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精编4篇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第一篇】
摘要: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高校音乐教学还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求知欲望,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新的发展时期下,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音乐相关的知识,还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高校音乐来说,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感受能力,然后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让其可以更为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我国的教学模式仍然较为陈旧,并没有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积极探索新时期提升高校音乐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音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思维更加清晰,更好地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然而,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单一,缺乏新鲜感,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固定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如何开展高校音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高校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完善音乐教学模式,用创新的音乐去教育学生,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可以在一种寓教于乐的状态下,有效感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富有主体性的学生,让其提升自己的主体性,而在音乐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美、认识美,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心灵美,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的发展时期下,这种能力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了高校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且开始积极发展音乐教学活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往往并没有发挥出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理念作指导。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仍然更多地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重视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学生往往是为了学习音乐知识而学习,教师则是单一地按照教材的规定规规矩矩地讲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音乐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忽略了音乐教育的初衷,而也正是在这种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综合教育始终无法有效开展,很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进而造成了人们对高校音乐教学价值的认识偏差,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产生了误解。这不但降低了高校音乐的教学质量,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好的教学模式能够让音乐教育更加高效,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能力。对于高校音乐来说,其需要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只有拥有了好的想象力,学生和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融入音乐中,从而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讲,想象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校音乐教学无疑是非常好的载体。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往往无法有效发挥其教育的作用。我国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采用了大包大揽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错误的引导下产生了错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在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在非常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反感的心态,而在教师简单机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有效理解音乐知识,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教育资源较为稀缺。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教育资源较为缺乏,由于我国长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在培养相关人才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和扶持,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提升其他教学科目上。具体来说,我国高校教育存在一定的资金问题,为了节省投资,学校往往忽略了聘请音乐专家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人力资源的漏洞,学生们无法学习到真正专业的音乐教育,此外,当前在岗的部分音乐教师的从业能力以及专业水平都亟待提高,据相关调查发现,各个高校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来讲,对于音乐教育的课题研究相对较少,甚至绝大多数的高校尚且没有对音乐教育研究的先例,而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缺少优秀的师资队伍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无法有效开展,进而造成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产生了一定阻碍。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们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要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有效发挥出音乐教学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提升:
(一)积极应用培养创思维能力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音乐来说,其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音乐中探索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和创作音乐等环节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这种创造能力。正因为如此,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除了要讲授相关的知识外,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鼓励其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让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可以更加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创新性意见。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好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并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是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增加教师数量,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专业教师,有效充实音乐教师队伍,从而保证音乐教育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发散思维。其次,要有效提升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将音乐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知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新的事物,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更好地驾驭知识。而从学校层面来说,其要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平台,让教师有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灵活把控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竞争机制,有效应用于教师队伍之中。这样就能够增加教师的职业危机感,让其主动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掌握与音乐教学相关的知识和动态,这样就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此外,还要有效稳定教师队伍。通过有效的考核和评定手段,给予教师合理的待遇和福利,建立系统完善的考核和奖励制度,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学生也会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高校音乐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开发出学生的潜能。可以说,音乐教育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的教育无可代替的。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积极研究高校音乐教育的规律,积极应用音乐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第二篇】
[摘要]雷锋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优良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有助于高校师生德育、美育以及全面发展。
以高校校园文化、雷锋精神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了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如何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雷锋活动;互动关系;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校园文化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注入校园文化无疑可激发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价值导向中的正能量。
因此,只有厘清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雷锋活动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将雷锋精神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雷锋精神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部分,而不包括诸如物质、制度等方面的文化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囊括了大学校园里的一切,包括各种物质、精神、制度等表现形式。
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学校之间通过互动而产生的一切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表现形式的总和。
由此界定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诞生的环境是在大学校园,参与主体是高校师生,表现形式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等。
(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凡个体的强大生命力,它蕴藏着一种自我超越、舍身成仁的伟大品质,它不仅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
归纳起来,学雷锋活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践行了一生的行为准则,他像一轮温暖的太阳,给身边的人带去光和热。
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助人为乐的事迹数不胜数:为探亲大姐买车票,替腿脚不便的大娘扛包裹,向灾区难民捐赠节约下来的零钱,帮忙照顾烈士的母亲……在雷锋看来,服务别人也就是服务自己,他人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他总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却常常忽略了自己。
正是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平凡人,在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奉献中活出了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2.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就像一枚“螺丝钉”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他清楚地知道,一枚螺丝钉的力量很渺小,但是许许多多的螺丝钉就可以组成一台大机器,每一颗螺丝钉只有坚守好自己的位置,永不生锈,那么整个大机器也才能够正常地运转。
因此,不管什么艰苦的工作,雷锋都毫无怨言,只要是党和人民需要他,他都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不断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在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同时,雷锋也注重不断学习和创新。
他在日记中提到,工作很忙,时间很紧,但只要你愿意学习,总会挤出时间。
人如果不通过学习来提高和丰富自己,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落后和平庸。
正是这股子学习的劲,雷锋学习了前沿的科学技术,学会了骑车驾驶和骑车修理。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一直坚持践行我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浪费和奢靡。
他细心地收集了生活中别人用过的铁丝、牙膏皮、破手套……等到用得上的时候,他就将这些“废品”变成“宝”。
他的衣服、裤子和袜子的补丁一层又一层,只为能节约下一些钱为社会主义搞建设。
正是每一个像雷锋一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个体,才铸就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伟大的集体。
(一)校园文化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的平台和载体。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高校校园,也应该积极弘扬和学习雷锋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为学习雷锋精神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具体来说,可以把学习雷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向高校师生输送雷锋精神的价值观,于无形中规范和影响高校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学雷锋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就是提高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雷锋精神就正好有这些积极的育人作用,因此学习雷锋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雷锋精神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1.雷锋精神的陶冶作用。
上文已经谈到,雷锋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果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这有利于高校师生直接学习和体验雷锋的精神价值,进而影响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雷锋精神通过校园文化这样一种载体,实现了一种价值渗透,于潜移默化中教导了师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强化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坚定自己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雷锋精神的导向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雷锋时刻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因此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也就是把雷锋作为高校师生行为准则的标杆,激励师生像雷锋学习,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和追求。
这样一来,师生的行为准则就不再是空洞的条例,而是变成了具体鲜活的学习典型,有助于高校师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雷锋精神的凝聚作用。
雷锋精神的出发点是以集体利益为首,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对党和社会主义忠诚。
因此,将高校校园文化同雷锋精神结合,就是号召高校师生要凝聚在一起,把集体利益放在前,个人利益放在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集体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4.雷锋精神的教育作用。
雷锋精神以一种感性力量的存在,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和教育着广大师生。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只有努力把雷锋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才能营造出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在思想、道德和美的鉴赏力等方面教育广大师生,也才能促进广大师生追求和学习美好的事物,得到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5.雷锋精神的规范作用。
一方面,雷锋精神激励着高校广大师生不断向前、为集体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雷锋精神也约束着广大师生不能做有损于集体或他人利益的行为。
雷锋精神的这种规范作用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却积极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了师生的精神支撑,使之用自律方式来规范和要求自己。
雷锋精神使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更加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使雷锋精神得以深入人心,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雷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文将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指的是围绕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体文化,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文化,如校园海报、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变迁和丰富,学生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无论如何,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创新的基础前提必须是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如为了提高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将雷锋故事与时下流行的'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用一种有趣的媒介形式传播雷锋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引领着一所高校的基本走向,从微观层面看它往往体现在对师生思想方面的影响和塑造,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
传播雷锋精神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理想信念、意志品德等方面深层次地引导大学生。
因此,在实践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相关活动时,要不断把时代最前沿的思想和内涵与雷锋精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含义。
如过去的雷锋精神包括助人为乐、义务劳动等内涵,结合新时代的时代背景,雷锋精神也可以向互助帮扶、心理服务等领域扩展。
只有这样,雷锋精神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一种易于被当代大学师生接受的形式影响着广大师生,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成长。
(三)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维持学校得以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及体制等方面,它是学校师生和谐工作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规范和约束着师生的行为举止,维持着学校良好的风气。
制度文化的实施力度比较强,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体现了雷锋精神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的传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把雷锋精神与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找好契机和结合点,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要规范化和人性化。
只有做到了规范化和人性化,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才能喜闻乐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语。
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把雷锋精神引入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高校广大师生的情操、鼓励他们向善向上、在思想和行动上教育规范他们,而且能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使得他们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共同为塑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努力和奋斗。
[本文系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skp07)]。
参考文献。
[1]孙士国.用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界,(8).
[2]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4).
[3]徐雪平.积极弘扬雷锋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今日中国论坛,(12).
[4]张敏.寓雷锋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教育探索,(3).
[5]卢聪,鞠凤琴.雷锋精神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市场,(1).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第三篇】
墨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墨家学派能在百家争鸣之中涌现而出绝非偶然。这和墨子的人格魅力以及其学说的合理之处有着必然联系。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墨子名翟,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据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儒家典籍。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弃了儒学,对儒学进行批判,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
(一)尚贤、尚同、非攻的政治理想。
“尚贤、尚同、非攻”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是墨家的政治理想。尚贤,指的就是尊重、注重贤者,唯才是举。选拔人才的时候要任贤使能。墨子主张“尚贤为政之本”。他强烈反对周朝以来任人唯亲,世卿世禄的制度,主张统治者不应局限于血缘的范围内,应该从各阶层中选拔录用真才实学之人,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和权力,同时罢黜那些只会尸位素餐的人。尚同,指下级要统一于上级,政令要畅通。墨子认为人越多,人们所持的不同意见就越多,进而是非就越多。下级应对上级服从,一乡之人要统于乡长,一国之人要统于国君,甚至国君也要统于上天。每级的行政长官都由贤能之人担任。非攻,指的是反对侵略,主张和平。由于所处时代,墨子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认为战争对国家,对人民都是有着很大的伤害。
(二)尚贤、尚同、非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当前,挑战当前,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应该给大学生们树立一种“尚贤”的理念。有才学,有能力的青年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目前的教育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和干部任用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以求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尚同”的当代意义是吸取墨家思想中精华的部分,让大学生有一个整体大局的观念,从大局出发,强化集体主义观念,上下一心,统一于党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当今国际局势仍旧充满了不安定因素。虽然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影响中国的安全因素仍旧很多,仍需要时刻警惕。特别是近段时间日本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以及美日联盟的威胁。要使大学生清楚得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个时候借鉴的“非攻”,主要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抓紧时间发展壮大自己。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侵略,但不是“非战”,抗战和抗美援朝就是先例。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是一个广泛而深刻变化的世界。大学生在当今的环境下,应充分理解尚贤、尚同、非攻的现实意义,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第四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消极的影响和积极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接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机遇和挑战,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虽然在微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然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更好的在微文化背景下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必须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的带来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教师队伍对于微文化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对微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对其有着全方位的认识,才能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的利用微文化的优势,摒弃微文化的劣势;第二,要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对自身各方面素质的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的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积极的方向开展。
对于高校来讲,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能够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责任。所以,需要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使其能够积极的面对微文化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是大学生成才和成人的必要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对人生的选择,同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应对网络或者微文化的影响;第二,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压制性的打压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微文化,从而能够有效的规避微文化的消极影响;第三,促进大学生正确利用各种微工具,微文化促进了各种微工具的产生,这些工具使得学生获取和分享知识变得更加快捷,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微工具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工具,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应对微文化的影响,必须要营造相关的教育环境:一方面,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使得课程的内容能够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同时,也需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时之间的比例,要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相关的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能够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微文化冲击下,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对相关的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要丰富教学的手段,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第一,高等院校可以建设相关的网络平台,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平台中要积极对相关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宣传,同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平台中来,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产生互动;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种微工具,微文化的背景下,各种微工具的产生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可以积极使用这些微工具,进一步促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容易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送别祝福语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