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医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6章【第一篇】

第一章 概论

1.工程心理学: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中所使用的各种人造器物。“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因素,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怎样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机器中心论,认为机器在人机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系统设计中要求人去适应机器的特点。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人是劳动的主体,机器是为人服务、供人使用的工具,机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操作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在人机系统的设计中,除了强调机器和环境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人的身心特点和满足人的要求外,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选拔与训练,使操作者适应机器与环境的问题。

3.工程心理学偏重于研究人机系统中的人的行为特点和工作效能。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人机系统设计提供有关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特点的资料。因此,工程心理学的工作多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

工程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4.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特性匹配。工程心理学侧重于从工程技术设计的角度对身心因素进行研究。②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人机信息交换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与控制器同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匹配程度。工程心理学为各类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的设计,提供心理学的原则和人机匹配的参数。③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置、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机具和加工件的排列、工作间的距离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④工作环境的要求。异常因素包括超重、失重、高压、低压、缺氧等情况。⑤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5.工程心理学的作用:①提高效率。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②防止事故,保障安全。③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要尽可能使操作人员感到舒适、满意。工程心理学关于人机环境关系的研究,可为制订工效学标准、安全标准、劳动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工效学标准通常规定的是最低要求,制定和实现标准,只是为了保障安全和健康。安全和健康地工作是最起码的要求。

6.人机系统:在劳动或工作中,人与他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称为人机系统。系统可以层层相属,系统之间也可联合成新的系统。

7.人机系统的分类:①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例如司机开车。并联式人机系统,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②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飞行员驾驶飞机就是闭环人机系统的例子。开环人机系统没有信息反馈回路,人机系统一般都采取闭环式设计。

8.人在人机系统中的作用: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可以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式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手控式人机系统以人力作为动力源,机器直接受人力驱动而工作,因而在手控系统中,人的活动与作用主要是体力的。机控式人机系统以电能、化学能等作动力,在这种系统中,人主要是依靠显示器来了解机器的。这种系统对人的体力要求相对降低,而对心理功能的要求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工作质量,更多地取决于机器的性能特点与人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匹配。在自动化人机系统中,机器本身是一个闭环系统,它能自动实现包括信息接收、加工和执行等功能。只有在机器发生故障或需要改变机器工作的程序时,才需要人进行干预,也称为监控式人机系统。

9.电站集中控制室、自动化生产车间、用自动驾驶仪操纵的飞机等,都属于自动化人机系统。在这类人机系统中,操作人员的责任很重,而操作负荷很低,出现所谓工作低负荷状态。在低负荷状态下,由于得不到强化而引起注意松弛,也容易造成信号的漏检。

10.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人和机的活动都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主要是大脑中枢;R表示身体反应。

11.人机界面:控制器、加工器或运算器、显示器是机器系统的三个环节。机器和人通过控制器、显示器进行信息交换,人们把它们叫做人机接口或人机界面。

12.人机系统中人机的信息交换包含两方面的人机信息交换:一方面是人的输出信息转换成机器的输入信息;另一方面是机器的输出信息转换为人的输入信息。

人从接收反馈信息到作出调整被控对象状态的操作反应,要经历一系列心理动作过程。

13.信息模型:人从显示器中所感知的不是被控对象本身,而是代表被控对象变化状态的符号、标记或图像,显示器上所呈现的这些符号、标志、图像等叫做“信息模型”。

成被控对象状态的映象,这种映象叫做“观念模型”。

15.目标模型:人对机器进行控制或调整,是为了使它按照预期目标运转。大脑中以映象形式存在的预期目标称为“目标模型”。

16.对人机系统的分析:首先,从分析系统总目标开始,即先要明确为什么设计这个系统。系统总的目标要求明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系统应具有哪些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实现的途径,确定哪些功能由硬件设备实现,哪些功能通过软件实现,哪些功能由人承担,哪些功能需要由人与软、硬件设备的结合来实现。

17.人机配合中,人与机器各有哪些特点?一个理想的人机系统应具有可靠性高,跟踪反应快,抗干扰性强,操作负荷轻,费用效益比较小等性能。人机配合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在构形与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⑴机器具有许多人所不及的功能特点:①强度大;②速度快;③精度高;④具有某些人所缺少的感受和反应能力;⑤具有独特的记忆功能;⑥能够长时间地连续工作;⑦能在人无法耐受的环境中工作。

⑵人也有一些机器所不及的功能:①某些感受能力比较高;②具有补偿的能力;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④具有多种潜能;⑤具有总结经验,除旧创新的能力;⑥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能成为机器的支配者。

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快速的、高精度的、持续久的、单调的或操作环境恶劣的工作,要安排机器去干;设计方案、编制程序、应付不测、排障维修等工作应由人去做。

18.人机匹配:人机系统只有当机器设计得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系统才能效率高,安全可靠。人机匹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通过选拔与训练,使操作人员能够与机器要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人与机器相比,机器在构造和性能特点上,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而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物遗传因素制约,具有较大的不变性。因此,人机匹配不能仅依靠人对机器的适应,应主要依靠把机器设计成符合人的特点来实现。人机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机双方通过显示器与控制器进行信息交换。

19.人机匹配应符合的原则:①要选用最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力和提高人的操作可靠性的匹配方式。②匹配方式要有利于使整个系统能够达到最大的效率。③要使人操作起来方便、省力。④要采用信息流程和信息加工过程自然的、使人容易学习的、差错少的匹配方式。⑤不要采用需要人做高度精密的、频繁的、简单重复或过于单调的、连续不停的、作长时间精确计算的匹配方式。⑥匹配方式要使人认识到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或很重要,不可把人安排作机器的辅助物。

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

21.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勃格首先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20世纪初,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为企业选拔、培训工人和改善工作环境。在1912年前后,他出版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心理技术原理》。

2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开设了工业心理学课程。《工业心理学概观》(陈立,1935)是最早系统介绍工业心理学的著作。

23.与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有关的工程心理学研究内容有哪些?①人-计算机界面的研究。包括工效学标准、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②对语言理解过程和知识组织方式的研究。③对人的视、听注意分配和信息综合特征的研究。④远距离配合工作的信息加工的特征。

第十四章教案【第二篇】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目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理解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了解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理解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巩固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教学难点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学时2

讲课大纲 案例:关于今日“老大哥”的追问 案例:中国农民的“凤凰涅磐”

1、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依靠的力量有什么变与不变?

2、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案例3:往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案例4: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袁隆平

案例5:周恩来用美国战俘交换钱学森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案例6:正确认识我国新的社会阶层 案例7:我国十大社会阶层 视频:对话—新的社会阶层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视频:邓小平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案例8:从“神六”看人才使用环境和机制建设 案例9:放飞七名博士引发的思考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案例10:西藏巨变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案例11:建国初期我党的一个重大决策——特赦554名国民党战犯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案例12:中国的宗教现状

案例13: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突出特点与特殊地位 案例14:新疆宗教的历史与现状 案例15:疆独问题

视频:“世维会”策划煽动7-5暴力事件全过程公布 案例16:西藏与藏独问题 视频:藏传佛教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见专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践安排]做一次调查:主题有新时期的社会阶层状况分析等。

教案

案例1:关于今日“老大哥”的追问 案例2:中国农民的“凤凰涅磐”

思考:

1、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依靠的力量有什么变与不变?

2、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依靠谁,团结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如何正确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何正确认识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如何正确认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本节主要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首先依靠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含四层含义: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由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三个因素决定。

(1)我国的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1)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2)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岗位流动加快。

工人阶级队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

3、保障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的具体措施。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1)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舆论、行政等手段,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工人群众的权益,支持工人群众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3)广大职工群众要增强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

(4)各级工会组织要抓住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维护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经济权益,重点解决农民工、下岗和特困职工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1、现阶段为什么农民是基本依靠力量?

(1)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即农民不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 ◆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2)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农民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2、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三农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要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习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为什么工人阶级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1)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2)时代特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案例3:往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案例4: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袁隆平

案例5:周恩来用美国战俘交换钱学森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美好精神产品的重要创作者。知识分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分子也是我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

2、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点上的主要支撑因素,他们对加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了继续发挥好知识分子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是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要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

(3)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并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使其发扬“热爱祖国、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案例6:正确认识我国新的社会阶层 案例7:我国十大社会阶层 视频:对话—新的社会阶层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

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2、受聘于外资企业和管理技术人员

3、个体户

4、私营企业主

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6、自由职业者等

(二)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紧紧相连的。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化引起就业多元化。

3、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阶层变化。

(三)如何看待这些新的社会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换、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他们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他们的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他们的工作开拓了就业途径。

第三,他们的创业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注册资金亿元;私营企业万户,注册资本总亿元。私营企业共创造产值亿元,营业收入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45亿元,出口创汇折合人民亿元。2001年,全国各类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有万人。这一年,私营企业吸纳了国有下岗职工达万人。这就为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新的社会阶层都有一种不屈的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已经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生力量。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案例8:从“神六”看人才使用环境和机制建设 案例9:放飞七名博士引发的思考

(一)“四个尊重”是一个有机整体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劳动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1、劳动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2、知识地一种重要资源

3、人才是知识的载体

4、创造本身是一种劳动

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二)“四个尊重”方针的必然性

1、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3、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

4、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5、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其次,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在全社会建立起平等竞争的有效机制,排除权力对社会正常竞争秩序的干扰,形成有利于贯彻“四个尊重”的社会环境。

再次,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对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在政治上给予肯定,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保护。同时,建立激励和保护创造的社会机制,对成功创造者给予奖励,对创造成果给予保护。

视频:邓小平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四、巩固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我国民族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面积加起来超过全国总面积的一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第三,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族地区的自身发展。第四,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案例10:西藏巨变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本节主要回答团结谁的问题。概括阐述了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阐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强调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同时,对民族和宗教问题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作了分析。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

(一)为什么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即是说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或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一直就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法宝。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案例11:建国初期我党的一个重大决策——特赦554名国民党战犯

(二)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是什么?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一)把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应注意两层涵义: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全社会主义劳动者”就包括我们前面谈到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级等。

2、统一战线有两个联盟:

(1)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2)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就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三、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四)如何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1、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2、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4、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5、鼓励新的社会阶层投入建设事业。

6、贯彻的党的侨务政策。

四、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1、现阶段民族问题存在的原因:

(1)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2)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案例12:中国的宗教现状

案例13: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突出特点与特殊地位

2、民族问题的实质

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3、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总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民族平等是前提和基础。(2)民族团结是根本保证。

(3)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所进行的一切分裂祖国的勾当。

(二)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必须尊重宗教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1、认识宗教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2、如何做好宗教工作?

(1)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3)实行政教分离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

案例14:新疆宗教的历史与现状 案例15:疆独问题

视频:“世维会”策划煽动7-5暴力事件全过程公布 案例16:西藏与藏独问题 视频:藏传佛教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见专题)

简单小结:

第一、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第三、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思考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基本构成,他们各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要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怎样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及基本任务?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何重要意义?

4、怎样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5、怎样理解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6、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阅读文献

1、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4、邓小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5、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江泽民文选》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6、江泽民:《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江泽民 14 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7、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旅游心理学第2章教案【第三篇】

第二章 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

(2课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旨在掌握旅游者的常规性决策与广泛性决定及其与旅游行为的关系,掌握旅游者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及其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旅游行为的内涵,旅游决策的过程,影响旅游行为的因素

三、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主,辅以板书。

四、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提问、讨论、启发式等方式

五、作业

试举例分析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

六、参考资料

《旅游心理学》,甘朝有 齐善鸿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章)

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导入:设问: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回顾上堂课知识)

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主要指人的消费行为)

旅游者外出旅游时必须做出许多和旅游有关的决策,即做出决定。如: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要选择什么样的路线等。

一、旅游决策

1、决定的定义:是作出决定的意思,它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是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许多行为要素。

2、决策方式:

(1)常规性决策:指决策者在解决一般问题时,依据长期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迅速作出决定的过程。(一般决策)如:有的旅游者习惯性下午4:30左右到就1 近的旅馆住下。

(2)广泛性决策: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有关资料和考虑各种不同的方案之后才能作出的决定。(非常规性决策:无先例可循,又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活动)

举例说明:据上海一些国内旅行社统计,近几年来,上海大学生对到功州、杭州、黄山等地作常规的假日旅游已感到厌倦,开始选择南北纵贯或东西横穿的旅游路线。

(3)瞬时性决策:不需要事先考虑就可以立即作出的决定。

如:某一旅游团体在乘车前往目的地旅途中,有一则广告介绍了一个不在预定路线上却颇为吸引人的游览地,于是他们决定中断原定路线而改道前往这一地方。

二、决策过程

1、识别问题或需要

2、寻找情报

3、做出决定

4、消费旅游产品和服务

5、购买后的评估

小测试:请把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如爱情、事业、亲人等)写在纸上。

然后划掉一个,留下四个,并说明去留的原因。

依此类推,再划去一个,留下三个,并说明去留的原因… …

请说明你考虑该问题时受什么因素影响?

三、影响因素

1、心理因素:

动机、知觉、学习、人格、态度等

2、社会因素:

家庭影响、参考群体、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

影响旅游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大多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这里主要介绍群体与旅游行为。

群体——指两个或更多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驱使下协同活动的集体。相关群体——又称参照群体,指对旅游者思想、态度、信念、价值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关系。

相关群体的特点: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从众。(举例说明)

八、课后小结

本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主要从人们在进行旅游消费时的决策行为及影响其决策的两大主要因素来研究人们的旅游行为。目的是为了旅游从业人员更深入地掌握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心理行为表现,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旅游业。在课堂设计中对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更设计得更详细。

心理学课程教案第1章【第四篇】

(师范)

雷 永 生

教育学院教育与心理教研室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心理学与教育

本章主要问题:1、2、3、4、5、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 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教学方案:以讲授为主,从日常生活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入手,让学生对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侧重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生以前对心理学的认识和了解,克服不正确的认识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讲课中可视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调查,并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讨论(时间把握在十到十五分钟之间)。

本章教学时间:4课时。

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1、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现代心理学把人的心理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特点。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所开出的一朵奇葩。心理现象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当然它们之间是存在着区别的。虽然研究人的心理必然地要涉及到动物的心理,但现代心理学仍然还是把有关人的心理作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虽然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但心理学仍然要把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作为其研究的重点,企图揭示人的心理的奥秘,加深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使人类能够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万物之灵。

对人的心理现象的初步理解。人的心理现象无时无处不在,它不仅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差别,而且也在随时随地地影响着我们的一切行为及其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喜怒哀乐,无不都反映着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我思故我在”,只要有人的生命的存在,人的心理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川流不息,就会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就会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人的心理是客观存在着的,使我们时刻可以感受到的。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心理学作为也门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研究体系。虽然也还有待进一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今天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相互交错之时。一般来说,现代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或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即人的心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心理过程。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共同的形式结构和基本元素。包括知、情、意三个主要部分。

心理差异或个性心理。主要研究有关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的产生形成和具体表现。包括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关系。上述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使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师范类公共课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师范类公共课心理学环研究有关青少年心理、学校社会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其目的在于为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适应未来工作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素养的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备注:此部分为本章重点教学内容。

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指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所承担的责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等,是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人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和方向。

理论任务。揭示人的心理的实质及其活动的规律,为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服务,树立正确的人的心理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破除唯心主义和各种封建迷信思想。同时也促进心理学科的积极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

实践任务。主要表现为要为人们的心理积极健康发展服务。研究人的各种实际心理问题,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或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的不同分工与合作。在研究任务方面,现代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之间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关系。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普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所以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就成为了影响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和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心理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思路。人的心理是可以研究的,人的心理也是可知的,心理并不神秘和虚无。当然心理的研究也是不容易的,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障碍,有赖于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改进,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一般来说,心理学主要通过人的心理的外部行为表现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当然也还有内省、生理学等方法。现代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现象的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及又有点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不一致问题等。

具体研究方法。主要由观察、试验、测量和文献资料分析以及教育经验总结法等。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结合使用。

研究的基本原则。对人的心理的研究除了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以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又不违背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和法律,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尤其是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的职业素养问题,必须得到重视。这些原则有客观性、发展性、全面性和联系性等。

备注:此不分不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的学习了解即可。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

1、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是在西方或欧洲产生的。从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今,心理学已经走过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心理学地发源地在欧洲,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实际尤其是科学发展实际有关。后来心理学的研究重心逐渐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时至今日美国仍然还是世界上心理学研究和发展最快的国家。当前心理学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能够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实际心理服务,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按照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的看法,现代心理学共有八大流派,即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此外心理学还有八大研究主题,即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学习心理,身心发展,个别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等。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与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古代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和总结,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例如修身养性,个人心理调节,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处理等。当前我国心理学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在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方面已经取得辽一定的进展,虽然路途还很遥远。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一般我们把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划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上的必要支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后者主要研究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解决人们的各种实际心理学问题,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现代心理学已经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分支学科体系。

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心理学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它与其它学科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心理学与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树立身心合一的正确观念。

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需要借助于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哲学也需要心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心理学与社会学。人的心理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因此社会学的许多研究有助于对人的心理的正确理解,心理学的研究也是对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丰富。二者相得益彰。

心理学与教育学。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人的心理现象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心理学为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有效性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素养和训练。

备注:此部分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的了解。

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1、现代心理学对教育的贡献。现代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发展,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一方面它通过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为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它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心理学帮助,有利于改革成效的取得。

2、教育活动对心理学研究的贡献。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为心理学研究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

备注:此一部分要适当地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理学学习对于自己将来工作的重要意义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五、心理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

1、心理学的学习目的。心理学的学习一方面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要为努力实现师范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根本的目的还在于要增加对人的心理的认识了解,树立人的正确心理观。

2、心理学学习的意义。对于师范生来说,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其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现自己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3、心理学的学习。要学好心理学这门课,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外,尤其要注意学习与研究思考相结合的问题。要学以致用,通过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体会,来研究思考他人的心理活动,由己及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提高心理学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趣。

本章作业和复习思考题:

1、简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2、谈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20 1625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