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叙事优推4篇
【导言】此例“体育教学叙事优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教学叙事【第一篇】
一、实施团体研究性课程规划,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
科学的课程规划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也是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必备的技能。学校体育课程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系统且切合实际的体育课程规划。体育师范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者,具备课程规划实践能力是教育发展赋予其的历史重任。众多具体的课程规划实践证明,空洞、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和高高在上的体育课程规划是制约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脱离了人的发展属性。因此,体育师范教育迫切需要构建基于“人的发展”的体育课程规划理论。此外,人性教育理论在当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得到空前的共鸣,该理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人性教育是教育实践的目的与宗旨。“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人具有主体性”是人类教育活动开展的必然依据和充分前提。[2]“人之为人,即是他能通过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这种给定性与自在性,扬弃其自身的显存状态。实践的本性就是对一切给定性、自在性的扬弃和否定”[3],“实然人性”和“应然人性”的距离表明人性教育存在的必然性和实践性,也蕴含着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超越性。由此可知,人性教育理论综合反映了体育师范教育中对于人性教育的要求,符合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教育的要求。
因此,体育师范教育应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基于人性教育的课程规划技能的团体研究性实践,使体育师范生掌握:基于学生人性发展的体育教育实施体系(图1);浸润在人性教育中的目标、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学时规划(计划)体系[4](图2)。通过团体研究性实践,体育师范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人性教育的阶段性,了解各年龄及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基本计划,系统地把握体育教育目标中有关人的发展的要求;能够清楚地了解人性体育原理,针对体育的动态特征,系统地把握体育教育内容、方法和策略中有关人的社会现实的要求,反思教材论、方法论和发展论;在实践中掌握基于人性的体育课程规划实践技能,坚持人性教育的课程规划的实践观与教学观,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促进专业化成长。
二、实施团体研究性模拟教学实践,树立现代化体育教学实践观
体育教育课程是基于人的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学科本质与学习本质而形成的。在学校体育课程社会实践中,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集中体现在人性教育目标上,学科本质和学习本质集中体现在基于人性要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上。如何实现体育教育中的实然人性向应然人性的转化,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具备教学程序性、方法性、策略性、行动性与应变性的实践性知识,但这些实践性知识只能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5]这说明教师具备的实践性知识是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到信奉,再到自发实践,最后植根于教学活动的知识统称,也表明实践性知识是循序渐进形成的、可培育的知识。因此,体育师范教育应结合教育进程,发挥团体力量,开展研究性模拟教学实践,有系统、有计划地引导程序性和方法策略性实践知识的运用,促进体育师范生专业发展。
1.体育教学程序性实践知识
体育教育有其特定的程序性规律,程序性实践知识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创造和创新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备课—上课—反思的体育教育基本程序,导入—开始—准备—基础—结束的体育授课基本程序,评说—改进的教师提升基本程序。三者构成了体育教师教育生涯专业发展的基础程序。为此,体育师范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进行团体研究性教学实践,重点强化三大程序性实践知识,促使其内化和生成。第一,课前“晒课”,要求体育师范生在上课之前将课程设计、课程教案及微课在通信平台上,展示课程设计基础、教案以及课堂可能突发的“教态”及其应对预案等。第二,课后“曝课”,要求将授课进程(视频或教学反思等)在通信平台上,全面展示授课情况。第三,“@顶帖”、“评课”,体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顶贴”辩论对体育师范生的备课和授课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指点,对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第四,改进与反思。体育师范生对各种意见进行反思,通过课后说课或设计的方式给予反馈,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6]。
2.体育教学方法策略性实践知识
教学效率是指教学内容信息的传递效率,其中学生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教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教学方法策略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程序性实践知识是体育教师顺利实施和驾驭教学的首要实践技能,包括方法使用实践知识、策略运用实践知识以及方法策略应变实践知识。为了让体育师范生获得这一实践技能,体育师范教育要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研究性团体互助教学实践,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片段教学(teaching of a segment)、微型课(teaching of mini–course)及模拟教学(simulation teaching),即MSMS,让学生在MSMS递进教学实践中体会不同方法和策略的应用范围、条件和效果,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应对教学质量的“池塘效应”,诱导和唤醒体育教学的创造力,逐步树立科学的方法策略性实践观。
三、实施团体研究性现代通信平台的教育叙事与反思,树立基于实践的创新观
创新是体育教师的本色,也是教学质量的根本。培育师范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和唤醒创造思维原动力,这是体育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教师的创新动力来自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落足于自身和团体的教学和反思实践。因此,体育师范教育中应积极开展团体研究性互助实践学习,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育实践知识,促进并创新实践性技能的专业化发展。
1.教师自我
自强、自信才有自我,体育教师自我是教师生涯的要求,是教师综合知识体系高度集中的体现。教师自我知识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认知、调节、评估的综合教学实践——效能的自我认识。“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扬长补短,适度发展;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7]是教师自我形成的关键,而这种自我认识往往需要借助外界力量给予推动。因此,体育师范生培养应借助团体力量,让学生在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团体批评与反思中逐步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馈与自我调节,主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调整,促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
2.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自我的延伸,“是教师做出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时自然展现的一种行为倾向”[8],是教师对教学情境准确判断与灵活驾驭教学的教学艺术和教育艺术,也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实践知识。体育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案设计的组织、教法和练法等教学要素,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能迅速地脱离原有的教学预案,寓教学于无形中,一个暗示、一个幽默、一个纠错动作、一个组织调度等都能化解一个个教学“事件”。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有关的教学机智实践知识。这种实践知识来源于经验反思。因此,体育教师要忠实地记录和反思教学片断、教学突发事件及其处理方法,享受自我教学机智的快乐,默会自己的教学机智。在具体的叙事实践中,体育师范生要长期地坚持现代信息平台教育叙事,叙述“某一教学片段”或“某一尴尬”,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找教与学碰撞的“小火花”,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我教学智慧。实践表明,日积月累、厚重的教育机智叙事与反思,是体育教师的精神财富,更是体育人生的演绎历程。
3.唤醒顿悟
教育顿悟的本质是对原型中所包含的关键性、启发性信息的激活,是原有知识的重构。体育教师的顿悟,是对体育教育诸元素的重构、默会与醒悟,源于对体育教育实践效能的关注和反思。因此,体育师范生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自主撰写体育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策略、评价等在体育实践中的作用,反思如何改进与调整才会更加和谐,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此外,体育师范生也要在这一实践与思考中顿悟、领悟那些可意识但无法言传的体育教学实践知识,积累无意识的、内隐的体育教学经验。
4.实践求异、创新与超越
动态是体育的本质。动态求异是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创新和超越是现代体育教师的本真状态,体育教学的重构需要教师不断改造、创新和超越,体育教师发展也要求教师不断否定自我、创新自我和超越自我。创新与超越是现代体育师范教育的基本要求。求异是原动力,创新是主动力,超越是教师人生发展的动力,三种动力共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这三种动力的发展需要体育师范生进入一个循环过程,即实践—理解—顿悟—再实践。因此,体育师范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团体研究性的求异与创新实践,对同一命题进行不同的求异、创新实践,在团体研究性评析中,掌握求异与创新本领,实践超越性思维,促进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
四、开展现代网络通信平台的教育博文研习,树立现代化专业发展观
体育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一种缄默知识,批判—反思—内化是其生成的基本途径。因此,在体育教师现代化专业成长过程中,体育师范教育要重视对批判性博客的反思,促进体育师范生现代化发展。第一,坚持撰写网络博文,对教学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从现代体育教育与教学理论上进行诠释。第二,对深层次的教学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认识、解释,提出自己的教学观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转化和升华。第三,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开展实践研习,并从教育理论上进行剖析。撰写博文研习是体育师范生乃至体育教师实现现代化升华的必由之路。
教育实践性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的时空跨度,创造性地开展团体研究性模拟实践教学,有计划、有系统地引导体育师范生转变教育理念,并在教学研究性实践中理解、内化及默会教师实践知识,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创新观与发展观,提高体育师范生的培育质量,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本文系江西省2009教改课题“体育教师教育U-S协作1+1+1+1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XJG-09-13-17)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罗儒国。教学生活的反思与重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4.
[2][7]冯向东。对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追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4).
[3]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4]蔡清顺,袁斯琴,毛海涛。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师的创造性与主体性[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6]袁斯琴,蔡清顺。e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8]刘微。教学机智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10]刘旭东,吴银银。我国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1(3).
体育教学叙事【第二篇】
大概始于上帝,始于圣经,到古人“结绳记事”,再到孩子安静好奇地聆听故事,人们似乎天性就痴迷于叙事。人类叙事形式多样,结绳刻画、文字记载、说书评书、电影舞台再现,到今天的网络博客和微信,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都可以见到叙事的踪影。叙事进入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Clandinin与Connelly(2003)在教育叙事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国内最先开始是在丁钢教授的推介践行下,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热潮(钱晓霞、陈明瑶,2014)[3]。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呢?傅敏、田慧生(2008)指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换言之,就是指教育研究者们借助叙事这一研究方法,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改进的反思过程,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定义,学者们持各家之言,无法统一界定。但是“自主”意识都是被教育研究者们所基本认同的一个核心因素。例如“自我概念”(丁桂红,2012)[5],“以自己为资源”(孙炬,2009)[6],这些名词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自我发展要求和意识,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自主意识才是真正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因与持久动力。于是学者和教师们开始关注利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和研究自己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个人经验,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人的教育故事,从而通过自己成长的轨迹,发现不足,改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表象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育借用了叙事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从本质来看,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包括教学科研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由于其生动形象且容易上手,讲教育教学故事、做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网络教育叙事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7]。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8]。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9]。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10]。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11]。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12];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2]。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13],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体育教育叙事故事【第三篇】
体育是一个**益重视的学科,它所承载的任务也日益重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我们,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真心付出,认真倾听,就会发现体育教师的真谛,体会发生在自己教育过程中的精彩。
体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十分喜欢的课程,但实质上并不是如表面上的光鲜,他们喜欢的是体育课上的**活动,也就是爱玩什么,玩什么;爱干什么,干什么。他们不想要老师的干预,甚至不想学习教师教授的内容,这样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真正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过程中发生的几个小事给我很多启示。
为了规范学生的体育课秩序,上课集合不允许迟到,玩笑名曰迟到原因为上厕所动作太慢,即蹲起速度慢,于是下条例为迟到做50个蹲起,锻炼、增强蹲起速度。学生由于此条例的约束,都积极集合,但也有很多受到惩罚者。可是有一天,作为制定条例的我因为学校的其他事迟到了几分钟,一直**等我的学生齐声说:“老师迟到了!老师做蹲起!”。我是一阵尴尬,连忙解释了迟到原因,同时想怎么办呢?我决定了做蹲起,于是对学生说:“老师做,为了严明咱们的纪律,老师必须作为表率。”在我做的过程中学生都说:“不用做了老师,我们都知道了,你不是故意的。”在我做完了时,学生给予了一阵掌声。从此,学生上课迟到极少了,他们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连老师都要受到惩罚,何况我们乎!从七年级到现在的九年级,我教授的五个班上、下课集合一直都是景然有序,(培训中,教研员说,只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充分活动,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慢跑。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上操场好象上刑场一样。提出了现在的体育教学有些教师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与现代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要重视培养**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于是我们有些教师由此认为体育教学要实现多项转变:由“重视学会”转变为“重视会学”;由“重视体育技能学习”转变为“重视体育能力的培养”;由“重视技能掌握”转变为“重视情感体验”。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自定目标、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等名目繁多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在欢笑中度过就是成功的好课。就说我们学校这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两堂体育课内容设计都合乎学生的兴趣,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运动技能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在欢笑中下了课。试问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了吗?
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的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程**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象我们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60多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赛跑、投掷等等。假如都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认为这是一堂“放羊课”。其实“放羊课”是特别难上的课。所谓“放羊”,要有足够的“草”让“羊”吃,要有安全的场地让“羊”吃饱。象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自己到处转悠,巡视。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三四班算少了,经常六七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那儿投球砸到人了,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只有全盘接纳,待到仔细回味真是酸甜苦辣尽有。不管怎样,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才是最好的。
体育教学叙事【第四篇】
教育叙事研究能对体育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起积极的补充作用
体育教育研究方法的某些不足呼唤叙事研究当前,就研究范式而言,体育教育研究领域通用的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范式。不可否认,这两种研究范式对整个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但同样不能否定的是,二者都有某些自身无法克服的不足。如定量研究存在着忽视体育教育现象的特殊性、忽视研究者的本土概念、对某些内隐、主观的问题作用不大,研究价值比较有限以及人文性不足等问题;而定性研究也存在着易导致相对主义、研究效度不高、研究结果难以检验等不足[1]。而如果按照研究的理论性的强弱分类的话,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一般包括三类模式:理论研究、教学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法。这三类研究模式或自身就具有某些难以克服的不足,或在运用中易被曲解,甚至存在布迪厄所说的“学究谬误”的问题,以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首先,就理论研究而言,一方面,这种研究强调学习他者的体育教育理论(如体育概论、教学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机械地认为只要接受了体育教育理论,教师就可以将理论应用到日常教育生活中;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中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语言经常存在错位现象,理论语言占据主流话语权、修辞色彩浓厚的生活语言难入学术写作领域的情况比比皆是。体育教育思想以“权力”的形式对教师发生作用,普通教师难以进入那些描述、界定其工作生活实践的理论话语体系[2]。其次,就教学实验法而言,虽应用较广,但也难掩其自身局限:如难以严格控制实验对象、难以客观观察、难以普遍使用、难以获得精确的结果、难以实现理想的操作。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这个方法因过于强调“假设”而使其成为专家验证假设和收集资料的工具。因为研究假设(如某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路线是由专家预设好的,使教师不需独立思考和创见。本质上,实验教师只是专家方案的操作者和执行者。第三,就经验总结法而言,其基本特征本应是教师叙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但教师往往将“总结”转换为“概括”,基本没有了“经验事实”和“问题解决”,而只剩下一堆似是而非的教育“大道理”,导致针对性、切合性不强[3]。概言之,以上研究方法由于追求“科学性、客观性和精确性”而难免从体育教育活动的自然过程去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育理论发展的空间,阻碍了理论的丰富多样性。因为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育教学中,有着种种人物、思想、声音与经验,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体育教育实践,其流动性及复杂意义常要通过细致阐释、深度探究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来,教育叙事研究即为能满足这种需求的较为合适的补充方式[4]。
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叙事研究转向,为教育叙事研究在体育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学科正经历着一种由寻求“真正科学”(或“硬科学”)的研究方式到承认、区分各种学术路向的解释功能的研究范式的转换。就国外而言,诸多研究人员认为当前的以概念界定、量化、程序化、因果关系为基础的逻辑实证主义或宏大叙述的学术习惯,实际上是研究者屈服于现代性的“工业——技术”社会体制所带来的不得已的结果。那种强调规律性,以确定和发现真理为目的的宏大叙述方式,已经引起了其合法化的危机。西方人文学界以及教育研究领域正掀起叙事转向的浪潮,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行为关系及其随时间流动的变迁特征不是任何一种理论框架所能解释得了的,研究者在很多情况下要借助“叙事”(尤其是社会上各色人等自己言说)来接近、表达社会生活的真相[2]。国内方面,近年来,在对理论话语的叙述局限性进行反思,在对到底怎样才能接近、表达中国社会与教育的真实状况的思考的基础上,中国人文社会学科以及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叙事转向。如在社会学领域,有学者在发觉常规的社会学理论框架难以全面把握社会现象的实然状态之后,提出了以“过程事件分析”为核心的叙事社会学;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集刊自2000年创办以来,即把教育叙事研究作为其学术特色之一,注重叙事理论和本土教育实践相结合,陆续推出了立足本土知识创新的一批教育叙事研究的力作[5]和多项关于中国教育的叙事研究实验,实验者从自己熟悉的中国教育人物入手,包括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普通教师的教育经历、普通校长的办学历程等[2],来揭示教育的真实场景。此外,在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叙事研究都已经成为一门显学[2]。体育教育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脉络和学术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变化相适应,在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走向叙事转轨的大背景下,适当地引入叙事研究,乃是对这种发展趋势的一种积极的适切和对自身发展内涵的丰富。
2教育叙事研究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教育叙事研究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内的主要内容
研究体育教师的教育思想体育教师关于体育教育的理想、认识、看法、见解等都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其人生。因此,教育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体育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和教师的生活故事中蕴含的理念,这样能够为教师的行为寻求理论文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如周珂等人对四位分别处于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专家期的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态度、教学关键事件及其应对方式等进行了叙事研究,得出体育教师的工作既是传递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个体彰显生命意义和寻求职业价值的过程的结论[6]。
研究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叙事研究立足于教师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说,体育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领域就有多广;体育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其叙事研究延伸就有多长。当然,重点之一是反思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源,对教学起剖析、反思、借鉴和启迪作用。主要方式为由体育教师亲自叙述课堂内外中发生的教学相关事件,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当然,这种教学事件需要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人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等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有获得的经验或教训。通常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用诸如“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或重建的考虑[7]。如有体育教师庞燕讲述了通过大拇指印章奖励调皮学生,巧妙地抓住教育的玄机,点燃星星之火,从而达到转变调皮学生的目的[8];另有体育教师廖忠钰讲述了利用教学机智,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敢于超越,并以高兴和欣慰的心态来迎对学生对自己的赶超[9];还有体育教师陈瑛描述了自己真诚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取得比赛佳绩的故事[10]。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它还包括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如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以期反映教师的心声,感受教师的内心世界,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探寻教师的行为意义,帮助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和提升自己,升华教育实践。
研究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由于学生是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要对象,体育教师的叙事研究内容包括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等,特别是传统体育教学理论中难以涉及的微观内容。当研究将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展现于人们面前时,人们就获取了与学生进一步对话、沟通、交流的可能,有助于探寻到真正属于师生的共同的教育世界[11]。如有体育教师用叙事方法研究了自己对调皮学生的教育与转化过程,包括原谅学生的调皮、发现学生的优点、因势利导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实践着“孩子犯错误,永远都可原谅”的教育理念,享受着教学的乐趣[12]。
教育叙事研究对体育教育研究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建构本土意义的体育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经验叙述,教育叙事研究秉承多义性原则,通过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经验意蕴,通过深度描述来提供诠释经验的可能,重新理解和诠释体育教育实践。而其倾向于“发现”而非“证明”的研究旨趣以及遵循自下而上的归纳逻辑和从故事中探寻内在框架的技术路线,也是一种更为开放的理论研究方式,有利于建构本土意义的实质理论,最终建构普遍意义的形式理论。如上述周珂[6]等人通过叙事研究发现,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应强化体育教师的自我认同感,重视其专业反思能力的提升,努力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的有机联系在传统的体育教师研究中,特别是量化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一般缺乏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左右研究的进程。而且量化研究越精致,其与教师经验的联系则越少。如研究者通过当下盛行的问卷调查法去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动机时,可能会仅停留对在表层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而难以发现隐藏在教师心目中深层的意蕴,研究可能缺乏真实性,其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体育教育实践。而在叙事研究中,教师自身作为研究者,在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容易探究到一个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及相关人员(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典型的、有较强的说服力、具备一定的情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体育教育故事,从而实现体育教育实践和理论的有机联系[13]。
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解放情结,有利于促成教师的研究主体地位教育叙事研究的解放情结有两种表现:第一,相对于宏大叙事倾向于律则性的陈述而言,体育教育叙事更关注基于教师个体专业生活的具体事件及其经验的具体深度描述,使当事人(尤其是一线教师)自己说自己的事,自己表达自己的心声,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研究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失语状况和被“写”的从属状态;第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生产知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育教师在知识的“产生—分配—消费”链条中的位置,改变了以往仅仅作为知识的消费者的地位,而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提升了教师的地位。如有体育教师通过叙事研究,深刻领会到“请名师指导”、“迎合学校的激励机制”、“处理好同事关系”、“视学生为朋友”以及“注重教学反思”等措施是自己专业得到提升的主要途径[14],在研究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主体性。
教育叙事研究能激发体育教师独立思考,有利于转变其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体育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某些日常例行事项的意义,如课间操管理对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组织教工比赛对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主动性的激发等。一旦教师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就可能激发出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意志,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其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教育叙事研究关注缄默知识,有助于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包括外显的可直接表述的知识和内隐的缄默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缄默知识更是体育教师取得优异教学效果必需的,而且只能由体育教师本人在特定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多次反思总结才会构建或创造,也只能以贴近实践者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体育教师通过对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对问题学生的特征的归纳、对体育教学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进行叙事,在其缄默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其扎根理论和实践知识[15]。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无关于体育教师实践知识形成的叙事研究成果,但相关学科的先例能够带来启示。如有叙事研究扎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一位“迟老师”一个学期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生活的深入考察和深度理解来揭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途径,即教师个人生活史分析、教学实践经验反思、教师合作与交流和教师进修培训[16]。
有利于改进体育教育实践
做教育叙事研究需要进行视角转换,有利于还原体育教育的真实场景进行叙事研究时,需要实现视角的转化。由于传统的体育教育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大多是一种来自外部的“考量”(即创造于大学和科研机构,应用于中小学,如“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念”、“系统论和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等),对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的切合性有限。叙事研究突出了蕴藏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体育教学知识,把当事人的叙事研究视为一种源于内部的知识生产,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以实现对体育教育实践的有机契合。实际上,体育教育研究在关注宏大理论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教学实践中内隐的、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时起积极作用的知识、思想与信念。即在强调体育教育的“应然”时,更要关注“实然”,叙事研究有助于有效地达到这种状态[17]。
教育叙事研究需走进师生的内心生活,有利于认识体育教育的深层意蕴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寻求普遍真理的旨趣不同,教育叙事方式关注事件展开的具体情节,是一种面向事实本身、理解他人、体验生活的人文科学认识方式。因为体育教师自身的故事和学生的成长表现出复杂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故体育教师需走进教师或学生的内心生活,倾听其心声,理解其故事和运动、生活经历,探寻体育教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共同建构故事[18]。如上述体育教师用叙事方法研究了自己对调皮学生的教育与转化过程,践行者“孩子犯错误,永远都可原谅”的教育理念,体会到了体育教学的深层意境[12]。
3结语
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发展历史并不长,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而其在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中尚处于被无意识运用的状态,迄今仅有少量成果。但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叙事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运用经验的不断积累,叙事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现场观察、自传、传记、笔述、口述、网络记载等形式和顿悟、反思、追踪记述等方法将会逐渐得到综合运用,发挥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会计教学优推4篇
下一篇:教师工作调动申请书(集聚精彩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