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案精彩10篇
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其对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这一文化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丝绸之路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同学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知识储藏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兴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和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朗读课文
1、要求:
读正确,读流利。
(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
2、组内练习:
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3、朗读展示:
想读的上出来读(选片段读),同学评价。再小组齐读展示,评价。
三、自同学字
1、在课本上画出生字,在生字表上注上读音,组词。两名同学上台展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小组解决不了的上黑板写出来。
3、师生一起解决。
四、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浏览课文,在预习本上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展示,纠正。
4、小组交流自身从这些内容中体会到什么:
⑴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⑵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5、个人展示。
6、分组扮演我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互赠礼物的情景。
7、领悟写作特点。开头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课外拓展
1、说说搜集到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故事。
2、向同学介绍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丝绸之路人教版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网友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绚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推荐:推荐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竞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习书写。一起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空虚,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推荐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推荐。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范文影片。多篇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分享的“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案精彩10篇”,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中国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丝绸之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7:
学科名称
《丝绸之路》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讲读课文。
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21人,汉族学生19人,少数民族学生26人。该班大多数同学喜欢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语文综合素质较好,同时也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困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不浓,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教学内容分析
该篇课文是本册中的第一组课文中的1篇略读课文,课文以西部的历史文化为启迪和主题,展现了西部历史文化的繁荣和悠久,在本课中重点要让学生领略该主题,使学生在学习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这一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完成配套练习。
教学资料
丝绸之路所经过的省区和文明遗址:
新疆:楼兰古城大小部落的演变、丝绸之路。
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云南:宋朝时的云南大理国(元代又并入统一的国家版图)、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云南与缅甸、泰国的双边关系。
贵州: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自治。
四川:三星堆遗址、蜀巴文明、宜宾等地的酒文化、历史遗迹(都江堰)。
甘肃:长城文化、敦煌、丝绸之路。
宁夏:西夏文明、丝绸之路。
陕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汉、唐的国都)、先秦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自我问答:
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以读生情,在读中感受西部历史文化的悠久和繁荣同时也同时掌握课文的表达方式,但有一个问题难住了我:在课堂上学生反应迟钝,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却一窍不通,真是让人犯难。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分享的“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案精彩10篇”,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 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灯)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问题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近,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国、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
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好处,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透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潜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资料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潜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好处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向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礼貌。它是东西方礼貌交往的通道。这天,让我们一齐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齐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状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此刻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情绪呢?
小组内进行分主角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情绪。(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能够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好处?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丝绸之路》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文简说:
《丝绸之路》是1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优质1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