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网友 分享 时间:

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但也带来注意力分散和价值观偏差。教育应加强媒介素养培养,促进理性使用新媒体。下面是阿拉网友收集整理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优秀范例,欢迎阅读参考,喜欢就支持吧!

1 绪论

问题的提出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与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络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新兴媒体资源不断丰富,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高效,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的根本性变化。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了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网络正在改变传统媒介形式,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交互性和开放性的技术,它正在对中国相对封闭的传统文化和体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是表达公众舆论的载体,2012年,钓鱼岛事件,校车事件等舆论都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新媒体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 31 次报告显示,截止 2012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亿[2],18 岁到29 岁的人群占到了 %,在新媒体的用户中,大学生居多,并且大学生人数还在逐年不断的增加,这也充分说明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使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媒体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就会越来越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伴随而来的也有社会秩序,价值观念的颠倒与错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强调个体的媒介,其传播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信息传播的监管和控制比较难,从而造成不良信息的泛滥,而大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必然会造成思想混乱,道德感缺失,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新媒体素养,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建设。高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和制高点,作为人才密集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方,高校最先受到信息革命冲击波的影响。大学生网民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互动性、虚拟性、即时性和海量性等特点,而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与新媒体的传播产生了互动。一方面,大学生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及对新媒体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决定了他们对新媒体的主观需求,并且促成了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渗透和扩散。[3]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反过来也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交往能力等方面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技术就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当前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的分析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据此提出培养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教育对策和途径。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内研究状况

在国内,对新媒体的研究情况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对新媒体本身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技术构成,第二类主要是研究新媒体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比较有影响的专著有以下代表:

由学者赵凯主编的《解码新媒体》。该书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新媒体进行了阐述,对于新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大致的解读,主要讲解了新时代手机,网络,数字电视,博客,播客,Web 技术等新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主要技术,讲解了新媒体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对新媒体发展的未来预测。不断延伸的新媒体技术与内容也投射着社会心理的不断变迁。[4]

由熊澄宇,范红翻译,美国琼斯主编的《新媒体百科全书》。该书简明扼要的以词条的方式介绍了新媒体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成果,对构建网络,网上黑客行为,电子商务,软件技术以及一些著名人物和研究著作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本书是一本集专业著作和知识读物为一体的工具书,该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新媒体技术和人类思想的相关联系进行了阐述和解释。该书认为新的媒体可能会变旧,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媒体并没有陈旧,而是被修改和调整,进而被再现和再造。如同音乐家和艺术家不能摆脱前辈的影响一样,新媒体也是旧媒体的延续。[5]

由宫承波主编的《新媒体概论》,该书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的有机体系进行了论述。书中强调为了使实践教学切实有效,就必须保证这一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化。该书对这一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构成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分析,将实践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新媒体在传播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是传播学教育专业中一个重要的环节。[6]

随着 80 年代媒体在大众之间的传播和普及以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将媒体形式放在个体的社会语境中加以分析。例如祝建华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做出了分析:网络互动使大学生 1、社会化过程中交往面扩大,但同时又造成了社会化的不足,2、角色实践体现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性色彩,3、外在行为的宣泄和内在行为的孤独,4 大学生社会化既融入新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同时又造成伦理道德的弱化和无规范性,5 情感自我的拓展与迷失。[7]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是关注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社会系统中成长时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王仕勇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学校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家庭在社会中的教育功能被弱化,传媒机构社会责任不足,提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使用新媒体,养成良好的新媒体素养。

2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17]他在其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的报告中,他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E 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次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 克劳思贝

则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化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为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18]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相对于报纸,广播是新媒体;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今天的网络又是新媒体 ,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和其他数字媒体形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将“互动性”和“数字化”作为判断新媒体的主要标准。[19]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这样认为,他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20]宫承波认为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属于新媒体。[21]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

因此在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上,有关专家和学者以及一些媒介工作者对此也做过不少定义,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定论,人们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争议,笔者借鉴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新媒体的概念阐述如下:

“新媒体是指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技术,通俗地说,就是网络技术,它同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一样都是广泛传播信息的平台”。[22]“网站、网络论坛社区、博客、播客,维客、即时通讯、网络视频、手机报、手机电视、IPTV 与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等”都已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是新的媒体硬件、新的媒体软件和新的信息服务方式。[23]“新媒体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而成为信息资源最为丰富和相互交流最为便捷的媒介,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24]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信息海量性

一般来说,新媒体是一个大量信息的集合。本文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是指网络和手机新媒体,自从 1994 年 3 月中国正式成为互联网络的成员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走进了网络世界,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学习方式和一种校园时尚。在网络世界里,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促使了信息的海量存储,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信息,世界上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被广泛传播,[25]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获取信息,制造信息和传播信息,打破传统媒体的障碍,网络新媒体无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频繁和最有效地途径和渠道。

新媒体融合了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多种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于一身,信息传递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形态越来越高级,从简单的文字到文字和图片,图像的整合,从静态的信息传播到动态信息音频,视频的融合,新媒体可以将新闻,电视,图片,广告,电影,体育比赛,天气预报等多种信息资源及时快速的发送到手机或者网络邮箱里边,以供阅读者使用,每天由网络和手机获取的信息就足以了解的世界,无论你是老师,学生,公司职员,老板,也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你拥有新媒体你就可以获取大量便捷有效的信息。

交流互动性

新媒体与以往的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在于它的互动性.所谓的互动,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回应情景。也可以这样说,网络上不再有信息传播控制者,而只存在信息传播参与者,在一个真正的互动环境中,信息不再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26]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话语权和控制权,其具体表现就是互动基础上的受众角色的变化,受众正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者,甚至是主动制造和传播信息和内容。在世界上任何时间任何角落,大家都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观念,看法,感受,意见等通过媒体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提供的主从关系,新媒体的使用者既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3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影响及原因分析 .....16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 .....................16

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8

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19

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19

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19

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20

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20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20

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21

对大学生媒介鉴别和批判能力的影响........21

对大学生法律观念和媒介道德的影响........22

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22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不利于思维的发展..22

网络监管力度不够,不良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生存环境....23

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23

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24

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较弱............24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5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时空无限性增大了教育难度....25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25

新媒体使人际关系脆弱,容易引发信任危机...26

4 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对策研究 ...............27

担负教育主阵地责任,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27

高校要担负起教育的主阵地责任............27

利用新媒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28

强化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8

度重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 .............29

重视新媒体知识教育......................29

培养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30

通过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渐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水平 ....30

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教育 ...............3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推动网络道德建设......32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33

实施保障 .................................34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意识..........34

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网络文化氛围.........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友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34

5 结 论 .....................................36

3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影响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

信息时代依然在飞速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在日益网络化和数字化,它不但给人类创造了一个覆盖全球的“无线空间”,而且正在给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着深刻的影响。目前,互联网和手机通讯技术在大学生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无疑是受新媒体影响最深远的群体。

(1)调查数据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状况,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问卷590份,有效回收率﹪,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统计处理,现将调查样本公布如下:

其次对大学生是否了解新媒体也做了调查和统计,调查显示:%的大学生了解和清楚新媒体,%不是很清楚,%表示只知道一点,%表示完全不知道。

4 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对策研究

新媒体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和科学的使用新媒体,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努力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让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得力助手,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利用好新媒体就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担负教育主阵地责任,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高校要担负起教育的主阵地责任

(一)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高校要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而高校主阵地则是校园网的建设,通过加强校园网建设,可以了解到高校校风,学生学风,教学情况,科研进展,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建设新媒体相关理论学习和研讨的平台,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校园网的正确舆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网站作用与功能。高校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必须注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融入其中,认真解答大学生提出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困惑,成为理论交流的桥梁,变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文的渗透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等大学生接触频繁的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比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论坛,红****站,课堂讲解,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大学生介绍如何正确使用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发挥各抒己见的作用,集百家之长,针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一些活动,主动解决学生使用新媒体时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通过这些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个人以及班级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47]减少大学生因为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沉溺于网络,造成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紧张,思维能力降低等问题。高校信息科研机构还可以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发出有关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有趣并且有益的软件,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保证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文化建设,创造积极健康的交流互动平台,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和锻炼,才能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探索在各大主题网站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各综合网站,高校网站,校园新闻网,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学习考试网,视频网站等在大学生群体中都有很高的点击率,在这些服务性的网站中除了提供信息服务,娱乐休闲,学习辅导外,可以将有意义的电影,电视,歌曲引入网站,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变得具体,枯燥变得有趣,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大学生,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略)

以上是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的论文相关材料,希望你能喜欢。

23 3456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