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样例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范例

网友 分享 时间:

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1

关键词小学 德育 教育 途径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德育教育的本质是“在社会道德要求下,有目的地对受教者进行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全面加强小学德育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效率呢,小学德育教育新途径有哪些呢?笔者对此做出了总结。

1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

教师是教学倚重的主要力量,也是德育的直接施教者。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思想简单,喜爱模仿,小学德育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引导。所以,要想切实发挥教师在小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力度,使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形象性。这就要求学校狠抓教师思想素质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业务学习活动,为各科教师理论学习、德育实践提供学习和发展平台。小学教师则要刻苦学习、努力专研,积极参加各种思想政治学习和道德实践活动,以提高个人修养和个人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此外,教师还要加强专业知识,在各种知识和理论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进而树立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的思想,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道德教育,宣传优良品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此外,在日常管理中,教师还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严肃对生活、教学和学生的态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理塑人,以行正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2以课堂主要阵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科学文化教育,都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同样,小学德育也要立足课堂逐步推进。在小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可以不分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科学规划、有序进行。相反,每一门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是不同的,每一门学科中都隐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相关学科的德育教学也要以学科德育资源为中心来进行。换而言之,小学德育教学渗透要与学科属性和知识完美融合到一起,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在小学语文中的诗歌作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教师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精神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带有辩证唯物主义色彩,教师可以这些知识为载体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教育,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求学态度。同样,在小学地理、历史、音乐、美术教育中,各科教师都可以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和人文意识。这对学生发展来说和德育教育来说,都是积极而有益的。

3汇聚家校德育教育合力

小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义务。家长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认真落实上级小学生德育规范和要求,提高办学品位,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切实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再则,学校还要本着“实践探索、共同发展”的宗旨,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协作德育教育活动,为家校沟通与德育协作提供平台,拓宽渠道。以汇聚家校德育教育合力,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在家校德育教育合作中,学校要做的是:(一)构建学校、家庭一体化德育网络,使两种力量通过相互交叉形成德育优势力量。(二)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研讨和交流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家长多关心孩子,及时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三)了解学生家庭道德教育情况,通过与家长的良性互动,提高家长道德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将家庭德育目标与学校德育目标结合到一起,双方携手使孩子德育实现质的飞跃。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校做好配合,积累更多的德育经验和方法,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学校进行交流沟通,以取得最佳德育效果。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孕育学校优良校风和人文传统的土壤,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品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道德品质养成不仅取决于个体所知道的知识的多少,与个体所处的的环境也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学校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进行精神文化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体来说,学校首先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完善学校教学设备,做好教师、图书馆、运动场环境绿化与美化工作,利用标语、报栏、校刊校报等进行道德文化宣传,营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环境。其次,学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校规校纪,依靠科学规范和有效管理宣传法律和集体理念,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的好习惯。再次,学校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德育功能,利用集体舆论和文化活动突出学风校风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小学是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学校要重视小学生道德思维和道德习惯培养。这就要求学校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抓好小学德育工作课堂教育和家校合作教育工作,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去,实现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2

一、思考问题: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我校坚持按照“强基础、抓载体、创环境” 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德育,这是一个永恒而内涵丰富的话题。它包含了思辩、政治、道德品质、心理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许多做人的要素。单纯的德育道理,在学生听来,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而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复杂,形体诸备,多姿多彩,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中国书法呈献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

二、案例描述:如果教师不重视德育,单凭孩子们兴趣和一时好奇去学习书法,那么积极性肯定长不了,三天打鱼,四天晒网,加之书法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孩子们必然会半途而废。如果认为我们从事少儿书法教学仅是培养一些写字匠,那就太片面了,最重要的是在中国书法所表现的优美、浑厚线条和汉字结构中,以特有审美情趣去陶冶我们的青少年,使他们充分领略到华夏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无穷魅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热爱书法、热爱民族和

国家的高尚情操。寻找德育渗透对书法教育发挥的功能优势,关注学生的艺术学习,提高书法教学的质量,发挥其教育的德育功能优势,促进学生书法能力的进步、提高。因此,书法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要注重德育教育与书法教学的相互相承,书法教学不单单是书法技能、技法的训练,不仅关注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提高,更要着眼于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那么,怎样在书法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呢?列宁指出: “教育共产主义青少年,决不能只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决不能脱离书法教学的特点,如果采用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方法,表面上似乎热闹非常,实则上违反艺术教育规律,决不会受学生欢迎,在书法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做到寓教于乐。我把学生的练字过程看作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品德情感滋养的过程。在书法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步步为营。一点一滴诱导学生受到品德情感的熏陶。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切合实际,育人方法才能润物无声。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 “悟理” 来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学书中悟做人道理。在一次为学员上课时,课前三个学员争抢因毛笔而不慎将墨水弄翻,倒了一地。我见状,问: “怎么回事?” 他们互相推托,其中一位六年级的学员(平时很顽皮)急忙说: “不是我!不是我!” 而其他同学都说是他造成的。我轻声地叫他拿拖把处理一下,以后小心点。哪知他却突然哭天抢地起来,说大家为什么都要冤枉他。我对他说: “如

果真的不是你造成的,而且也不愿处理,那么请你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于是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我叫另两位学员来处理了。上课时,我很严肃地对全班同学说: “练书法,是为了把字写得美,而我们不但要求学员字写得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书法,让自己的心灵也变得更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有时可能是不小心造成的),如果能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及时纠正错误,那么他仍然令我们尊敬; 相反,若是推卸责任或嫁祸他人,则是让人瞧不起的!退一步讲,这错误即使不是你造成的,而若能主动相助,你不就更令人尊敬了吗?书法讲究避让、穿插、呼应等,追求和谐美,我们做人不更应如此吗?!”人们常说 “字如其人,字品如人品”。一个人只有品行高尚,胸襟宽阔,才能在学书当中领悟书法的宽广豪放之气势,柔美秀丽之风韵,放眼古今,又有哪个书法大家不是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呢?在他们的身上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可见写字和做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课堂中总是留出分钟的时间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如: 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 代孙。其练字非常刻苦。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

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 “笔冢”。钟繇是魏大书法家,楷书的鼻祖。其练字非常用功,以至于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都在写字。怎么写?手指为笔,被里为纸。日复一日,被里都给划破了。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3

一、间接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间接教育在高职生的德育工作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重要、堪比甚至超越直接教育的功效。 ( 一) 间接德育教育不易造成学生的反感。比起纯粹的理论传输, 减少了照本宣科的间接教育能让学生更多的放下戒备心理, 更容易接受正确的思想理论。 ( 二) 间接教育扩宽了德育的途径, 它让德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不需要一定在课堂上进行, 从而可能实现时时育人事事育人。

二、间接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

以下笔者试图通过几个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案例来分析间接教育在高职德育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 一) 合理发挥班会的作用

我校某班入学后辅导员组织的第一次班会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的: 三年之后你想过怎样的生活? 同学们显然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七嘴八舌的憧憬着大学的美好生活, 并表示了对毕业后的向往和期待。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讨论完之后, 辅导员着重提出一个问题: 如何达才能成你们的目标? 经过讨论, 同学们发现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 基础都是要充实的过好每一天, 不浪费时间。这样一个班会, 同学们了解到了在大学的努力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这种认知为今后的德育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会可以小见大, 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 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们在体验和探究中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所以班会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二) 日常社会人际交往中可进行德育教育

有一次, 一个同学找到我校的某位老师, 支支吾吾的问老师借钱。这位老师提前就已经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到这已经不是该生第一次开口找别人借钱了。

学生: 生活费前几天就用完了, 月中旬就来了还给您。

老师: 你虽然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 但是如果好好的打理, 你是不是可以顺利的度过一个月?

学生: 是的

老师: 那你为什么总是没钱?

学生考虑了一下说: 我花钱有时候没计划, 看到网上什么新奇玩意一时冲动就买了。

老师: 你是成年人, 马上也要走向社会了, 对于自己的财务, 是不是应该有个比较成熟的理财计划呢? 今天老师可以借钱给你解你的燃眉之急, 但是今后不是每次你财务上面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找到老师或者朋友的。

学生: 嗯, 确实。

老师: 所以呢, 今天我借钱给你, 是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知道是为什么吗?

学生: 知道, 老师想让我学会理财。我今后会注意的。

老师: 恩, 很好, 除了学会理财, 老师还希望你能学会点别的东西, 对于经常你一时冲动买新奇玩意, 你有什么看法吗?

学生: 哦, 我的确应该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了。老是找人借钱人家会说我不靠谱的。

从此之后该生逐步减少了找他人借钱的频率和金额, 一年之后他再也没有找任何老师或者同学借钱了。

在本案例中, 老师试图通过日常的聊天, 在一问一答中启发学生对自我的思考, 对自己行为的反省, 从而达到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德育目的。

( 三) 新媒体等方式可以巩固德育教育成果。

现在的学生们跟老师沟通的方法绝不仅仅限于传统的面对面和电话沟通。用被教育者喜欢的方式跟他们进行沟通才能起到更好教育作用。

1. 充分利用教师博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以下是我校某新生班主任在其博客上给军训的同学们写的一封信: “……有更多的同学, 他们很认真的训练, 虽然他们有时候也会跟我小小抱怨怎么这么热, 好累, 但是他们还是继续在坚持着。我很欣赏他们, 希望他们能从军训中获得人生的一笔财富……老师并不要求你走的多好, 不要求你能够想国旗护卫队一样拥有挺拔身姿, 更不奢求你们一定要在阅兵仪式上拿个什么第一第二什么的, 这些都是浮云。我只期望同学们能学会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最好能通过军训有所收获, 各方面都可以……只要你自己有你自己的收获, 能对你们将来的人生有积极的影响, 我就会觉得很值得。”

在一次全校大扫除结束后, 这位老师还把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传到了博文中。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日后的劳动积极性。

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老师和话题是非常关注的, 老师的每一条说说, 微博, 或者博文其实都能对学生起到或多或少的教育作用。不过也要适度和讲究方法, 如果一天到晚都好像念经一样讲大道理同样是很难触动到学生的。

2. 师生在社交平台上沟通, 教育效果得到反馈, 从而进一步促进德育发展。上述那位老师经常邀学生来博客给老师留言, 老师也会给他们回复。学生普遍很喜欢这种沟通方式。这种方式让教育者能更深刻的了解到个体学生, 掌握其心理动态; 便于教育者充分收集意见并及时更新方法; 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加深了师生感情; 有利于将正确的观念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学生。

结束语

德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需要将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结合起来。合理利用间接教育, 教育者可以润物细无声的让被教育者心甘情愿的达到其德育目的。

摘要:在教育学里, 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笔者认为间接教育在高职生的德育工作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重要、堪比甚至超越直接教育的功效。本文强调了间接教育在高职生的德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并试图结合高职生德育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来提供一些间接德育方法。

关键词:间接教育,德育,案例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第六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曹志勇.论加强情感培养在德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 2011 (60)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4

有关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丁家兴是我校一年级的学生,他性格内向、孤僻,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的问题回答不出来,常常会独自坐在座位上哭泣,尤其不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心里承受能力极差.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他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一)、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他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丁家兴同学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平时由爷爷奶奶监护,作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很少.加上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他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习困难得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一)、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了消除丁家兴同学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丁家兴同学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丁家兴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丁家兴同学上课开始举手发言了.”“丁家兴同学很会讲故事”“丁家兴同学……”渐渐的,丁家兴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了.

(二)、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丁家兴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丁家兴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丁家兴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三)、教师爱护,同学友爱.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四)、情感关怀,互相沟通.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丁家兴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德育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对丁家兴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丁家兴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23 3225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