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的物理老师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我妹的物理老师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我妹的物理老师1

有什么难题需要解决,告诉我……

有什么快乐没人分享,告诉我……

《家教世界》杂志社Angel姐姐收

Angel姐姐出差时,把一大摞读者来信留给我戈非,在大量孩子的来信中,有这样一封家长来信引起了我的关注。

我是一位11岁女孩的母亲,我的女儿简直无药可救了。学习成绩差我也就认了,可现在发展到偷钱,先是几块、几十块地拿,这一次,竟然一下偷走了200元。想想,女儿4岁时,我和她爸闹离婚,为了争取她的抚养权我差点要“拼命”,早知道她现在这么不争气,不如当初……

这些年我一个人带着她过,又下岗了,本指望女儿长大了能是贴心的“小棉袄”,谁想竟养成这样一个不成器的东西,我下半辈子还有什么指望?恨的时候我都想,不如先把她打死,我自己也不想活了。

编辑老师,我女儿还有救么?我还有盼头么?

谭××

2006年3月20日

被拒之门外的戈非

看了这封信,戈非顿觉事情严重,立即按信中所提供的地址前去寻访,前两次都是铁将军把门,因为信中没有明确孩子的具体学校,我只好第三次再去,却看到女孩在门口小院里生煤球炉。她就是我要找的小主人公谭希妹。听说我来找她母亲,女孩非常警觉,当我告诉她,我是她母亲请来辅导她功课的人时,小姑娘嘴角一撇说:“你别听我妈的。我是蠢猪、活死尸,学不好的,你别瞎费劲儿,回去吧。”

戈非见过不少说话像“小大人”,学习却跟不上的学生,骂自己是“笨猪”的不少,但骂自己是“活死尸”的,她还是第一个。仅凭这一点,我觉得她确实有问题了。

和小姑娘僵持了近10分钟,她始终低着头一声不吭。思来想去,戈非的眼前突然一亮,说:“谭希妹,跟你说个笑话,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家里也烧煤炉。记得一次放寒假,炉子灭了,大人又都不在家,我冻得要死,就像你这样自己引炉子,哪知道引火的木头受了点潮,我忙活了半天不仅炉子没引着,还被呛得眼泪、鼻涕直流,自己抹了一个大花脸。这时,我妈回来了,看到一屋子烟,以为着火了,抱起我就往屋外跑,差点儿打了110。”

“扑哧,”谭希妹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你比我小时候强多了。戈非还相信,你们班除了你,没有第二个人会引煤炉。”对我发自肺腑真诚的赞誉,谭希妹紧绷的精神终于缓和下来。我们从他们班同学开始谈起,渐渐进入正题……

我真的是活死尸?

谭希妹今年11岁,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上五年级了,而她却上三年级。因为在她读完一年级时,跟着打工的妈妈从县城来到省城,妈妈怕她学习跟不上,就让她又复读了一遍一年级;好像她妈妈的话真的很灵,上到二年级她就跟不上了;到了三年级,更是语文、数学都不及格被迫留了一级。这样,11岁的谭希妹就和比她小两三岁的学弟、学妹们一个班。

因为学习成绩太差,在班上,谭希妹孤立无助,同学都看不起她,不愿与她交往。因为听不懂老师讲课,她上课自然就容易开小差,表现出不愿意听课,作业错误率高,并因此受到老师的训斥,被罚站、留校、请家长到校的事时有发生。每次她妈妈被老师请去学校后,她就少不了挨一顿皮肉之苦,同时,又要多戴几顶诸如“蠢猪”、“活死尸”这样的帽子。

“城里的学校一点都不好!还不如我以前上的县城关小学呢。城里的孩子学习好都是爸爸妈妈帮出来的,我老早的同学都是自己学习,哪要爸爸妈妈操心啊!”谭希妹愤愤地说。

谭希妹最后一句话中,让我听到了一线希望――在她目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背后,还有希望改变现状、要强的意愿。虽然这个愿意已经很淡薄了,但这是谭希妹重新振作的希望。

“你妈妈说她很爱你,可你就不听她的话。”我故意说。

“别听她的,你想一个人会爱‘死尸’么?她天天骂我是‘活死尸’,还能爱我?”谭希妹说这话时更像个小大人。

“你真的在意你妈妈说的话?你是怎么认为你自己呢?”我问到了核心。

谭希妹低下头,不说话了……

良久,她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老师,我真的笨得像活死尸么?”

我要让活死尸“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进入谭希妹的心灵世界,戈非决定先不接触谭母。第二天,我找到谭希妹的班主任,全面了解她的在校情况。

为班级集体活动偷了母亲200元现金?

来到谭希妹所在的小学,戈非了解到这所小学原来是工厂的子弟学校,今年刚刚交给区教育局,正因如此,前几年学校招收了不少像谭希妹这样的借读生,班里学生成份复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更糟糕的是,因为学校处于转轨阶段,教师心态复杂,仅谭希妹班上,三年就先后换了七、八任班主任,有四位调离了 该校,目前她的班主任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

谈起谭希妹,老教师直摇头:“这个学生,唉,三年级都留了一年,还是一考试就不及格,搞不好今年还得留级。更可气的是,她妈前几天来找我,说,谭希妹为了班级集体活动偷了家里200元钱。她妈妈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质问我,‘学校搞活动凭什么要家长掏钱?!’我什么时候要学生回家要钱了?她妈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孩子偷了家里的钱,还拿学校、老师出气,这叫什么事!”

后来,戈非又找了谭希妹的同学了解,发现大家都不喜欢她,有个小班干一听问谭希妹,开口说:“那个矮冬瓜,一个。”谭希妹不仅是所有三年级同学讥讽嘲笑的靶子,甚至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同学也敢欺负她。

是什么原因培养出今天的谭希妹?

(母亲的来信、班主任和同学的讲述,以及与谭希妹的第一次接触,使我初步做出如下分析:)

缺失爱的“摇篮”:

4岁以后,谭希妹就生活在单亲家庭,跟随母亲生活的她,不可能得到健康的父爱。母亲又是下岗又是进城打工,使小希妹童年的生活窘迫中又添了几分漂泊。

带着女儿艰难度日,谭希妹的妈妈常常拿孩子当出气筒。孩子犯了错误,她更是控制不住情绪,非打即骂。在谭希妹的记忆中,妈妈从来没有表扬过她,更不用说得到父母的宠爱了。

在这个缺失了爱的摇篮里,在一天天的呵斥声中,谭希妹走进了校门……可迎接她的又是什么呢?

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如果谭希妹一直在县城关小学读书,也许情况会好得多。可是,她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后,妈妈不仅没有给她积极的引导,反而给了她许多消极的暗示――怕她学习跟不上,命她又读了一次一年级。(谭母的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等于给孩子套上了“你不行”的大帽子)带着“我比城里学生差”的灰暗心理,谭希妹开始了她新的学校生活。

可是,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谭希妹在学校经常受到指责、批评,很少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她对批评之类的事情从习惯变成麻木。

强烈自卑后的反弹,助长了她的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给谭希妹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为班里六・一活动,不惜偷妈妈的钱就证明了这一点。

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老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她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卑、虚荣、叛逆、脆弱等心理偏差。

(面对不幸的谭希妹,戈非内心难以平静,下决心一定要帮帮这个只有11岁的小姑娘。)

辅导谭母:

要帮助谭希妹,首先要解决她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错误,通过谭希妹,我正式约她到办公室见面。

“我说奇怪咧,你和我女儿都见了好几次了,咋就不找我?这本来是我们大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告诉我女儿,还让我女儿找我来。”一进门,这个直脾气的妈妈就扯着大喉咙嚷开了。

我笑着请她坐下,说:“您是要解决你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您孩子的问题?”

“当然是孩子。”

“这就对了。我只有先了解孩子的情况,才能和您一起商量对策嘛!让她通知你,是不想让她感到我们背着她干不利于她的事,是要她对我产生信任。你想,如果她不信任我,我能帮你教好她么?”

“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对不起哦,老师!”谭妈妈立即涨红了脸。

“其实,你女儿的毛病很好治。”我故作轻松地说:“不过你一定要配合我。”

“那还用说。”谭妈妈眼里流出急切的神情。

“第一,从今天开始你不许随口骂她‘蠢猪、活死尸’;第二,你要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即便她做错了事,你也不要发火,实在忍不住时就离开家去外面走走再回去;第三,每天和女儿一起找出她在学校或在家里做对的事,奖励她一块钱。孩子实在说不出来时,你要尽量给她创造机会,可以留两题简单的数学作业故意让她做对;或者让她倒垃圾、买酱油等等。”我一边说,一边把这些写在一张纸条上,想等会让她带回去。

谁知,这个急脾气的妈妈又忍不住了,说:“吗故意让她做对?她平常做家务我都不给钱,现在为什么要给钱?”

“谭妈妈,您不觉得你女儿被批评得太多了么?她现在最需要的是肯定,尤其是您的赞扬。相信我,给钱不是目的,奖励是为了重树自信心。如果您真想救您的孩子,请按我说的做。还有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您每晚临睡前做孩子10分钟的‘小学生’,让希妹给你上课。”

谭妈妈的眼睛瞪得大大的。

“不行么?您看,您每天逼孩子做作业,不是打就是骂,孩子还是不听您的。现在你们换个角色,您当学生让她当老师,她真的要用10分钟把当天的课讲给您听,白天上课就一定会很认真听课,不然,她晚上拿什么教您呢?她在教您的同时,不也把课文复习了一遍么?”

“对啊,太对了!我咋没想到呢!”谭妈妈再次打断了我的话。

“您也别高兴得太早了,真要做到这四点,对您来说可不容易啊!”我说。

谭妈妈满脸羞红,不过,她非常坚定地说:“老师,只要对希妹有好处,我就是累死也愿意。”

求救于老师

没有老师的帮助,想改变谭希妹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戈非只得向那个老教师救助。听了我的想法,她愿意积极配合,而且表示在她退休之前能转变一个像谭希妹这样的学生,将给她的教师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她非常乐意。

从200元入手,辅导谭希妹

根据谭希妹的情况,戈非决定对她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她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她的意志力。这必须从“偷”的那200元入手。

3月25日下午,我正式约谈谭希妹。有了前两次的接触,她在我面前已经不拘束了。

戈非:听说,你拿了妈妈的200块钱,是真的么?

谭:是的。

戈非:为什么要拿这么多钱?

谭:我想多买些东西。老师,你不知道,我以前在那个三年级班过六・一时,有个学习也不怎么好的女生,给班里买了许多东西,大家都夸她好,学期结果时,老师还给她评了个“服务星”呢。

戈非:你也想像她一样?

谭:不,我像不了她。我只想为班里出点力,让大家不要再讨厌我了;还要气死那些平常说我穷瞧不起我的人!

就这件事,我让谭希妹回去和班主任老师、班长沟通,问一问他们希望她在正要举行的班级活动中做些什么。她说:“老师、班长都不会理我的。”我让她放心,“只要你好好地问,他们保证都会回答你的。”

果然,两天后,谭希妹满脸笑容地告诉我,班主任希望她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诗朗诵,最好还是书上的课文;班长说那天她要能给班里每一个人都剪一幅剪纸就好了。(谭从小跟外婆学会了非常出色的剪纸手艺)看得出,第一次和老师、班长平等地对话,使她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接下来,我和班主任老师共同策划了一个“用剪纸配图出黑板报”的活动。

那天在课堂上,班主任老师先从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说起,告诉学生们民族文化的魅力,然后,提议下一期的黑板报用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剪纸做配图。

“同学们,大家推荐一名剪纸剪得最好的同学,来担任这项光荣的任务。”班主任说。

班长首先举手:“我选谭希妹。”

教室里大概静了两分钟,接着,一只手,两只手……最终,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了。全票通过。谭希妹由怀疑到震惊,最后,竟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班主任老师十分激动地向我复述当时的情景:“我有好多年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了。孩子们的心真比水晶还透明。”

我决定趁热打铁,首先表扬了谭希妹勇敢地接受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的举动,接着又补充道:“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但学习知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有毅力。你现在基础差一点,但小学三年级还来得及,咱们慢慢来,学一点总比不学好,是不是?”她拼命地点头,“我一定好好地学。昨天,我已经按照语文第二课里的场景剪了一幅画。看不懂的时候,班长还帮助我呢。”

“你能这样,老师太高兴了。”我接着告诉她,“一个人只有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以后,我和班主任又策划了好几场既能调动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增进相互信任相互团结的活动。班主任老师高兴得不得了,连声说:“短短一个月,那个‘木头’一样的谭希妹像变了个人似的,而且通过有益的活动,我们全班同学的精神面貌都有所改变,成绩都有所提高。”

同时,我鼓励谭希妹的母亲,主动找到班主任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五・一节前的一天,谭母兴冲冲地来告诉我,希妹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语文第一次考了61分,从全班倒数第一上升到41名(全班64人)。

在接下来的回访中,我发现谭希妹已经有了学习兴趣,课堂上基本上能坚持听完一节课。尽管数学还没考到及格线,但语文的进步让她看到了希望,能主动交数学和英语作业了。

在下面的一次辅导中,我让她送给自己一句自勉的话,她想了一会说:“只有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也尊重你,相信你。”太好了,我为她鼓掌叫好。

学业尚未成功,同学还需努力

通过近三个月的跟踪辅导,师生们反映,谭希妹学习自觉性提高了,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讲,课后与同学们一起玩,学习习惯明显好转。

我妹的物理老师2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责任感 榜样作用 教育环境

责任感是指人在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个性心理的主要品质,是指一个人对其所属全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纲要》指出:“大班幼儿能完成简单的任务,有一定的责任感,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创造一个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一、榜样作用,提高幼儿的责任意识

教师在培养大班幼儿责任心的过程中,应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很多时候成人的身教比言教对幼儿的影响更大、更有效,就如同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应注意言行一致,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

基于这一点,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并以身作则,爱幼儿园、爱集体、爱班上的一纸一物,草坪杂草多了,带着幼儿一起拔草;大型玩具脏了,带领幼儿一起打扫;花草干了,带幼儿一起去浇水;班上的图书破了,带着幼儿一起修补;桌椅破了,带着幼儿一起修订等。同时,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和家长一起研讨,让家长明确自身对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要教育孩子关心家人、帮助邻人、爱护财物等。这样,孩子在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会不知不觉地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二、良好的教育环境,强化幼儿的责任感

(一)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幼儿树立责任感。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我们可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将诗歌、故事、童话等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幼儿课本中有许多的诗歌、故事、童话等是对教育幼儿、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帮助的,如《大嗓门的小老虎》、《我会——爱》等,我们可通过让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的形式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你认为谁是乖孩子?谁是坏孩子?为什么?他是怎样做的,你会怎么做呢?在生活中你碰到了,你会有什么办法呢?……这些是非常强大的工具,它们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现实中的成人。因此,在陪幼儿一起看、一起说的同时,也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参与,并和大家一起表演游戏。这些在游戏中获得的责任感,会对幼儿的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把这种对待事物或事情的责任感迁移到社会生活中,使幼儿的责任感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

(二)在领域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责任感。

陈鹤琴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从游戏中学的,什么自治、什么克己、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理性服从、什么纪律等,这种种美德的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教育内容、各种教育手段和多种活动形式综合进行责任感的教育。语言课上朗诵诗歌《我长大了》、欣赏《贪玩的小熊》的故事,音乐课上唱《我是大班小朋友》的歌,手工课上做“送给弟弟妹妹的礼物”,玩“给弟弟妹妹送礼物”的游戏,模拟和弟弟妹妹们交往的情景,开展“大带小”的活动。我们让每个孩子制作一个小玩具,如:瓶子娃娃、模型小汽车等送给新入园的小班弟弟妹妹们,为弟弟妹妹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而这些小哥哥小姐姐们也在和弟弟妹妹们接触的同时,对更弱小的幼儿产生了关心、保护的情感,使幼儿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学会评价自己的言行,做弟弟妹妹欢迎的哥哥姐姐。结果,多数幼儿能够做到在游戏中年关心弟弟妹妹,生活上帮助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榜样,原来不遵守纪律、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小朋友也能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让弟弟妹妹玩得开心。

(三)在值日生活动中,提升幼儿的责任感。

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事应当让他自己做。”我们就以担任小组长、值日生来进行责任感的培养。比如:小组长、值日生,幼儿都喜欢当。我们并不指定哪一个孩子当小组长或值日生,采用小朋友们轮流当的方法,并且用竞争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孩子有责任心,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

如植物管理员每天观察各类植物的状况,根据情况进行浇水、除虫、拔草等;动物管理员要观察各种小动物的情况,是否需要给泥鳅、金鱼换水,是否要给乌龟喂食等,观察记录员每天早上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新的情况就及时加以记录,如稻谷发芽了,稻谷开始长根了,慢慢地稻谷长出了第一片叶子,这些都要详细记录,并及时给它们换水,以免腐烂,保证种子的正常生长。引导幼儿每天一来幼儿园就去看看自然角发生了变化没有;帮助幼儿用蜡笔在记录本上画上发芽的黄豆和长出根须的稻谷等;当两个管理员分管的黄豆种子,其中一盆烂了的时候,就提出疑问:“为什么这盆黄豆种子会腐烂?而另外一盆没有呢?”幼儿通过讨论发现原来这盆没有及时换水,从而明白自己的职责,更好地胜任管理员的角色,培养责任意识。

我妹的物理老师3

华爱华的《幼儿游戏理论》一书对幼儿园“大带小”活动的意义有着精辟的论述:“完美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与异龄伙伴的交往。而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交往,会使幼儿的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

我认为,在“大带小”课题研究中,教师是诸多因素中的关键,因为,虽然是“大带小”,但毕竟都是孩子,一定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与矛盾:另外,由于孩子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现象,需要老师介入指导、帮助、协调。那么,老师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干预、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活动的实效?这是个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实验过程

(一)实验对象:选取我园大一班44名幼儿与小一班结成对子开展活动,以各班活动的直接指导老师作为实验对象行进研究。

(二)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三)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系统地学习如何观察、做记录,以课题方案为指导,制定出活动的计划、步骤。

第二阶段:与小一班结成对子,平均每两周进行一次“大带小”活动,对幼儿的活动情况及老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事后作认真的分析与反思。

第三阶段:在学期中,根据需要和课题组改进的方案及时调整改进,共同商讨组织好活动;总结讨论活动成功或是失败的原因,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及时在班级进行讨论、反思、总结。

第四阶段:学期末,用摄像机隐蔽拍摄“大带小”活动的详实情况。对拍摄内容观察、记录、反思,并进行分析、研究,着手撰写专题总结。

三、具体做法

(一)仔细观察,准确把握干预的时机

观察是教师干预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只有充分观察才能对活动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1 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是他们最信赖的人,所以在当其遇到困难、困惑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向老师进行求助。这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推进活动的进程,教师就要介入。

比如,我们第一次“大带小”活动是“为弟弟妹妹制作名片”,要求大班孩子找一个弟弟或妹妹做朋友,了解他们的情况,并为他们制作名片,以便日后能记住他们。活动进行中,有的孩子跑来求助:我不会写弟弟的名字;或是弟弟最喜欢的水果是葡萄,可我不会写。这时,我提示他们:我们看图书的时候可以借助什么来认汉字?除了写“葡萄”两个字,你还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葡萄?通过启发,孩子们想到可以用拼音来将名字拼写出来;可以将葡萄画出来。下图是大班一个孩子制作的名片:

弟弟叫何青莲;电话号码是3918531;最爱吃的水果是葡萄;最喜欢的人是小姑;今年四岁了;最喜欢的玩具是奥特曼;最爱吃的食物是玉米;最喜欢的动物是小企鹅;最喜欢的运动是足球。

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幼儿,在抛接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扰性的,千万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2 当幼儿遇到困难准备放弃活动时

在一次“我教弟弟妹妹折小房子”活动中,大班的遥遥小朋友带着一个弟弟趴在地上折,哥哥折一步,弟弟折一步,但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原来房顶部分折得不对,遥遥显然也觉得不对头了,可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他发现我在注视着他,明显地不自在地左右看了看,我明白他的心理:本来当哥哥的是来教弟弟的,可是自己却不会,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又尝试了几次,总是到房顶的地方进行不下去了。终于,他把纸往旁边一放,坐在那里并不看着我,说:“汪老师,告诉你吧,其实我自己根本就不会折。”我觉得这是他在向我发出求助的信号,如果再不予理会,他就会放弃了。于是我说:“只要把手伸进那个角里,用手指一勾就行了。”他也豁然开朗,并成功地把房顶折出来了。

在“我教弟弟妹妹念儿歌”活动中,大孩子是怎么教的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大孩子念一句,小孩子念一句。完整地念完一遍后,大孩子就跑来告诉我:“我教完了。”我问他们:弟弟妹妹学会了吗?好多大孩子像商量好的似的回答:“弟弟妹妹学不会!”,言语中透着许多的委屈和无奈。显然,大孩子不知道“教”的技巧。于是,我出面给予了指导:先一句一句教念,念几次后,让弟弟妹妹跟哥哥姐姐完整地念,最后让弟弟妹妹单独念,如果他们能单独念,这才算会了。掌握了“教”的方法之后,孩子们都有事可做了,也有了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了。

3 当活动中出现不安全因素及不良榜样时

在“我们去散步”活动中,有的顽皮的大孩子在带小班孩子散步时总是走走停停、打打闹闹,发现离前面的队伍很远时就猛地拉着弟弟妹妹的手往前跑,几次下来,有好几个小班的孩子差点跌跟头;有的大孩子常走走就偏离队伍很远,路上车来车往,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队伍走到一片草坪上,老师让孩子们到草坪上玩一玩。孩子们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奔跑着,欢呼着,疯狂!有几个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站在一株低垂的槐树下,轻轻一跃拽住了树枝使劲往下拉。小班孩子见状,也跟着跳起来拽。――这个时候,是老师应当介入的时候,应出面予以提醒和教育。

4 当幼儿将自己角色身份遗忘时

还是在“我教弟弟妹妹折房子”活动中,一个大孩子折好后,高兴地举起来跑身我说:“老师,我折好了!”而他负责教的妹妹则一脸茫然地看着他。显然这个孩子将自己是哥哥、是来“带”妹妹完成任务的身份给忘记了,没有指导的意识,没有凸显出“带”,而仅仅是当成一次手工活动,只顾自己投入到活动中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给予提示,帮助其“回归本位”,可以提醒他:妹妹会了吗?她需要你的帮助。

(二)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

1 活动初期,多创设机会让两班孩子接触,以培养大小幼儿的情感。

活动刚开始时,两个班孩子还比较陌生,如何让他们尽快地熟悉起来,消除距离感?正好幼儿园组织的春游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大一班和小一班结对,手拉着手一起步行到公园。一路上孩子们有说有笑,初步减少了陌生感。在室内的第一次“大带小”活动,我们安排了“给弟弟妹妹制作名片”,则进一步增强了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2 活动内容的选择宜考虑到两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活动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既要考虑到小班孩子是否能接受,又要考虑到大班孩子是否感兴趣,要求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活动的效果,要调动

两个班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小幼儿之间的互动。我们安排了大带小看图书、绘画、玩玩具、做手工、念儿歌、散步等活动。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一起散步、玩玩具这些比较宽松的活动更感兴趣也更投入。

3 活动进行中,老师要注意耐心引导。

“大带小”活动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所以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宽容。如在“带弟弟妹妹玩具”活动中,有很多大班的孩子在刚开始活动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很尽责的样子,可是玩着玩着就只顾着自己玩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有耐心地引导孩子,而不是以强制性的手段生硬地禁止,这样反而破坏孩子玩的氛围和乐趣。

4 注重活动前、活动后的谈话。

活动前后,教师要组织好幼儿进行启发谈话。活动前重在明确任务、激发兴趣,活动后重在引导幼儿交流感受、商讨如何解决遇到的困难、积累带弟弟妹妹好的经验,表扬相互合作、认真负责的好哥哥好姐姐,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比如:在“带弟弟妹妹画画”活动中,想到小班一张桌子坐了5-6个人,再加上大班的5-6个人,一张桌子就是十几个人。如果一人一张纸就是十几张纸,会非常不方便――可不可以只带一张纸,让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张纸上作画?活动前,就这个问题和孩子们谈话,谁知我的建议一提出来,很多孩子都持反对意见,并且还说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趴在地上画、到后面的台子上画、趴在椅子上画等等。在每次的活动结束后,我都要组织他们谈话:你是怎么带弟弟妹妹的?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等等,并对那些认真教弟弟妹妹的孩子提出表扬。

5 合理安排活动空间,确保活动效果。

需要在室内进行的大带小活动应分班进行。因为,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师观察指导,而且幼儿人数过多,使活动空间显得拥挤,不利于孩子们的活动。我们在开展“带弟弟妹妹念儿歌”活动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随着活动的进行就发现一个活动室八十多个孩子一齐念儿歌实在是太吵了,孩子们相互之间都听不到声音了,于是我们果断地调整方案,带了一半的孩子到另一活动室。

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探讨大带小活动的教师干预和指导问题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

1 大带小活动是自由结对好还是要固定的伙伴,哪种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及老师的跟踪调查?

2 大孩子的角色定位到底是什么?是否要求他们一定在弟弟妹妹面前规规矩矩地做个好榜样?

3 大带小活动是不是要一对一,是不是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如几个大班孩子一起照顾几个小班孩子,分成小组式:或者可以分成大组或全班性质?哪种效果更好?

23 1543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