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加速度教案汇总15篇

骏马 分享 时间:

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变化,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力的关系,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呢?以下小编整理的物理加速度教案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定义加速度,理解并解释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公式((a=\frac{\Deltav}{\Deltat}))。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加速度与速度、时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加速度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验材料:小车、斜面、计时器、尺子或测速仪

加速度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合作表格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赛车加速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赛车从静止到飞驰,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2、新知讲授(约20分钟)

定义讲解:明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强调其为矢量性质。

公式推导:利用速度-时间图像,直观展示速度变化,引出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frac{\Deltav}{\Deltat}),并解释各符号含义。

实例解析:通过具体例子(如自由落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等),让学生计算加速度,加深理解。

3、实验探究(约20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记录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和末速度,计算加速度。

结果讨论:各组分享实验数据,讨论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如斜面倾角、摩擦力等)。

4、巩固练习(约10分钟)

习题练习:设计几道关于加速度计算的题目,包括直接计算、应用题等,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生活应用:讨论加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汽车启动、火箭发射等。

5、总结反馈(约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应用,强调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疑惑或收获,教师给予解答和鼓励。

课后作业:

分析并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个涉及加速度的现象,写下观察报告。

完成教材配套练习,特别是与加速度计算相关的习题。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物理1》(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这是第二课时加速度的概念学习,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他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三、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方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3)会用v-t图像求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及多媒体课件对生活实例中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感受,用类比的方法探究推理,强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矢量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情景1:播放城市中繁忙的交通景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即运动物体具有速度。

情景2:播放公路上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

情景3:播放轿车启动和火车出站时启动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

问:轿车的启动与火车的启动有何不同?

[学情预设]

学生回答可能有多种情况,例如:

(1)轿车比火车运动得快。

(2)轿车启动所用的时间短。

(3)轿车的速度改变得更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肯定,经过提示、点拨,得出轿车与火车启动过程中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2.新课教学

(1)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教师问:物体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如何来定量描述物体的速度改变的快慢呢?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所采集的熟悉的4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视频。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的速度改变快,谁的速度改变慢(表1)。

表1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来概括总结规律,锻炼分析能力,让学生联想类比前节课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变化(运动)快慢的,实现物理学方法的迁移,学习体会物理学的思想与方法。

教师问:甲、乙两物体谁的速度改变快?

学生分析:甲乙两物体经历的时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3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20m/s,得到乙速度变化快的结论。

教师问:乙和丙两物体谁的速度变化快?

学生分析:乙、丙两物体的速度变化量都为20m/s,但所用时间不同,乙用时2s,丙用时100s,乙所用时间少,速度变化快。

教师问:甲、丙两物体速度变化不同,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如何比较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呢?

学生分析:可以用速度变化除以时间,得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并指出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4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10、、0,由此来看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2)得出加速度的概念

①定义:

物体的速度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比值,叫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识链接]加速(动词)

加速度(名词)

利用英文单词词性变化帮助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③单位及符号:

[知识链接]死亡加速度

西方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500g(g=10m/)这一数值,以警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因为,一般车辆碰撞时间极短,大多为毫秒级。例如,两辆摩托车时速20km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毫秒级,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和动手计算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理解骑摩托车要戴安全头盔,乘坐轿车要系安全带的道理。

(3)深入理解加速度

①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

例,A车在2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感受,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然后从公式角度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关系。最后让学生分别做出A、B两物体的初、末速度图示,通过图示法确定出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总结出加速运动和减速运

“加速度”教学设计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关系: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②加速度和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关系

讨论:课本26页“讨论与交流”,思考下列问题。

a.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b.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c.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d.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e.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f: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课件:火箭发射升空过程)

③v-t图像中的加速度

[设计意图]给出一个匀变速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及对应时刻表格,让学生用描点法动手画此物体的v-t图像,锻炼运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说明速度图像中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倾斜程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建立并理解加速度概念,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时低台阶,然后步步登高,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可以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向心力,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及向心力的来源

(2)通过实验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能运用向心力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向心力F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教材分析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本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的应用作必要准备。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在传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只是表面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将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设置情景

教师做“水流星”实验,并设下疑问:为什么盛水的杯子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水不从杯里洒出,甚至杯子在竖直面内运动到最高点时,杯口已经朝下,水也不会从杯里洒出来?

[在课堂上创设真实可见的物理情景,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一起的习惯。]

2、复习提问

(1)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匀速”的含义是什么?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那么物体所受的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怎样呢?指出:这两个问题即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即可自行解释前面小实验的因果。

[采用这样的导入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将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讲授的新内容产生迫切求知的欲望,主动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知识的整体感。]

二、向心力

1、实验探究“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

(1)、步骤

①一个小球,拴在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

②用手轻击小球,观察绳绷直前后小球的运动情况。

(2)、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①绳绷紧前,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②绳绷紧后,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3)、通过讨论得到:

①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始终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

②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是变力。

③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这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通过亲身感受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讨论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课件展示动画:(1)圆锥摆(2)物体相对转盘静止,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3)汽车转弯(4)卫星绕地球运行

3、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对以上四个圆周运动实例的分析得出向心力的来源可以是某一个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或几个力的合力,也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4、应用:学生尝试解释“水流星”的实验现象。

[向心力的来源是学生在本章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用多媒体呈现直观刺激材料,易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圆锥摆等现象中,物体都做圆周运动,具有运动方面的共性,由此启发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寻找受力方面的共性,使学生经历了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可能将向心力当成独立的一个力,教师此时应特别指出:受力分析时,不能多出一个向心力。且①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②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物体并非是所受到的合外力。]

三、向心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感受向心的大小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钥匙串、橡皮擦、笔、细绳等动手实验并感受向心的大小。

(1)让学生用细线联结钥匙串、橡皮擦、笔等,然后拉住绳的一端,让钥匙串、橡皮擦、笔等尽量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转动的快慢、细线的长短多做几次。

(2)引导学生猜想: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角速度、半径有关。因此在探究向心力大小实验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该小实验在此做了改动,与课本上的不尽相同。做该实验时学生的感受更直接,更易操作。提醒学生实验时应使物体尽可能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这样绳的拉力近似等于向心力。]

课件展示:

2、实验探究向心力大小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介绍向心力演示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实验过程

①质量不同的钢球和铝球,当它们运动的半径r和角速度ω相同时,比较向心力的大小

②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运动半径相同,观察向心力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③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小球运动的角速度相同,观察向心力的大小与运动半径之间的关系

(4)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质量比值(m1:m2)半径比值(r1:r2)角速度比值(ω1:ω2)向心力近似比值(F1:F2)123

(5)实验结论:

①实验表明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大小为:

F=mω2r(式中F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ω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r是所做圆周运动的圆周半径。)

②应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上述公式可变形为:

F=mv2/r(式中v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对于控制变量法学生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因此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并提出猜想后通过演示实验师生一起探究最后得出向心力大小的关系式。在介绍向心力演示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时教师可结合传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传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思考怎样控制角速度不变。当学生明白这一问题后,教师的演示也可换成学生的演示。不然,台上的忙得不亦乐乎,台下的却不知所以然,纯看热闹。]

四、向心加速度:

⒈定义: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

2、物理意义:它是表示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3、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1)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的表达式----a=ω2r.

向心力的大小还可以用F=mν2/r来表达,同样向心加速度也可表示为--a=ν2/r.

(2)方向:与向心力的的方向一致。沿半径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4、动动脑:a=ω2r、a=ν2/r,a与r究竟是成正比呢,还是成反比?

指出:当w一定时,a∝r

当v一定时,a∝1/r

5、课本例题:在航空竞赛场里,由一系列路标塔指示飞机的飞行路径。在飞机转弯时,飞行员能承受的最大向心加速度大小约为6g(g为重力加速度)。设一飞机以150m/s的速度飞行,当加速度为6g时,其路标塔转弯半径应该为多少?

六、小结[在小结中需给学生指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虽然是从匀速圆周运动中推导出来的,但这些公式对变速圆周运动中求某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也适用.]

七、作业:P723、4、5小题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种交通工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析: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表示。)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体:(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与方向相同。

分析(2)物体: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说明与方向相反。,说明方向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练习:课本p31,第1题

思考课本p31,第2题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b.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c.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总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大小没系。

3.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2)图—3中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3)在图象中如何表示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课后小结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课后习题

课本p31练习五3、4题。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3、指导学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4、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课时。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得到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第二课时提出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本节中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和用图像处理数据,这两种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本节不论是从知识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重点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保持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_,与_____有关,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_____.

活动2活动实验探究

情景:用电吹风吹乒乓球

实验1:用两个相同电吹风分别调节在不同的风力档上吹两个相同的乒乓球(在轨道上),现象为_____。

实验2:用一个电吹风,通过装置得到两股相同风力的风,吹两个质量不一样的乒乓球,现象为_____。

问题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数有关?

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

问题3:能否就以上关系,从数学的角度做出函数关系的假设呢?

力越大,加速度越大——a∝F,a∝F2,a∝F3?

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a∝,a∝,a∝?

活动3活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1:研究一个量与多个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问题2: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步骤?

问题3:在实验中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问题4:你能想出那些方案来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问题1:实验对象是?

问题1:如何得出小车的加速度?

问题2:如何改变并测出小车的质量?

问题3:如何提供并测出小车所受的外力?

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钩码的重力近似等于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即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理由以后再做说明)

2、绳拉小车的力是小车受的合力吗?

3、我们必须要使绳拉小车的力成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否则还要计算滑动摩擦力,使问题复杂化,那么怎样抵消摩擦力的影响呢?

活动4活动分组实验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个数,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保持钩码的个数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的关系

注意实验中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如谁扶住板,谁控制纸带释放,谁负责更换砝码和保证绳在滑轮内并负责保护仪器,谁负责测量记录等。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

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最难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为了减小难度,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是在前几节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等问题后学生知道了物体的运动通常情况下,速度在改变,很自然的引出速度变化也有快慢之分,进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教法建议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或课件,让学生逐步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在变,速度的变化需要时间,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区别,且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了解物体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为引入加速度做好铺垫。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加速度的单位要让学生按规定的读法读,即读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汽车)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的含义?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如何从比的加速度小,对吗?图像中求物体的加速度?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教学准备

用细线拴住的小球

教学设想

预习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任务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13-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任务二合作探究

1、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6)△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3、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第19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

从公式an=v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成反比;从公式an=ω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半径r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请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1)在y=kx这个关系中,说y与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轮子的半径不一样,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其中哪些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哪些点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作出解释

例: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练习:A、B、C三轮半径之比为3∶2∶1,A与B共轴,B与C用不打滑的皮带轮传动,则A、B、C三轮的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与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与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比较,学生能够提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举例,学生能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坐的小汽车和摩托车为例,问同学们哪个更快,同学们此时大多数都会说汽车快,这时教师继续提问:假设一辆静止的小汽车和一辆静止的摩托车,两者同时发动,问谁更容易先将速度达到20m/s?同学们有的会说汽车,有的会说摩托车。

教师此时总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摩托车更容易先达到20m/s,因为摩托车的'反应更快,那这反应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其中的“反应”。

2、建立概念:

提供两组数据:就这两组数据让同学们计算并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汽车、摩托车的速度以及1s内的速度变化量。之后教师做强化并引出1s内的速度变化量就是“反应”的快慢,我们在物理学中把这一个量叫做加速度。

3、深化概念:

强调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平均加速和瞬时加速之分和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联系。

4、巩固提高:

一子弹在穿入木块前速度为600m/s,穿出速度为200m/s,历时,问在模板中的子弹加速度?

5、小结作业:

总结课堂内容,让同学们思考v—t图像与加速度的联系。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

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T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

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四、教学建议

1教材处理

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

l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

l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

l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5)栏目处理意见

l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

l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不作为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

l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2学生学习指导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

3学习资源

l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l向心力演示器影视四、教学过程设计1引言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2速度变化量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3向心加速度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

由于三角形AOB与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当线速度v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当角速度w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

(3)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得出加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求知欲,其探索的。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交流的,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三、教学方法

类比、分析讨论、启发式教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新课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是变化的,举例:公共汽车起动时,短跑运动员起跑,飞机起飞和降落等等。这些物体的`速度变化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竖直范围内,所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看一组数据: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们都是们所熟悉,身边发生的事。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速度改变最快,谁速度改变最慢。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在时,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

方法一:比较a、b,经历的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9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6m∕s,经过类比后,得到a速度改变较快。

方法二:比较b、c它们的速度变化量都为6m∕s,但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进行类比后,所用时间越少的,速度改变快,得出b的速度变化的快。

方法三:比较c、d它们的速度变化是不同的,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那么如何比较呢?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速度的变化量,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师:通常情况下,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物体所用的时间不一样,速度的改变大小也不一样,此时,我们都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即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3,2,,,27。

则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以上的比较,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可以反映出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加速度。

2、新课教学

⑴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⑶单位:

请两个同学把小黑板上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⑷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3、课堂练习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错。结合前面小黑板所举的例子,比较乙与丙可知此结论不对。)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错。结合小黑板所举的例子,如丁,虽然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为0)

4、课堂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后者是描述运动快慢。

5、课后作业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13: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者来学习,以加深理解加速度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速度概念、物理意义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知道加速度的公式、符号、单位。⑵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一些生活事例,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顺暢地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2、在与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的同时,适当加入几道针对性练习及能力提高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加速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研究性课题,能让学生领略到生活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二)难点:

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和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那在生活中是不是只需要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就足够了呢?比如,某人想买一辆汽车,现在又两款汽车,A车和B车。这两款车除了在启动性能和制动性能外其他的性能几乎相同。其中A车从静止加速到10m/s需要4s,而B车需要5s;A车从10m/s减速到静止需要1s,而B车需要。从启动和制动性能上看,A车要优于B车。在上面我们所比较的是A,B两车的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两车运动的快慢。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那么这个量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速度的变化量

(1)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

(2)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速度的变化,既有大小的变化,又有方向的变化,所以他是一个矢量。

(3)有大小,有方向;通常用字母v来表示

(4)大小:v=vv0;

(5)方向:矢量运算。(通常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例:一物体,初始速度5m/s,方向向北;末时速度5m/s,方向向南;求速度的变化量?以向北为正方向,初速度v0=5m/s,末速度v=-5m/s

那么v=v-v0=(-5-5)m/s=-10m/s,方向:向南这里负号的意思是与正方向相反。

(6)加速度

例子:A物体在100s内速度由静止加速到100m/s,B物体在1s内速度由静止加速到10m/s,问:那个物体速度变化的快一些?

答案是B物体。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A物体的速度在1s内变1m/s,而B物体是10m/s.通过上面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加速度的定义。

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v,单位:2st 矢量性: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

例:将上面的例子中加上t=10s,求:加速度?定义式:aav10m/s==-12,方向:向南st10s

(7).从v-t图像中看加速度

我们之前学过x-t图像,我们知道在x-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的是速度;那么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在v-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的是加速度。下面让我们来证明一下:

斜率=v2v1vatt2t1

那么,我们学v-t图像的意图是让大家能够从v-图像中判断出物体的的状态。

下面,我给大家一个v-t图像,大家来判断一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OA段:以加速度为2s2做匀加速运动

AB段:以速度v=4m/s做加速度教学设计匀速运动

BC段:以加速度为4s2做匀减速运动

(二)教学总结

1、速度变化量是个矢量;

2、加速度是个矢量,大小av,方向与v相同;t

3、我们要学会在v-t图像里得到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板书设计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能根据加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2)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3)通过对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联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中加速度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3)加速度的矢量性。

2、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赛车、飞机等高速运动物体的视频,引出速度的概念。

(2)提问学生:速度大的物体运动就一定快吗?速度变化大的物体运动就一定快吗?从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加速度的概念

①通过实例分析,如汽车启动和刹车、飞机起飞和降落等,让学生体会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

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③强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小,速度变化越慢。

(2)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①引导学生根据加速度的概念,推导出加速度的公式:

②介绍加速度的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③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加速度的矢量性

①通过实例分析,如直线加速运动、直线减速运动、曲线运动等,让学生体会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②强调加速度的矢量性: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③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

(4)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②引导学生总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量是描述速度变化大小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课堂小结

(1)回顾加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和矢量性。

(2)总结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3)强调加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4、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加速度来描述?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掌握了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了解了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够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例题讲解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加速度的矢量性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2、通过探究加速和减速深刻认识加速度的定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加速度知识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定义和表达式

难点理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内容可说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环节二:新课讲授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有没有符合下列说法的实例?若有,请举例。

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②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思考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略)

20 3538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