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通用15篇】
教育智慧源于实践与反思,结合传统与创新,启发思维与情感,促进全面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应用?以下是阿拉小编整理的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相关范例,供您参考借鉴,感谢支持。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1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掩卷长思,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
那一个个熟悉的案例,都在在提醒着我:教育的智慧来自于研究。遇到问题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由,盲目采取教育行为,最终效果是不会好的。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仅仅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现在看来,我的做法不正是王老师所提倡的研究方式吗?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和同学发生纠纷,不肯忍让,甚至动手动脚的男生。通过调查,我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的是过分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有的是过分疏忽,孩子经常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中;还有的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问题等等。对这些孩子,如果没有一对一的仔细调查、分析和研究,花再多的精力也会觉得他们的进步微小。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因此,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案例,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2
当我翻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时,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类书籍,它没有冗长的理论阐述,也没有枯燥的数据分析,而是用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教育的智慧与魅力。
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用他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深邃的教育智慧,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这些点评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智慧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需要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用耐心去引导他们,用智慧去启迪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努力。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用爱心和智慧去点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3
暑假期间,我在家认真地拜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籍。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把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感受到豁然开朗,读书中使我深深地领悟到读书不但能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还能使我心中的烦恼消失,真是一种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能增长知识,读书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学生。人们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句话说的真是有道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让我受到无穷的启发。
从这本书中的每个案例都让我深切感觉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用一颗真心、全身心地去爱每个学生。《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如池塘和水,教师心中没有真心的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只有去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只要教师心中有了爱,爱能产生无穷大的力量。不过教育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既有爱心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在教育的生涯中教师们都能深深感受到“智慧与爱心都重要”不能够倾注了爱或智慧。
点评案例1的标题中说道,老师们都倾注了爱,太宠孩子了,而把教育智慧看做其次,学生光得到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比较多,我们班有个女孩子一直特别娇气,有一天星期二的下午学完特长回到教室和同学玩得十分的开心。快要上夕会课时,她就安安静静得走到办公室,低声细语地对班主任说老师我不舒服头晕,我要打电话给妈妈来看我。打了电话后走出教室,十五分钟过去,爸爸来到办公室和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带她到医务室看医生,结果没什么问题,就是喉咙有点发炎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孩子就说我特别不舒服。想爸爸带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两天,每天老师打电话探望,学习那下了,利用课余时间补,像这样的事情不知在她的身上出现了多次。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家长感动,令身边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的教育。还是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本身的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一个个活波聪明可爱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用心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潜能生”,使童年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学习机会,能使每个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4
近期,我阅读了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此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这本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阅读了之后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虽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我的写照?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思考,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5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没有满天飞的教育口号,有的只是王晓春老师对一个个教育案例的点评,有的甚至没有给出完美的结局,但它依然那吸引着我。因为它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学生上课不听讲,课间的安全也是一再强调,但似乎不见效果,有的孩子甚至是屡教屡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尽各种办法,用爱去感化孩子,但这些却都收效甚微。读了王老师这本书,我这才恍然大悟,面对这样的事情我所充当的只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研究者。王老师的`第1篇教育案例的题目就叫做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是的,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工作中,似乎我有的只是爱心,对于智慧就有所欠缺。“用爱去感化孩子”、“爱的力量是很大的”对于这样的话语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对于“爱的力量”我却感到是那么的渺小。就像王老师说的“光有爱心和耐心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未必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爱心和耐心是感性的,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我们还需要理性,需要智慧。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
智慧来源于研究,我们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先想想为什么,再去想怎么办?没找到原因就去教育孩子,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运用的方法就是王老师所说的“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这种思考问题的主线是“管理”,让学生知道错误,在老师面前认个错,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就算完成了,但在王老师那里连个开头都算不上。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犯错误,我想的只是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再犯?王老师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成长”,这才是研究型教师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问题的根除,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6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为在教育之路上摸索的我们照亮了方向。
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似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教育行为的影子。它让我们明白,教育智慧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之物,而是源于对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和学习方式。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就像不能用同一种模具塑造不同材质的物品一样。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最恰当的引导。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常常急于求成,试图迅速解决问题。然而,书中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慢下来才是智慧。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比简单粗暴地批评更有效。例如,面对一个上课总是捣乱的学生,若只是严厉斥责,可能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而如果我们能耐心地与他交流,或许会发现他是想用这种方式吸引关注,因为他在家庭中缺少陪伴。这时,我们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正确的关注方式,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教育智慧还体现在对教育环境的营造上。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关爱的班级氛围,能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地成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成为榜样,用自己的言行传递正能量。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学生感受到无论遇到什么,都有积极应对的勇气。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场充满爱的修行。教育智慧不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总结。它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瞬间,在对教育细节的把控中。当我们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智慧去处理每一个教育问题,我们便在教育之路上不断成长,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真正的引路人,为他们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7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
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就是满堂跑的那种。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语言表达不清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后来,他慢慢地变得愿意跟我交流了。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电话联系詹俊烨的家长,咨询他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经了解,孩子在家经常没有节制地看电视,尤其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孩子的父亲在家经常采用棒打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犯错或是不听话,父亲就会动手打孩子。导致孩子形成倔犟的脾气和内向的性格。于是,我马上告诉孩子的父母,让他们必须停止这种“棒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多与孩子沟通,聊天,多给点耐心孩子;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
经过家长的配合,一段时间后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好了,朋友也多了起来,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一次我又俯身在他耳边偷偷跟他说:“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师最喜欢你了。”
从那以后,他每次来到学校一见到我就会张开双臂抱着我。有时候远远地看到我来了,便会欢天喜地地向我跑来抱我。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试想一下,假如当初我对这个孩子的境况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或者将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问题的根源,盲目解决问题。那将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提到把“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审视需要强调思考,需要的是对自我的冷静和分析。
通过反思,我可以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教学,矫正教育行为、教育方式,重新认识原先似是而非的东西;通过审视,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怀着一颗赤诚的童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完成教师的教学生命的循环:实践——反思——更新——再实践。
二、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拒绝僵化”一文中提到:我们要随时警惕自己的麻木,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要读书,要研究,要写文章,要保持自己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教师,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已是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教学的任务。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才能生成教育的智慧。
三、做一个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
知识不等于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特发境况的随机应变;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是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更是懂得如何爱学生。我们常说我们爱学生。可是,你真的爱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吗?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
王晓春在书中“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一文中提到: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教育的每一天是新的,教师的每一天也应该是新的。做一名善于反思型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做一名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创新自己,超越自己,锤炼自己,才能在日趋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立足站稳今天,去更好地创造和追求辉煌灿烂的明天。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8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一本让人深思并受益匪浅的教育类书籍。作者王晓春通过点评100个真实的教育案例,将教育的智慧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案例涉及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以及管理问题等多个方面,不仅涵盖了学校中常见的教育现象,还触及了一些容易被忽视或不易被察觉的教育问题。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发生在我身边,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处理学生问题、如何与学生沟通的案例,更是让我看到了教育智慧的闪光之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触碰和智慧的启迪。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爱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常发现,即使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有时也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教育并非简单的情感交流,它更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
书中的案例让我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力量。比如,在处理学生爬树的问题时,那位老师没有简单地批评学生,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学生欣然接受,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成长。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智慧在于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批评。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智慧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勤奋学习、深入思考、理解和交流。这些方面不仅适用于教师,也适用于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入思考教育问题,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更有智慧的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心灵的启迪和智慧的传承。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用爱和智慧去点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不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更是一本能够启迪教育智慧、引领教育实践的宝典。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这本书将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指引。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9
阅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仿佛踏上了一场心灵的启迪之旅,它不仅为我揭示了教育的深层奥秘,更让我对教育智慧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
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教育比作一场精妙的园艺,教育者则是那位匠心独运的园丁。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需细心呵护,因材施教,方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这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灌输,而是充满智慧与爱的引导。
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案例,展示了教育智慧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它教会我,面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与挑战,作为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无论是面对学习上的困惑,还是情感上的波动,都应以开放的心态,耐心倾听,细心分析,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
尤为触动我的是,书中强调教育智慧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教育者需不断学习,自我提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方能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智慧的种子,收获满园芬芳。
此外,书中还提到,教育智慧体现在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与个性的'尊重上。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无限的潜力与可能。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在于发现并培养这些潜能,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勇于表达,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更是一本启迪心灵的书籍。它让我明白,教育智慧是用心去感受,用爱去浇灌,用智慧去启迪的过程。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感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智慧,陪伴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共同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10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由王晓春老师所著,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教育的智慧与策略。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王老师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场景,感受着教育的温度,思考着教育的真谛。
书中,王老师没有简单地给出处理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领悟。每一个案例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境。例如,在“爬树风波”这个案例中,一个学生在老师明确禁止爬树后仍然爬了上去,他的理由只是想找到看不到的小朋友。老师没有直接责备,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对立,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理解和尊重。
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很多时候,当学生犯错时,我往往会急于批评,而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想法和原因。王老师的教育智慧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用爱心去包容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
书中还提到,教育的'智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思索。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王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此外,王老师还强调了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教学相长,与学生的交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让我深受启发,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时会因为忙于教学进度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而实际上,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教育的智慧无处不在,它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藏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用爱心去关爱学生,用智慧去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陪伴他们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案例和思考素材,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用心地去爱学生、去教育学生,努力成为一名既有爱心又有智慧的优秀教师。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11
假期里,读了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师问题。文中的1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写照。读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教师除了要有“爱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呼吁我们教育群体要爱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出现,对学生造成伤害以后,媒体的报道更是让社会质疑教育者的爱心。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扪心自问,没有谁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我们都是真心真意地爱着我们的学生。但是为什么还会对教育者有质疑的声音呢?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爱的方法”。所以,我们爱的很累。总觉得对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什么回报,却不见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细细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已经掌握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把握的也比较准确,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能全心全意地爱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做一名好老师了。其实不然。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我想,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因为我们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只靠自己积累的那些“经验”,现在看来,已经远远不够了。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学会智慧的爱。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从多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最为重要的。那样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名符其实,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12
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我们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书中各个案例都能让我感受到是真实的真人真事。每每看完一个案例的时候都会激起我的一个回忆,点评更是指引我这样年轻教师工作的方向。收获颇多,重点谈以下几点。
一、遇事多发现、多研究。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可见,遇到情况,多分析,少片面,才是智慧的老师。
二、教育需要更多的“三思”。
以上的案例中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可见,当今的教育要多一些三思,少一些盲目。
三、知识储备多少,你的眼界就有多宽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今后我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这样,自己的教育智慧便会积少成多,或许,某一天,我也会从一粒沙子里发现闪光的灵魂。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13
阅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教育这一神圣事业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悟。
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无穷魅力和深邃智慧。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者的心血与汗水,也映照出孩子们纯真无邪的心灵。它不仅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更让我思考,这力量究竟源自何方。
教育智慧,并非凭空而来,它源自教育者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正如书中所言,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是用心在教书育人,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耐心,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这份热爱,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茁壮成长。
同时,教育智慧也源自对孩子们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性格、兴趣和梦想。教育者需要用心去倾听、去感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这种尊重与理解,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温暖。
此外,教育智慧还源自教育者不断的学习与反思。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教育者需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勇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美好与希望,更让我明白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我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用爱和智慧去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14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有幸阅读到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一个个的案例及老师的精辟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案例74:家长放纵孩子,或者家长教育孩子不一致,怎么办?其中提到一点是:隔代教育。两个或几个家长教育孩子意见不一致,怎么办?书中提到首先要注意,不可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如果意见分歧不算很大,家长可以背着孩子开会协商,争取取得共识。也可以考虑让老人退出,去享清福。
我的班级中也有此类隔代教育。班里有个男孩叫小文,和同学玩的时候,经常被同学投诉他打人。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总是有理有据地说:“是他先惹我,我才打他的。”面对这样“特别”的孩子,我意识到要帮助他改掉这个不良的行为,就要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我开始寻找机会。有一天,有学生告诉我,他又动手打同学了。私下里我找到他,问他为什么总是动手打同学?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奶奶告诉我,同学惹我,就狠狠打他。”听完这句话,我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我这时才意识到孩子奶奶偏激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他。我接着问:“奶奶为什么这样告诉你呢?能跟老师说说吗?”他说:“以前在幼儿园的时候,经常也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最严重的一次就是被一个小朋友打伤了,在家休养了很长时间。奶奶很心疼,就告诉我,谁惹我,就狠狠打他。”
这次与他的谈话,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就马上打电话给孩子的爸爸,跟他反映了孩子在学校有打同学的现象。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的爸爸根本不在意孩子的表现,反而跟我讲,孩子是爷爷奶奶在管,自己根本说不上话。在学习上,对孩子稍微严厉一点,家里便鸡飞狗跳。此情此景确实让我很尴尬。后来我找到孩子的奶奶,一番面谈后孩子奶奶告诉我,他的孙子经常也带着伤回家,应该是同学先动手打他。听了孩子奶奶的一席话,我马上说:“今天孩子回到家里,你问问孩子,是不是就因为有一次美术课上,小文的衣服上粘了一块胶纸,有个女孩帮他拿下来,他就怀疑人家恶作剧,没有搞清状况,便对那个女孩大打出手。”听了这件事,孩子的奶奶沉默了。
这时,我又说:“我问过孩子,为什么打人?”他说是您让他这样做的。我觉得,孩子心灵是最真诚的,也是最容易改变的。所以,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正面引导,您说对吗?孩子是您一手带大的,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一家人还是要有商有量,当初给孩子送来学校,不就是让他受到好的.教育吗?归根到底不就是让孩子成才吗?而孩子成才的关键就是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同学不能和睦相处,严重影响到正常交往,长大了也很难融入社会。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放手让孩子的父母来管,爷爷奶奶的爱和很多的不忍心会扼杀掉他们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些过程。”经过此次谈话后,孩子奶奶的做法也开始改变了,小文的行为也开始慢慢有了转变。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需要用心、细心和恒心。我相信,在家长和老师悉心呵护下,他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不是一本纯理论的书籍,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这些接地气的案例都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让我不断去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智慧”的老师。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篇15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理解的道路。
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这些案例有成功的典范,也有令人深思的反面教材,它们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与可能。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背景和心理,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是千篇1律的模式。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教育智慧源于对学生的细致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情绪变化,才能在问题出现的初期就敏锐地察觉到,进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个学生突然在课堂上表现异常,老师通过观察其日常和与同学的交流,发现是家庭因素导致,于是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引导,使学生重新回到积极向上的状态。这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有洞察秋毫的能力,把关注落到实处。
同时,教育智慧也体现在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不能仅仅看到表面现象就急于下结论,而是要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可能不只是因为懒或者不认真,也许是学习方法不对,或者是受到了其他非学习因素的.干扰。只有深入分析,才能找到根源,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
而且,教育智慧还需要教育者保持宽容和耐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以宽容的心对待,耐心地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就像培育花朵,需要给予它们时间和空间去绽放。
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智慧在教育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在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中,在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方法的过程里。它激励着我在教育之路上用心去探索、去积累,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的智慧之光。
上一篇:国防教育征文(精彩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