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加速度》教案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物理《加速度》教案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物理《加速度》教案【第一篇】

本文题目:高一物理必修五二单元教案: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四、教学建议

1 教材处理

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

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

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

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5)栏目处理意见

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

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不作为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

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2 学生学习指导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

3 学习资源

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言 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速度变化量 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 3 向心加速度 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 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

由于三角形AOB与 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 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当线速度v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当角速度w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高一物理加速度教案【第二篇】

1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①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②认知准备。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③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

4 学法指导

①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②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③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

①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

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

④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

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

讲清三个层面:①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

例2 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

\

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

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请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

②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②书面作业。

6 板书设计(略)

物理《加速度》教案【第三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

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教学

准备用细线拴住的小球

教学

设想预习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任务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13-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aN=,aN=

任务二合作探究

1、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6)△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3、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第19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

从公式an=v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成反比;从公式an=ω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半径r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请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1)在y=kx这个关系中,说y与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轮子的半径不一样,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其中哪些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哪些点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作出解释

例: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练习:如图,A、B、C三轮半径之比为3∶2∶1,A与B共轴,B与C用不打滑的皮带轮传动,则A、B、C三轮的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

物理《加速度》教案【第四篇】

1、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 跟 所用的时间的。

(2)公式:

(3)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4)单位:国际单位为 ,符号是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时(km/h),厘米每秒(cm/s)等。

1m/s=/h

(5)速度是 ,它的方向就是 的方向。

2、平均速度

(1)定义:变速运动物体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位移)内的 。

(2)公式:

(3)平均速度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地运动快慢。

(4)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 方向相同。

3、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 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常称为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 ,有时简称速率。

(2)物理意义:精确描述运动快慢。

(2)瞬时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率是标量。

答案:1、位移,发生这段位移,比值,物体运动快慢,米每秒,m/s,矢量,物体运动;2、平均速度,位移;3、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瞬时速率。

疑点突破

1、如何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某一过程中的一段位移、一段时间对应,而瞬时速度与某一位置、某一时刻对应。

(2)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质点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能精确的描述质点的运动情况。

(3)平均速度的方向与所对应的时间内位移的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质点所在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

2、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在匀速运动中,由于速度不便,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既是平均速度,也是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随位移和时间的选取不同而不同。对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我们在它通过的某一位置附近选一段很小的位移,只要位移足够小(即通过这段小位移所用的时间足够短),那么这段小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是物体通过该位置的瞬时速度。

问题探究

(1)用什么方法判断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

(2)如何比较两个百米运动员的快慢?

(3)如何比较一个百米短跑冠军同一个奥运会万米冠军谁跑得快。

探究:(1)比较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较快。(2)比较两位百米运动员的快慢可在位移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时间,运动时间较长的较慢。(3)二者的位移不同,运动时间也不同,比较位移和时间的比值,也就是比较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比值大的较快。

典题精讲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通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指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进行判断,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平均速度;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是指从枪口射出时的瞬时速度。

答案B

例2、某质点由A出发做直线运动,前5s向东行了30m经过B点,又行了5s前进了60m到达C点,在C点停了4s后又向西行,经历了6s运动120m到达A点西侧的D点,如图所示,求

(1)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求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取A点为坐标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坐标轴。

(1) ,方向向东。

,方向向东。

,方向向西。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负号表示方向向西。

例1、Ⅰ、Ⅱ是两物体运动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两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那个物体运动较快?

思路解析

从位移图象可以看出两图象均为直线,即位移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所以Ⅰ、Ⅱ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快则直线的斜率大,所以Ⅱ运动得快。

答案都做匀速直线运动,Ⅱ运动较快。知识导学

1.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反映了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快慢,也就是位移的变化率。

2.速度和位移一样都是矢量,矢量的共同特点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今后的学习中要逐步加深对矢量的理解。

3.一般情况下平均速度不等于瞬时速度,只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时平均速度才等于瞬时速度。

4.瞬时速率在数值上等于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在定义上等于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初中所讲的速度的概念。但在高中阶段,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路程一般大于位移的大小,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当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时,即物体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5.通常所说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注意根据上下文判断速度的准确含义,是指平均速度还是指瞬时速度。

疑难导析

关于(1):譬如,研究一辆汽车通过一座平直大桥的速度,对应的位移是桥长,对应的时间是过桥的时间,对应的速度是平均速度。若要研究汽车到达某一位置的速度,则表示瞬时速度。

关于(2):譬如,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整个过程的速度,可以不考虑中间停站所用的时间,用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表示火车运动的快慢。但要研究百米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的速度,则需要的是一个准确值,速度为瞬时速度。

关于(3):譬如,物体沿圆周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即这段时间通过的圆弧所对应的弦的方向,但每一时刻速度方向,都沿物体所在位置圆的切线方向。

问题导思

提示:此题涉及比较物体运动方法的问题:(1)相等时间内比较位移的大小;(2)通过相等位移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3)比较位移和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的大小。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说法正误的判断要紧扣它们的定义。平均速度对应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

[典题变式]

以下所说的速度,哪些是指平均速度,哪些是指瞬时速度?

A、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为700m/s

B、一百米赛跑的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某人算出他的速度为10m/s

C、测速仪测出汽车经过某一路标的速度达到100km/h

D、返回舱以5m/s的速度着陆

答案:A、C、D中的速度是瞬时速度,B中的速度为平均速度。

绿色通道

此题主要是考察对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注意位移与发生该段位移所用时间的对应性。另外速度是矢量,有方向,首先要选取一个正方向,位移有正负,则速度也对应地有正负。

[典题变式]

1、一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速度计显示地读数为72km/h,在一条与公路平行地铁路上有一列长为200m的火车与轿车同向匀速行驶,经100s轿车由火车的车尾赶到了火车的车头,求火车的速度。

答案:v=18m/s

绿色通道

对位移图象得几点说明:(1)位移图象不是质点运动得轨迹。(2)匀速直线运动得位移图象是一条直线。(3)在图象上的某一点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所处的位置。(4)图线的斜率大小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斜率越大表明物体运动越快。

[典题变式]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运动的位移图象,根据图象求出:

(1)0~2s内,2s~6s内,6s~8s内物体各做什么运动?各段速度多大?

(2)整个8s内的平均速度多大?前6s内的平均速度多大?

答案(1)0~2s做匀速运动,v1=/s;2s~6s物体精致;6s~8s内,物体做匀速运动,v3=5m/s(2)/s;/s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关于速度的说法,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体运动得快

B、速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速度大表示物体位置变化大

C、速度越大,位置变化越快,位移也就越大

D、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

解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若物体位置变化得大,即位移大,但若时间长,则速度不一定大。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答案:AD

2、以下为平均速度的是

A、子弹出枪口时的速度是800m/s

B、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速度是40km/h

C、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72km/h

D、小球在第3s末的速度是6m/s

解析:平均速度是某段位移上的,或某段时间内的。它等于某段位移和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答案:B

3、关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瞬时速度可以看成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B、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和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平均值大小相等

C、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

D、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解析:当时间非常小时,物体的运动可以看成在这段很小时间内的匀速运动,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故A正确。

平均速度是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而不是各时刻瞬时速度的平均值。

根据定义,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平均速率是路程跟时间的比值。

答案:A

4、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情况有如下记录,则记录中表示瞬时速度的有

A、质点在前5s内的速度是8m/s

B、质点在第7s末的速度是12m/s

C、指点通过某一路标时的速度是15m/s

D、质点通过某一路段的速度为10m/s

解析: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它与时刻、位置相对应。

答案:BC

5、对于各种速度和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率是速度的大小

B、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C、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是标量

D、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解析:教材中没有出现平均速率的概念,而有些人根据速率的概念主观地认为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实际上平均速率定义为路程跟时间的比值,故B错。平均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一致,它不能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运动的方向是瞬时速度的方向,故D错。正确选项应为A。

答案:A

6、汽车以36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用了,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A、-8m/s B、8m/s

C、-/h D、/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地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km=72km,所以返回速度为-72km/=-/h=-8m/s。

答案:AC

我综合 我发展

7、下列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一个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B、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

C、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变速运动中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解析:物体的各个时刻瞬时速度都等于零,证明物体精致,即位移为零,因此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为零,说明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为零,但不能证明物体不运动,例如物体做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位移为零,但瞬时速度不为零。

匀速运动中,由于瞬时速度都相等,因此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变速运动中,速度时刻在变,但平均速度可能与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相等。

答案:AC

8、甲、乙两车从A地出发经历不同的时间后都到达B地,甲运动的时间较长,则

A、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大

B、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小

C、甲的瞬时速度一定比乙小

D、甲、乙通过的位移一定相等

解析:位移只决定于初、末位置,故甲、乙通过的位移一定相等,D正确。

由平均速度公式知,位移s相同,而甲运动时间较长,所以B正确。因甲和乙不一定是做直线运动,所以瞬时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大小无法确定。

答案:BD

9、如图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现要考虑物体处于图中A点时瞬间的速度。假设物体沿ABCDE、ABCD、ABC、AB四段曲线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通过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出物体在这四段曲线轨迹上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解析:分别测量出AE、AD、AC、AB的线段长度,然后换算成实际运动的位移,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答案:/s,/s,/s,15m/s

我创新 我超越

10人类为了探测距地球约30万千米的月球,发射了一种类似于四轮小车的月球登陆探测器,它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行走,且每隔10s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探测器上还装有两个相同的减速器(其中一个是备用的),这种减速器的最大加速度是5m/s2.

某次探测的自动导航系统出现故障,从而使探测器只能匀速前进而不再能自动避开障碍物,此时地球上的科学家必须对探测器进行人工遥控操作。

下表为控制中心的显示屏的数据:

受到信号时间 与前方障碍物距离(单位:m)

9:10:20 52

9:10:30 32

发射信号时间 给减速器设定的加速度(单位:m/s2)

9:10:33 2

受到信号时间 与前方障碍物距离(单位:m)

9:10:40 12

已知控制中心的信号发射与接受设备工作的速度极快,科学家每次分析数据并输入命令最少需3s。根据以上材料,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1、经过数据分析,你认为减速器是否执行了减速命令。

2、假如你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通过计算分析说明。

共同成长

见仁见智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曾讲过这样一则笑话。

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英里每小时!(1英里=1。609千米)。

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英里呢?

警察说: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象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里您将驶过60英里。

太太说: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在开过60英里的路程。

请你根据物理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位女士没有认清哪个科学概念?你是怎么认识的?

合作共赢

请你和你的同学一起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用铁锤十分准确地每隔1s敲打一下挂在树上的一段铁轨,假设你既能看到锤子的敲打动作,也能听到敲打的声音,你能否只用一把卷尺测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简述方法。

20 507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