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优推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优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一篇】
最近idc的专家对移动电子商务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并终结了十个关键的发展趋势。
idc的一位研究主管keithwaryas负责了这次名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十个关键趋势”的研究项目,他称,“毫无疑问移动电子商务领域潜力巨大,但是运营商在每走一步时必须保持谨慎。在接下来的6~12月中,你会发现移动运营商将发动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攻势,诱惑你使用它们提供的新的数据业务。它们这样做当然事出有因,由于近年来这些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和许可证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因此它们期望通过数据业务的收入来弥补这些费用开销。”
然而问题是,在这些移动运营商推出这些业务的早期,这些业务并不能完全兑现运营商所承诺的性能。waryas称,网速仍然很慢,而且用户接口也会不友善。
趋势之一: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炒作将达到顶峰。
移动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将围绕着移动互联网进行大肆宣传,因为它们已经在数据通信设备和运营许可证上投入了巨额资金。这些公司将倾尽全力唤醒用户的意识,并且使他们接纳这一通信方式。idc预测在2003年全球将有超过10亿部的手机具有互联网接入功能,当然这些手机并不会全部用于web冲浪。
趋势之二:企业应用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心和热点。
无线客户关系管理(crm)、销售管理和其它企业应用将使得企业用户不论在收入和办公效率方面都获益匪浅。因此,移动商务企业应用将成为今年运营商宣传的重头戏,而消费者应用将转入幕后。
趋势之三: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进行事务处理和交易。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主要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如电子邮件、股票行情、天气、旅行路线和航班信息等。不过尽管这些服务并不代表直接的商业机会,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引导下,这些业务有助于构建客户关系,并且创造间接商业机会。
趋势之四:移动电话中将集成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这为移动商务带来新鲜的风气。
预计具备嵌入条形码阅读器的手机今年就能供货。这新功能将在在传统商业和网络商业之间架起桥梁,嵌入条形码阅读器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而这是移动电子商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idc预计该功能对于那些移动商务专业人士特别有用。
趋势之五:智能手持设备的显示屏将有所改善,但是表格输入和原始数据收入依然成问题。
分辨率较高的显示屏以及具有条形码阅读功能会使移动设备的会增加用户的友善性,但是别期望有奇迹发生。狭小的显示屏和烦琐的数据收入方法依然是限制移动因特网易用性和功能性的主要障碍。idc预测在近期数据输入方式和屏幕尺寸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善。
趋势之六:移动安全性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人们开始逐渐接受采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同时也开始日益关注类似于pc机的安全性问题。当采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数据共享以及移动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加,这种安全性顾虑更加突出。尽管目前全球使用的具有数据传输能力的移动设备达到了数百万之众,但是这些设备几乎没有什么安全机制。
趋势之七:语音网络导航仍在研究之中。
[1][2]。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二篇】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所谓发展一方面指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些因素趋于合理的调整。任何发展均体现为一种倾向性,因此,对美术教育的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动势的认识和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导致我们在一些更为具体的方面采取相应对策,适应和推动这种发展。情意性的加强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势。这种情意性体现为一种暖性和活性,对应着人的情感、直觉,并与兴趣发生关联。这种动势的出现从本质上说,体现出人们对平衡的追求,实际上是平衡机制在起着调节作用。
平衡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追求平衡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的美术教育同样要追求平衡。
所谓平衡指的是各种力的因素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平衡的原则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人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总是对涉及平衡的各种因素加以调整,使之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获得对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定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推崇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平衡思想。只有达到平衡,事物的各种功能才能在一种最佳的状态中得以发挥。
人类生活的各种因素可以归为明显的两极。人类追求平衡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这两极之间所做的某种程度的调适。
在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讲求理智、逻辑、秩序、规范、严谨与必然的科学理性主义与推崇情绪、自由、想像、直觉、随意和偶然的浪漫表现主义构成了明显的两极。人的一切形形色色的思想和行为均未能超出这一“如来佛之掌”,只不过是倾向性与倾向的程度不同而已。人类的思想史、文化史的变化都是由各自领域内的不同学派、风格在这两极中的动态变化所衍成的。在这些变化中,平衡的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种思想和行为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那么它在变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另一种极端的状态与之平衡。就像钟摆一样,它越是向一个极端摆动,就越可能向相反的方向摆回。
目前美术教育中的这种情意性的动势的出现,正好说明美术教育已经发生了失衡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美术教育以往过多地偏向了科学理性,寒性太甚,以至于正在窒息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
由此看来,如果要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更趋平衡的话,那么调整的起点就应该是科学理性,而调整的方向则应该是使其更趋浪漫表现性。既然是一种对平衡的调节,就意味着由偏趋正,而非走向另一种偏。因此,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应在不失学科知识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和强调美术教学的情意性。
人的行为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情意行为,另一种是意志行为。所谓情意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而所谓意志行为则极大地受到目的的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运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即使这是一种己所不欲的行为。所以,意志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目的达到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意行为更大的愉悦。
[1][2][3][4][5]。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三篇】
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通过上文的论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虽然重视职业教育,但并没有使之和普通教育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是高职发展中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现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建立专门的高职院校,二是在综合性大学中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院。高职教育要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就必须从普通高等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和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的独立的“车轮”,国家就应该在资金、政策和招生上给予同等待遇。
重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显性课程主要指的是学科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处理好专业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的关系,做到既突出专业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之中,包括物质情景(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景(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景(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提高。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可见,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生怎么做人。学校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中有的人曾经是优秀的导游,是旅行社管理人员或者是饭店管理人员等,这些实践经验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但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旅游专业的教师不应该满足以前的成绩,而是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利用假期进行进修,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进取的榜样。同时,在授课中把人文精神融入专业知识,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讲授。教师平时还要注意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主动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通过塑造自身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积极运用人文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业操守。相信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对他们走好人生之路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红.职业教育和人文精神——关于教育目的的再思考理论研究.,(5).
[2]蒋纬.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3]夏昌祥.试论高职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素质的体系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报,,(3).
[4]刘伟辉.陈国生.旅游专科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体系建设[j].
[5]人力资源研究.2007,(1)。
[6]陆枚.论职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南昌高专学报,,(6).
[7]裴凤琴.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四篇】
以往,幼儿教育主要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基础能力的培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幼儿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不再仅限于学习成绩和学科知识的培养。在我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将朝着重视情感培养、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的方向发展。
首先,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将注重情感培养。情感教育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环节,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商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能力,培养其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使其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能够快乐地成长。
其次,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关注个性发展。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太过注重的是大众化的教育,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因此,幼儿教育机构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和引导幼儿的兴趣和特长上,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和差异化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和发展幼儿的个性,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教育中发光发热。
再次,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强调多元智能。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多重智能的培养。针对每个幼儿的优势智能和兴趣进行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潜能和才能,使其在多个方面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因此,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艺术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智能,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最后,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将致力于家园合作。家庭是幼儿教育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对幼儿德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形成家园合作的共识和合力,共同努力为每个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和协同,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幼儿的行为,促进幼儿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总之,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将注重情感培养、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培养,并强调家园合作。这些因素的结合,将为每个幼儿提供更加良好和全面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面对将来的挑战。作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的我来说,更加坚定了我对幼儿教育的信念和责任感,也更加看好幼儿教育的未来。
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第五篇】
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笔者曾与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系,对安徽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安徽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下面是此次调查所获得的部分数据,从这些数据之一斑中,我们可以窥见目前安徽乃至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主要现状之全貌。
我们抽样调查了39个培训机构,对他们采用的培训模式按照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面授、导师指导下自学、专题考察、同行交流、专家讲座、函授,其中使用面授的比率为%。这反映各地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而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会形式,参训教师虽然拿到了继续教育证书,但没有真正学到知识,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培训模式和培训手段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例如,在淮北煤师院人才培训中心对参加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的960位教师问卷抽样调查,认为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是:讲授式为%、导师指导下自学为%、小组讨论、共同参与为%、案例教学法为%、参观考察为%、专题研究为%,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参观考察、案例教学法、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共同参与、导师指导下自学、讲授式;教师们认为培训者在培训中应该充当的角色的选项比例为:规划者为%、传授者为%、领导者为%、促进者为%、引导者为%、权威人士为%。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把讲台由培训者一个人的专利变为培训双方共同的舞台,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是最受欢迎的。
通过对濉溪县80位中小学校长的抽样调查,在培训形式上校长们认为老师最需要的形式按比例依次是:函授为%、校本培训为%、导师指导下自学为38%、专题讨论为%、网络远程培训为%、脱产进修为%。
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有%的中小学教师、%的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机构与培训者、%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认为主要是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培训机构及培训者观念比较落后、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了解不够、培训者本身的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培训基地缺乏应有的硬件设施等。
关于骨干教师培训,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是否在教育教学专题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基础进行“反思性实践”和“反思性教学”的问题,有%的校长认为大部分能;%的校长认为一部分能;%的校长认为较少能够。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粗放式”培训方式,继续教育的功能被窄化,培训模式单一化,方法手段传统化,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状况中,与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模式相背离。在相当情况下教师素质的全面性培养被忽视,可以说,人们想到了“继续教育”,却忘却了教师,使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相背离。
我认为,突出主体性,引导提升主体价值的生长,是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现代生长点。太多的外在价值约束与框限,太多的规范教育、责任教育、实际上异化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因,我们在提倡学生主体的氛围里几乎淡忘了教师的主体因素。在弘扬主体精神的现时代,我们必须既重视作为继续教育的教师们的“学生”主体,也同时慎重地保护和激励“教师”主体价值。教师是主体,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满足这种需求,把他们的继续学习、研究、创造、发展从外部需要、社会价值、职业规范,引导向主体自身的人格建设、真善美的终极目标、主体价值的实现上来。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弊端。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积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这种认识促使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对教师继续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报告和文献都强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系统经常不断变革和革新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方向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然而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情况下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跋涉,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及不断变化的教育体系,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的内部功能的缺失与窄化。
继续教育的功能既应该包括内部功能同时又包括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是指对人才成长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则是指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的有效发挥是以内部功能的充分实现为前提的。
一般来说,教师继续教育有以下三方面的内部功能:一是弥补智能结构的缺陷,加强智能结构的薄弱环节。二是智能增新和改组,改变线性状的知识序列结构,提高教师的智能素质。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教师培养成“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人。其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教师培训则仍然主要定位于“按需施教”“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也许是永远不错的,但是所“教”、所“学”的大都是知识性的结论,缺少发展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意知识量的积累,而对知识结构的优化重视不够;至于培养能力,也仅仅停留在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答相关的问题和学习新知识这个层面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培训的价值定位于知识本位上,把目标定位在培养“知识仓库型教师”上,因而也就只能满足于教师的全面达标。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导致一些在职教师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过于注重可测可评的知识的教育,而对于不易衡量的素质的培养,如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思维限制在书本知识和教师设定的框框内,创造性思维相对缺乏。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能力结构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一个人适应社会变动的能力,也包括人的开拓能力、创造能力。可在当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对教师的能力结构的研究和培养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在目前,教师培训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愿望和努力,但是从面对知识经济的新的高度和角度上来审视,当前教师培训中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由以上当前教师培训中的弊端可以看出,培训功能明显出现缺失或窄化,特别是忽视了全面发展的第三功能。
2.现代教育观念与现行的培训方式相背离。
现有的教师培训往往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却采用了与这种观念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培训方式。比如,培训的目的本是提倡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观念,但是对教师的培训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少给受培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要提倡鼓励学生主动创造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沿袭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将其套用为“培训者讲,受培训的教师听”,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原本是要提倡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教育观念,但是培训本身却不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仍然是根据须先设定好的培训内容照本宣科。这种表里不一的培训,不仅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观念,反而成为强化教师错误教育观念的“榜样”,而且,由于观念没有更新,即使培训中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师也不会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更不可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上文中提到的调查数据显示,培训机构所使用的培训模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面授,占83.5%,并且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十甚至几百人的大会形式。教师培训中最不令人满意的首选问题就是培训模式比较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
3.忽视了培训对象的成人学习的特点。
教师培训往往无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等背景,将教师视为“一张白纸”,认为只要将科学的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就能够被他们认同,自然就会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然而,由研究或培训实践所获得的事实却向我们揭示出,如果教师没有将自己头脑中错误的教育观念清理出来,那些与其已有观念不符的科学教育观念就很难进入他们稳定的、内在的认知结构中,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真正指导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培训中必须重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背景,帮助他们澄清、辨析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才能使他们很好地吸纳培训所倡导的科学教育观念。
4.混淆了情境化学习与非情境化学习的界限。
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实际的教学问题都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即没有明确的已知、未知,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不是解决结构良好问题的非情境化学习而是解决具体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的情境化学习。传统的师资培训混淆了情境化学习与非情境化学习的界限,将非情境化学习的教学策略(如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基本表征等)不合理地推及到情境化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是去情境化的,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情境化学习所需要的是情境性教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真实性的任务,这样学习者从探索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获取的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建构起针对具体情境的问题解决图式。
在价值多元、情境多变的现代社会里,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教师要具有批判反思自己实践行为的能力。批判性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在于使教师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教师处于更多的理性自我控制之下,摆脱外在无形有形的束缚。有批判性反思能力的教师在与他人的平等对话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发现探寻他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进行实验。
各国研究者广泛综合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最高研究成果来设计培训活动,推动了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具体而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训的目标,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性。
从职业角度讲,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侧重于补充和更新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同时,也要加强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教师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能独立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社会的发展与其息息相关。21世纪对人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全角度、高层次的,因此教师除了提高与自身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大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达到教师职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统一。
近年来,随着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和尊重,研究也开始反思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提出教师培训所追求的不仅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化目标,强调教师从培训中获取的经验不仅能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应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这种人性化的目标定位,引发了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使教师培训从制造“匠人”的活动转变为培养“研究者”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使教师在培训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创造者。
2.继续教育内容趋向综合化,在教师培训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兼顾教育工作的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是设计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既能做好教育工作,又能享受现代化文明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无论对于社会、个人还是教育本身,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指导下,目前教师培训的内容突破了以往只重视理论指导或只重视技能培训的片面性,同时关注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建和核心教学技能的提升。综观各国的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要倡导和体现某些核心的教育理念,新颖、科学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必要手段。实践证明,通过培训促使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自觉地在实际中运用并创造符合这种课程理念的教学技能,才能确保课程改革深入到学校教育层面,体现在每个教师日常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真正推动学生的积极发展,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改革目标。
3.培训方式多样化,努力适应培训对象的多种需求。
为了鼓励教师的探索和创造,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再是仅由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组成,而是逐渐纳入了经验分享、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等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受到了研究者和教师的推崇。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及成人学习理论等。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包括如下要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者总是在其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通过合作,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从而能更加丰富和全面地理解事物。由此可知,合作学习对任何学习者都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对学生如此,对参与培训的教师亦如此。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向培训者学习,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有益的经验,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共同学习去寻求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
[4]、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发展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6。
[5]、《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