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能(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课堂教学技能(优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堂教学技能【第一篇】

论文摘要:课堂反察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备的一种基脚雌要职业技斌只有进行效的课堂观察,才能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及时获得教学反情信息,从而麟课堂教学的实妓。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与意义

课堂观察,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感知觉器官(主要是眼睛和耳朵)有愈或无意地对教学过程诸要素(学生、教师自身、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的感知觉活动。很显然,观察的主体是教师,观察的对象是教学过程诸要素和教学环境。

课堂观察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其意义集中表现在五个方而。第一,课堂观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基础性的重要职业技能;第二、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教师才能准确了解教室内所发生的事件,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三,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与教学有关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顺利、更加有效;第四,有效的课堂观察有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老师通过眼神与学生交流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五,准确细致的课堂观察是教师对玖级的课堂纪律、学生的课堂表现等做出科学和公正评价的前提和依据。

二、课堂观察的对象

课堂观察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观察学生可以从以下六个不同角度来进行:①参与情况。看学生是否全部参与。没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谈不是成功的教学。匆学习态度。看学生在课堂中听课的专注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一与问题回答的准确程度、发言的踊跃程度、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状况。着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看这些问题和见解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创性和新颖性。④交往情况。看学生是否有多边的、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活动,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⑤认知情说。看学生是否记忆、理解、掌握和善于运用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这可以从学生的口笔头表达、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及问题回答的准确性、独立分析向题的能力等方而加以分析判断。⑥隋绪状态。看学生的表情、听学生的声音、分析学生的行为,看他们是否有胆怯、恐惧、焦虑、不耐烦和紧张等情绪。要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其能有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

教师对自己的观察,可以称之为“自我觉察”。教师自我觉察得准确与否,会对教学的成败产生至关重耍的影响。教师对自己的观察可以从以下五个不同角度来进行:①组织能力。看自己是否很好地对课堂、教材、语言、教学活动等进行了组织。②注意状况。看自己是否在授课时进行了注意的适当分配,既注意了自己的教学,又注意了学生、学生的学习以及其他方方面而。③教学机智。看自己是否在教学过程中;突发或者复杂情况时能表现出敏锐、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④教学态度。看自己是否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以和蔼、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⑤教学境界。看自己是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形成人格”等三种教学境界中的哪一种。

教材和教法也是教师要观察的对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教学是否围绕教材进行,自己是否准确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耍看学生是否适应教材,教材难度是否适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看教学活动是否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是否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程序来进行,是否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对象、环境等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在课堂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灵活运用。

教学环境也是教师要观察的对象。微观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和教室。教师要注意观察校园和教室内外的情况,确保校园安静、整洁,避免噪音和有害气体污染,使其成为环境优美、适宜学习的场所。同时,还要观察教室的布置、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确保教室里空气清新、光线充足,布置简朴素雅,要避免过多的装饰和不必要的张贴。此外,教师还要观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风、学风等心理环境。

三、课堂观察的要求

一般说来,课堂观察需要达到以下四个要求。

(1)自然而同步。观察自然,指的是老师的观察要做到不做作、不刻意、不别扭、不夸张,让学生感到役有压力,很好接受。观察同步,指的是观察要与教学活动同时进行,以使随时发现和处理所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不为观察而观察,木为观察而浪费时间。

(2)迅速而准确。观察迅速,指的是教师在堂上要能够快速地而不是慢慢地捕捉教学过程诸要素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并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引向教学的中心。观察准确,指的是教师对被观察对象的观察要符合实际,不出错误。

(3)细致而深入。观察细致,是指教师能够观察到被观察对象的细微的变化,如学生语言、行为、服饰、态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等。观察深人,是指教师能够透过事物表面的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

(4)全面而客观。观察全面,是指教师能够观察到被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观察客观,则指教师没有先人为主的意识,而是实事求是。

四、课堂观察的方法

课堂观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注视。注视是指人的视线主动而集中到某个被观察对象之上的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注视对象主要为学生。对教学而言,教师的这种注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老师的这种注视,不仅可以使老师获得来自学生的丰富的反馈信息,而且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监控效果。当然,除特别情况外,注视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令学生感到局促不安,尤其是近距离的目光接触,更容易令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2)扫视。扫视是指人的视线将被观察对象快速进行过目的行为。在课堂上要把视线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集中一次,看上去有可能,而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但在教学中,教师时不时地用目光扫视全班学生,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整体清况,及时觉察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又可以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注视相比,注视强调的是“点”,而扫视强调的则是“面”。

(3)巡视。这里的巡视是指如有可能,老师要到教室的各个地方、各个学生身边转一转、看一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距离、教师的视力、学生的人数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教师观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进行到阅读、讨论、练习等教学环节时,教师应该到学生中间走一走,以便收集来自学生的更多、更准确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可以说,巡视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观察手段。

(4)换位。这里的换位是指教师要注意自己所在位置的改变。教师不要总是局限于站在或者坐在讲台上,而是要不定时地改变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如站到教室左边、右边、中间、后面等,从而使自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各种观察。

(5)耳听。耳听是指用耳朵来感知学生。教室里学生的声音往往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教师一定要善于对此加以分析利用。课堂上鸦雀无声,说明老师讲得好,学生学得认真;有人窃窃私语,说明老师可能没讲清,他们没听明白,或者说明有人开了小差;课堂上有人抱怨,说明学生可能有某种不满;课堂上声音很大,说明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很活跃,发言很积极,或说明学生的纪律出现了问题。总之,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具体分析。

(6)口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询问或提问学生。无论是询问还是提问,都可以既面向学生个体又面向学生全体,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7)手记。指做好观察笔记。教师可采用描述法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或者所发现的较为独特的现象与学生行为等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记录,以便今后对学生的评价做到有理有据,客观而公正。

五、课堂观察能力的提高途径

(1)增强课堂观察意识。课堂观察意识的形成或增强与教师对课堂观察意义的认识有关,与教师的责任心有关,与教师的课堂纪律观念有关。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课堂观察的重要作用,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要深知良好纪律、秩序、学风等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2)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对授课内容一知半解、照本宣科、呆板僵化,教师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堂观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真正内化教学内容,上课时才能做到讲得精、讲得透、讲得活,才能使自己的讲授深人浅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合理进行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一种注意的品质。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分配注意,既要把主要的注意放在所讲述的教学内容上,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全体或个别学生的听课情况,以便随时发现学生诸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走神以及其他不应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而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学内容上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从穷于应付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自如调控课堂教学,主动驾驭教学的方向。

课堂教学技能【第二篇】

http://

关键词 :钳工教学 一体化 行动导向 兴趣

学好钳工既要“手中有活”,又要“脑中有得”,这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钳工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加上实习动作单调、内容枯燥,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钳工技能素养,是首要任务。

一、一体化教学——搭建从理论到实践的绿色通道

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实际课题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开展学习活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教师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在教学中,重新安排教材,实施课题教学,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锉削课题时,教师讲解锉削的概念和锉削姿势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锉削,并调整锉削姿势。然后,再由教师示范演练,并对学生不当的姿势进行纠正。当学生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再由学生相互指正彼此锉削姿势不当的地方。这样既将理论与操作有机结合,又增进了学生的交流,增强了课堂互动,使学生不感到疲劳、枯燥。

二、行动导向教学——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自主教学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先给学生下达一份任务书,其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对自主学习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能力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设计,将课程划分为由任务组成的结构模块,以行为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例如,讲解钻头的刃磨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钻头刃磨的工艺知识,然后独立地刃磨钻头,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保证学生的操作安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尝试,看看修磨好的钻头是否可以进行正常的加工,如果不能,就认真查找原因,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刃磨、钻削试加工和教师的指导,学生最终学有所获。

三、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提高

分层教学在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获得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训练、考核标准,实施分层教学。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力、领悟力、性格等不同特质,将学生分组,对悟性高、干活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任务,让学生充分享受自己的实践成果;对体力有限、干活稍慢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工作量,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在不同的群体里发挥自身的优势。

四、兴趣教学——给学生美的享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设亲切、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一,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揭示所学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例如,教师给一年级新生讲第一节实践课时,要让学生明确实践课和中学的理论课是完全不同的,不论中学时学习成绩如何,大家在技校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教师向学生介绍钳工这个工种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小事都与钳工密不可分,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神秘感走进课堂。

第二,幽默的语言、活跃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密切。例如,在上加工榔头的实践课时,教师可先询问学生见过哪些榔头,哪些是印象深刻的。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稍做补充,再引出“如果大家能自己加工一把榔头,是不是印象最深刻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昂,印象深刻,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后,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求知欲自然加强。

第三,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与学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情感因素,让学生既能学到技能,又能培养高尚的情操。

课堂教学技能【第三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技能型课程;理论培养;实践训练;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03-02

国家教育部正式决定:今年九月全国中小学将执行经过十年实验的基础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十年来,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经过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基础教育课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给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的课程教学,带来重要启示,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也相应调整了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堂结构,但在教学方法运用上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尤其是在专业技能型课程方面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要改变过去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无疑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更要重视创新型的课堂模式的研究,重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教学一样应“在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实施创新教学,就是要通过课堂活动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的主要任务对象是学生,因而开展创新教育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注重分析、研讨、探究的思维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具有学习热情,并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

高校的教育教学直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基础教育课程服务。基础教育理念要成为师范院校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更应在技能型课程方面,进行课程的培训,做中学新课改的引领者。转变教学理念,转换教学思路,突出实践训练环节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通过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学科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帮助在校生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新理念。这将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站在理论的最前沿,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

一、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教师素质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作为一种新质,作为一个新生命,与过去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通过帮助个体的学习,来促进个性的发展。在新教育观看来,教育不在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知识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地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身心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现代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指导者。”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的科研能力,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能力等等都是教师的必备素质。

师范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语文教师应在汉语言文学理论、教育理论与技能等多元知识结构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准,拓展自己的素质,关注新课改。掌握基本理论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质,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其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融入教学之中。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改革以来出版的论文及论著,明确语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维去探究语文教学规律,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只有打下坚定的课程改革理论知识,才有把握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从教时有可能用所学的观念来引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二、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强化在校师范生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创新型教师,需要高校优化课堂教学意识。“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和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地性学习。”基础教育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强调尊重学生的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目前高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也使师范教育存在明显“重专业、轻职业”,学生轻视教育类课程学习,语文学科教学论课沦为摆设课、“逼修课”。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很少投入精力,仅满足混毕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让学生参入课堂之中,对中学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研讨、交流、示范、评价,达到有直观的感受。教学中要增加教育案例比重,直观教学为主,删除重复空洞陈旧的理论知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课外开展诗歌、绘画、书法、演讲、艺术表演等多种活动,培育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论课程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技能【第四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问题 途径 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5类: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变化技能。其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专业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是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管理课堂、协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的实践训练。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以及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1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试讲是为师范生上好一堂课打好基础,因此,师范生课堂教学训练是为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的基础。笔者通过观察大三学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发现师范生在课堂教学试讲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表达方面不足。在试讲中,常会出现叙述不清、用词不准、口头语言过多、语言节奏快慢不当、音调平淡等一些问题。这些情况,会导致学生听不清教师所讲知识点,抓不住学习重点、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的兴趣等问题,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方面不足。试讲中常会出现导入不当、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混乱、内容选择不适、重难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当出现这些问题时,一堂课就会出现思路混乱、学生听不懂,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板书设计方面的不足。板书是利用简练的文字、符号、字母和图形等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概括、精练地书写在黑板上形成的板面,以便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试讲中可以看出师范生的板书质量不是很高,板书缺乏设计。

(4)应变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试讲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的状况,如课件不能正常播放、教师操作失误等,如果不能灵活应变的话,将会影响整堂课的进度,导致整堂课无法正常进行。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综合考虑试讲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要上好一堂好课应做到:

(1)通过语言吸引学生。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教者的语言清晰、简练、生动、趣味盎然、富有感染力这是语言关的标准。课堂上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且通过适时适当的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思考和学习,这样课堂才能变成有生命力的课堂。

(2)通过好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好的教学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境、教师自身能力等因素,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课堂教学作出具有特色的规划和设计。

首先,导入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也十分重要。导入是教者在学习开始前对学生的引导行为,有直接导入、旧知识导入、案例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等多种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及学生特点选取合适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其次,教学过程应该是完整、合理的。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完整的、思路清晰的、时间安排合理的,并且做到目标明确、知识准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以及合适的板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只有清楚课标、对教材知识点熟悉、了解自己的学生特点、并且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设计好一堂课和上好一堂课。

(3)善于应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相同。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测到的突发事件,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面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况,教师应该做到沉着冷静、灵活应对。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

(4)不断反思。一堂真实的课往往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是值得改进的课。所以在每次上完课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出反思并改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善于总结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度、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合适度等问题,并且不断在总结和改进中进步。

3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时候专家们认为的好课,学生往往并不认可。其实,原因很简单,专家们评课时往往忽视了授课主体即教师的作用。结合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实践训练,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什么是一堂好课:

(1)从教师角度看,准备充分的课是一堂好课。在课前,教师应熟悉教材及知识点,并且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教学计划,使得整堂课结构设计合理,教学思路请晰,突出重点难点,教法适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听会学会。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讲授过程无知识性错误。并且教师应该关注每个个体,按照每个学生的特征促进其发展,到课堂教学结束时使得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和变化。这对于教师来说,实现了一堂课的有效性,完成了一堂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准备充分的课是一堂好课。

(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的课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不仅是教师教得好,更应该是学生认识、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学生学得好、有一定收获的课。而学生要学好,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才能真正的从课堂中学到知识。所以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课。一堂课只有设计简单独特,才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才能从课堂中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因此,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的课才能算是一堂好课。

(3)从课堂角度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应该是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并且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都积极参与的课。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应该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这样获取的知识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长久的记忆并在需要时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堂好课,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设计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李宪福。浅析一堂好课的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47-48.

23 76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