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培训材料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高校思政工作培训材料: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主要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中心、为对象、为“目的”的,因实践而思维、对实践而思维、为实践而思维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在引发社会实践变化的同时,也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的变化。要提升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思维方式上的变革。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传统思维向大数据思维的转向:一是从样本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即要学会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中获取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从因果思维向关联思维的转变,即要以动态数据链为依据及时调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从精确思维向模糊思维的转变,即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认识及生成规律做出动态判断,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更加客观科学。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的变革受到“理念革新”的观念障碍、“数据鸿沟”的不公平性、“信息茧房”的同质性等束缚,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的创新。因此,在探究大数据负面影响思维创新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探求破解这些负面影响、实现思维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数据困境: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创新的困阻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创新所遇到的困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惯性思维”导致大数据实践思维转向的理念革新障碍。在传统实践思维的导向下,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还习惯性采用传统的漫灌式、泛化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未能及时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仅仅从“形”上接受大数据思维和手段,而未有效统合内容模式和理念实现数字思维转向,真正达到“神”的转变,导致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转向遭遇障碍:其一,思想上还未完全接受内容设计的数据化。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更加注重个性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滞后,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多样化需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较大的供需偏差。其二,观念上还没有完全接受数据化传输方式。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更加注重教育过程的交互性,更喜欢生活化、网络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但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采用模式化话语进行单向灌输,自身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完全接受数字化时代交互性传输方式,无法有效回应大数据时代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

2.数字技术运用的不平衡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的公平性。数字技术运用的不平衡产生“数字鸿沟”,直接导致了各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公平。“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数字鸿沟”加剧了发达与欠发达区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下的云端授课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相关音视频、图片、文字等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但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启云端授课阻碍重重,这一“数字鸿沟”使发达地区愈发占有更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剧了信息资源占有状况的区域不平等。另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不平衡性还影响着信息获取劣势区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在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的欠发达地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不能及时性、全面性的获取和分析,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降低,这可能带来接续的决策失灵,使得信息资源的接收与反馈在低水平徘徊。

3.“信息茧房”的同质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的差异性。大数据根据用户偏好进行精准推送,使用户思维认知趋于同质化,容易产生“信息茧房”,形成“伪共识”,也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客观性,扼杀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的差异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而言,大数据采用精准化、分众化传播方式,将符合个体偏好的信息持续性推送,作为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某一意识形态的认同者,逐渐产生对知识、价值、方法等单一化、一元化的认知,加剧了其思想的同质化,使其沉浸于自我认同与自我话语建构之中,使社会意识形态呈分化和碎片化趋势,增大了宣传思想工作引领和整合社会舆论的难度。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难免陷于“信息茧房”之中,形成片面化、单一化的思想认知,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趋于同质化,扼杀了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违背了“人”的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人的工作”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背道而驰。

二、融合发展: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创新的有效路径

面对大数据时代思维创新的困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和方式,将分众思维、协同思维、互动思维等大数据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运用“个性化、可视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数据痕迹重新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数据化思维,不失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的有效路径。1.吸纳分众思维,遵循动态性,革新理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的精准性。第一,运用分众思维分众客体,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精准”掌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关联思维,依托大数据技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的集成信息数据库,构建关联分析数据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取、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信息,析出同质与异质客体的数字化参数,进而区分出不同层级的客体,根据不同层级客体的学习与思维方式,运用如数字获取、交流以及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数据技术精准制定并精准输送适合客体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实现从“分众”再到“精众”,达成“精准思政”继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二,分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革新理念发挥多主体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去适应数据化思维,发挥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心理疏导等于一体的主体知识优势,从主客体间到主体间性、从“漫灌”到“滴灌”、从纯线下到线下线上结合进行主体对客体的多对少、少对多或一对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动态追踪,既关切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择拣了一批“高精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团队,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公平,消弭“数字鸿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第三,运用分众思维精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根据不同教育客体的特点选择分众化的载体,进行分众化的教育。市场行为下的分众思维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分众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介体自身呈现方式的转变,产生了接地气、具有生活气息、生动有趣的隐性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捕捉教育客体言行,根据教育客体的特征与需求精准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2.运用协同思维,发挥整体性,应对“数字鸿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的公平性。

第一,整合社会力量,尊重价值需求的多样性,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的社会环境,为顺应数字时代、弥合“数字鸿沟”提供社会支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各高校和相关研究院所应当秉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成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分配的公平性。相关单位和机构还需积极参与指导欠发达地区如何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打破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存在的思维定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朝着科学性、有效性、指导性的方向发展。

第二,关注“人”的整体性,主动迎合大数据思维,避免唯数据倾向。整体思维下的每个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一分子,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应当充分发挥每个个人的主动作用。将个人的一生视为整体,从人的过去、现在、未来整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状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脱离价值规约的唯数据倾向。另外,个体应当树立大数据思维,学习了解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虚拟现实化和现实虚拟化之间寻求平衡点,从而主动地适应、迎合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影响,缩小个体与数字化时代的距离。

3.应用互动思维,融入混杂性,破除“信息茧房”的同质性束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维的差异性。

第一,增强主客体间双向互动,建立混杂性反馈评价机制,科学反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与道德状况,追踪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交互性、共享性平台,为客体自由表达提供良好空间,不用担心来自其他客体和主体的审视压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与评价机制方面,树立互动思维,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混杂性特点创新与改进反馈与评价机制,运用评价机制反向助力主客体间的混杂性交流互动,精准把握客体的思想与道德状况,从而做出针对性预案,及时准确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之间的信息互动,以混杂性思维抑制“信息茧房”的形成。传播媒介从业者不能以泯灭信息传播客体的创造性、创新性为代价来获取利益,应推动传播媒介之间的信息互动以打破“信息茧房”的信息壁垒,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便捷性、多类型的信息传播媒介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身也应当树立混杂性思维,广泛接受信息,并保持理性判断,提升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除远离低级趣味的推送平台与信息传播网站之外,还应增加自身对同质性信息的“免疫力”,主动克服“信息茧房”的同质性束缚,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力量。

23 3007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