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优秀10篇
全球经济面临挑战,通货膨胀加剧,贸易摩擦频繁,能源危机影响各国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转型,绿色经济成为新趋势,社会稳定亟需关注。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优秀10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 【第一篇】
质量守衡定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教案- 质量守衡定律。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化学教案《化学教案- 质量守衡定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克C,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篇】
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目标[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思考、产生学习兴趣 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演示实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__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激疑、探索[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带着上述问题 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第1小组做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第2小组做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第3小组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记忆定律内容初步记住定律。[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投影]课堂练习练习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一。做课堂练习一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板书]2。几点说明:(1)是指参加化学瓜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投影]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图片制作方法可参考教科书30页图2-5和课本49页图3-4),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通过形象的图示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瓜的微观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守恒的原因。[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在观察投影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投影]课堂练习2(见附2)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二 做课堂练习二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做随堂检测题。了解学生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附1:课堂练习一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用a+b=c表示)。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 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钥匙方法,培养学生钥匙能力。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用a=b+c表示),当一定量a发生分解反应片刻后,生成56 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是(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24克镁关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附2:课堂练习二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5.有一化合物,其组成可用化学式cxhy来表示,该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生成物一定是和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 。7.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若将8克氧化铜全部还原成克铜时,实际消耗氢气的质量是( )(a)大于克 (b)小于克 (c)等于克 (d)等于克8.要完全燃烧12克碳,得到44克二氧化碳,实际消耗氧气的质量是(a)大于32克 (b)小于22克 (c)等于32克 (d)等于16克9.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1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3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是 (a)ab2(b)ab3(c)a2b3(d)a3b2 附3:课堂练习答案 4.碳 氢 5.二氧化碳 水 附4:随堂检测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2.已知a与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用a+b=c+d表示),现 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42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 克。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co2,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事实上含有 元素。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所以质量守恒。课后记: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三篇】
一、--思路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等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二、教案
课 题 元 素
授课人 莫艳琴
学 校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投影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
投影表格三
投影表格四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发言。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让学生接触元素的特征。
了解学生们的发现。
进入本节的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的运用。
巩固元素的概念。
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
引导阅读
p71图4-4
p72资料,与地壳中的排位元素进行对比。
归纳小结 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创设情景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
a、元素名称(中文) 。
b、元素符号(国际通用)。
从p73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小结 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课堂练习(一)
课堂练习(二)
课堂练习(三)
(正确答案的呈现:播放红桃k口服液、钙片广告录像,碘缺乏症的动画flash)。
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p75 1、2、3、4
p72活动与探究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分小组同时计时(3 min)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写得既对又快。
从化学式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回忆日常的生活知识、电视广告,获取答案。
学生看大屏幕投影 。
学生自由发言 。
学生完成作业。
层层递进发问,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培养自学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练习元素符号的书写。
巩固对元素符号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元素在地壳里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世间万物由元素组成”。
了解人体营养健康与元素息息相关。
活跃课堂气氛 。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主要元素含量。
3、书写元素符号的要求。
4、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附录
表格一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
1
0
1
1
氢原子
1
1
1
2
氢原子
1
2
1
3
表格二
氢 原 子
结论
异
同
表格三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6
6
6
12
6
8
6
14
表格四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8
8
8
16
8
10
8
18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的符号?
ⅰ:a b c m n ⅱ: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列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关补锌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讨论并填写下表。
你知道的元素
含该元素的物质
缺该元素对人的影响
锌
高乐高、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影响智力发育
红桃k口服液
患贫血
小儿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
患大脖子病
八年级质量物理教案设计 【第四篇】
(一)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页“质量”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用什么字母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估算一些物体的质量是多大?(特别是大家身边常见的物体)
(二)自我检测(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
1. 所含 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_______表示。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常用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_______kg =_______ g 600mg=_______g
3.请你给下面的物理量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名成年男子的质量约为60____ ②一头大象的质量可达____ ③一本物理课本质量约为 。
(三)小结:物理学中的“质量”和生产“质量”及米的“质量”等有区别,物理学中的“质量”与生活用语的“重量”的关系。
(一)问题思考:
阅读课本P9-10页“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根据什么道理来测物体的质量?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3.使用天平之前须熟记哪几条要求,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二)自我检测(独立或讨论完成)
1.使用天平时要注意: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_______,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_______(“能”或“不能”)超过称量,否则会测不出结果,还可能将天平。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_______,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否则,会使砝码生锈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_______(“能”或“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篇】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质量物理教案设计 【第六篇】
2. 天平的主要结构。
(三)练习用天平测同学们自己的学具橡皮擦、铅笔等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协同品质、科学态度)
1.学生结合教材P11阅读和讨论老师编制的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A.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也有自己的“分度值”,即标尺上每个小格所代表的值。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b.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c.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B.托盘天平正确的使用方法:
a.放:把天平水平放置。
b.调: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左边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c.称:物体放在左盘,根据事先估计的物体质量,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还可适当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之和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e.复原: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老师巡视,适时引导。
3.组间交流,直觉靠得住吗?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有关吗?(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完成教材P11想想做做得出结论。其中第1个称塑料瓶改为橡皮泥,分9组,第2个分6组进行实验,每小组3人。(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分别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和将白糖溶于水中再称它们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四、达标检测(独立完成)
1.下列物体中,质量可能是的是( )
A.一头大象 B.一个苹果 C.一台电视机 D.一只蚂蚁
2.下列数据中,� 当左盘中放入待测物体,右盘中加入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这时( )
A.向右盘中加砝码 B.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五、总结提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必做题
1.如何测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说出你的测量办法。
2.猜想P11想想做做的结论,说出你的理由。
选作题:自制一架天平交给老师。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第七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第八篇】
寺坪镇中心小学 曹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根据常法口诀写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两个算式的异同。
三七二十一 七八五十六 三九二十七
3×7=21 7×3=21 7×8=56 8×7=56 3×9=27 9×3=27
2、说说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引入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解决问题(1)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3、比较分析两个算法的异同,组织学生观察、交流。
得出结论:4×25=25×4
4、引导学生概括规律,并板书。点明这种规律叫乘法交换律。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用乘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__
109×31=__×__
44×98=__×__
346×273=__×__
解决问题(2)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
a×b= b×c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a×(b×c)
课后反思:
1、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现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乘法口诀的应用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 →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乘法口诀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欲望。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
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质量守衡 【第九篇】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 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 课后作业 :书:P94习题1-3
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质量守恒定律 【第十篇】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回忆,回答加深印象,为以后做铺垫设疑从学生常见的化学反应中提出问题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初步得出结论给学生示范,明确目的学生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分析实验,初步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论教师明确质量守恒定律学生理解,思考加深学生对此定律的认识升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学生思考,回答,得到正确结论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小结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练习播放课件,展示习题学生思考,回答巩固知识
上一篇:《楞次定律》说课稿(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