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教学法论文(4篇)
【导言】此例“seminar教学法论文(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Seminar教学1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设第四军医大学200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22人为对照组,第四军医大学200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32人为实验组。由相同教师授课。
2.研究方法。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组并确定主题:学生分成5个小组,教员提供典型病例,拟定讨论主题并发放资料,引导学生如何自学。(2)学生自学: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小组内部讨论,准备发言方式和内容。(3)课堂讨论。教师先讲解重点知识点,并引入主题讨论。各组采用任何形式汇报自学成果并展开辩论。(4)总结评价。教师分析总结,再次强调关键知识点,评价各人课堂表现,提出更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结。对照组按照传统的LBL教学法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各组学生进行相同试卷考核和填写问卷调查。
3.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表示有差异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试卷考核对比。实验组考核平均成绩为±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分(P<)。尤其对概念的理解深度、病例分析的广度,实验组表现突出。
2.问卷调查分析。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发放53份,回收率100%,问卷共设十个项目,每项10分,满分100分,见附表。实验组中,除“概念掌握”一项外,其余各项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在总分上有显著优势(P<)。三、讨论Seminar的意思是“大学或暑期学校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班级或研习班”,欧美主要用于大学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阶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Seminar教学法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程完成方式由“教师灌输”变为“教师引导—师生讨论—共同总结—深化主题”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这与临床医疗八年制教育的核心相一致[2-3]。
八年制学生人数少、学习能力强、医学理论基础扎实、便于开展小班讨论,这些为引入Seminar教学法提够了很好的时机和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获得如下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急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使学习内容抽象、记忆困难,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急诊急救的惊心动魄和成功救治的欢欣鼓舞,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改用Seminar教学后,最直观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在充足课前准备下,学生发言踊跃、讨论热烈,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高。
(2)互动性强。在LBL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精修教案、添加案例、加强语言技巧,但事实是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的精美幻灯、真实病例只能博得学生片刻的激情;尤其在互动设计上问题最大,要么太假、要么太难,往往是面对教师在讲台上充满激情的提问,台下一片静默,教学收获很少。这种现象在Seminar教学模式中得以改变。学生在上课之前,已明确课堂主题并做好充足准备,因此在课堂讨论中不会出现冷场的尴尬现象并敢于提出质疑或辩论。另一方面,教员在备课时已基本了解学生的需求,将用于幻灯制作、互动设计等表面形式耗费的大量时间用于思考和充实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分析全面、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3)开阔视野、培养临床思维。打破传统教学中“疾病概念—病因与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顺向思维模式,以临床病例为起点,按照“临床症状、体征—疾病病因分析归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逆向思维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局部到全身,并结合自学与讨论,开阔视野,在逐步理解和领会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4篇seminar教学法论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seminar的相关认知。
seminar教学法论文2
[关键词]Seminar教学模式;药物化学;教学改革;药学教育
药物化学在药学本科生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药学领域重要的带头学科。传统的药物化学本科生授课为单向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模式,该模式侧重3个中心(以教师授课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未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略了综合性的知识获取渠道,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1-2]。基于此,对传统的药物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每一名药学高等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笔者在药学本科生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并评价该模式的教学效果。
1、Seminar教学模式简介
Seminar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有“苗圃”“发源”之意。该教学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可解释为讨论课、讲习会或研讨式教学[3]。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术交流互动为基本特征,以相互启发为进步动力,兼具教学和研究双重职能[4]。较传统的教学模式,Seminar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多元化,能够充分调动师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互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1,5]。同时,Seminar教学在实践中渗透着研究的理念,弥补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6]: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②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③有利于师生培养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目前,Seminar教学在欧美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中广泛流行,而我国Seminar教学多用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汇报总结,在本科生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
2、Seminar教学的组成部分
药物化学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知识的框架为“总论-各分章节”结构,笔者设计在各分章节的后段进行Seminar授课,一方面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获得更科学的见解;另一方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内部的交流互动,实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7]。典型的Seminar教学包括以下几部分[8-9]:(1)课前准备工作。首先教师紧贴教学内容设计多个讨论的主题,并推荐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相应的数据库。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并用2~3周的时间查阅资料准备Seminar课程。(2)Seminar课程具体实施:①教师首先简要介绍讨论主题,提出侧重点及注意事项(3~5min);②主讲学生以文献资料和课本知识为基础,借助Pow-erpoint幻灯详细阐述讨论的主题,并提出对主题的理解(15~20min);③参与同学围绕主题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疑问,与主讲学生进行深入讨论(10~15min);④教师对本次Seminar教学进行评价与总结,指出本课所取得的收获并分析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同时向学生提出修改要求。(3)课后学生对授课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完成整个Seminar报告。(4)Seminar成绩评估[9-12]。依据评分细则(授课内容完整深入,20分;PPT制作规范性和艺术性,20分;主讲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20分;回答参与者提出疑问的准确性,20分;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表现,20分),Seminar成绩包括学生评分(占50%)和老师评分(占50%)两部分,占总成绩的15%。
3、Seminar教学应用实例
探讨新药开发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针对《药物化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三章“新药设计与开发”,设计讨论的主题为“探讨新药开发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包括:①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和代表性案例?②“Metoo”药物设计原则有哪些?③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在先导化合物发现中的应用?④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有哪些?⑤何为前药设计?其代表性案例有哪些?⑥何为软药设计?其代表性案例有哪些?⑦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的原则有哪些?⑧经典的和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各有哪些?⑨结合文献资料讲述一个“重磅炸弹式”新药研发的历程。
4、Seminar教学效果调研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Seminar教学效果进行研究,分析该教学的优势与不足[13-15]。调研内容及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每一个问题有认同、不认同和放弃3个选项,共有50名学生参与。
5、Seminar教学效果讨论
以往的药物化学本科生授课多为单向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模式。该模式由教师安排一切,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不理想。采用Seminar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15-22],具体讨论如下:
教学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查发现,有94%的学生认同Seminar教学能够调动学习的主动性,98%的学生认同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Seminar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中辩论研讨、课后归纳整理,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侧重师生为教学主体,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通过Seminar教学,实现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单向教学模式向“讲授-讨论”的二元结构模式转变。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专业知识,实现思维和灵感的碰撞,教师的知识水平及教学经验也不断积淀和提高,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接受者,通过课前主动学习与课中积极讨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
教学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调查发现,96%的学生认同Seminar教学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Seminar教学以4~6人为一组,组成员针对探讨主题共同查阅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课堂宣讲时互相协作,共同探讨问题,并完成书面报告。教学实施中,学生互相协作、互相启发,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教学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和锻炼综合能力
调查表明,98%的学生认同Seminar教学能够启发思维和拓宽学术视野。在Seminar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认真准备、课中激烈讨论和课后归纳总结三个阶段,提高了自主阅读、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整理等能力,加深了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理解与认知,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
教学强调师生关系平等、讨论自由民主,塑造了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
Seminar教学以教师和学生角色平等、讨论民主为特点,围绕讨论的主题每名参与者都享有充分的表达权。调查发现,有96%的学生认同Seminar教学能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广泛开展专业知识讨论,基于所学知识进行思维的碰撞,寻求真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出宽松、融洽又不缺乏激情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教学在药物化学课程具体实施中的不足
Seminar教学3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Seminar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在问题研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进一步建立起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学习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考和创新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Seminar倡导教师启发式教学,强调对学生独立分析、判断、设计等能力的培养,Seminar教学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共同讨论、制定流程、实施操作,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法共同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学习,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与人沟通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seminar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和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从选题到文献资料查阅、分类整理及汇报等都要求由本组成员共同完成,此过程充分融汇大家的思路和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开展合作,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性和互补性,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整合效应。
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授课水平实施Seminar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Seminar教学前需要提炼课程内容,精心设计研讨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准备等。课堂研讨中,教师要充分驾驭课堂,使研讨过程顺利进行。课后要及时总结、追踪反馈。这些都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的精力,但这一过程也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的积淀过程中得以提高。
2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是Seminar教学法的组织者和主持者,教师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Seminar教学成败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由于是初次使用Seminar教学法,尽管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经验欠缺,设计的问题深度和广度不够。此外授课老师长期单纯从事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无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对临床用药情况和新药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问题设计小组,精心设计问题,使其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又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邀请临床医生开展临床用药的专题讲座,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教师不定期到医院去了解目前临床用药的最新动态,收集临床用药中遇到的问题,把握临床药理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授课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性,是Seminar教学法成功的关键。Seminar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参与课堂、表达个人观点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习惯传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不习惯自主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讨论并解答问题的学习方式。有些主讲学生由于资料准备不充分,导致一些Seminar的内容质量不高。而对于听讲者而言,如果预先没有一定的准备,难以提出更多的问题,讨论过程中不能做到人人积极参与。因此今后有必要细化奖惩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予以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时常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达个人的观点。
教学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教学法不适合大班教学,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较多、负担较重,而Seminar教学法在准备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因此结合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应针对课程内容选择性地开展Seminar教学,在比较容易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章节采用Seminar教学法,而在知识点抽象、理论性较强的章节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Seminar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结语
seminar教学法论文4
一、Seminar教学范式的内涵和特征
《西方教育词典》中解释Seminar的意思是指“大学或暑期学校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之班级或研习班”[1]。它起源于英国,流行于欧美,经过不断修改完善,现已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强调“讲授-讨论”二元结构模式,是一种双向互动模式,它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同时侧重“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师生就某些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教学时间分配上,它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老式满堂灌的方法,教师讲授时间减少,授课中心在于学生发言、小组研究以及师生共同探讨。在考试方法上Seminar成绩一般占本门课程的30%~50%,其他考试如笔试、考勤占50%左右,考试方法和分数的评定结构亦发生相应变化[2]。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互动性。Seminar的教学范式是双向的、扁平化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投入的积极性。而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的、垂直的、机械的教学方式。
第二,适应性。Seminar教学既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安排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题,又可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本专业的基本理论,还可根据时下学术界最新进展适时调整讨论题目,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增强了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民主性。Seminar教学范式完全建立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
第四,学术性。Seminar教学范式虽然有很大的灵活性,但并非是随意的。它具有较为固定的形式、时间,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及严格的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体现出“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而不仅仅是“接受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
二、大学形势政策课的特点及要求
形势是指事物发展的状况,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施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大学的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其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形势和政策均属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这决定了课程本质上的动态性。形势与政策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同,它要求形式政策课的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第二,预测性。形势政策课要求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要引导学生对当前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同时对未来形势的走向进行一定的预测。
第三,灵活性。形势政策课的灵活性体现在教学主题的选取上,如,当前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国内国外重大事件,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等都可成为教学讨论内容;在授课地点的选择上,不但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户外或实习基地进行,以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体验性。因为形势政策课的选题内容多是学生关心的国内、国外大事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就业,考研等自身发展问题,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每个人都会对此有切身的体验以及想法和看法,学生都会也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在形势政策课中运用Seminar教学范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由Seminar教学范式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教学方式更贴近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它适应于大学理论课的教学,更能适应形势政策课的要求,在形势政策课中运用Seminar教学范式可起到以下作用:
第一,由于Seminar教学的民主性特征,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发散和培养创新思考。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和老师、同学进行充分的沟通,使得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教学的内涵得以丰富和深化,教学进入到了更深层次。
第二,阅读是学生学会思考的基础。学生要做一次认真的发言,必须阅读大量资料,要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思考,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大量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积极思考的意识。Seminar教学范式是富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阅读理解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方式。
第三,Seminar教学范式的适应性特点可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相脱离的问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符合教学对象的要求,更易收到具有实效性的结果。小组自由结合讨论,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小组的讨论和发言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研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Seminar教学范式提倡主动性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教学环节,要积极回应提问,使得党的方针、政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更易收到切实的效果。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缓解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四、Seminar教学范式在形势政策课中运用的实践及问卷调查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形式政策课中采用Seminar教学范式有着积极、富有成效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采用Seminar教学范式对我院2005级380名学生进行了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共授课48学时。从学生提交的十余个选题中选取了三个题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国家就业政策》、《大学生网络管理与利用》、《大学生情感问题讨论》,课后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
五、在形势政策课中运用seminar教学范式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们实际教学体会,形势政策课的特点易于导入Seminar教学范式,但要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小班教学,务求人人参与
在组织Seminar进行形势政策课教学时,要注意学生规模的安排。由于近些年大学的扩招,年级人数偏多。实施时可按自然班组织授课。使每位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或小组代表发言,同组其他成员补充。营造一种激励、竞争的空间氛围,给学生搭建充分展示阅读积累、思辨才智的平台。
(二)教师提前编排阅读文献、相关资料
教师要对拟讨论的问题理清重点、难点、线索、和方法。指明主要阅读文献,甚至注明必读章节,以阅读活页、电邮等方式发给学生并事先告之学生,授课时宣布讨论主题后,只概要介绍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并不做任何学理的评价,以免先入为主,影响学生的判断。在教学的最后安排少量时间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选题要切合实际
讨论主题的选择对整个教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选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年级特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展开。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有的放矢,言之有物。主题的选择可由老师根据教学统一安排,也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专业前景和特点提出。
(四)营造平等竞争学术氛围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注重营造激励、竞争的空间氛围,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激辩。教师力求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建立民主、平等、现代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确立“论道不论人”的交流理念,健康的争论就是学术环境的组成部分,在讨论中体现出为人和为学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观念。这也是Seminar教学范式在形势政策课中运用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一篇:我心中的最美老师作文优秀4篇
下一篇:和老师一起做运动范例【汇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