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着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但是从目前在学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是误区。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急切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正确的理论探讨。
一些中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特点和规律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这是当前推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的主要障碍。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就学生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个别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诚然,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确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诊疗,前者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后者只是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纠正。其次,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生理、心理发育以及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挑战,一些“好”学生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或某一方面“好”掩盖了其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一面,以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甚至因为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变得非常脆弱。所以,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每一颗心灵都需要教育的阳光和雨露。
2.就教师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属于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和政教人员、团队工作者的任务。其实,正是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才会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去寻找科学的途径,并尊重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建立理解、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诚然,设置心理课程可以使时间、阵地有保证,开展咨询可以使个别学生可能得到一些帮助,进行心理测试或许能调查到一些数据。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同时注重知识传授和日常生活的渗透。其次,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受师资的数量、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行同虚设、或事倍功半;而且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注重预防。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为加强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校首先必须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要具体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和年级组等各部门要积极配合;领导组之下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指导班主任和老师开展各项具体工作。领导组每学期要定期听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汇报,掌握工作动态,研究制定对策。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以此为主阵地,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时校长室以校长信箱、电子邮箱为平台,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处以“青春热线”信箱、回音壁、校园广播“心灵驿站”为载体,负责学生的思想疏导、心理辅导、健康指导和活动渗透;教导处以课堂为主渠道,负责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和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受学校人事编制、岗位聘用等客观因素影响,加上中考这一不可回避的事实带来的升学压力,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不专业,课时没有保证,许多学校也一直是由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开展此项工作。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方面要与人事、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公开招聘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担任专职心理教师。二要加强对班主任和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让班主任和老师通过学习交流,掌握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
4.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①学科渗透
在初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心理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提高素质,发挥潜能。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这样,形成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品格修养、生活体验和自我调适的学科渗透全覆盖模式。
②沟通交流
校长信箱、邮箱的设立,教代会的召开,校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多种形式,既广开言路,又排忧解难,有利于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青春热线”信箱、回音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不适、矛盾和困惑;校园广播“心灵驿站”、校园网及黑板报等加强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与宣传;家长课堂重在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③活动体验
通过组织“初三师生励志远足
”活动,“学校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艺术节”“朗诵会”“演讲赛”等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健康发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④个案咨询
心理健康指导小组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值班,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学生来访,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交谈、倾听为主,让学生在咨询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摘要:中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群体,其心理发展变化很快,具有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心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引导,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带来快节奏生活,信息时代迎来高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家庭对孩子的重压,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杆。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催生各种犯罪、自杀等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处于内外两个环境中。外环境是指丰富的外界刺激,内环境是指师生意志的投入条件。只有内外环境同时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青春发育期萌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各自或周围同学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并向教师讲述自己的困惑,最后再由教师综合讲解。这样一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克服青春期的心理障碍。
2.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学证明,教师只有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才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要学会宽容,把微笑展现给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影响了课堂纪律而冷眼以待。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感染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保持头脑清醒,学生必须拥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活泼好动的性格,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总是跃跃欲试。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如教师可以举行“我更快乐”的评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总结自己认为快乐的一件事、一个表情、一个瞬间,先通过小组评选、全班评选,最后再进行全年评选,直到参加全校评选。在评选过程中,要注意公开、公平。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发掘并放大自己内心的快乐,同时还能学会分享快乐,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科技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心理学教学任务。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必须以灵活为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自己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3、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团结一致过黄河,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4、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调适逆反心理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调适;逆反;化解;冲突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目标要求: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两代人的对话》板块内容时,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进行学科渗透。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成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希望自己独立去实践;二是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做决定;三是对父母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四是对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通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透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方面的因素。从自身原因看,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虽尚未涉足社会,但已开始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分析社会,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所见所闻。然而他们的心理、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因社会阅历所限而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自我意识常常处于困惑的矛盾状态。再者,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进入青春期后,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成人感”,而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滞后,使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因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对身心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亲子之间年龄差异,父母与子女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往往使子女对父母产生反感和反抗。心理训练:说说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
二、调适逆反心理,和谐亲子关系
1.打开自己的闭锁心理,敞开自己的心扉,走进父母,亲近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对话,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爱而生,是爱的冲突,以爱报爱,是黄金法则。
2.换位思考,理解至上。当中学生不能理解父母、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替父母想一想,这样,会变得更加冷静、理智。当中学生与父母出现意见分歧、产生摩擦、隔阂、矛盾、冲突时,要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不容易,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克服逆反心理,不要疏远、回避、顶撞,甚至反抗。中学生要主动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交换不同的看法,也可以与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要相信,每一次沟通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3.父母子女相互将心比心,相互理解,心理上产生共鸣,情感上才会出现共振。这样,相互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亲子关系融洽了,中学生也就不会再出现叛逆心理了。
4.与父母平等交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不能一概说是错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时常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难免有误区。所以,与父母平等交流,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中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密切、和谐亲子关系。
5.出现逆反心理,要学会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牢记:克制、冷静、理智、沟通、交流、理解、体谅。冷静下来,中学生才会做出恰当的选择。中学生应提醒自己:我们能忍心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吗?
6.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和谐亲子关系的基本要领:了解父母,敞开心扉,耐心解释,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异。心理、行为训练:当中学生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找父母谈一次心,真正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寄语:你想让父母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父母。这是子女与父母沟通交往的“黄金法则”。调适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据一些心理调查的资料显示,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问题,比如冷漠、任性、自私、偏激、嫉妒、孤独等等。而随着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发展,导致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上和习惯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失误或者错误,甚至严重的会出现犯罪的倾向,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一、导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中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健康的发展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对于导致心理不健康发展的原因了解清楚,才能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1、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素质品德、家庭背景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等等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好坏决定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家里经常会受到家长的斥责,学生对于家长就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无法和家长形成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有的家庭因为双亲的情感问题导致家庭破裂,使得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有甚者,家长本身的素质品德就比较低下,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的不利和危害。因此,家庭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校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受到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影响,学校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上存在着比较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教育,忽视了其在课余时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千篇1律,使得学生产生无趣、乏味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在面对学生错误的时候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学生产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
3、社会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伴随一些消极的或者是颓废的事物的发展。网络,影视等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发展,中学生所接受的事物也是日新月异,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又恰恰是一个“危险时期”。生理上的快速发展带来心理上的发展,再受到社会上不断出现的事物的影响,中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都有着显著的提升,但是其行为又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冲动性,行为没有良好的克制,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强化对于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水平
在对于中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最为直接的参与者,所以如果要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交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强化对于教师的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日益迅速,随之而来的是繁忙和紧张,这就给教室们带来了很多的心理上的变化。教学中的竞争,升学中的竞争,领导们的要求,家长们的希望等等,让教师产生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让一些教师的心理滋长压抑的情绪。
当然,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那么其带来的教育行为也必然使不合适的,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必须要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持有一个重视的态度,而教师也要用自己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参与教学。
而且,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相关培训,并将培训工作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每一位教师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知识,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2、加强对于家长的心理指导和学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家长所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对于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学习更是缺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所以,家长不明白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更加科学的,才是更加适合孩子的。也正是因为此,学校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家长会等,让家长们了解处于该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如何去做才能更有效的让学生的心理发展更为健康,什么样的行为是对于他们的尊重和理解。
中学生所处的一个时期正是人生中最为特使也是最为宝贵的一个时期,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适当的批评和鼓励都会对于学生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家长们的不断了解和关心。
3、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当前,很多的学校都以及逐步的开设起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学习到心理方面的知识,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但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方面,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和心里训练。
心理健康的问题不可小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要是融合趣味性和知识性,操作性和参与性等为一体,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学而后用,从而减少心理的负担和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意志坚定、智商正常、行为协调、情绪平和、适应人际关系变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