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精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1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案例说明 :
这是新教材《多变的天气》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看符号,识天气”的学习技能,认识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本课是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认识天气符号,增强学习兴趣;并且借此让全体学生百分之百的活动起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及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按照班级内现有的小组为比赛单位(一般为6个小组,每组有5-6个学生)。在讲台上另有6个盒子,分别装有:1号——天气名称的纸条;2号——显示天气名称的天气符号;3号——风向标符号;4号——对生产生活现象描述的纸条;5号——表示行为指向的纸条;6号——表示若干生活用品的符号。要求每组从第1个同学开始依次从1到6个盒子里拿出相对应的纸条贴在黑板上,看哪一组最快最准确。每小组只有一个同学可以上前操作,第二个同学必须在前一个同学返回座位后,方可开始;如果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则取消比赛资格。六大组同时进行比赛。教师与打单的学生共同做裁判,并给每组记时。比赛结束,各小组陈述选择的理由。大家共同评价:看看哪组同学配合最默契,完成速度最快,选择内容最准确,陈述的理由最有道理。
教学反思:
本课以往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用看录象的形式,通常也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对某些学生来说,学习方式过于呆板,由此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改用游戏方式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是百分之百的;学习热情是相当高涨的;学习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并且游戏设计的过程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是相联系的,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是有实际帮助意义的。合作学习最终的目的应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更主动地得到发展,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包含知识、方法、能力及情感、态度等)。这也正是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具体体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2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水资源是宝贵的资源,知道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并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影响及对策 教学难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学法指导: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讲述导入
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成为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绿洲。同时,水对工农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被喻为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一切。因此,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大有“黄金诚可贵,珠宝价更高,若为淡水故,两者皆可抛”的味道。
二、导学精讲
(一)学生自学课本61—63页“水资源与生产生活”部分,思考:
1、水资源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哪几种?我们生活中直接利用的是哪些水?
2、联系实际,说说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二)知识精讲
1、呈现课本图“地球上的水”,讲述水资源的存在形式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形式。2.呈现资料:2002年12月12日,联合国郑重宣布: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遭到破坏,导致陆地淡水的减少;水资源被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图片展示,补充说明水资源危机问题)3.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过渡问题)
(一)阅读课本64—66页“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思考: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分布不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什么影响? 4.说说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5.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目的,线路。
(二)知识精讲
1、我国水资源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呈现“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师生共同讨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间分布:夏秋 季多,冬春季少空间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影响因素:
水资源丰富与否的衡量标准:河流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受降水多少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我国的降水和气温”:我国降水特点是时空变化大:从空间来看,我国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我国的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的季风性气候显著。引导结合地形一节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海陆位置及地形因素的影响。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我国的影响
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河水暴涨,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且易形成洪涝灾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冬春两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平原尤甚。
4、引导学生结合长江黄河两课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讨论: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能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5.跨流域调水:目的: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减轻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线路:东线:京杭大运河北上
中线:第一步从长江水系汉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引水,经伏牛山、太行山到北京天津;第二步从长江三峡引水到丹江口水库再北上
西线:从长江上游饮水到黄河上游
三、课堂小结
1、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我国水资源
(1)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供不应求。(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特点:我国大部分河流夏秋季流量大,冬春季流量小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影响因素:季风性气候;海陆位置;地形
(3)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措施: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课堂作业:活页练习 板书设计: 水资源
一、水资源和生产生活 1.水资源的概念 2.存在形式 3.水危机产生原因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 2.解决措施:
(1)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2)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3)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3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学习方法
谈话法 阅读比较讨论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
(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 —启发学习 读图,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3、通过台湾地图,我们可以查询到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台北、日月潭、玉山、玉山的海拔、台湾岛的铁路干线等)
4、你如何利用台湾地图量算出基隆到台北的实地距离?(三)、拓展学习—归纳小结 设问归纳:
1、通过对台湾地图的认识和应用,大家认为认识和运用一幅地图应着重掌握哪些要素?
2、你认为这三要素在应用先后上的顺序怎么样。
(1)、辨方向。(2)、识记常见图例。(3)、量算比例尺。
思考在不同地图(经纬网地图、指向标地图、无经纬网和无指向标地图)中如何辨别方向?(归纳出要点)
阅读课文图“常见图例”,分别找出图中出现的和未出现的图例。比例尺的含义和公式(提问学生),表示方法(介绍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到黑板用三种方法表示出图台湾图的比例尺)(四)、练习巩固
活动题:P15活动题(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作业(六)、板书设计 §1-3地图
一、地图
1、地图含义
2、地图三要素
3、地图上的方向
4、地图上的比例尺
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
5、经纬网地图:纬线指示南北、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6、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以问题解决带动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训练学生思维集中度与持久度,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重视感性认知,借助互联网,选择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旅游作为地图的生活应用情景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到学习地图的有用性,通过互联网查询地图信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地图资料,紧抓重点“地图三要素”,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解决问题,眼、脑、口、手并用;
3、从具体事例(具体问题的解决)到概括一般规律,师生一起归纳地图三要素的要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
4、利用课文活动题进行练习巩固,把认识地图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解题中,通过学习应用的反复,巩固所学知识。
5、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4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花草?”
学生1:“平缓的地方盖房子容易,成本低;有小河景色美,还可以坐船玩,有树有花空气好。”
“河水可以浇灌他们家的花园!”有人补充说道。
教师展示学生2的作品:“这幅画把居住地设计在海滨地带,画面上有被云遮掩了一部分的太阳。请讲讲你的创作!”
学生2:“我选择临海的环境,是因为我喜欢海,可以钓鱼,还喜欢乘船出海的感觉,天上有云和太阳,反正感觉这样很好!”
教师分析:“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他们在选择居住地时特别在意了哪些地理条件吗?两位画家你们自己察觉到了吗?”
学生们纷纷说出地形、河流、沿海等条件。教师解释了河流、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问:“他们在画面中表示阳光、云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多少人画了云和日?”
有十几个同学举起手示意,但没有人能解释。
教师:“画家们为什么不画出狂风暴雨或是疾风暴雪的景色呢?”
学生齐喊:“气候条件要好!”
教师:“对,除了刚才表现出的地形、河流、沿海外,气候也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条件。看了所有作品,许多同学画出了蓝天白云和太阳,还没有哪个人只画太阳而不画云彩的,更没有突出恶劣气候的。其实本意就是要求居住地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居住地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请你把它们列在笔记上,概括出它们属于哪类地理条件?”
学生齐答:“自然条件!”
教师:“可以试想,生存是早期人类的第一需求,而不像现在的你们以好看、好玩为目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类能否在此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看一看世界的文明古国,他们的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恰恰验证了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片。“下面再来看一些画,请作者讲讲他的选择理由。”
学生3:“我的居住地选择在气派的街区,旁边有银行、网吧、超市,在稍远的地方我还画出医院、社会科学院、警察局。我希望我的居住地特别便利,安全,还有文化氛围。”
学生4:“我的居住地周围有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停车场,还要有一
条通畅的交通线路。当然,绿地是必须要有的。”
教师:“这几个同学在选择居住地时比较倾向于什么样的环境?”
学生:“交通便利!”“还有文化发达、配套设施完善。”
教师:“我有一点不太明白,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居住环境还要有社会科学院?”
学生3:“这里肯定文化层次高啊!”
教师:“交通便利对于城市非常重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北京人对此感受最深。可是为什么还要求居住环境的文化科技发达?”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静,教师:“联想北京对外地人的吸引力试着解释。”
学生:“受教育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城市发展好,生活条件就好。”
教师:“这些又属于哪类条件?”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聚落,请看老师准备的影片,说明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
观看拉萨图片和梵蒂冈影片。之后学生说出是宗教对选择居住地的影响。学生们又在笔记上列出上述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四、课后反思
下课后一个平日很差的学生特意来问老师他的画好不好,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画中已经表现了这几项。只不过是希望能从老师这里独享肯定和赞誉。当然,他得到了!
这节课不仅属于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全班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和尊严,他们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肯定的荣光。
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按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逐一介绍并分析,再展示相应图片。其优点:条理清晰严谨,结论性强,应试效果好。不足:学习方式不够活跃,课堂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主动性,其思维活动的轨迹教师难以捕捉。作为学习新知识,学生思维体系的主动构建明显不足,最终只是会了知识却不会学习。显然这样的教法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如何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热情地去解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扣结,产生成功的体验,本节课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其效果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好奇、兴奋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捕捉到每个学生的思维,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意识。课上不少人的作品画出太阳、白云,这是一种潜意识,却无法用地理知识解释。通过教师的分析:太阳代表温暖;白云又可以削弱较强的太阳辐射,使气温不至于过高,而且还增添了湿度。学生的潜意识被唤醒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对思维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
事实上,每个教学内容的活动方案是多样的,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份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轨迹并予以他们驰骋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为活跃的元素。
上一篇:学生会工作计划书【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