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培训材料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高校思政课培训材料

友善作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然要素,是一切道德修养的起点,是公民应当积极倡导的基础性的价值理念。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成才,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强化友善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友善价值观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自觉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

一、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强化友善观教育的内容建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友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一来,包括“友善”价值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根本法”的高度被倡导和弘扬。新时代友善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人生智慧,吸纳了西方友爱、博爱思想中的合理成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属性,包含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根据友善对象的不同类型,可建构出友善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即悦纳自己的自我友善教育、文明礼貌的人际友善教育、团结互助的社会友善教育、和谐共生的生态友善教育以及命运与共的国际友善教育。

1.悦纳自己的自我友善教育。友善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要求人们善待亲友、他人,对社会抱有善意,与自然和谐共处。然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友善观教育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友善”这个部分。自我友善,即社会成员与自身为友,感觉自我、善待自我,最终实现自我和谐。悦纳自己是自我友善的基本要求。社会成员要友善待人,必先善待自己,对自我作出客观判断,不仅要接纳自己身体、能力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勇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而努力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强化自我友善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在内心中形成“我是独一无二的”的坚定信念,以全面的、宽容的、积极的心态善待自我,这是新时代友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文明礼貌的人际友善教育。人际友善,即社会成员在与他人交往中,相互尊重、宽以待人、明辨是非,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礼貌是人际友善的基本要求。所谓文明礼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真诚待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处于一定的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之中。文明礼貌是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的关键密钥。此外,新时代友善价值观还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儒家强调见利思义,“义”在“利”前。新时代,依然要继承“义”在“利”前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但也要主张“义”“利”并重,不能一味地以“义”否定、排斥“利”。

3.团结互助的社会友善教育。社会友善是指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人们表现出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友好氛围。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铸就了独特的中国精神,其中就包括了“伟大团结精神”,即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应该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友善观传统讲清楚、讲透彻,增强育人的效果。

4.和谐共生的生态友善教育。生态友善,即社会成员与自然为友、同生态为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除了人与社会,还应将对环境和生态的珍视纳入友善观教育的范围。生态友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共同体意识教育,倡导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人类的活动不能超过自然承受的限度,在教学中可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等时政热点开展教育;二是生产方式绿色化教育,可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两山”理论、新发展理念等开展教育;三是生活方式绿色化教育,教学中可从衣、食、住、行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等开展教育。加强生态友善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素养、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5.命运与共的国际友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友善价值观的时代化发展提供了空间想象力。新时代友善价值观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前,各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通过国际友善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国际友善意识、友善认同和友善本领。一是友善意识教育。厘清担当意识在家庭、国家和世界中的边界。二是友善认同教育。讲清楚两种情怀,分别是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教学设计要由近及远,讲清楚家国情怀和国际友情的关联性。三是友善本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全球发展进步亟需青年添砖加瓦,需要着重培养青年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协商合作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等。

二、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强化友善观教育的方法探析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真正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友善观教育,必须聚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青年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情感认同的现状,更好发挥课程育人、榜样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合力,不断促进青年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1.优化课程育人过程,提升青年学生友善认知。首先,全面覆盖,形成立体育人效应。《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在内容体系的编排上,分别在不同章节涉及友善观教育。在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中,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讲解,引导青年学生掌握“关系”这一概念,即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维系需要的是友善。在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这样的人生追求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在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讲述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即“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时,明晰友善的边界。在第四章,重点讲清楚友善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其次,突出重点,优化内容设计,强化友善价值观教育。要避免以往的友善观教育存在的轻描淡写、蜻蜓点水,甚至置若罔闻的现象,重点讲清楚友善价值观的特征、内容、功能以及跟其他价值观的关联。

2.强化榜样育人功效,强化青年大学生友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加强新时代友善观教育,榜样激励是一种好的方法。挖掘榜样的力量,有几种组织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青年学子自我发掘。研究者每个学期都鼓励青年大学生采访身边的好人、能人,撰写采访体会,再择优选取深度案例进行课堂展示,激发了青年大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第二种形式是邀请榜样人物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激励,这种方式不易得,但效果较好。第三种形式是教师或同学讲述榜样的故事,这种方式常用,但效果相对较差。一个好的讲述人通过精心准备可以提升讲述的效果。这要求教师提前精心整理好榜样故事库,可以按照领袖故事集、道德榜样故事集、文化名人故事集、党员干部故事集等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形成文字、音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的故事库,以备开展案例教学。

3.细化实践育人环节,激发青年大学生友善行动。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年大学生正确友善价值观的形成,贵在知行合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精心策划组织好各种活动,将友善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并有意识地引导青年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实现对友善价值观在知、情、意、行各个环节的相互转化。首先,在社会志愿服务相关领域进行合作,带领青年大学生走进社会,利用好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通过实践,青年大学生能够感知人与人的友善,汲取友善的能量,增进对友善的认知。其次,引导青年大学生组建公益社团。青年学子可以在班委和学生党员的带领下,走出校园,以实际行动开展关爱社会的友善行动。最后,搭建利用线上平台,呼吁更多同伴群体加入到友善行动中来。通过校园广播、微信朋友圈、校园网、微视频等方式宣传友善行动,扩大友善行动的社会效应,增强活动的号召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带动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其中。

友善观教育是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联结的纽带,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深入分析总结友善价值观的教育规律,通过强化友善观的认知、认同教育,让友善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实现“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形成青年大学生群体践行友善的良好氛围,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时代品格,使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8 3033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