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中国煤炭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实用汇编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煤炭行业需求下降、价格波动加剧,需加强市场调研、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转型,以应对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下面整理的优秀范文,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影响及对策研究教育论文【第1篇】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影响及对策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国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萎缩。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探寻影响对策是当前国家和外贸企业应积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外贸 企业 金融危机

206月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已经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较高,随着欧美国家经济下滑,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领域与企业,这需要对我国经济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其次,是通胀的挑战。由于美国自身存在巨大的债务问题,其通过降息、发行货币等手段减轻压力,必然会加剧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我国由于自然资源所限,受其影响通胀压力正日益加大。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1.外贸需求疲软。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出口订单的减少、出口更加困难。由于欧美地区经济不景气,失业人数始终高居不下,民众消费意愿普遍不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且人民币从7月份以来大幅度升值,导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价格竞争力。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年是我国加入WTO7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首次低于20%,出口比回落了个百分点。

2.企业资金链紧张。欧美市场不振,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出现积压,资金回收出现问题;或进出口双方未曾在贸易合同中约定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导致海外客户延期付款,海外货款回收期延长。对于外贸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时,虽然可以寻求融资,可问题随着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我国又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对此加大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对冲操作、提高利率等措施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贷款的成本。开始,信贷环境有所宽松,但是对于一般外贸企业来说,无论从贷款的额度或者期限上都无法和有些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很多企业陷入了资金链断裂困境和破产境地。

3.经营成本上升。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引起的。随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如企业需要为农民工交纳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2008年8月份以前,国家对较多的出口产品维持较低的出口退税率,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更加激烈,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由于需求下降使得产品积压,企业为了加快存货周转,短期内降价是速动的办法,这样就形成了成本上升与售价降低的两头挤压,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紧缩、甚至亏损,经营压力增加。

二、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政府层面对策

(1)金融机构视角对策。加快建立完善的国家金融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金融体制、增强其他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增强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态势的了解,及时获得信息,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督,从而增强对金融危机的预警抵御能力。不过,光有预警指标的设计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体系,便难以对金融运行实行有效的监督。

(2)资本市场视角对策。健全和完善的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我们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货币市场,对于国债回购市场,主要是规范交易形式,必须在指定的交易所和满足最低的资产抵押比例前提下才可交易,此外还要规范交易主体(必须取得入市资格)和通过回购取得资金的'用途,严防其流入股票、期货和房地产等市场。

(3)外汇管理视角对策。我国已是WTO的成员国,我国外汇管理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需要继续完善资本项目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来控制居民和非居民间的资本流入、流出,改进资本项目管制的方法,采取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管制方法来提高管制效率。应该根据我国国情来选择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顺序,并根据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使资本自由化过程得到有力控制和保障。

2.企业层面对策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2008年6月以来一度出现相当数量的外贸企业倒闭。在金融危机面前,外贸企业必须自身以多种形式与模式从容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才能在危机中坚持下去,实现发展。

(1)市场视角对策。外贸企业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降低对欧美市场较高的外贸依赖。面对欧美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在巩固已有的、传统的贸易渠道,稳步提升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探索开拓,大力拓展东欧、中东、非洲、南美市场,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风险分散、渠道多元、方式多样的出口市场分布新格局,降低对欧美市场较高的外贸依赖。

(2)并购视角对策。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部分企业陷入了暂时的困境,增强了原股东出售的意愿,降低了美国企业的估值,更削弱了美国国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从而降低了收购的政治性风险,一些欧洲企业也存在相似的情况。利用对方的估值偏低,外贸企业可以趁机折价并购一些境外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出口目标。

(3)绿色视角对策。外贸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绿色品牌建设的力度。我国出口500强中,34个名牌出口企业的出口额仅占6%。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出口自主品牌商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品牌的附加值偏低,特别是遭遇绿色壁垒的制约。所以说我国是商品的大国,却是绿色品牌的小国。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特别是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是把外贸企业绿色品牌出口提到现实日程中来。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及我国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有利于优化我国商品出口结构。我国外贸企业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首要是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走绿色出口之路。

总体来看,中国当前的对外贸易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应当在遵循WTO各项规则的基础上,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外贸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积极应对各种贸易摩擦,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


中国采矿工程对煤炭行业发展的影响【第2篇】

中国采矿工程对煤炭行业发展的影响

下面是1关于中国采矿工程对煤炭行业发展的影响的论文,对正在写有关煤炭行业发展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摘要: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之一,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在我国,煤炭资源是相对较为丰富的,据相关的调查和预测,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约在50592亿吨,在世界上都属煤炭资源大国。一些专家和学者曾作出这样的报告,我国的煤炭工业依然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道路上,由于结构不合理、安全事故多、浪费等现象给我国的煤炭工业带来不小的压力。煤矿采矿和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需要紧迫面对的挑战,煤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煤矿安全是目前唯一要解决的理由。

关键词:采矿工程;煤炭行业;安全事故;措施

一、煤矿采矿安全事故分析

1、安全管理思想不端正

在一些新闻的报道和网络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煤矿上发生的重大事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我国的采矿安全敲了警钟。在一些特殊的地区和一些偏远的煤矿,常常会有一些管理层的领导不能够真正的在思想上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能够及时的对安全知识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这样就会引发很多很大的安全事故,一些领导对安全知识的缺乏和不在乎,往往会导致系列的事故发生,生产和效益以及安全常常会发生矛盾,一些煤矿的企业在采掘工作上风量明显不足,瓦斯经常会超限,却又不能够结实的采取坚决的措施进行治理和强化,并且还要危险的继续生产下去,最终导致了大事故的发生。

2、保障安全生产条件降低

在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针对一些中小型的煤矿时常会出现一种状况,生产设备和装备明显使用的时间较长,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很难对一些生产上的设备和装备进行更换和更新,这样就会给生产的安全带来一定影响,从而使采矿安全生产的条件大大的降低很多,也是促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理由之一。

3、对采矿安全工作不重视,存在严重隐患

在一些事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煤矿企业根本就没能按照正常的规定去检测装备和安全报警断电仪,在一些单位中我们发现,虽然安装了装备,但是有一些装备明显就已经坏掉了,没能及时的维修和管理,无法发挥出其安全作用,对于采矿工人在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一些采矿工人不能够按照生产要求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总喜欢蛮干和冒险,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还有一些矿井巷道已经损坏很严重,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维修,在通风设备上其质量也相对不好,造成了矿井下的通风严重不足,没有实施可靠的通风安全措施和相关的安全工作的更新,那么这些理由等等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4、煤矿企业技术管理混乱

据相关的了解和调查,这几年频繁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往往都和一些长期存在安全隐患的煤矿企业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有的煤矿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留下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在发现理由和隐患时也未能及时作出整改,比如,在采矿区域的部署很不合理,工作密度过大,甚至高强度瓦斯区域布置采掘作业,造成风门过多,通风系统比较复杂,从而使事故发生后造成事故的扩大。

二、煤矿采矿安全的策略

1、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生产管理是每一个生产企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安全生产管理也是每一个企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矿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出发的,是整个生产企业的目标和目的,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安全第一,如果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和情况,一定不能够在继续生产。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情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一些事故的发生都会给企业的效益带来不小的影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在发生事故以后,对于生产工人的影响也不小,会造成人心不稳定,生产难以进行,这都是一些无法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安全生产对煤矿企业是相当重要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效益与安全是煤矿企业的两项根本性理由,企业的领导必须要按照规章制度去严抓严打,不得有一点的马虎和懈怠。

2、加强基层工作

安全生产的工作的重心是在基层的班组。班组的建设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一些班组会出现重产量轻安全的现象,因此,一定要把班组建设纳入安全管理总体规划,杜绝不良现象,扭转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从而打好安全基础。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机制,为各个班组提供规范、科学、具体的安全管理平台,提高班组的管理水平,针对一些班组进行有效地指导,多帮助和多关心,建立安全管理激励之际,为本组安全管理提供大力的支持。认真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高标准,把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开展起来,并且要持久的`坚持下去,打好煤矿安全基础。

3、强加安全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煤矿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也是煤矿企业发展下去的基础,把安全教育培训作为抓安全生产的治本之举,从而提高员工业务技术素质,把这些作为日常安全的基础工作来抓。坚决严格按照生产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好安全培训工作,杜绝一切的无证上岗,实行定期培训工作,把安全知识认真的贯彻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身上,定期进行安全知识的抽查。以安全培训为起点,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把培训工作做到科学化、人性化、多元化,从而增进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4、提高企业安全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煤矿企业的一切生产力,也推动了煤矿企业安全工作,实现煤矿采矿安全,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全技术基础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新装备,优化安全生产环境,以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煤矿为最终的目标,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加大以预防安全事故、改善生产条件为目标,增强煤矿防灾抗灾能力,以人为本,科技兴安,这些是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三、结束语

由于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我国矿产资源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企业对其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采矿技术还不够成熟,就需要我们引进先进的技术,并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来提高我国的采矿技术,以此促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提升整体改善煤矿行业中理由,从而实现我国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化快速发展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平。 我国煤炭安全预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2]田时中。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3]代湘杨。 对加强煤炭安全管理的探讨[J]. 神州,,30:255.


对煤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思考论文【第3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持、激励、控制与开发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今后,是我国煤炭工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转型期,煤炭行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而煤炭行业特殊的产品生产过程和特点,决定了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煤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短视。煤炭开采行业受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的制约相对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煤炭行业受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影响,重物轻人的思想严重,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范围认识不清。管理人员常以权力部门自居,缺少服务意识,各企业领导却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太重视,总认为是管理部门的事情,不是企业各部门的事,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较少。

2.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不规范。国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行政委派,煤炭行业在管理人力资源过程中,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没有形成适合煤炭行业特点的可操作的严格的用人制度、措施和机制,管理中采取一系列粗放式的、随意的方式,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致使企业生产规模及效率低下。企业人员考核制度不规范,标准不明确,考核走过场,考核结果极易受考评者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的影响,且考评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员工,对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不利。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据调查,只有%的企业建立了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其中只有%的`企业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而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关键环节,如员工培训和员工绩效考评等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程度很低,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二、完善煤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传统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多、素质低、社会形象较差。煤煤行业人员构成复杂多样,既有从事工程技术、企业管理的人员,也有各类服务人员,还有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其中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转型而来,普遍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行业营销人员又数量不足,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更是严重短缺,井下采掘一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轮换工,煤炭行业人力资源呈现出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过少、低层次人员过多的特点,且企业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针对国有煤炭行业人力资源现状,需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速度和进程,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1.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人才是企业经营的重点,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企业才能生机不断。国有煤炭行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人本价值理念,确立人的核心地位,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全面性,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人的全面需求,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价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仅要注重生产、经营、管理岗位的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改变人员待遇不能与其贡献挂钩的传统作法,充分释放人力资源潜能,促进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2.立足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战略就没有发展。企业要实现一定时期的经营发展目标,拓展市场,需要有大量人才,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力资源战略支撑的企业战略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要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就要既考虑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忽视员工的发展,通过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利用,企业和员工都能获得长期利益,最终实现长期和短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平衡,为企业发展提供一流人才,使企业迅速发展。

3.紧贴煤炭行业需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发展提供的战略性支持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在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制定一个符合煤炭行业需求的长期、中期和年度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企业找到了想要的员工,个人找到了理想的职位,人得其位、位得其人,实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力资源规划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企业劳动力未来需求预测、内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企业劳动力需求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员工的自然流失引起,如职工的退休、职工的辞职,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而带来的。煤炭行业专业门类较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多,必须超前培养,严格管理,及时预见企业人才需求的走势,做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保证有充足的人才资源调配。目前,高素质技术专家、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技能型人才,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劳动力供给方面,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在立足于企业内部,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盘活人才存量的基础上,注重多渠道开发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计划、有目标地为企业开发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和特色人才,使其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和权威。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时要注重规划的长期性、时效性和考虑经济效益。

4.适应煤炭行业发展规律,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企业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赋予其相应的职能,从战略高度对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完善、企业人事改革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健全企业用人机制,根据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绩效管理,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招聘使用、岗位调整、职务晋升、教育培训、薪酬分配、奖惩激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库和交流中心,打破壁垒,互通有无,使人才流动到企业最适合、最需要的岗位上,用人之所长,发挥优势,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搞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锤炼人才队伍,促进低层次人力资源向高层次跃升,增强人才队伍的生产力、创造力。

5.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煤炭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打破旧有模式,向职能全能型模式转变,在企业内部形成职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考评科学、监督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效能。目前,煤矿企业由单一煤炭产品的企业转为以煤炭为主,兼营焦化、发电、运输、商贸等非煤产品的综合型企业,除地测、选煤、采煤、通风、机电等工程类技术人员外,企业缺少财会、金融、经贸、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求进行调整改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确保人力资源开发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克用,李超平。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范文2:世界经济危机中国对策【第4篇】

一、前言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疑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这使我国内部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进而及时寻找出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使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

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最终会体现在这三方面上。所以,这里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投资问题。拿投资来说,我国的投资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纪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作为我们的产业重点的制造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出口受阻,其结果必是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了。

2、消费问题。消费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医疗、教育、住房、商品物价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内消费的不足会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目前在我们的制造业大国里,显然消费水平是不足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更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老顾客们大大减少了对我们商品的进口,加之我们自身的消费又不足,这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出来了,商品积压,生产萎缩,以至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势必是资源消耗、贷款剧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下滑。可以说,在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大的内需对于我们能否抵抗住经济危机的波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重视程度。

3、出口问题。出口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牵涉了我国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没有掌握专利和技术,在人民币升值与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下我们并没有权利提高销售价格。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必定是锐减,我国制造业受到巨大打击。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制造业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是无法实现平稳发展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一定会出现问题。综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平稳发展。所以,下面就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积极的尝试解决,以此来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稳定国内发展。

三、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恢复我国经济元气。恶化的投资环境使大家都把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敢拿出来投资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元气的。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开辟其他的国际潜力市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比如,广东就已经提出在粤澳港的区域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业,鼓励制造业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措施。

2、实现有力、公平的金融监管,使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全世界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离开严格的监管,各种违规现象就会发生,违规的操作一定会打破市场的平衡。所以,强化金融监管十分重要。我们要杜绝一切非法资金流动污染市场,合理引导资源流向有需要的企业,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并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是极为关键的。我们应建立一个包括政府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慈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这对于提高我们百姓的消费水平,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出口阻碍对我们制造业的打击也减轻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就会更加畅通、更加合理。另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还要提升产业结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状况,提升产业结构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项策略主要针对我国的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保护好我们的专利,掌握定价权,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我们必须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此缓解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不利影响,重新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48 3486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