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课文《丝绸之路》教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五年级语文课文《丝绸之路》教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丝绸之路》1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来东汉。

2.了解秦汉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述、归纳史实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两汉通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新疆管辖的基础。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创举。以他们所表现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汉与大秦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古代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的盛誉和先进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

2.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

1.数字投影仪。

2.电脑及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秦汉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友好交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板书)。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

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

时代   战   和

秦始皇 蒙恬收复河套,移民戍边

汉高祖 “白登之围”,战败 和亲政策

文帝、景帝  和亲政策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

汉元帝  和亲政策(昭君出塞)

总的说来,中原和匈奴的战争并不能阻止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双方的和平共处更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

接下来,我们学习张骞通西域(板书)。请同学们看教材及《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此图制成课件,简称《西域图》)。注意:①西域的概念;②西域分布的国家和民族。(学生回答,同时投影《西域图》,此时隐去出使路线箭头。学生答西域概念时,玉门关、阳关及今天新疆范围的标志闪烁显示)玉门关、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由此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汉代以来古人统称之为西域。这里分布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匈奴贵族向各国征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教材的小字部分讲述了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西迁徙。这可以说是匈奴贵族残酷压迫西域各国人民的典型事例。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

以上我们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现在老师要问你们几个问题:①汉初匈奴能够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③西汉初年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生答)同学们回答得十分正确。西汉初年匈奴正处于极盛时期,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而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这时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与大月氏结盟,东西夹击匈奴(投影《西城图》并有东西双向箭头闪烁),这就是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目的。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下诏书招募,小小郎官张骞便脱颖而出。

我们来认识一下张骞。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教材中称赞他“具有探险精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具有探险精神?请你根据《西域图》(指图)为张骞设想一下,张骞此行“险”在何处?(生答)同学们说得很对,当时人不知道月氏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的确是“探”险。同学们的设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杀掉的危险;要穿过千里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此外还有风餐露宿,饥饿寒冷,风吹雨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敢于应召,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的确是具有探险精神的人。

(投影《“张骞出使西域”图》,并配送别的乐曲)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看了这幅图,我想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答)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根据图中两个中心人物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仿佛在说:希望你不辱使命。画面左侧是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他身后的两个人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节”用木棒制成,上面装饰着羽毛。这使我们想到张骞此行全权代表汉王朝,可谓任重啊!他身后的马匹,似乎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那时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靠骑马、靠双脚,完成这数万里的旅行,可谓道远啊!

(投影《西域图》,路线箭头随讲解闪烁显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出了玉门关,就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正像同学们设想的那样,匈奴人捉住了张骞,把他拘禁起来。为了控制他,匈奴人强迫他娶匈奴女为妻。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终没有忘记汉使的身份,一直珍藏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后来,张骞率部属逃离了匈奴,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经过康居,最后到达月氏。此时大月氏人已迁到阿姆河,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战乱,一片安乐景象。大月氏人乐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对匈奴人的仇恨。张骞在这里活动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带着遗憾的心情踏上归途。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达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脱身,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此时出发时的百人使团只剩下他和贴身随从堂邑父两人了。

张骞此行历时十三载,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吗?(生答)你们说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教材。(生答)好。同学们基本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老师再归纳一下。张骞此行虽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此行开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访问了一些国家,得到了有关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知道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这样就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开通道路,沟通联系,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功绩。此外,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分别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访问,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有了交往,又开始了互通有无。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产如苜蓿、核桃、胡萝卜、葡萄的种子带回长安,葡萄就是这时传入中原的。大宛的良马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汉族人民则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如冶铁术、凿井术以及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业品如丝绸等传给西域人,这就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那么,互通有无,促进交流,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二个功绩。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因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设置机构,管辖新疆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三个功绩。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继张骞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胸怀壮志、报效国家的人物,他就是班超。我们首先看一下东汉时西域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班超为什么出使西域?(生答)对。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并且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不许他们和东汉往来。西域各国迫切希望和东汉建立联系,纷纷派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以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固(以后我们学两汉时期文化时将会给大家介绍)的弟弟,从小勤奋好学,立志效法张骞报效祖国。由于家贫,靠替官府抄书维持生活。当匈奴人连年进攻东汉边境时,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笔,从军报效祖国。“投笔从戎”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出使西城后,经过一番努力,他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贵族的残暴统治,使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和汉朝隔绝了六十多年的西域通道又重新打通了。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了西域人民的拥戴。当他奉东汉政府之命从西域撤回时,西域人民苦苦挽留。他只好上书给皇帝,说明情况留了下来,直到公元1XX年,才返回都城洛阳,那时他已是71岁高龄了。班超经营西域30年,他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讲到这里,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从张骞、班超这两个杰出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崇高的精神和良好的品格?(生答)是的,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张骞,胸怀报国之志,为了报效祖国勇于吃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矢志不移。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是成功人士应具有的一些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过往的商旅得到了保护,这就使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商路畅通无阻,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张骞的名字因此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商道紧密联系起来,这条商道就是丝绸之路(板书)。因此,商路畅通,促进贸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四个功绩。所以,我们不能因张骞没有实现汉武帝的期望而说他劳而无功。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壮举,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那么,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丝绸之路示意图》,运用3d动画制成课件,使图上的骆驼可以活动,通过骆驼的走动显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配上音乐)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指图讲讲丝绸之路的路线?(生答: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出玉门关,经楼兰、大宛到安息,再到大秦;一条是由阳关,经鄯善、于阗、大月氏到安息,再到大秦)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可是这条路线太复杂,我们把它简化一下;敦煌一带我们称之为河西走廊(图中“敦煌”闪烁显示后隐去,然后闪烁“河西走廊”),而楼兰、鄯善、于阗(闪烁显示)这些地方是今天的新疆境内(新疆闪烁),安息(闪烁)就是今天的伊朗,属于西亚(闪烁),大秦(闪烁)就是古代的罗马帝国,属于欧洲(闪烁)。这样,这条路线可表述为: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那么,这条联结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为什么要称作“丝绸之路”呢?这是因为,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丝绸的国家。丝绸质地柔软,轻薄雅丽,是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追求的奢侈品,当时谁有一件丝绸衣服,都会引来其他权贵人物的艳羡。正像教材小字部分介绍的那样,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因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而引起“轰动效应”。后来,身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时尚。外国人因丝绸而开始知道中国,因喜爱中国的丝绸而想了解中国。他们称出产这种精美织物的国度为“丝国”,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各地,这条商路也因中国丝织品享有的盛誉而被称为“丝绸之路”。近几十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许多汉朝的丝织品。同学们请看,(投影《汉代绢地刺绣图》)这是“汉代绢地刺绣”,(投影《西汉锦》)这是“西汉锦”,(投影《东汉罗》)这是“东汉罗”,这些都是在丝绸之路上出土的,这些出土的丝织品图案工整,色调浓艳,刺绣针法熟练精良,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高度水平,同时说明当时丝绸对外贸易的兴盛,是当时中西丝绸贸易的历史见证。

(三)小结

我们概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三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他为中西交通的开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动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表达各自的见解。

讲解本课的重点“张骞出使西域”时,教师通过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对张骞的全面了解,指导学生对张骞进行评价。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填空题

1.公元_____年,______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2.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关系密切,汉朝的_____和_______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______等特产也输入到中国。

二、单项选择题

1.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138年    d.公元 119年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4.公元97年,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人是(  )

a.甘英       b.班固      c.窦固       d.窦宪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是一枚什么印章?

②这枚印章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剑,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造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①材料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②“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的事?有何意义?为什么?

③“以超为都护”指的是什么事?

答案:

一、 大秦安敦王朝  2.铸铜 制漆 名马

二、

三、①这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与的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这是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四、①“武帝”指汉武帝。“北虏”指北匈奴。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③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丝绸之路》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预习+展示

短识储备: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朗读课文。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

2、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3、朗读展示。想读的上出来读(选片段读),同学评价。再小组齐读展示,评价。

三、自学生字

1、在课本上画出生字,在生字表上注上读音,组词。两名同学上台展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小组解决不了的上黑板写出来。

3、师生共同解决。

四、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浏览课文,在预习本上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展示,纠正。

4、小组交流自己从这些内容中体会到什么。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5、个人展示。

6、分组表演我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互赠礼物的情景。

7、领悟写作特点。开头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课外拓展

1、说说搜集到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故事。

2、向学生介绍海上丝绸之路。

反馈课

一、填空(上课前请同学抄上黑板)

1、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       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      ,往西一直延伸到        。在这条路上贸易的货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的        。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    的商贸大道,还是沟通     的友谊之路。

二、做辅导习题

1、一至四小题课外完成,分组出来展示,一组一题。其余同学合作完成七、八、九题。

2、评价展示的答案,更正。

3、展示“理解运用”时用展示台。

课后反思 :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3

一、 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

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浓厚的情趣。其次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是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的是南疆景色,山水相映,别具风格。因我又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所以讲这篇课文时,格外感到亲切。桂林山水奇异动人的景色再现眼前,我为祖国有这样清秀、奇异、幽静、美丽的胜景而感到自豪。我由衷要赞叹它的激情早已抑制不住。于是,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录像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接着,我又配乐给学生进行了欢快、激奋地范读。学生们个个欲试,都想为大家读一读课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地热爱。

讲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抓了按板书顺序练背,学习作者优美的言辞和严密的写作结构。

作比: 大海 、西湖 却(突出)

漓江水景 特点: 静 、清、绿 真(强调)

感受: 激起微波、船进岸移

作比: 泰山 、香山 却(突出)

桂林山姿 奇 (气势) 真(强调)

特点: 秀 (色彩)

险 (形状)

山环绕水、水倒映山 (奇)

赞美奇景 雾 、 树 、花 、船 、筏 (美)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观)

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句句有情,借用了板书,只用了两课时,全班同学就都会 背诵全文了。

学生告诉我:读了这篇课文,他们好像真的来到了桂林,荡舟在漓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桂林那奇异迷人的风光。

我用录像、音乐、语言的渲染,营造了课堂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以情动情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具体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向朝鲜人民话别地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文章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使人读了很亲切,很受感动,是1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讲这篇文章时,凭借文章内容,寻找情感激发的最佳点。以读悟情,以情动情。

文章三段的开头、结尾,在写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每段的总起句都是感叹句,每段最后又都以反问句作结。我范读开头时,如说话一般,又亲切又感动,让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感情。以自己的真情,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情。范读文章的结尾时,我满怀激情,进一步加强了语气,强烈的抒发了中朝人民患难与共,生死共存的战斗友谊。学生被这离别动人的场面感动了,纷纷举手发言:"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这场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场面一定和我国抗洪救灾时,解放军与当地灾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场面一个样。"

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句子,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朝鲜人民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产生了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让这一感人的场景永远铭刻在学生们心中。

三、 讲练结合

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落实语文素质目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而且每一堂课我都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深山风雪路》一文为例,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文中之道,悟出邮递员老吕是一个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在进行了读、说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对话。学生练笔的效果不错,当堂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老师进行了点评。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由于我优化了教学方法,课上争取了时间,课下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实践证明,我摸索、总结出的"激发兴趣,以情动情,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我决心在教学改革的大道上, 再接再厉,认真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创出更新的教法,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丝绸之路》4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丝绸之路》5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

二、 自主探究、梳理知识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和         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沟通西域各国

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转到达大月氏

张骞    过程

通西域                       年,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许多国家

意义: 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时间:

设西域都护   职责:

意义:

陆路:长安→      今新疆地区→           →

丝绸之路   海路:       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

影响:

经营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出使大秦

年,大秦访问东汉

三、 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 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 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 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达标检测

1、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                            (      )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鉴真

2、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出类拔萃的人物也。”那么,张骞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

a、派班超经营西域          b、统一蒙古草原

c、开通西域             d、公元前119年带兵大破匈奴

3、西汉的版图比秦朝的版图大大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  )

a、西域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b、东北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c、西藏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d、内蒙古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5、XX年6月19日,由陕西省雕塑院设计监制,历时8个月建设完成了“张骞出使西域”雕塑,为文化名城再添标志性建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从侧面进攻匈奴           b、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c、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d、与西域各国进行商业贸易

6、有一句广告词:“XX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XX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XX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为丝绸成为“中国名片”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郑和     c、鉴真      d、玄奘

7、当时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绸贸易的情况,当时中国的丝绸最远销往                                       (  )

a、欧洲      b、中亚       c、西亚       d、阿拉伯半岛

9、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有利于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有利于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d、有利于加强中西经济、文化联系

10、在当代,东突恐怖势力企图分裂新疆的行径不得人心。下列史实中能充分说明新疆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

a、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b、昭君出塞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1、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班超经营西域 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实地探访古代北方“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13、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不同作用是                     ( )

a、直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b、使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起来              c、使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d、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4、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 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 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 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 从政治角度分析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意义。

16 514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