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质量教案【优质19篇】
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初中物理质量教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能力目标: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改变的物理量。
情感目标: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体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生活中的质量单位较熟悉,对各种秤也有所见,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教学参考书要求2课时,我安排1课时讲授新课,1课时复习巩固训练,为以后学习密度及力学打好基础。
1、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2、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中考撷要: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一、质量
学生阅读教材108页,了解并掌握质量的概念、符号、单位及换算,阅读109页,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阅读后回答老师提问,同时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回答。
二、质量的测量
1、阅读109页“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2、天平使用的基本步骤:
(1)调水平:把天平放在_______上,将_______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平衡:调节横梁右端的_____________(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反之,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
(3)称量:将被测量的物体放在_______盘,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用____________向_______盘里加减适当的砝码,并适当移动标尺上_______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天平平衡时,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_______的质量加上_______对应的刻度值。
(5)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
3、学生分组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上报测量结果)
(1)分组测量各种硬币的质量;
(2)分组测量杯内盐水的质量。
三、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通过讨论111页想想议议,并实际用天平测量橡皮泥变形前后的质量;盐溶于水前后盐水的质量。得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状态改变。根据举例及投影得出质量还不随物体位置及温度而改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学生结合所讲内容谈本节收获。
质量:
1、概念:xxx
2、单位:xxx
3、实验室质量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xxx
4、性质:xxx
投影习题,学生回答。
1、请填出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_______。
(2)一头大象质量约为6_______。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
(4)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约为80_______。
3、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调节天平平衡时,如右盘下沉,则应调节右侧平衡螺母向左移
b.称量时,左盘放被侧物体,右盘放砝码
c.称量时,可用手增减砝码使天平平衡
d.称量完毕,将砝码及时放会砝码盒.
千克冰融化成水,则水的质量( )
a.大于10千克
b.小于10千克
c.等于10千克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2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3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
2.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彩色挂图等。
ii.导入激趣。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思考、回答。
iii.合作学习。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
梁恢复平衡。
c.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观察实物。
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
查看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三、思考与作业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iv.板书。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4
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1、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温度计的使用。
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1、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看教材p3.
2、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称为物态变化
1、什么是温度?符号?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3、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5、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6、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5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6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质量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五、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导入。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一:观察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粉笔、黑板擦,教室外的树木、房屋、汽车、飞机,放映幻灯片“行星、恒星”,向学生介绍物体是由铁、木头、水等各种材料组成的,人们叫这些材料为物质,也就是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方案二: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几种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指出讲桌和木椅由木材构成;铝锅和铝勺由铝构成;铁锤和铁钉由铁构成.接着向学生提问:讲桌和木椅;铝锅和铝勺;铁锤和铁钉除形状和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新课教学。
1.质量的概念教学。
为了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的不同,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质量.
2.质量的单位。
本处教学建议使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形式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克、毫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例如汽车、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做质量的单位.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使学生知道大象的质量是人的近百倍,鲸的质量可达大象的二十多倍,地球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八十多倍,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三十多万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温度的测量引出质量的测量。
实验演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幻灯片放映辅助实验教学.
一个铁钉,它的质量是100g,把它弄弯,它含有100g铁这种物质.100g的冰化成水,质量仍是100g.将一个200g的大苹果从地球拿到月球上去,质量仍然是200g.
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引入。
1964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只秦代生铁秤砣,它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了秤.我国传统称量质量的工具是杆秤,今天还常用台秤、磅秤、电子秤.在实验室,称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由此引入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学习.
5.天平的构造。
认真观察自己桌上的天平,认识它的构造.认真观察砝码盒内的砝码,观察盒内每个砝码的质量数,提示学生注意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应当用镊子夹取.
学生观察一段时间,教师可用投影仪把天平的实物图打在幕布上,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说出天平各部分构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所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
6.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教师可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组让学生边看教师演示,边自己动手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搞清楚使用的步骤和方法.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7
祝福青春
1.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理解并会计算功率。
一、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新课学习
(一)功
1.力学中的功
a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b.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2.功的计算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
w
=fs
(2)功的单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3.功的原理
播放视频:用动滑轮省功吗?
播放视频:功的原理
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人们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二)功率
播放动画:功率
从比较人和挖土机做工快慢引出功率概念。或者创设情境,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在动画中选择相应内容的按钮进行学习。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和功率,也学会了计算功和功率。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功
力学中的功
功的计算:
w
=fs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8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站小编整理了初二上册物理《质量》说课稿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例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_________盘,测得盛有水的烧杯的质量如图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0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有一次,我在厨房帮助妈妈煮菜,没想到忙没帮成,还帮了倒忙――把胡椒粉和盐混在了一起。哎,这下可完了,盐和胡椒粉颗粒都这么小,现在只有三个办法了:一是耐心地把它们一点一点地分出来;二是把盐和胡椒粉倒入有孔的小盒子让胡椒粉漏出来;三是借助科学的手段来把它们分离。
说干就干,我先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我拿来了两只干碟子.带上一次性手套,一点一点地分。可是才不到两分钟我已手脚发麻,看看碟子,才几个盐巴。我顿时像一只泻了气的皮球,对这一招失去了信心。
第一招不见效,我只好采取第二招。
我把胡椒粉和盐巴一起倒入小盒子,使劲的摇晃,我原先是这样想的:盒子中有小孔,胡椒粉比盐巴的颗粒小,胡椒粉通过小孔漏下来,而盐比胡椒粉大,所以不会掉下来。可是我错了,这种方法也不能使他们很好地分离,不是孔太小了胡椒粉和盐都没有漏下来,就是孔太大胡椒粉和盐都漏下来了。
我们何不用摩擦起电的方法来分离盐和胡椒粉呢?于是我找来了要用的小塑料汤勺,小盘子。
这一次,我拿着小塑料汤勺在衣服搓了又搓,使它能够产生静电,因而达到把胡椒粉吸起来的效果,等到摩擦了一定的时间后,我将汤勺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果然不出我所料,胡椒粉像着了魔似地沾在了汤勺的底部,最后感觉胡椒粉被牢牢地吸在了汤勺上。这真是一个奇迹!我迅速将胡椒粉放在了事先准备好的小盘子里,一边大叫“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原来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因为胡椒粉比盐巴轻,所以就吸起来了!我终于发现怎样将混合在一起的胡椒粉和盐巴怎样分离了!
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1
我省初中物理学科进入课程改革至今已历时六年,为了深入掌握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以便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和对即将到来的高中物理新课改提供经验,特对成绩分析如下,以期探讨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教学观念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调查表明34%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物理挂图,或通过讲物理故事等方式来营造教学情境。而54%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只是偶尔为之。3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能经常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并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61%的学生则认为教师仅仅是有时能做此项工作。26%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关注差生,经常进行个别辅导。71%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也有76%的学生认为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优良,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91%的学生认为物理难就在于老师挖掘太深,在新授课中直接按照中考的目标教学,而实际的中考题比老师平常不止的习题要容易得多。由些可见,虽然很多教师对初中物理新课改理念呈认同态度,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予以体现,但由于受到中考的制约,他们仍然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有所忽视。
教学行为正确与否是能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调查表明,有46%的教师完全按教材组织教学,有52%的教师能对教材作适当调整后组织教学,这表明仍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有91%的学生认为当课堂上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会给予鼓励和耐心的解答,而其余学生则认为教师会批评学生。71%的学生认为物理课生动有趣,其余学生则认为物理课较为平淡。7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而其他学生认为只是有时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在习题课教学中,60%以上的老师还在按照复习旧知识—例题讲解—学生大量的练习的模式教学,只有25%的老师并不满足于巩固和检测的目的,而是根据所讲的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和三维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选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九月份以来,我校实行双休日,学生的假期增多,家庭作业成为重点。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待作业认真的有50%,其中能够及时完成平时作业,又能主动学习的有31%。69%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完成三分之二的作业,还有部分不会的。学校还应该加强作业检查工作,并采取措施。
班级
人数
平均
优秀
良好
合格
名 次
1
39
8
23
35
5
2
42
9
28
39
1
3
41
7
26
37
2
(一)体现公平,促进和-谐
在材料的选择和试题的编制时注重政治性、公平性、学科性和规范性,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信息渠道的宽度,注重设问的有效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努力渗透“两纲教育”。
(二)执行课标,凸现规范
(三)突出重点,注意覆盖
命题时努力体现物理学科特点,突出重点,注意覆盖面。着眼于学科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核,进一步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落实二期课改的要求。
注重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同时由于与历年来上海市物理中考试卷的对应与呼应,试题必须有一定的坡度。试卷总体难度力求与考试的`性质、学生的实际相符,以对复习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功能。
(五)细化规则,合理评分
在计算题、填空题、实验题评分规则的细化上,进一步明确了要求,如在评分标准上计算题按步骤标明分数,明确“分步给分”的原则。这样既便于阅卷教师的操作,又尽可能对学生答题的不同层次给予合理的分值。
1、要多渠道的培养和提高教师
要通过 “以校本培训为主,以集中培训为辅;以实践操作为主,以理论指导为辅;以业余学习为主,以脱产培训为辅”的培训形式,:采用个人研修、校本培训、专业引领相结合的培训方法,采取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现场提问、答疑、点评等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
2、教师要养成学习和反思的习惯
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广大初中物理教师要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理念与反思教学行为。
反思教学理念包括反思教学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等。
反思教学行为的作法包括写教学后记、写再教教案、写教学案例、观摩公开课并与自己对照,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等。
3、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4、要努力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积极的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完整的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加强指导,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自主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要给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脚手架,增加自主学习的实效。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师生合作与学生合作,使学生体会到个人之间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2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的国际单位,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的概念。
德育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的概念,的单位和用天平测。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的概念。接着介绍了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教法建议。
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知识点阐述。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的概念,的单位和用天平测。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的单位和用天平测。
(一)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的概念。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可进一步使学生对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
(四)用天平测物体的。
测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3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利用图例说明了汽油机的结构,并用四个参考图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柴油机教学比较简单,知识说明了其工作过程,并分析了和汽油机的区别,指出了柴油机的应用、教材最后还提出了问题,思考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节利用挂图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有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比较、联系实际这些环节。
“汽油机”利用挂图和实验仪器演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使学生在理解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汽油机的发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技术应用领域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柴油机”要注意比较教学,学生自主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甄别、判断、比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内燃机的资料,学生阅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内燃机
【课题】内燃机
【重难点】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系。
一、汽油机
方法
1、教师简介汽油机,指出汽油在汽油机汽缸中燃烧,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运用挂图表现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分析每个过程和四个冲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a、汽油机的结构主要有哪些;每部分的用途是什么。
b、运动四个冲程,说明汽油机的曲轴能带动活塞连续转动。
c、四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理解了四个冲程后,教师可以讲解汽油机的.应用,可以提供关于汽油机的资料,学生阅读,提高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方法2、对于基础和设备条件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辅助学习,例如可以用电话展示,学生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汽油机的结构、作用、各个冲程的工作情况等、对于汽油机的应用,仍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柴油机
方法1、利用媒体资料辅助学生学习,可以有:柴油机的剖面图、柴油机四个冲程的挂图、柴油机的应用举例、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冲程,找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柴油机的应用可以 提供资料,学生阅读,自己从信息中学习。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参考课题可以是:发动机的原理和作用,学生组织成小组,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主要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简单原理和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第三节内燃机
一、汽油机
1、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2、汽油机的应用
二、柴油机
1、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
2、柴油机的应用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4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5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6
1.知道利用内能的两种重要方式: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1.复习
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答略)
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来加热
学生:是通过加热,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使米变熟。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内能。
学生:热水袋暖胃利用了内能。
(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加热的例子,如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师: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板书:
一、直接加热物体
教师: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可以有多种方法。目前人们最普遍运用的还是用火直接加热。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烟囱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费大。早在100多年前,门捷列夫就曾说过:“烧煤等于烧卢布”。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本身都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其产品遍及医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将它们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机会。再加上直接燃烧效率较低,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
其次是对环境的污染。燃烧后的废渣、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就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为了趋弊兴利,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问题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为分片供热(暖气)。用效率高的锅炉替代简易炉灶。有些地区还采用了大型工业锅炉的余热实行集中供热的方式。在家庭用火上,推广了以(煤)气代煤,从而提高了内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2)利用内能来做功
学生:是发电机发出来的。
教师:不错,是发电机发出来的。那么发电机利用的又是什么能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书中图3―5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学生:燃烧酒精放出的内能,传递给水蒸气,水蒸气内能增加,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动塞子做功,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机械能)
(以上回答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板书:
二、对物体做功
教师:发电厂发电就利用了上述实验原理。发电厂,首先要用煤加热锅炉中的水,水蒸气获得内能后,带动发电机工作,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先转化为发电机的机械能。接着发电机又在运转过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后一转化将在电学中学习)
利用上面实验的原理,人们还制造出了汽油机、柴油机、喷气发动机等。这些机器的共同之处都是利用内能来工作的。我们称之为热机板书:
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发明,是在17世纪末期。近300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研制和改进,它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动力机器。热机做为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的催化剂,必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热机的种类很多,我们将在后面几节介绍它们中的几种。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知道内能利用的两种方式。知道什么是热机
(2)阅读:热机的发展。
(李瑞海陈海鸿)(人教版教材)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7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可以与常规教学相得益彰,共同为学生的教学服务。微课这一形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有着不能替代的高效性、便捷性的特点。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微课可以完成很多的教学目标。在师生关系促进,班级教学氛围打造方面,微课也有互动性强,交流沟通顺畅等优点。
关键词:微课;物理教学;教学流程。
一、注重教学设计,将微课的教学流程融入整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需要提前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的布局,使得时间和内容可以优化,做到高效化。将微课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整体上明确微课会在哪个环节或知识点的学习中应用,做到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从学习流程上来看,微课的环节并不是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练习,老师就没事干了。在微课录制好投入应用后,教师还要将微课教学融入自己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结合微课进行自主的学习,对知识点进行初次认识,在对知识点进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入下一个阶段,那就是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的阶段。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可以将自主学习阶段中的难点或者不理解的知识与老师在课堂上一起讨论研究。老师也应该通过一些测试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教师特别要注重教学反思,因为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微课教学还是新生事物,并不会感觉到非常熟悉,所以教学反思中要不断对已有的教学加以调整,使之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借助微课进行新知识导入,效果显著。
一个好的开头会让学生接下来更加专注,兴趣高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新课导入常常采用“语言式导入”和“演示实验”导入。语言式导入,如介绍相关科学家或物理学史,讲述相关的小故事,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等。演示实验导入,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借助物理实验适时导入新课。这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导入方式,常用而且效果较好,可是如果用的太多了,学生们会感觉单调,甚至会有学生感到太浪费时间却做了一些好像没有多大用处的安排。为了解决这些弊端,教师可以考虑用微课的方式来进行新课的导入。
例如,教师可以用微课来代替语言式导入,也就是将本来教师口头叙述的故事通过微课呈现出来。这比较容易实现,而且很受学生的欢迎,声音、画面再加上音乐,讲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物理学故事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当然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视频的制作和剪辑工作,看起来非常耗时耗力,但微课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因此,教师们要在这个环节多下一些功夫,争取多出精品。好的微课还可以跟其他老师分享,这是一件惠及更多学生的行为。所以,很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都表明,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使用,可以更直观、准确、生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的。“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在一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要转换思维,用更加灵活的思维去看待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成为教师教学中耗费心力和时间较多的环节,方法运用不当还可能效果甚微。教学具有过程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使得教学过程不断优化。如果将微课巧妙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拓宽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渠道。微课的录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教师要充分估计学情,做好预设,并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新授课是教师指导下的课程,因此必然存在着问题的预设。
这要求在制作微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充分调研,通过作业、同步训练、随机访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过,如今新的教学理念也提醒各位教师,课堂教学并不完全是教师提前预演的实现,伴随着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具有了生成性的特点。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的思想碰撞中实现的。教师面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要认识到其在培养创造力和持久的物理兴趣方面的长远意义,不可以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放弃或者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所以,教师要加强课堂的应变能力,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或出现的状况,尽可能在课堂之上加以解决,如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耗时较多,那就需要放在课下,总之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可以有更多自主的感觉,学习的效果提升。总之,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发挥自身很多的功能,然而这些功能更多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教学经验来进行实现。微课将会与传统教学一起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8
(一)。
一、通过改良教学活动变革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传统的物理授课方式属于“输入式”教学,主要是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基础知识作为整个教学的目标任务,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们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由教师麻木地向其灌输知识。这样一来的后果是教师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知识以获得更高的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了。在这种“输入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主要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的“输入期”,即学生们对物理的学习大多停留在初步认识和需要死记硬背的压力阶段,学生们只是将学到的知识应付到考试中去,得到另家长和老师满意的成绩即可,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很少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在加工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相应的,我们将加工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时期称谓“输出”知识时期。我们知道,当代教育是一个重视以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教育过程,在学习物理这门课程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等目的结合到一起达到共赢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努力变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活动,将传统的以教师教授给学生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逐渐过渡到以方法、技能、素质、能力作为目标以达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自身素质、能力三者相互发挥作用,达到最大的课程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实际行动,改良教学活动。首先,我们对改良教学活动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改良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目标去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以最合理的教学投入追求高效益教学成果,让学生让们在学习物理课程后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全面发展。当然,学校和教师方面要想改良和优化整个物理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积极的措施,例如: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的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此,我们要大力实施“输出式”的物理教学活动,即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知识的引导者和启蒙者,教师只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整个接手可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输出式”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首先将相关的学习资料展示给学生,再根据指定的教学计划作为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对所呈现的资料进行讲解、比较、分析、整理,而后请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以及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有关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意义,最后要求学生们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学用到与他们自己紧密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去并解决与之相关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显而易见,在这种“输出式”的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是发挥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主体性。通过对传统的物理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产生的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的教学方式的缺点,但是由于它们大都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制定的,因而它们都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所以学校和教师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讲授物理课的综合效益,依据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充实已有的授课目标,根据不同同学的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物理课程目标,再将各种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整体力量。
二、改善教学工具,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形式单一、乏味、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因而学习效率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改善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物理教学,为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既显著提高了教师的物理教学水平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综合效益。而我们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了解什么是教学模式,它是指在根据某些特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所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对课程的实际效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传统的物理授课方式是重教轻学,而如今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提倡在物理教学中使用人文思想教育的方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模式必须根据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同时要符合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要求。对教师来说,现代的教学模式提倡“乐教”,而对学生来讲,则提倡“乐学”。但如今对于教师“乐教”还不够重视。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双向活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有“乐教”的教师才可能有“乐学”的学生,反过来“,乐学”的学生促进“乐教”教师的积极性。这里必须强调,中学物理教学应该加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即加强人文思想的教育。因为如今时代的发展发展提倡和谐社会,而和谐教学时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也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所以在新时代的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必须提倡人本化的教学。从教师自愿并快乐教学、而学生自觉并快乐学习的人本思想出发,从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融、互帮、互助出发,实现和谐教学。
(二)。
高中物理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同时它还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重视的学科,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基础不够牢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接纳能力不同,导致物理课堂上出现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这种差异会对教师的授课造成一定的阻碍,特别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这种差异变成最常见的现象,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从而真正意义上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重点在于“分层”,科学合理地把学生划分层次是分层教学成功的首要因素,但是教师不能盲目地分组。因此,教师在帮学生分组之前,可以进行一次水平测试。根据测试过程中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及学习潜能等因素来划分小组,而不能简单地根据成绩和卷面分数来划分,这样不仅不科学,而且容易伤害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
二、将探究式教学运用到物理课堂中。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它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教师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探究式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物理老师要擅长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中,教师充当着重要角色。适应新课程形式的发展,认清当前高中物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加强改进是高中物理教师工作的当务之急。此外,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一方面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进则退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教学方式如果固定不变,会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轨,使学生成为传统教学方式下的牺牲品。
(三)。
学生自身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心态问题。正确、开朗、乐观的态度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础。学生心理素质差,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盲目地学习,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第二个方面是心理问题。部分学生从小学起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失去了竞争意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形成了懒惰的思想。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增多了,由于学习习惯差,各科成绩都差,于是进入初二后,学习物理压力更大,产生其他科目不行,物理也不行,还是放弃的思想。第三个是学生素质问题。农村初中生源窄,而且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使小学教学压力减少,学生很少有竞争意识,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差,基本素质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在我所在的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极端化。一方面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形式简单粗暴。平时没时间与孩子交流,孩子想要什么买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孩子一旦做错了事,先是一顿打,然后一通骂,使孩子产生畏惧,甚至恐惧,这样孩子再也不敢大胆干任何事情,不敢勇于主动去尝试做事情。另一方面,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低。农村初中的学生家长由于经济原因将孩子留在了农村,而且大多数由于孩子在学业上比同龄的孩子差而不得不继续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送子女读书,对子女学习的关注比城区的家长少,等初中毕业,学一门技术,长大了或成年了外出打工。受家长的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可以想见,厌学的普遍性必然高于城区中学。
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主要有两个方面。(1)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严重缺乏或更新滞后。(2)教师教育方法的问题。农村初中的物理教师由于环境的影响,教师教学缺乏教学艺术性,主动探索和改革教法的愿望不强烈。教学模式古板传统,学生不愿学和缺乏积极性与此有很大关系,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突出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之中,也要应用到生产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教师在物理教学之中要着重强调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要着重强调物理与生产生活学习的紧密联系,多做实验,多举例,并且要让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中。
2.调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家长不重视学生学习、学生基础差、习惯差、厌学等情况以及教师教育教法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提醒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家长和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多想办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家校关系,通过增加学生成功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
一、了解学生的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生正是一生中的关键时期,活泼、聪明是这个年龄段少年的标签,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尽可能按照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想法去传授知识,走近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的习惯,做到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片不同的“叶子”,教师不能依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去教学,教师机械地教授,学生消极地学习,课堂氛围不高,死气沉沉,一方面教师难以激发教学灵感,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也得不到调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乎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地学习,试想,每个学生如果都能怀着兴趣、带着好奇心与疑问去学习,课堂质量怎么能不高呢?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调动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有疑问的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让那些没有疑问的学生可以帮助有疑问的学生解决疑问,帮助的过程既是解决疑问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没有疑问的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为了调动课堂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其他相关历史人、物的奇闻逸闻穿插到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能够“出的去”(离开课本,涉及课外),也要能够“回的来”(不能够完全脱离课本,要与课本知识相关)。
二、督促学生能够进行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物理课程虽然是一门理科学科,也要让学生进行预习工作,预习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师将要教授的知识结构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提前发现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学的能力与习惯。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学习的真谛,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关键。教师应该鼓励督促学生去进行预习的工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己学习达到预习的目的。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途径,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深刻理解预习的重要性,传达给学生积极预习的良好理念,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去实践,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合实验,重视与实际结合。
一个直观的实验演示往往能够比一个抽象晦涩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实验就是通过一定的仪器,对某一原理的演绎再现,实验的特点是更加直观,学生可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体验物理原理,可以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一次实验比背诵十遍概念的印象更深刻。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联系日常生活,从现实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与物理紧密联系,物理学不只是伟大的科学家独自研究的学科,而且是我们现实的每一个人所要了解的科学,教师如果能够注重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物理知识,比如,冰面的摩擦力为什么比较小、水杯中的筷子为什么“被折断”、多数桥梁为什么是拱形的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从现实中发现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提取知识,又能从知识中明白生活。
四、增强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氛围。
教师应该尽可能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在学生进行了预习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确保学生与教师的思维能够相协调,学生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步伐,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能够想到哪里,同时适当加强课堂师生之间相互沟通,鼓励学生能够积极提出疑问。可以采取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每一组都能够提出自己迷惑的地方,其他组学生给予解释,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教师可以课本为基础,提出一些高于课本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去分析这些问题,在学生有一定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当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讲解相符合时,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豪感,更加可以使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还保持了学生的心情愉悦,调动了课堂的氛围。对于一些学生具有不同观点的问题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去探究这一问题,这一特点体现了物理这一课程的实验性,通过当堂实验,学生自主动手实验,自己分析数据,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开明的参与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课堂积极的氛围,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
五、以本为主,以题为辅。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有一种是进行题海战术,不管知识掌握得怎样,借希望于通过大量做题,以提高应试能力,这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法。对于题海战术,我们不否认,它确实能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做题能力,但是对于理科学科物理来说,理解知识往往比通过做题来提高能力更重要。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强调课本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确一点,他学到了知识,他能够自己做题了,这就足够了,不能盲目强调题目,而忽视了课本这一根本,教师在讲解题目的同时,要与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相结合,以课本为主,适量的习题为补充,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
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初中的教师,我们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水平,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正如古人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这是教育的根本,21世纪的发展越来越快,各个知识产业推陈出新,我们所面临的知识面也在不断扩展,要想获得这些知识还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步伐,才能让我们运用新的多媒体工具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七、小结。
总之,如果想要切实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旧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改变授课方式,以新的理念贯穿到新的教育模式中,开拓思维,积极实践。寻找提高初中物理课堂质量的方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过程的进行,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也有些自己新的看法和反思。我们要及时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物理实验教学以及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师投入心血对自身进行思考和充实,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将物理用于生活,走向社会。
在教学实践中,让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更多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内容。因此,在初中阶段,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体现学生动手动脑进行物理现象观察方面。这样一来,学生出于好奇心和求知心,开始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主动探索,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更多的是体现了新课改下科学、物理、社会的主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次课堂教学之后都布置很多物理习题让学生去熟悉课堂知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开始降低。因此,改变作业的形式能让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增强。
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各学科知识渗透,让学习知识融会贯通。
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学习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关联的,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更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数学题目的理解上要运用语文中所强调的语句分析;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科的学习中也要求对相关学科的历史进行了解,这样在各科学习的思考过程中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让思路畅通无阻。例如,很多物理公式和物理单位是根据创造人的名字命名的,如,欧姆等。因此,将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总之,新课改对于初中物理的要求还很多,这些要求也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去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以致用;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渗透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二者共同努力,推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六)。
一、激励性教育的现状。
激励性教育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出入,属于一种拓展思维。在当前初中生的物理教育教学中,激励性教育的开展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根据调查,目前初中生的物理教育教学中激励性教育仅仅处于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的表面层次。这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这种停留于表面的口头式宣教和鼓励,根本谈不上任何激励意义和作用,更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获得认同感。因此,从激励性教育的实际效果来说,并不令人满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激励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激励教育表面化。
根据我们对初中物理课堂激励性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对于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的激励手法,学生们普遍反映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以口头提醒和宣教为主。对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有所迷惑和无所适从的心理,老师们没有采取效果更为积极的激励方式,仅限于口头说说而已,缺乏深度,不能赢得学生深层的认可,因而不具有有效性。
2.激励方式单一。
激励性教育说起来浅显易懂,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是要具有充分的心理学知识、心理教育学知识做基础才行的。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学经验和教育经验也有着很深的要求。而对于大多数物理老师来说,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了解也仅限于常规的知识层面,而对于心理学可能根本就没有涉及,因此在执行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或者将心理学的激励艺术融入到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加上有些学校的老师执教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把握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也就无从进行激励教育。除此之外,缺乏激励性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系统规划的教案教材也是物理老师无法执行复杂的激励性教育的主要原因。
3.激励性教育与课堂内容结合不够。
激励性教育只有贯穿到课堂内容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而在实际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真正可以将物理课程中的内容与激励性教育联系到一体的很少。一方面来说,物理教育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不属于心理或思想教育的范畴,因此要把激励方式、激励策略与物理课堂的话题联系起来感觉比较生硬。第二是在物理课堂上,老师更注重对物理定律、原理、实验和课题的讲解,经常会忽视其中的心理激励方面;无法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了解其心理和情绪上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出有效的处理办法。
三、如何更好的进行心理激励性教育。
1.物理老师本身的心理学理论要加强。
对初中生进行激励性教学,首先要老师们能够掌握如何分析学生的心理,如何把握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激励方式等因素才能加以开展。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对初中物理老师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培养,重点内容为如何正确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哪一些激励性方法可以进行尝试以及如何结合物理课程的相关内容来进行激励性教学。除了要传授相关的激励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方法之外,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大部分物理老师来说,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并不擅长,多进行一些实用性的方法讨论与指导,对他们尽快开展激励性教学有推动作用。
2.要尝试变通具体的激励措施和方法。
在物理课堂上进行激励性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重点进行。第一是激励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实践操作,比如涉及到体积计算、加速度实验、重力实验等一些简单的试验项目,难度不大,学生参与的热情更高一些。老师们可以特别注重鼓励大家尝试去操作,甚至可以在课堂上设立对比实验项目或同学之间分组对抗实验比赛的形式,让两个小组之间展开互相监督比赛,从而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是在课堂提问和解答环节,有时候可以考虑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这样的互动教学,也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初中生的认知中,对老师的认同和称赞还是有很强的期待的,老师们也可以通过适度的认可和称赞来表示激励,促进学生进行更多尝试。
3.物理老师之间开展的激励性教育研讨。
物理课堂上的激励性教育活动,可以说进行尝试的难度比较大,一方面是老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二是也缺乏足够的方法指导。因此,有必要让从事物理教学和激励性教学尝试的老师们定期的坐下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成果,大家一起针对学生群体的情况想办法,制订激励性教育的计划和方案,进一步观察教学成果。为了保证效率,也可以让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或心理健康导师参与进来进行讨论,以把握激励性教育的方向和策略。
四、总结。
初中物理激励性教育的研究,需要物理老师们投入不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而且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验证才能逐步建立完善。因此这是一个长时间开展的工作,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内的效果。只要能把握基本的教学目标、思路和对学生心理的掌握不存在差错,相信激励性教育的效果最终会让人满意的。
(七)。
现阶段,我国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课程资源主要是国家统一规定,直接发放。并且课程资源对教学考核没有直接影响,加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教材教学理念的误导,教师不能全面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开发积极性不高。第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开发手段单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信息,教学模式。我国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课程资源开发中受制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学校文化,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在课程资源能力不足。第三、在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低下。课程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教材、学校、实验室等校内资源,忽视了更为丰富的隐形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开发手段的多样性。
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要求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要采用多种手段。第一,对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材、物理课堂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往往出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的错误现象。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应当灵活掌握教材关键部分,有效的将教材中典型的例题、案例、实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对校内资源进行开发。校内课程资源丰富集中,合理开发校内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氛围活跃。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优势,其次,要关注于潜在校园文化,学习气氛,学校历史等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第三,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随着科学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网络资源。将物理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另外,教师可以结合自我的生活经历,生活现象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学会与其他物理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程资源运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和开发态度。因此,合理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问题。意识是物质的放映,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在资源利用中,要注重培养教师对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办公室一般都是按照学科,年级进行分配。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当注重这一有利的地理优势。其次,学校可以组建课程资源总库,将优秀的,有效的课程资源收集起来,形成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参考引荐,提高了课程资源的使用率。另外,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中,可以形成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重点,生活经历等等的不同,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就会形成侧重点。比如说,初中物理主要是研究声、光、热、电、力五大部分,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每位教师都会有擅长的开发部分。开展专业老师进行教学,有利于增强课程资源的使用率,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加强对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素养的培训。
现阶段,在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情景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对课程开发认识不够,开发能力欠缺。因此,改变我国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就必须对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的素质培训。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推广和深入,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到自我是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可以开展“课程资源重要性、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等等讲座,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其次,开发能力欠缺是我国课程资源开发的普遍现状。在素质培训中,应当加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探讨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方法。这需要学校不仅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发培训的投入,不断更新先进的课程资源设备,修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基地。同时,定期有请在课程开发方面能力突出,具有现代化开发理念的知名人士对教师开展课程培训。还应当积极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者进行交流讨论,引进先进的开发理念,吸取在开发中经验教训。
总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课程开发中,应当注意不断完善课程资源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
一、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物理学科自身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物理实验的运用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乏味,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学习的入门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材中有关于速度计算和换算方式的学习。教师在这一章节的讲述中如果只靠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很难让学生真生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这就需要物理实验的帮助。因此,在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课程内容分为引出研究对象、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论证三个部分来组织教学,以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节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先找来小车、带有刻度的木板、挡板和秒表等实验器材,然后再通过相关的实验来测出小车从木板顶端到木板中点以及到木板底端所用的时间和路程,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公式计算出小车运行前半段和运行后半段的各自速度以及两段的平均速度。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观察中加深对速度概念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他们更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单纯理论知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让学生在更形象和直观的教学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物理实验的运用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初中物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对光、力、电、热的学习,这些抽象性知识内容的掌握如果只依靠学生单纯的记忆和想象是难以完成的。教师在这些知识讲授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相关的物理实验,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物理实验来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大气压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先进行相关实验的演示,通过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听取教师的讲解,提高听课效果。
三、物理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物理实验作为一种探究真理的过程,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和使用的实验方法有很多,如实验验证法、实验归纳法、实验推理法和转换法等,这些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促使他们在不断地实验操作中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如在实验验证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进行相关事实资料的搜集,然后再通过一步步的推理来进行设想,最后再经过多次的实验论证来检验所设想的结果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相关的原理或规律。在物理原理的实验论证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自主的思维、推理和验证过程中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在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和演示,让他们在认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中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总结能力。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做好演示和引导工作,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亲手操作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由被动转化成了主动,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于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物理实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物理课程学习的的重要路径和手段,其本身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实验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理论知识,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 篇19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器材准备。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五、时间安排。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汇编2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