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例汇总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例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一篇】

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网络教研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沈永铭。

课题负责人单位: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通讯地址及电话:13758722789;612789。

完成时间:6月成果形式:结题报告。

课员。

题的。

组有。

其关。

它情。

成况姓名课题内分工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

翁晓菁副组长温州十四中市教坛中坚。

陈婕成员温州十四中市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

谢津津成员温州十四中市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

王清平成员温州十四中备课组长。

吴丹成员温州十四中备课组长。

张春玲成员温州十四中骨干教师。

金炎。

丁洪江。

李艳秋。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县级初审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市评审组意见。

明“通过高中英语校本教研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时代,现代技术的一个重要体现--internet所具有的潜力和影响已被用来和五百年前出现的印刷机相提并论。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更是日益凸现。网络教研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形态的校本教研与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相互促进、互补共生过程中所衍生的教研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着力构划、认真推进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1、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策略,网络教研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拓展教研形式,把现实的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切实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各种现实问题的优秀课程资源。初步的实践证明,网络教研能放大资源,加大教研的力度,推进教研的深入。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

2、网络教研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教研活动使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网络教研能与教学同步,专家与教师经常性在线接触,具备对教学深度引领的基本条件,使学科教研工作得以深入。

3、网络教研能够构建新型的教研文化和课程文化。网络校本教研仍然是新生事物,如何正确地把握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是广大教师需要注意的新问题。我们的共识是网络校本教研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教师要借助于网络环境,发现自我,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实现促进专业成长的根本目的。

我们力求通过大力网络环境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化,使教师在反思与研究中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历年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得到落实。

二、研究现状。

1、国际方面: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网络教研方面起步比我们早,但是他们的中小学也同样存在教育质量不高,基础不扎实的问题,而且目前也没有找到理想的措施和解决方案。国外关于网络教研的研究较多且较成熟,这对在网络教研方面起步较迟的我们来说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二篇】

摘要:所谓幼儿养成教育,是指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养成教育受到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规范,并将独立自主的观念灌输到幼儿的思想中。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1前言。

对于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课堂的意识;其次,教师再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幼儿在日后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人。

2关于影响幼儿养成教育的因素。

幼儿内在的因素。

由于幼儿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特征都没有完全的成熟,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心理变化,然后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而且,幼儿的理解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让幼儿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视性,这样幼儿才能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1]。

教师的`因素。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幼儿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幼儿教师都缺乏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培养幼儿的文化知识,而缺乏素质教育,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导致幼儿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幼儿在课堂中处于被动位置,这就使得幼儿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影响到幼儿园的教学环境。

家庭环境的因素。

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和长辈又过于溺爱幼儿,使得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阻碍。许多家长认为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但正是由于家长这种错误的教养观念,致使许多幼儿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幼儿在家中衣来张手、饭来张口,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开始对父母和其他人耍小脾气。此外,被父母宠爱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自我为核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这些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幼儿身上[2]。

社会的因素。

幼儿就像一杯清澈的白开水,在没有将其他物质导入水中时,杯中的水纯洁、干净,就像幼儿的内心一样。而一旦在水中掺入其他物质,水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因而,幼儿的内心的成长和变化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果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社会中存在的良好行为和品德,幼儿就会健康的成长。但如果幼儿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幼儿就会随之模仿,并养成错误的行为观念。

3针对幼儿养成教育提出的策略。

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教授给幼儿,同时,也要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素养,这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尊重他人,自主维护课堂秩序。比如,在新学期初期,教师首先对幼儿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引导幼儿研究规章制度中的内容,让理解幼儿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含义,这时幼儿就会形成维护校园环境和课堂秩序的意识。其次,对于幼儿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实施,教师也可以对幼儿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然后再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改善课堂教学模式,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为了将幼儿养成教育进一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积极改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教学氛围,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将德育理念融入到幼儿的思想中,从而拓宽幼儿视野,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力,使幼儿养成独立自主的观念[3]。

转变家长对幼儿错误的教养观念,做好家长的工作。

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家长的帮助和配合。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理解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从而使家长为幼儿创设一个优质的生活氛围。而且,在参与亲子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相处时讲礼貌,温和谦虚,并且幼儿也能学会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所以,家长在家中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耐心,温和,尊重幼儿的想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与家长长期的努力和教导。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坚信幼儿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掌握熟练的生活行为。其次,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协同实施幼儿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日益减少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如何使教师的道德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无疑直接关系到到高职教育的成败。本文着重分析专业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讲求道德引导行为的方法。

如今社会浮躁之风日盛,污浊之气时常入侵校园,学生在易于接触社会的同时,也有沦落为浊流之危险。以往那种高职教师在学生当中占据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的地位现在已受到信息社会的严重挑战。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日益减少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如何使教师的道德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将以笔者的经验着力于分析专业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讲求道德引导行为的方法。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是多方面的,大体说来不外乎客观的一面与主观的一面。客观方面主要是社会的风气、学校的管理;主观方面是教师自身素质(包括态度、道德与业务能力)。具体来说如下:

1、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过于功利化。由于社会对高校的评判标准过于集中在就业率上,尤其是对高等职业学校更是如此。这导致了有些高校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偏差,急功近利,把学生当作挣钱的机器来培养,一些教师也跟着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严重忽视了道德的教育。高校教师由于工资低、待遇不尽人意,一些教师便认为自身社会地位低,“不务正业”,忙于找途径挣外快,严重影响了教学。

2、课程与市场需求不对口,令教师心理失衡。各专业招生人数受就业市场影响,使有的专业教师教学任务严重超课时,而有的教师的课时却严重不足,任务繁重者压力大,无课可上者又对前途忧心忡忡,这两种教师都因各自问题而心理失衡,负面情绪必然带到课堂上,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3、教学管理工作分配不当,令教师顾此失彼。一部分教师从事“双肩挑”工作,在一些处(室)系部承担了大量的管理工作。繁重的工作量,有时使他们疲于应付,使他们无法潜心研究教学,课堂上照本宣科的现象并不少见。

4、教师自身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有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政治方向迷失,事业心不强,他们把从事教育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有的甚至在课堂上散布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错误言论,误导学生,严重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个别教师忽视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性,重视物质利益,专注于自己的私人业务,不安心本职工作。

5、教师自身品行不高,示范作用降低。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但部分教师因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政治态度、工作作风、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有的教师言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其言行背离教师尊严,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6、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不强,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信息化的今天,社会发展迅速,现在的80后、90后学生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点,这些都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未能深刻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工作方法单一粗暴,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原因分析。

1、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教师难以安于教。市场经济中人们追逐利益,讲究等价交换的特点深刻影响了教师的行为。在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重金钱、轻事业,敬业精神下降;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增加“灰色收入”;有的千方百计跳出相对清贫的高职院校,挤进利益丰厚的本科院校或其他国家行政部门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2、高校错误引导,教师难以集于教。近几年,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利用教学评优、技能竞赛等竞争手段,各高校普遍开展了遴选“跨世纪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骨干”等一系列活动。在与青年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级评优、职称评定、申报基金、出国选拔等规定中,过多地强化学历层次、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等级等指标,而往往把个人的工作态度、思想表现、教书育人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软要求点缀其间,客观上造成了误导。3、高校管理制度不合理,导致分工不当,教师难以专于教。由于学校制度,有些教师集行政管理与教学任务于一身,一心难两用,往往无法专心于教学;课程管理不当使得教师身兼数门课程,导致无法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影响教学质量。

4、师德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教师难以乐于教。在日常管理中,一些高校尚未建立起严谨的、行之有效的师德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僵化的人事制度使得一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双差的不称职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只要不是影响太大,干得好与干得不好甚至没有多少实质性差别,这种状况挫伤了部分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责任心强、追求上进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5、现行教育体制功利化,青年教师难以善于教。青年教师所受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功利化强、专业窄、文化底蕴薄,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他们很难“上手”,往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较轻松地适应本职工作。

三、问题对策。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对策以便改进:

1、发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弘扬这一传统也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如果社会上尊师重道的氛围浓厚了,那么势必会增强青年教师的自我认同感,从而增强其成就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此举也旨在冲淡市场经济对教师的不良影响,使教师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减少对物质的追求。

2、国家应提高青年教师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完善保障机制。青年教师物质生活待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两方面:一方面依靠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靠高校自身的活力。我们已欣喜地看到,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完全依靠国家的拨款显然难以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庞大的资金需求。就国内的形势来看,高校依靠自身在教学、科研两方面拥有的优势,广泛服务于社会,扩大资金来源显得愈来愈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争取社会的捐赠,积极开展广泛的岗位技术培训、自学考试辅导、成人教育、扩大招生等多种形式增加学校收入,以便有效地改善教学条件和青年教师的生活待遇。

制度不合理,都势必会对教师道德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校的全面建设是教师道德建设的前提性保障。

4、高校应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制度上对师德建设进行保障。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吸引、培养一批批优秀的专家型人才,对于师德差、业务水平低、不适合当教师的人,应及时予以发现、教育,对不合格者及时给予清理。要逐步实行双向选择,学院按建设和发展需要招聘教师,教师按能力和意愿竞争上岗,使学校具有生机和活力,使教师具有责任感和创造性,建立真正体现师德优良为基础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尽快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在精神激励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等发展事业中,用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凝聚力;要利用校内各种宣传媒体,大力表彰德高业精的优秀教师,通过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推广他们先进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师职业观和成功经验,达到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不断扩大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

在物质激励方面,岗位、课时津贴、职称晋升等要向教师倾斜,把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去。

5、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考核,专家听课、问卷调查、个人总结等形式。建立教师师德监督意见反馈渠道,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以及鼓励教师自省、自律,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6、教师自身应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践行师德要厘清认识、端正态度、坚持不懈。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充分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与践行师德的必要性,从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力行不辍。

参考文献:

[1]李华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5)。

[2]王德勋、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与矫治[j]、教育探索,(10)。

[3]张珍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3)。

[4]阎保平、大学理想和师德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05(5)。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四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高职生源质量的下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从“技能培训”转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直接体现了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甚至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立足行业,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构建高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实现与职业的无缝对接,为高职学生就业增加砝码。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1提升就业竞争力视域下构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应适应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的习惯养成教育是高职发展的目标化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已超过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一半。高职院校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就业、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素质提升等问题。在以实现就业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背景下,结合现实问题,明确目标,系统性地开展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实现就业增加砝码,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专业化需求。

高职院校在打造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基础上,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综合能力优异的高水平人才。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不同,高职院校要求学生能够成为专业性强、适应行业需求的专门性人才;行业的不同决定了学生需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度的细致度、严格的时间观念、高效的执行力等。因此,高职院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养成教育能够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专业化,更加符合行业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习惯养成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时代性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新生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随着我国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及社会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全方位综合人才,才能适应这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和社会对学生有了更高的需求,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各个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职业培养的同时,忽视了习惯养成教育,使得现实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存在着诸多问题。

教育者在教育道路上难以“与时俱进”

第一,从学校角度看,学校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领域的改革进程较慢,不能及时对社会的变革做出反应,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偏重于监控和惩罚,疏于教育和指导。第二,从教师角度看,师资队伍配备不齐,事务性工作较多,习惯养成教育投入精力不够;对时代变革了解不够,不能及时掌握影响学生习惯养成的各类因素,工作开展效力不佳。第三,从家庭角度看,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生活,学生缺少压力,过于自我,缺乏责任感、担当意识等,这些都为养成教育造成了重重困难。

受教育者对养成教育“不以为意”

第一,学生的习惯可以说是在不经意间养成的,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记忆中养成教育似乎不存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第二,学生们没有体会到不良习惯对自身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第三,学生们很少体会到良好习惯养成为自身带来的正面效果,对习惯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觉得没什么用处,甚至觉得这些还需要花时间来学很不值得。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接不畅”

第一,教与学双方层次出现偏差。从学生年龄来看,学生处于十八岁成年水平,但是从其自身素质来看,学生的习惯水平甚至还比上重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从而导致教育者教育层次远远高于受教育者实际水平,削弱了教育效果。第二,双方心理沟通存在隔阂。高职学生中中职学生占到一半以上,这些学生普遍学习比较靠后,长期得不到教师关注,不愿和教师接近,甚至对教师产生排斥心理。第三,作为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未能与孩子建立通畅的交流方式,学生长大后更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往往是家长该说什么说什么,学生根本不往心里去。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五篇】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参加剥橘子的活动,学习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伙伴分享的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1、每组一个小碟子,内装与本组幼儿人数相等的橘子。

2、口袋1个,若干橘子。

一、摸口袋。

1、摸一摸。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装了些什么呢?我请小朋友来摸一摸。"(咦?哪位小朋友坐的好,端正,我就先让你来摸摸)-引起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是橘子吗?我们来看一看。(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把橘子拿出来。)。

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师:"你们看过哪些颜色的橘子呀?"幼:"绿色、黄色、黄色加绿色、橘黄色。"。

2、看一看:提问:(1)师:"那橘子是什么样的呀?"幼:"圆圆的、扁扁的。"师:"那我们把话连起来说一说好吗?"幼:"好。"师幼一起说橘子是圆圆的、扁扁的,身上还有肚脐眼和按钮。

三、感受橘子的内部特征。

1、师:"那橘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呀?";(说什么的都有)。

2、师:"那我们把它剥开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

3、师:"我们先从哪一面开始剥呢。

4、师:"那老师来试一试看是不是从这面开始剥好剥些。"(一边剥一边说;橘子、橘子圆圆,橘子、橘子、扁扁,剥开黄黄的橘子皮,咋看像什么呀?剥开橘子皮的橘子像什么呀?)幼:"花。"师:"花儿花儿开开,哎,开出了什么呀?"幼:"橘子。"师:"这像什么呀?"幼:"月亮、小船。

老师:恩,橘子剥开来,里面的瓤弯弯的,像月亮,像小船。

四、游戏剥橘子。

师:"今天啊桌子上来了许多的橘子宝宝,它们有大、有小,我们来开始剥吧(师:"我们把剥下来的橘子皮放在盘子里哦!"。

五、大家共同分享品尝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老师:哎?剥好的小朋友可以先等一下,我们等其他小朋友都剥完了再一起吃好吗?"师:"那我们来尝一尝。"老师:"小朋友们刚才都尝过了,谁来告诉我,"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啊?"幼:"酸酸甜甜的。"。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六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学生开展全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担,同时还是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心理过程以及个人行为,并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所谓学习心理,即学习者对待学习的态度或者其在学习时候的心理状态。而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着高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这个原因,笔者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指出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改善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提高学习实效性的优化对策,以期为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职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属于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一定比例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这种并非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建立起来的学习动机是十分脆弱的,因此不能持久存在。这一少部分学生非自愿进入高职学校,例如一部分高中毕业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能考上大学,再加上他们本来就不愿继续就读,然而家长却对其进行强制,出于无奈他们才随便选择高职学校来就读。这样的学生大多数都认为学习是件无所谓的事情了,所以对学习的兴趣并不高,易于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还会出现逃学行为。

2.学习负担过重。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高职学生要想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只有在校期间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总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身心感到疲惫不堪,不能忍受这些压力。

3.感觉前途渺茫。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前途丧失了信心,感觉前途非常迷茫。这是由于高职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他们长期生活在笨蛋、不可救药等批评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上高职低人一等,没有多大的出息。再加上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方式不妥当,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意愿,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进而对自己的学习、前途丧失自信,导致对学习产生了厌倦。

4.读书无用思想。一部分学生将高职学校当成跳板,存在急于就业的错误想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高职生的道德水准、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均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当前社会中存在劳动力准入门槛低和劳动力就业难的矛盾,极大地冲击着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而的形势是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高职生毕业之后就而临失业,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而现实社会中的劳动力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不存在受教育程度与专业技能等级的具体要求,许多小学初中没有毕业的人,只要能够出力,照样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该社会现实使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以为:学和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将来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工作。所以,就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形成了读书无用的消极情绪。

5.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因为受高考热潮的影响,一些高职生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只有能够升入大学的才是优秀学生,而他们这些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低人一等。在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再就是大多数的厌学学生的自卑失败体验相对较多,使学生的自卑心理得到深入发展,并不断扩大,使得他们的依赖心理比较强,缺乏责任感,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导致丧失信心与勇气,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查字典本站()。

二、问题成因。

1.学生原因。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第一,高职生大部分知识基础十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缺乏深刻认识,具有相对较低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充分的认识。第二,学生的知识逻辑性以及系统性普遍较差,更谈不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三,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具有相对较大的惰性,意志品质严重不足,尤其是其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目的性等方而不足,对其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2.学校原因。首先,大多数高职学校的'软硬条件相对较差,相比本科院校而言,其在师资力量、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校风、教风以及学风等方而落后,这些因素均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进而表现在学习行为方而,如迟到、逃学等。校风、教风以及学风等方而相对较差,易于形成较差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影响。其次,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而相对落后,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停留在课堂之中,很少开展实践活动,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特征,同时也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社会原因。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与现象不断发生,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教师传授的内容和社会不良现象发生冲突。如贪污受贿现象时有发生,官员养情妇、包二奶问题频频曝光,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现象层出不穷,造成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此外,社会上拜金主义、投机取巧的现象时常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侵蚀,使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高职生,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他们对自己的前景产生担忧,因此片而地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看待学习,认为一些理论课程缺乏实用价值,导致形成扭曲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行为。

三、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问题相关对策。

1.充分掌握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手段之一,教师一定要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并和学生生活以及实际相贴近,使其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对个人成才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实训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自主讨论,接着通过教师总结,让学生充分把握知识内容。另一方而,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巧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视频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努力增强其学习自信心。通过调查看出,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是造成其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差,经常将其归结于自身能力缺乏,使得他们对学生产生厌倦、无助,导致学习积极主动性下降。所以,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个问题,充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不断对其进行鼓励确认、为其提供更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找到自信,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另外一方而,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发言机会,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切实感受到自身努力的收获,从而使其从无助、厌倦情绪中得到解脱,进而使其成就意识得到增强。

3.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构建起一种全校全员的育人氛围,特别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具体来说,可通过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方式,该组织成员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院系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该组织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调查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分析其中存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另一方而,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行动活动以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宣传党政方针,以及政策,也可以通过参观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让学生在亲身的参与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能够有所收获,从而使学习实效性提高。

4.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学积极性。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第一,加强学习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知识,全而把握高职学生管理的特点以及规律。第二,切实加强自身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住学校为其创造的学习机会,参加培训班以及远程教育,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会,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充电,努力将教学水平提高。其次,学校应该努力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将教师的待遇水平提高。学校之间应切实加强合作以及交流,实现师资的充分共享,使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再次,学校应努力将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克服。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薪酬、评优以及职称政策,对教师进行引导,并为其提供服务,使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七篇】

健康体格的形成、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居民健康行为的养成密切相关,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是人们健康的有效保障。笔者从连续两年对桂林市卫生学校一年级护生的国家护生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70名护生中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总分不合格的达37。4%,64。5%的护生低于正常体重;牛奶、豆浆等优质蛋白摄入不足者达86。3%,偏食挑食者达76。3%,有暴饮暴食行为者达55。2%,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者达52。7%,运动不足者达68。9%。可见,中职护生的体质状况及健康行为不容乐观。因此,对护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改变其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对国家未来护理一线人才的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所学专业课程中均不同程度涉及健康行为与疾病形成的关系,但教师多以直白的讲授为主,护生作为倾听者、局外人接受健康知识,却并不与自身的健康行为产生关联,这也是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与健康行为的执行程度不成正比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两年来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桂林市卫生学校级和级各一个班级共125名护生为实施对象,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不断改进、丰富养成教育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与同行商讨。

一、课程渗透养成教育方法。

在为期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笔者先后运用了制作手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自我监控、同伴教育等不同的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一)制作手抄。健康知识手抄报的制作,需有相关的健康知识为基础,又蕴含想要呈现给观看者的健康观点,资料的收集、筛选和制作的过程,是护生主动摄取健康知识、强化健康理念的过程。例如,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强调不同季节需保养不同脏器,考虑到在健康行为调查中显示的护生不注意用餐卫生、晚上入睡过晚等情况,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护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春季养肝”的手抄报。护生结合教材,上网查阅资料,制作成健康养生宣传小报,在此过程也强化了春季注意用餐卫生、保证充足睡眠才能保障肝脏不受外邪入侵、获得足够血液保养修复肝脏功能的意识。

(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打破学习者思维局限性、学会倾听他人观点的手段,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例如,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抗挫能力低的心理问题,在“阴阳学说”的教学中,以阴阳的相对性展开讨论,拟定“人生顺境与逆境的相对性”的讨论话题,增强护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又如,针对护生偏食挑食、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习惯缺乏的问题,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拟定“从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入手,你将如何增强自己的气?”这一讨论话题,引导护生得出结论:丰富全面的饮食有助于获取充足的水谷精气,清新的生活环境加上规律足量的运动可增强肺功能从而吸入更多的自然界清气,由此身体之气得以增强,功能活动才能健旺。

(三)头脑风暴。头脑风暴能激发护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护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反思。例如,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强调了后天之本脾胃养护的重要性,要求护生通过头脑风暴列出自身存在的易损脾胃的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食酸辣甜食、进食时间不规律、营养摄入不全面,等等。在全班护生的激发参与下,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被他们自己挖掘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不良饮食习惯引发疾病的经历和案例,其自我教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说教。

(四)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要事先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指导护生提前阅读或组织护生开展讨论,启发护生思维,有助于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病因病机”一章的教学中,笔者编制使用了一个案例:“学生小王和小李一起去路边摊吃了炒粉,不多久小王就腹痛腹泻了,小李却没事。是什么原因呢?”要求护生课前讨论、课堂交流,教师点拨。通过案例分析,护生认识到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得出“提高正气,避开邪气是防止疾病的主要手段”的结论,更意识到“病从口入”、注重饮食卫生是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关键。

(五)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又称“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它实质上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不断的内化指导过程。护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虽然意识到了维持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但能否对自身的不良健康行为进行改变并维持下去?笔者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为了加深护生对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加强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监控,设计使用了“十二时辰养生自我监控单”,护生先对照十二时辰养生要求进行自评,找出需要调整改变的不利于健康养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制订改变计划,以一个月为期限进行自我监控,每天做好自评记录。一个月后进行反馈评价。结果显示,42。6%的护生身体状况明显改善。健康行为自我监控达到了短期效果。

(六)同伴教育。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尤其如此。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心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设计制作了《护生健康行为自我监控手册》,以一个学期为限,要求护生自愿结对,确定一个同伴教育者,制定挑战口号,按照手册中要求养成的健康行为习惯去指导自身的行为。每周进行一次健康行为评价,评价方式除自评外,还有同伴教育者和宿舍其他成员的评价,每周一次“宿舍健康之星”评比,每月一次“班级健康之星”评比;“世界睡眠日”、“中国学生营养日”等特定节日同伴教育者一起制作健康手抄报。利用同伴的教育作用,强化了护生的健康意识,巩固了护生的健康行为。

二、效果。

多种教育方法的课程渗透,在极大提高护生对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长了护生的健康知识,促进了护生不良健康行为的改变和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对125名护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显示,护生运动时间延长、运动量增加,膳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其中3名护生成为学校女子足球队主力,参加市级足球比赛,荣获高中组第二名。

三、讨论。

课堂是中职护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专业课教师有着丰富的健康知识,与护生接触时间多,应当成为对护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力量。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采取丰富有趣的方法,激发护生的参与,指导护生的行为,能显著提高护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效果。为确保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课程渗透效果,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围绕专业课程知识开展渗透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健康行为养成的渗透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知识点展开,否则会使护生认为教师是在牵强地说教,易产生抵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且注意渗透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或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或案例分析,或评比竞赛,可以使护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实用,不知不觉融入到渗透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达成渗透教育效果。

(二)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正向作用。在护生自愿结成同伴教育队子之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注意健康意识和矫正能力的强弱搭配,否则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教育效果,即两个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健康行为且改变动机不强的护生,结伴后敷衍了事、随意打分、协同“作弊”,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未表现出来,反而消极影响增加。

(三)自我监控期间要加强氛围营造。教师在通过课程渗透催生护生的行为转变欲望、组织护生自查自省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之后,在其自我监控期间,还应该通过让护生写标语、定口号、小竞赛等形式和持续课堂渗透宣传等手段营造深厚的外部氛围,促进护生健康行为的初步改变和有效维持,最终巩固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总之,课程教学渗透是卓有实效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途径。教师付出热情和努力,持之以恒,方法多样,加强引导和监控,必能达到效果,促进护生健康行为养成,提升护生体质健康水平,为国家未来护理一线人才补充做出积极贡献。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八篇】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这是我们熟知的警句。俗话说,“好习惯,益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少年儿童顺利成长、奠基未来的关键。在特殊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关注与研究特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学情复杂,教育难度大,这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现状。以金沙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学生来自全县25个乡镇(街道),分别患有言语障碍、听力障碍及其他多重残障,且残障程度不同,差异性大。这些孩子大多来自边远乡镇,家庭贫困,其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心理方面,内向自卑、被动寡言、畏惧胆小的情况较为突出。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对特殊儿童的习惯养成重视不够,再加上特殊教育资源较为缺乏,使特殊儿童成了社会上、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甚至成为被遗忘的对象,大多数特殊儿童只能听之任之地发展,甚至形成各种不良习惯,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给他们及其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后果。现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本着“一个孩子也不能少,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原则,凡是符合学校招生条件的特殊少年儿童,一律接纳到学校就读。为此,特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迫切需要我们明确目标任务,并研究方法策略。“三种习惯”的培养,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坚持“要成才,先成人”的办学理念,重视生活、劳动、学习三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对于特校学生而言,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的基础,这些习惯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方面。劳动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对于特校学生而言,良好的劳动习惯是他们将来能够解决生存问题的关键。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问题,锻炼生存自理能力,养成主动、自觉参加劳动的习惯,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这些都是劳动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是人获得生存本领的重要途径,对于特校学生而言,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展现聪明智慧、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保障。结合本人工作经历和感悟,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加强特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

一、采取阶段培养、循序渐进、整体提高的办法加强行为习惯教育。

针对“三种习惯”的培养,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落实好培养任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策略,着力体现教育效果。比如生活习惯的培养,针对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新生,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对他们的基本生活习惯进行训练,通过老师亲手指导、学生实践展示、学校开展评比等方法,达到预期目的。两个月过后,孩子们便能自觉做到早晚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饭前便后正确洗手、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食物、吃饭细嚼慢咽;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用完的用具放回原位,保持桌面铺位干净整洁,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更多的良好习惯,如:自己的小件衣服自己洗,同学之间学会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甚至还帮助学校学做一些小事。又如,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阶段,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遵守学习时间,遵守课堂纪律,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学会带好学习用品,学会听老师讲课,这些看来是正常儿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对特殊少年儿童来说,是个艰难的起步;第二阶段,我们重点培养孩子规范书写、认真完成作业、善于提问、合作学习等习惯;第三阶段,着力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及时复习、主动识字、经常阅读等习惯。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没有严格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这只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的体现,必须根据学情而定。

二、倾注爱心,耐心引导,持之以恒地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特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爱心+耐心+恒心”,是职业责任心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培养特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倾注爱心,爱生如子,是特校教师最可贵的职业品质。选择了特殊教育事业,就要热爱这份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要消除职业歧视心理,把学生的发展视为己任,能够静下心来履职,潜心努力,无私付出,甘于奉献。即便学生身体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我们都能用同等的关爱去对待,去呵护,才能确保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耐心,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剂良药。对残障儿童,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引导。一种看似简单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残障儿童身上往往需要下很多功夫。比如,刷牙、洗手、擦脸、洗澡等自立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细心地示范指导,不断地提醒和督促。又比如书写习惯的养成,要培养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耐心帮助,反复指导,诲人不倦。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贵在坚持。残障学生接受教育的难度较大,我们必须抱定决心,不言放弃。海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下成才的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教育者,我们坚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就是一步之遥。比如寝室卫生习惯的养成,我校长期坚持每天清晨起床打扫卫生、晚上睡觉前再次进行清理的制度。开始时,必须由学校行政领导、值班教师或宿管人员带头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便能自觉完成了。

三、切合兴趣爱好,融入实践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要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行为习惯,能够达到更好效果。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手工、歌唱、舞蹈、绘画等活动载体,有机地渗透行为习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辅导学生开展手工制作,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细心思考问题的习惯;开展合唱节目排练活动,我们可以渗透文明礼仪习惯教育。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性教育课程逐渐丰富,并引进职业化教育模式,我们应该从这些实践类课程资源中发掘教育素材,珍视教育时机,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比如我校开设的理发专业课,学生兴趣浓厚,不少学生学得了好手艺,其间,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养成勤于劳动和善良待人的好习惯,让学生的行为品质与实践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四、榜样示范,不断激励,促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我们教师要躬亲示范,给学生做好榜样,一些细节性的、养成难度大的习惯,需要教师细心演示,或者用行动做示范。比如日常卫生习惯,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当中,用自己的榜样带动学生。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名人的事例和身边的优秀事例引导学生,例如给学生讲海伦凯勒、张海迪的故事,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榜样的力量中学会自我约束、努力向上。我们要抓住时机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获得成功感,不断进取。比如,学生学会控制自己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需要老师督促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能自觉进行广泛的阅读,能懂得珍惜时间,这些都需要我们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九篇】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一,学校应健全养成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养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有据可依。第二,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增加教师培训与交流的机会。第三,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将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环节。第四,建立校企双方顺畅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行业第一手资讯和需求,及时调整养成教育内容和方式,保证教育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职院校在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第一,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正面典型,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加强示范引导,使大学生能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第二,教师要以身垂范,成为大学生的引航者。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成为带动学生的榜样。

夯实高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阵地堡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校内教育阵地的建设。注重在课堂、公寓、食堂、图书馆、校园内等一切可以利用公共场所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将习惯养成教育浸润入生活之中。第二,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公益活动等开展有效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们积极健康的心态,形成良好习惯。第三,强化家庭教育阵地建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了解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协同共管,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及时的评价反馈能够有效推动习惯养成教育的进行,使得教育结果更富成效性。第一,建立量化考核系统,纳入学生德育考核。根据专业特色的不同,制定配套的习惯教育体系,并将内容一一对照、逐条量化,实现考核标准的公平、公正。第二,建立跟踪监督体系。及时进行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对养成教育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帮助受教育者的行为实现规范化。第三,建立完备的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通过表彰的形式反馈给学生,使受教育者看到自己已获得的行为成果,受到激励,继续努力,或是看到目前的行为中仍有令人不甚满意之处,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及时的调节,强化养成教育结果。

参考文献。

小班科学教育研究范文【第十篇】

1、观察下雪的场影和雪花的特征,感受下雪的乐趣。

2、了解雪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课件、下雪视频、雪景的图片。

1、观看雪景的照片,问幼儿图片里是什么天气,下雪了,你们有没有见过下雪啊?下雪是非常好玩的,也会非常冷,我们来看看下雪我们可以做些做游戏(出示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摔跤)

2、下雪这么好玩,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下雪的场影啊?播放下雪视频。

4、你们想不想看一下真的雪花啊?拿出瓶子装的雪花,让每个幼儿亲手摸一摸,问幼儿有什么感觉?(颜色、温度等)

5、一段时间后,请幼儿观察雪花有没有融化现象,提醒幼儿注意到当雪花不见时会有水产生,最后全部融化,变成了透明的水。

总结:当温度升高时,雪花会融化成水慢慢的消失了。

南方的小朋友很多没见过下雪,所以本节课使用了课件、视频惯穿课堂,小朋友能从视觉上看到雪地和下雪场景,最后我把事先准备的冰箱里的霜刮下来,当成是雪,因为真的是跟雪没有两样,不管是颜色和温度,都和雪非常接近,让小朋友亲手摸一摸雪,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呵呵,善意的欺骗,小朋友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23 2585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