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课堂优质教案(汇总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采莲曲》课堂优质教案(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采莲曲【第一篇】
作者: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字词解释: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乱入:杂入、混入。
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闻歌:听到歌声。
7.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后世评价:
1.黄叔灿:“向脸”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极清丽。(《唐诗笺注》)
2.钟惺: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唐诗归》)
3.杨士弘、顾U: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别。(《批点唐音》)
4.周敬、周E:容貌服色与花如一,若不闻歌声,安知中有解语花也?景趣天然,巧绝、慧绝。
采莲曲赏析: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荷叶罗裙一色裁”,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下句是对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乘舟前行情景的描绘:“芙蓉向脸两边开。”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有了前两句的。铺垫,这一句的出现也自然可信了。“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昌龄故事:
话说唐代出了个“七绝圣手”王昌龄,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他于开元十五年中了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尉,后因故遭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为江宁县丞,人称“王江宁”,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人称“王龙标”。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看到当时社会如此黑暗,到处是贪官,那受苦的农民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觉得自己很没用,只能写诗发发牢骚。
他在边塞从军的时候,骑马巡边,满目苍凉,心中烦闷,就信马由缰,走了不知多久,离开唐军驻地已经十分遥远,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了望台。从青海湖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王昌龄猜想,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王昌龄素知此地已无唐军,《军事报》上说前段时间有一队唐军在此地全军覆没,唐军就放弃了此地,现在却有唐兵守着,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个究竟。却见戍卒走上高台,坐下了。此时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题为“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只听得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五昌龄想到,这笛声就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龄思绪纷乱,走上前去,却见此兵甲胄破了一个小洞,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见到军官问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单手行礼,答道:“我叫闾丘晓。”
原来闾丘晓是个武林高手,所属唐军曾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遭遇,经过激战之后,全歼敌军,但全队唐军也只剩下他一个了,他杀光敌军后自己也体力不支,昏倒在地,醒来后想起自己的任务,就坚守着岗位。王昌龄问道:“你怎么能在乱军中保住性命?”“我有一门神功,我靠它消灭了敌人。”“教教我吧!我把你带回我军驻地!”于是王昌龄与闾丘晓回到了大部队的驻地,然后秘密从闾丘晓那里学了一门名为“七绝掌”的神功。为了表示感谢,王昌龄就替闾丘晓写了七首《从军行》,每一首诗都内含一式七绝掌法。其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还高度赞扬了极度困苦的闾丘晓无怨无悔、在国家边境进行正义战争的豪情壮志。此诗传到朝廷,闾丘晓很快就升官调到别处做了刺史。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王昌龄半夜骑马回家的途中,突然从路边跳出一个人来,嚷道:“王某某,你还认得我吗?”王昌龄定睛一看,是师父闾丘晓。王昌龄有君子风范,抱拳说道:“原来是师父,不知在此拦路所为何事?”“朝廷听说你总是发牢骚,叫我来警告你一下。”王昌龄冷冷一笑,说:“好啊,你就试试看!”闾丘晓运功发掌,但王昌龄更快,先一步将闾丘晓的人头扫落。王昌龄心想:我现在这个样子不免总是被人暗杀,不如借用一下师父的脸皮好了!于是动手将闾丘晓的脸皮剥下,制成面具,放到自己脸上,将闾丘晓的尸体埋了,到闾家去冒充闾丘晓,对外宣称已经杀死了王昌龄。
作者资料: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采莲曲 王昌龄赏析
《采莲曲》课堂优质教案【第二篇】
自学指导
1.展开想象,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3.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理解诗人在种。种意向之中蕴涵的情感。
正音正字
菡萏hàn dàn 婆娑pó suō 飔sī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这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语句,多么逼真的描写,多么丰富的想象。人们常喜欢把人比作荷花,诗人却把荷花比作人,究竟是荷花比人艳,还是人比荷花美?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静呀不染尘埃……”这正是对莲的传神入画的工笔描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对于莲的赞誉不胜枚举,但在,除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外,还有比朱湘的《采莲曲》更优美更形象的吗?如果说《爱莲说》是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品质的正面刻画,那么《采莲曲》则是对莲楚楚动人、圣洁无私的侧面烘托。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诗人用含蓄细腻的笔触,将采莲女萌生的爱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那一波三涌的“呀”又好似撩动心弦的巧手,让人禁不住要向心中的情人坦露心扉,可话到嘴边又觉无法说出口,只有默默地将它埋藏在心中。
暮色将至,当采莲女就要离去时,诗人又写道:“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小船飘逝,湖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留下几缕时隐时现的歌声,更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此外,整首诗用韵十分讲究,一组诗一个韵脚,增加了诗的节奏感,造成了起伏跌宕的效果。同时,诗的行式、句式有形式美,句与句之间除了退两格自立的二字一行外,彼此间都不是由同一格式展开,而是隔行后退一格起行,使全诗给人一种结构美、建筑美。所有这些无疑对构成全诗的韵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欣赏朱湘的《采莲曲》,就如同欣赏一首流畅、舒朗的音乐,又恰似欣赏一幅亲切宜人的画卷,让人倍感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课文赏析
《采莲曲》体现了诗人对诗对人生的全面追求。
现实的不容,使朱湘转而塑造理想的生活。采莲本身就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轻松、洒脱,远离城市的喧嚣。《采莲曲》很自然地写了优美别致的自然环境:微风拂柳,荷叶映翠,夕阳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样妖娆”,以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采莲女,想到采莲女的劳动,想到采莲女的爱情。妖娆的荷花一般的人与人一般妖娆的荷花呼应,采莲女的娇羞和天上人间的美景叠影,典雅清纯的东方少女和幽远雅致的乐声歌声交融,花香伴着衣香,浆声和着歌声,构成了一幅平和、宁静、安详的图画,创造出一种闪光欲滴的奇丽境界。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声——他向往着采莲女的“不谙世事”和“与世无争”。
《采莲曲》字句的排列也体现着诗人向往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各节间均是隔行退后一字起行,中间夹进退后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错落和两字一行的夹用,使读者从直观上就领略到《采莲曲》恰如少女的眼珠一样纯净无邪,不为世俗污染。而最阴柔的建筑又配上最流畅、最疏朗的音韵,更是《采莲曲》倍添风致。
《采莲曲》课堂优质教案
《采莲曲》课堂优质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的
1、会认“裁”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图,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2、今天怎么再来学习一首。你们看!(出示荷花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补充荷花又被称为芙蓉(板书芙蓉)
3、这么多碧绿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芙蓉显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这有关的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教师板书)。
4、谁来给咱们把诗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采莲曲》是怎样写的呢?咱们来听一听吧!
2、你们也想读了吧!赶快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你就能读准了!快自己读一读吧!
3、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指导多音字“觉”
5、指名读词卡(荷花、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
6、学生自由读整首诗。同桌互读。
7、指名读,全班评。全班齐读。
(三)感受诗境,理解诗意。
1、大家可真会学习啊!一下子就把古诗读准了。那咱们就轻轻地关上书本,赶快去欣赏这一湖美丽的荷花吧!(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
2、呀!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来了)
3、咱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4、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始觉”
5、姑娘来了,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身影。这可真是“乱入池中看不见”啊!(出示第三行)谁能象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先练一练,再指名读。
6、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还是花。直到听到了优美的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谁还能给咱们来读一读(指名读)
7、读到这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8、难怪看不到啊!原来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犹如荷叶,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谁来读一读。
9、(播放课件)感受指导朗读“一色裁”“芙蓉向脸”。
(四)领悟诗情,朗读试诵
1、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荷叶罗裙,芙蓉人面,可真让人难以分辨,要不是突然听见的歌声,还真不知道有人来了。利用录音机试读整诗。
采莲曲【第四篇】
采莲曲
六一儿童节,正是家乡荷花盛开的季节。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妈妈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桂花,那是水仙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荷花。荷梗的顶端是绿色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一张张圆形的'绿叶均匀地铺在水面上,有时像一把把小扇子。透过荷叶的空隙,只见一根根带着刺儿的荷梗在水中亭亭玉立。
故乡靠海,六月是台风的季节。荷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忧:“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湖边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筐。煲一锅莲藕汤分给乡民。”
看,荷池中长满了绿油油的荷叶,可见儿一片片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真像一片荷花林!微风习习,水面上泛起微波,荷叶和荷花也轻轻的摇曳起来,好像在翩翩起舞,引来了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来飞去,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荷花林”画。
采莲子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则母亲问:“妈,怎么还不采莲子呢?”母亲说:“还早呢,莲子还没长齐。”可是母亲一看天上乌云密布,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采莲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把莲盘采下,把莲子推出来。
采莲子以后,晒上几天太阳,收在袋子里,可以做煲汤材料。
我念幼儿园的时候,全家到了东莞。东莞有一处湖,湖里长满了莲花。我经常到那欣赏荷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印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泳荷佳句。我喜欢这句子,更喜欢荷花。
上一篇:《世纪宝鼎》教案精编3篇
下一篇:《怀念母亲》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