线性状的知识序列结构,提高教师的智能素质。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教师培养成“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人。其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教师培训则仍然主要定位于“按需施教”“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也许是永远不错的,但是所“教”、所“学”的大都是知识性的结论,缺少发展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意知识量的积累,而对知识结构的优化重视不够;至于培养能力,也仅仅停留在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答相关的问题和学习新知识这个层面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培训的价值定位于知识本位上,把目标定位在培养“知识仓库型教师”上,因而也就只能满足于教师的全面达标。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导致一些在职教师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过于注重可测可评的知识的教育,而对于不易衡量的素质的培养,如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思维限制在书本知识和教师设定的框框内,创造性思维相对缺乏。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能力结构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一个人适应社会变动的能力,也包括人的开拓能力、创造能力。可在当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对教师的能力结构的研究和培养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在目前,教师培训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愿望和努力,但是从面对知识经济的新的高度和角度上来审视,当前教师培训中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由以上当前教师培训中的弊端可以看出,培训功能明显出现缺失或窄化,特别是忽视了全面发展的第三功能。

2.现代教育观念与现行的培训方式相背离。

现有的教师培训往往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却采用了与这种观念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培训方式。比如,培训的目的本是提倡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观念,但是对教师的培训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少给受培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要提倡鼓励学生主动创造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沿袭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将其套用为“培训者讲,受培训的教师听”,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原本是要提倡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教育观念,但是培训本身却不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仍然是根据须先设定好的培训内容照本宣科。这种表里不一的培训,不仅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观念,反而成为强化教师错误教育观念的“榜样”,而且,由于观念没有更新,即使培训中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师也不会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更不可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上文中提到的调查数据显示,培训机构所使用的培训模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面授,占83.5%,并且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十甚至几百人的大会形式。教师培训中最不令人满意的首选问题就是培训模式比较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

3.忽视了培训对象的成人学习的特点。

教师培训往往无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等背景,将教师视为“一张白纸”,认为只要将科学的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就能够被他们认同,自然就会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然而,由研究或培训实践所获得的事实却向我们揭示出,如果教师没有将自己头脑中错误的教育观念清理出来,那些与其已有观念不符的科学教育观念就很难进入他们稳定的、内在的认知结构中,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真正指导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培训中必须重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背景,帮助他们澄清、辨析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才能使他们很好地吸纳培训所倡导的科学教育观念。

4.混淆了情境化学习与非情境化学习的界限。

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实际的教学问题都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即没有明确的已知、未知,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不是解决结构良好问题的非情境化学习而是解决具体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的情境化学习。传统的师资培训混淆了情境化学习与非情境化学习的界限,将非情境化学习的教学策略(如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基本表征等)不合理地推及到情境化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是去情境化的,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情境化学习所需要的是情境性教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真实性的任务,这样学习者从探索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获取的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建构起针对具体情境的问题解决图式。

在价值多元、情境多变的现代社会里,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教师要具有批判反思自己实践行为的能力。批判性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在于使教师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教师处于更多的理性自我控制之下,摆脱外在无形有形的束缚。有批判性反思能力的教师在与他人的平等对话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发现探寻他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进行实验。

各国研究者广泛综合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最高研究成果来设计培训活动,推动了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具体而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训的目标,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性。

从职业角度讲,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侧重于补充和更新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同时,也要加强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教师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能独立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社会的发展与其息息相关。21世纪对人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全角度、高层次的,因此教师除了提高与自身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大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达到教师职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统一。

近年来,随着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和尊重,研究也开始反思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提出教师培训所追求的不仅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化目标,强调教师从培训中获取的经验不仅能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应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这种人性化的目标定位,引发了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使教师培训从制造“匠人”的活动转变为培养“研究者”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使教师在培训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创造者。

2.继续教育内容趋向综合化,在教师培训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兼顾教育工作的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是设计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既能做好教育工作,又能享受现代化文明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无论对于社会、个人还是教育本身,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指导下,目前教师培训的内容突破了以往只重视理论指导或只重视技能培训的片面性,同时关注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建和核心教学技能的提升。综观各国的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要倡导和体现某些核心的教育理念,新颖、科学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必要手段。实践证明,通过培训促使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自觉地在实际中运用并创造符合这种课程理念的教学技能,才能确保课程改革深入到学校教育层面,体现在每个教师日常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真正推动学生的积极发展,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改革目标。

3.培训方式多样化,努力适应培训对象的多种需求。

为了鼓励教师的探索和创造,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再是仅由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组成,而是逐渐纳入了经验分享、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等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受到了研究者和教师的推崇。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成人学习理论等。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包括如下要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者总是在其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从而能更加丰富和全面地理解事物。由此可知,合作学习对任何学习者都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对学生如此,对参与培训的教师亦如此。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向培训者学习,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有益的经验,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共同学习去寻求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

[4]、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发展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6。

[5]、《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0期。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二篇】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热门学科,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培养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课程涉及艺术设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发展前景广阔。在高职高专学校中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从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中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现状出发,探讨了促进该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三篇】

[作者简介]张龙(1966-),男,江苏靖江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泰州225300)。

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紧社会及经济的特殊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有较为灵敏的反应,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能使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刚刚闭幕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指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是对社会职业的反映,也是适应区域经济的最佳契合点。“适应性”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诸多属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历史趋势,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的一种系统属性。“区域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彰显的地方特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职教育,源自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都是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主要立足于本区域,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高职教育技术服务的行业、专业与区域的定向性,使高职教育特别是它的专业建设具有社会与市场的定向性质,也就是说,在服务面向上具有更强的区域性和适应性。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联正逐步从疏离走向紧密。据统计,目前,95%的地级市都建有高职院校,这种区域性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不仅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与有效途径,更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其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公共发展与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

1.专业宽化趋势。专业宽化趋势是指专业设置为适应不同岗位或岗位群工作需要,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以宽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用型人才必将在较大范围内流动,复合型口径专业的学生适应性较强,专业覆盖岗位群集。专业宽化,既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综合化趋势。专业综合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有些专业内涵跨学科体系,其培养目标是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因为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的需求正在上升,多机床操作及多仪表看管等也正在发展,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企业运转现场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经济学角度、生理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共同考虑的必然结果,这是当前世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

3.专业实体化趋势。所谓专业实体化,是指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即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中,依靠专业师资和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与咨询服务,以使专业设置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目前,我国部分专业已呈现上述发展态势。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下简称为“我院”),学院依附江苏省品牌专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建起了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依附机电专业建起了曙光机械厂,依附江苏省特色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建起了江苏省畜牧科技示范园,依附宠物美容与护理专业建起了宠物医院等。专业实体化,不仅扩大了专业服务功能,而且还增强了专业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

4.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是指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行业协会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作用,并且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邀请它们参与,共同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等级考核标准和技能认证体系等,这也是专业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趋势。

三、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点的切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专业名称趋于规范,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要求,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的设置,主动(本网网)适应了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重视品牌专业和特色示范专业建设,注重对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等。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专业设置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改造、调整严重滞后;专业设置“同质化”,特色缺失;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以产品带专业,专业面变窄,忽视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专业教学指导机构缺位;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集中表现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把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对区域社会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适应。

四、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1.专业设置――建立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高等教育学告诉我们,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体――专业来实现。专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也是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结合部。《辞海》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根据这一观点,从高等学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而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或某类社会职业,或某种技术领域工作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可见,“专业处于学科体系要求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

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众所周知,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和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现状为依据,按照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专业口径宽窄并举,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变化的多样性。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专业设置与建设、新专业开发与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实践的需要,跟踪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总体趋势,通过建立自我调整机制,开展面向未来的专业划分和专业设计,保障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以我院为例,学院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紧扣畜牧产业链,合理设置了以一产养殖类专业为重要基础,二产动物药品、饲料、食品等专业和三产动物防疫检疫、宠物、种畜禽等专业为重点发展专业的“专业链”,很好地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对接。又如,学院以地级泰州市打造的中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医药城为契机,及时对药品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药品生产与营销、药品质量检测等多个专业于一身的药品类专业群,做到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实践证明,由于我院所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的针对性、适应性强,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养殖、饲料、食品和动物药品等企业的青睐,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2.专业建设――建立政策主导、院系主体、行企参与的政校企发展机制。从宏观层面,国家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制度,重点扶持(本网网),在“质量工程”“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合作,提升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近十年来,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截至,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但在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导向上,在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对接与融合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成分。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例,它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但事实上,不少学校的顶岗实习被异化成简单劳动或初级打工。因此,政府要从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加强统筹和协调,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合作办学制度;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强化学生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规范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的教育性劳动关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要继续深化实施“质量工程”,充分发挥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

从中观层面,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协调好领导、指导、引导和主导的关系。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涉及每一位师生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一要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院系两级专业建设职责;二要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励专业教研室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三要从战略高度构建专业框架;四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五要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剖析专业建设的状态,发掘专业建设中的亮点,及时研究并处理在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共性的问题,使学院的专业建设健康、良性发展。

从微观层面,二级院系要认真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二级院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和建设部门,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第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发展新机制。例如,我院动物药学院依托国家级实训基地――倍康药业有限公司,由动物药学院院长任总经理,教研室主任任车间主任,完善“校中厂”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天杰药业等企业,组建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通过联合招生、省兽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共建,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和学生就业方面,探索“厂中校”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新机制。第二,要以产学合作理念、“职业化”的策略推进专业建设。第三,要加强专业(群)建设,即要从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寻找、确定若干个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以专业群建设打造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第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集群式优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专业生长点;要依据岗位、职业、行业与人才市场的要求,着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三个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生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要实施“三个环节”“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推行“双导师”制和“三证”制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五,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柔性不足,刚性有余”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柔性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管理规范,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共同开发课程方案,系统地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做到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接轨,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相融通,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协调。第六,要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上,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第七,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要围绕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优化实验实训中心的结构;校内实践条件建设要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一致;要主动与企业联系,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大实验实训经费的投入,保证实验实训项目的高效开出;要开放实验实训室;要重视专业实体化建设。第八,要重视社会科技服务,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二级院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发挥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通过服务“三农”、产学研结合、技术咨询与开发等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阶段,肩负着重要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在社会的整个系统中运行的。因此,作为紧密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直接把握市场脉搏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势必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只有做到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2]冯和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12).。

[3]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4).。

[4]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3).

[6]马树超,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战略思考[j].西北职教,2009(3).。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四篇】

[摘要]在高职教育各环节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双特色”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把握发展趋势,在科学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对策,使高职教育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五篇】

摘要: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由于诸多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还是理论偏多,实践偏少,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本文主要根据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探讨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来自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带来了机会。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此为契机,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行业指向性明确,应用性强,主要为旅行社、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酒店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构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型的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分四个层次若干点:

一、构建成熟的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理论知识得到内化认知的根本途径。大部分的专业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一)实践教学类型多样,覆盖面要广。

所开设的实训课程除了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考察等方面外,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比如旅游心理学、广西导游等课程,也应该结合我们广西的主要景点:桂林漓江、南宁青秀山、桂平西山等进行实训。

(二)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三)深化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层面。

能力培养需要深化。实践教学除了专业技能训练,即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第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外,更要培养学生的第二层次能力,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

二、健全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一是按行业标准完善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设施设备;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三是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此外,学校应该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建立综合考核制度。

(1)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首先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综合考核制度。首先改革考核项目,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其次改革考核方法,除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外,还可以加上技能考核+口语表达等形式。比如对旅游服务礼仪这门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施校外企业实践,顶岗实习。

校外企业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一方面,校外企业具有旅游行业的真实环境,与市场紧密相联,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紧张,设备设施落后”,因此,学校应该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让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同时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从而实现双赢。酒店见习可到区内三星级的大酒店,分别在前厅、客房部、餐饮部进行观摩和顶岗实习;景区顶岗实习,“可安排在3a级以上的风景区,分别在游客接待中心、导游中心、营销部、工程部、策划部进行实习,主要参与景区的实际工作,通过实习,熟悉景区经营及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得到检验”。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六篇】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的第十二个年头。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将近有1200所,招生将近300万,在校生860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已达“半壁江山”。人文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界议论的焦点,虽然近年来人文教育已深入人心,高职人文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工作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一线,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有针对性地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本文通过本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一些思考。

笔者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中,每个学校任意抽取一个班级学生(两个班级共107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107份问卷,收回107份,回收率100%;其中107份问卷有效。文中相关数据来自这次调查。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突出表现。

人文精神是一个宽泛而全面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叶朗教授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张尧学说,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以人为本,必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生要以人为本,要关怀人,要爱人,要有责任感,要爱他的国家,要爱他的民族,然后要能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还要有它的信仰,有它的文化的传承性。本文讨论的人文精神,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对道德情感的取向和对待社会的态度等内容。

基础文化知识的欠缺。旅游管理专业兼招收普高生和三校生。何为“三校生”?它是指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被录取的学生。在这次被调查的107人中,有60人是三校生,47人是普高生,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欠缺”的共有41人,占总数的%其中27人是三校生,14人为普高生;认为自己基础文化知识“非常欠”的共有3人,都是三校生,占总数的近3%,两项相加超过40%。

自卑和焦虑心理。在107份问卷调查中,和本科生相比,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感到自卑,回答“经常”的有10人,占总数的%;回答“偶尔”有26人,占总数的%,这些数据说明本专业有相当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应该引起重视。

缺乏感恩之心。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对学校感激的,回答“非常感激”的有12人,回答“感激”的有15人,两项相加仅占总数的%,这样的结果很让人揪心也让人担心。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心理、情感和道德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只有在充分认识下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对于高职旅游专业人文教育的思考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2两个基本问题。

全新理解高职的最终目的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高职教育当然不能违背教育的这一核心原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于是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职业培训,弃人文性而不顾,这是违背教育的精神和最终目的的。中国的教育历来提倡的都是“成人成才”,成人永远放在第一位。

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一个学校的人文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必须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全体师生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所形成。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文化底蕴就不能称之为高校,顶多是一个培训机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为了自身长足的发展,去把培育自己的文化底蕴放在战略的意义来看待。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七篇】

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虽然很大,但是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缺少自主创新的思维模式,这使得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质量达不到社会企业的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处,所以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使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息息相关。首先,学生会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也就是说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而且在学习上也不够努力,一些从高中毕业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了高中三年“痛苦”的学习后,很让自己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特别是高职时期并不会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管着、家长陪着,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并且经常会出现逃课的现象;第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认识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在普通家庭中也随处可见,大部分学生都懂一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可是要系统的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上计算机理论课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想学知识,可是却又不知道从哪学起。另外,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的学生在学历上还是有区别的,从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分析,有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多少会有一点自卑,特别是对那些高中成绩优秀,只是高考中未发挥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较强的思维逻辑,可是常常会因为自己是一个高职生,心理状态常常不够好,从而影响到其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被使用,但是目前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虽然我国在大力的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对此还没有重视起来,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落实好,在平时的教育中,只是在表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宣传,或者是单独设置一门课程,以听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没有将这种教育模式与计算机教学活动融合起来,缺少系统的教学活动;第二,教师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往往只在课堂上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并没有鼓励学生自主去进行实践,也就是说“纸上谈兵”,学生对知识点也缺少系统的了解,对实际就业中并没有什么帮助;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是为了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有的学校只是让学生自愿去参加创业培训,而且并没有将培训的目的告知学生,没有对培训进行宣传,对这方面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学生就失去了去进行创业培训的机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更好的落实,首先,应该要注重理念的发展,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新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单单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具备动手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要系统的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以及发散思维作为教学目的。第二,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堂中就接触创新创业思想,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除了理论课外,学校还应为学生设置实践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就非常注重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是技术,技术除了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外,还需要从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术。在课堂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动手中了解计算机的构造,让学生通过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另外,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落实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重点,计算机技术运用是非常广的,学生要创新创业就需要一个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也可以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企业去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工作性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比赛,例如:软件设计、网站开发、动漫制作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设计领域的广泛,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更好的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四、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难是很多毕业生面临的一个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虽然比较广泛,但是也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实力,除了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应聘中脱颖而出。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八篇】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所谓发展一方面指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些因素趋于合理的调整。任何发展均体现为一种倾向性,因此,对美术教育的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动势的认识和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导致我们在一些更为具体的方面采取相应对策,适应和推动这种发展。情意性的加强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势。这种情意性体现为一种暖性和活性,对应着人的情感、直觉,并与兴趣发生关联。这种动势的出现从本质上说,体现出人们对平衡的追求,实际上是平衡机制在起着调节作用。

平衡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追求平衡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的美术教育同样要追求平衡。

所谓平衡指的是各种力的因素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平衡的原则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人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总是对涉及平衡的各种因素加以调整,使之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获得对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定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推崇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平衡思想。只有达到平衡,事物的各种功能才能在一种最佳的状态中得以发挥。

人类生活的各种因素可以归为明显的两极。人类追求平衡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这两极之间所做的某种程度的调适。

在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讲求理智、逻辑、秩序、规范、严谨与必然的科学理性主义与推崇情绪、自由、想像、直觉、随意和偶然的浪漫表现主义构成了明显的两极。人的一切形形色色的思想和行为均未能超出这一“如来佛之掌”,只不过是倾向性与倾向的程度不同而已。人类的思想史、文化史的变化都是由各自领域内的不同学派、风格在这两极中的动态变化所衍成的。在这些变化中,平衡的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种思想和行为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那么它在变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另一种极端的状态与之平衡。就像钟摆一样,它越是向一个极端摆动,就越可能向相反的方向摆回。

目前美术教育中的这种情意性的动势的出现,正好说明美术教育已经发生了失衡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美术教育以往过多地偏向了科学理性,寒性太甚,以至于正在窒息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

由此看来,如果要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更趋平衡的话,那么调整的起点就应该是科学理性,而调整的方向则应该是使其更趋浪漫表现性。既然是一种对平衡的调节,就意味着由偏趋正,而非走向另一种偏。因此,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应在不失学科知识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和强调美术教学的情意性。

人的行为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情意行为,另一种是意志行为。所谓情意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而所谓意志行为则极大地受到目的的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运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即使这是一种己所不欲的行为。所以,意志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目的达到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意行为更大的愉悦。

[1][2][3][4][5]。

23 2436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