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氓》教案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语文《氓》教案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氓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

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关雎》《蒹葭》以及今天要学习的氓看大家觉得《诗经》中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多用重章叠句,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同学们有谁给我们说说什么是《诗经》六艺?所谓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板书: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之体,也就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则是诗之用,就是诗歌的写作手法。风指十五国风,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共160篇,诗歌中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是《诗经》的核心内容,也是《诗经》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宫廷正乐。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是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遥的作品。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曲。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兴: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比兴是经常连用的。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字音。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课文,看看这首诗大概讲了什

么故事。好,同学们读完了课文有谁能给我们讲讲大概的故事情节?本文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最终因为年老色衰被丈夫遗弃的爱情悲剧。

在具体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时候思考这几个问题。

全诗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诗歌使用了那些手法,具体找出这些诗句。

诗歌塑造了两个人物,他们的具体性格特征是什么?

同学们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女主人公与氓分手后还有可能获得幸福吗?

三、翻译诗歌

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在这里我们只对重点难懂的字词作解

释,由同学们根据注释自己来理解翻译诗句。

氓是指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蚩蚩:忠厚的样子。“之”是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没有具体意义。“匪”通非,不是的意思。愆:拖延。“秋以为期”是倒装句式“以秋为期”。载:是动词词头,没有意义。体:是卦象。咎:灾祸。说通脱,摆脱。“三岁”并不是指具体的三年,而是指多年。爽,过错。“靡”是没有的意思。夙兴,早起。夜寐,晚睡。“言”在这里是助词,没有意义。咥,是笑。泮通畔,边,岸。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是到我这来是商量

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看不见复关,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四、分析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故事情节发展把诗歌分段。

诗歌的前两章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婚姻所以我们把前两章分为第一部分,恋爱(1~2)。

三四五章描写女主人公的婚变过程所以我们把它分成第二部分——婚变(3~5)。

诗歌的第六章写女主人公清醒坚决的分手,把它概括为诗歌的最后一

部分——决绝(6)。

女子的感情变化则是由恋爱时的热情幸福—到婚变时的怨恨沉痛—最

后到决绝时的清醒刚烈。

2、请同学们用具体的诗句来列举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是叙事诗通篇用赋的手法来叙述故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两句使用比兴手法,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谊深厚,用斑鸠贪食比喻自己深陷情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也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的淡漠。同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前后对比把桑树落叶前的新鲜润泽和落叶后的枯黄进行对比。暗喻了婚前的情谊深厚和婚后的感情淡漠。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句用比的手法,比喻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

来越远,不知回头。

3、大家说说诗歌中塑造的两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

男主人公没有好的媒人就来求亲从这里看他得性格急躁。求婚不成就

生气说明他性格怎么样?任性。婚后氓不仅不守誓言,三心二意,还因为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就“二三其德”甚至对女主人公拳脚相加,充分体现了他的易变,专横暴躁。婚前真挚的誓言和婚后的变心也体现了他的不负责任。

女子在温柔的劝告氓,不是拖延婚期而是没有好的媒人不成后就坚定

地约好了婚期,虽然在《诗经》时代男女婚姻还没有受到那么深的礼教束缚,但是娶妻还是必须经过父母同意,和媒人提亲的。女子自己决定了婚期更显她的有主见和一往情深。“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则描绘出了恋爱中女子的微妙心理和行为体现了她的痴情。婚后女子没有抱怨贫苦的生活,夙兴夜寐,任劳任怨,表现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专一。婚变后女子清醒坚决的分手也体现了她的坚强,自爱。女子从恋爱到决绝的过程也表现出了妇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同学们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主要责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

什么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也有同学说责任在于女子。她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的与他

成婚。婚后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调乏味,没有个性,没有情趣的木头人怎么能让人继续喜欢呢。

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男子可以变心,女子不能改嫁,男女

社会婚姻中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婚姻不稳定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诗中说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但是这种说法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去说的难免带有主观抱怨的成分,也没有真正揭示出婚姻失败的原

因。女子婚后任劳任怨,勤劳持家确实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但是却失去了原来的个性光彩,变成一个乏味,没有情趣的木头人导致氓的变心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

五、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诗歌三个部分不同的感情基调。课下背诵这首诗。最后,同学们下去思考,收集资料,下节课我们对分手后女子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课堂小辩论。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板书

《诗经》两首——氓

一。《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情感: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手法:赋,比,兴,对比

人物:氓:急躁,任性,易变,专横暴躁,不负责任

女子:温柔体贴,有主见,痴情,勤劳,任劳任怨,刚烈,自爱

《氓》教案【第二篇】

学习内容:

“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氓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氓》教案 (高一必修【第四篇】

诗经》两首,《氓》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梁小嫦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1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

《关雎》、《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

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爱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氓》来感受另一类的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 字词正音

学生齐读全文,老师正音。

氓、蚩蚩、淇、愆、将、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于嗟鸠兮、说、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夙兴夜寐、A、隰则有泮

老师补充多音词:将、裳、渐、载 遂

三、朗读品味,感知诗作,引导思考

1、学生讲述初步感知: 刚才大家读了全诗,现在大家来说说诗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基本情节?

明确:这首诗通过“我”的人称来叙述,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2、全诗写了女主人公婚恋的哪几阶段的内容?

明确: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

3、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知全诗,请大家注意情节发展各阶段的感情基调。[逐章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分章提示,请个别学生翻译]

第一章,提示氓、之、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的意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第二章,提示垣、复关、涕、载、筮、咎、贿等字词的意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问题1:女主人公没有见到男主人公时和见到男主人公时各是什么反应?这前后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前后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痴情,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

问题2:这一、二章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恋爱阶段。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意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第四章,提示而、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爽、罔极等字词意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3:这两章为什么都提到桑葚,第三章提到斑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广大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问题4:如何理解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句话?请大家讨论,先请一位男生来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明确: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遂、至于、A、悼等字词意义。

问题5:这三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处于婚变阶段。通过女子的自述,可总结为:女子性格,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凶恶粗暴。

因为想到婚后生活的艰辛和丈夫的变心和粗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第六章,提示隰、泮、总角、晏晏等字词音义,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的翻译。

问题6:如何理解“淇则有岸,隰则有伴”及“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前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淇水有岸,隰则有泮来喻自己对男子的变化无常、用情不专、粗暴凶恶的忍耐是有限度。后者是女子觉醒后的决绝表现。女子的性格:觉醒、坚强、刚烈。

四、再次感知全诗,集体朗读全诗四,引导学生总结

1、全诗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梁小嫦

20 2075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