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热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热选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第一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太空人的生活》这篇课文虽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是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学本节课。针对略读课文的特点,以探究“太空人的生活跟我们有什么不同”为主思路,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交流的平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在自主质疑、互相交流中构建对文本的自我认知。从而达到了解文章大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逐渐的形成自己学习的能力。

1、教材分析:

《太空人的生活》是1篇科普短文,文章介绍了太空人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单元课文分别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一些科学普及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太空人的生活》是最后1篇,同学们对一些科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些兴趣。特别是前1篇课文《给星星正名》,介绍得也是宇宙中的知识。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们会利用资源来收集一些相关材料的。但由于学校地处北京郊区,外来借读生较多,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就更为明显,而这些学生的家长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对学生的学习关心不够,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在教学中,教师补充了一些相关资料,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经验,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表达,从而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在教学方式上,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质疑;在与小组同学讨论;提出小组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全班讨论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了解太空知识。

4、教学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下收集与课堂相关的资料。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说明: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阅读文本、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明。

教学目标:1、认读4个字。

2、默读课文。说说太空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难点:了解太空人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描述。

(一)、激情导入。

1.师:谁看过20月日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的电视直播?看录像。(设计意图:让学生视觉感受人类进入太空时那震撼人心的一幕,激发学生想了解太空人的欲望,同时增加对祖国航天事业的了解,从而产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2.你能简单说说杨利伟的太空之旅吗?(设计意图:回顾刚看到的情景,了解学生对太空人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

1.看生字表,解决不认识的字。

自由读,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设计意图:学习生字,解决阅读障碍。)。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标出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设计意图:练习读准课文,为自学课文做好铺垫。)。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逗停顿。

(三)、默读课文,了解太空人的生活跟我们有什么不同。

1、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介绍了太空人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2)读课文,了解太空人是怎么生活?

(课文从穿衣、吃饭、睡觉和洗澡上厕所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太空人的生活的。)。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太空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四)、读了课文之后,关于太空和太空人,你还有什么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加以解决,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下再去收集材料,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小结。

太空不再神秘,但还是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发掘。

五、学习效果评价。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2、介绍太空人的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吃太空餐。

睡觉睡袋里站着睡。

太空人洗澡吸水珠。

上厕所固定坐板及踏板上。

七、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课文。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的利用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学习。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第二篇】

1、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感受秋天的美丽。

2、表达中应用已有知识储备的词语,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表达,使表达清楚、具体。

能发挥想像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表达出眼里秋天。

1、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可以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2、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画报、照片以及描写片段。

3、读几篇描写秋景的作文。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以秋天为最佳。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教师用语言描绘秋天的天空和秋天的田野、山林、小院的景色)

同学们,秋天美吗?

看了这么多美丽的风景,你想到了哪些描写的成语或词句?

板书词语:

多好的词语啊!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词语,走进迷人的秋景,一起来感受秋色,描绘我们眼中的秋天。

二、绘声绘色说秋天。

(一)仔细观察说不同

1、秋天在哪里?秋天在田野里,在山林里,在果园里,在花园里,在校园里,只要你留心,处处都有秋天的影子。

2、学生自由准备,然后表达。

总结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同时说明,同一个地点,各季节的景色不同,同是秋天,各处的景色也不同。能够发现差别的同学,就容易找到景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观察秋天景物是,一定要看清秋天景物的形状、姿态、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特点。边看、边记、边想,就一定有收获。

3、学生在刚才的基础上,再次观察描述。

(二)描绘具体表真情

1、读两位同学描写秋天的月季花的写法(略)

2、学生对比朗读,感受并表达描写的不同。

3、总结;两段话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对月季花的喜爱之情。而后一位同学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对月季花的颜色、姿态、气味、动态的具体描写之中,所以把文章写得具体,感情更真实。

4、你们描绘的果园里的果树、花园里的菊花等,知道怎么才能写具体吗?

三、总观全文明思路。

板书设计

表达:我们眼里的秋天

由远及近 由近及远

整体到局部 局部到整体 地点转移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第三篇】

生:我喜欢……,他有……。

2、师:同学们,这些都是他们的绝招。接下来我们开始上课吧。

3、师板书课题:《绝招》,齐读。

4、提问:什么叫绝招?

是一个人怎样的本领呢?能具体说说吗?

(师小结:绝招是一个人很难练成的,了不起的本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过渡语:课文中有一群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绝招。想不想去看看?那就赶快打开课文64页,自由读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次。现在开始吧。

1、学生自由读。

2、读准下列字音:

憋气腮帮子蔫蔫铲馅。

攥饺子攥得快尴尬撇到。

下巴颏咧开羡慕握拳。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这回你可以快速地读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

2、这些小朋友几次比绝招啊?

3、第一次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啊?第二次呢?

4、用上“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来说一说。

(第一次比绝招,三胖表演憋气,二福表演武术,小柱子没有绝招,很尴尬;第二次,小柱子表演了口算,大家都很羡慕。)。

四、学习6-11自然段。

1、小柱子蔫蔫地回家了,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6~11自然段,完成填空:

小柱子刚回到家,看见奶奶正在包饺子,只见奶奶(),他非常佩服,就问奶奶(),奶奶告诉他(),小柱子说起刚才比绝招的事,问奶奶(),奶奶说()。

2、听了奶奶的话,小柱子明白了()。于是,

3、读12自然段。

1、第二次比绝招时,小柱子却得到了小伙伴的羡慕,这是为什么呢?小伙伴们为什么羡慕小柱子呢?找一找写小柱子绝招的句子,指导朗读,读出小柱子的自信。

2、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小柱子绝招的“绝”?

(脱口而出、完全正确)。

3、不就是口算吗?你们会吗?我来考考大家2乘以3?(等于6)真厉害!难一点的吧。恩,18乘以21?算不出来了吧?99乘以76就更难了,可小柱子却能脱口而出,而且准确无误,这就是小柱子的绝招。

4、小柱子这么难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小提示:

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柱子()。

夜深人静,只有星星在眨着眼睛时,小柱子()。

每当别的小朋友在玩耍嬉戏时,小柱子()。

小柱子还想起在大树下的尴尬,他告诉自己,只要(),就()。

当他练绝招,遇到困难时,小柱子就()。

5、正是这份努力与坚持,小柱子才练成了令人羡慕的绝招,谁来夸夸小柱子。加上动作试一试。

六、小结本课。

同学们,小柱子因为自己的努力,一扫第一次的尴尬,练成了人人羡慕的绝招。虽然绝招有的是先天就有的,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具有的本领。因此要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绝招就一定要刻苦训练,坚持不懈。只要我们肯努力,肯坚持,相信每个人都能练成自己的绝招。

七、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

3、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如果有条件的话,你也可以学一学。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第四篇】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

2、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从而感悟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3、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本文的朗读录音,安徒生的资料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同学们,你们喜欢世界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吗?你们有谁知道安徒生是哪国人吗?他都写过什么作品?你们又听过他的哪些故事呢?谁来说一说?(学生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笔下的这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2、播放安徒生的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贫困不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苦人。在创作生涯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童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

二、教学设计。

1、播放本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听,真正地走进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标画出相关词句,回答相关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说明了什么?(标画出相关的词句:“冷极了”“下着雪”“快黑了”“大年夜”“赤着脚”“又冷又饿”“哆哆嗦嗦”“蜷着”“缩成一团”)。

学生甲:小女孩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光着脚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很痛苦、很悲惨。

老师小结:大年夜本应该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此时流浪街头,叫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

(2)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乙: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为饥饿与寒冷使小女孩顾不了自己的美丽,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老师小结: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卖火柴,要为家里挣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这段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3)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共擦了几次?

学生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是为了看到一次次美好的幻境。

学生丁: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燃亮了火柴,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但是,美妙的幻境很快就因为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联系上面的内容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经走了一天了。这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啊,所以小女孩才在幻境中看到大火炉。从作者的描述中,我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在幻境中的满足与欢乐,同时又与残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照。

(5)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

饥饿食物……烤鹅寂寞欢乐……圣诞树。

孤独慈爱……奶奶痛苦摆脱……飞走……。

(6)在当时的社会,小女孩真的能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

学生戊:当然到不了,这只是小女孩死前的一种美好的幻觉。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最后冻饿而死。这充分说明社会的不公平。

老师小结:虽然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了。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寂寞;没有奶奶,只有孤独;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小女孩用死亡摆脱了寒冷,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痛苦!这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7)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境,最后冻死在街头,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老师小结: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饥寒交迫而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通过用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控诉了当时的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学生甲: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之后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境;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

(2)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学生乙: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痛苦、悲惨的生活现状。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种种幻境。美丽的幻境与冷酷的现实对比,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讲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

4、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让学生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想象的合理性。)。

老师小结:这些都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美妙幻境,不是实在的事物,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呀!可是这些都根本无法得到,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出现。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5、结束语。

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用心感受她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品读课文内容,通过分析、理解重点词句,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2、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卖火柴的小女孩》录像片段,本课重点句段及问题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文题目)下面,我们一起观看录像,让这个录像片段把我们再次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播放录像片段)。

老师过渡: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伶仃,饥寒交迫,最终被冻饿而死。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设计。

1、标画词句。(引导学生细心读课文,标画出有深刻含义的词句。)。

2、分析词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弄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甲: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老师小结: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学生乙:说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人生活的来源,对小女孩来说,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贵。联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内疚与怕挨爸爸打的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一根。

(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学生丙: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4)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丁: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

(5)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学生戊: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渴望得到欢乐。这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6)小女孩为什么在第四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学生己: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分析,小女孩孤苦可怜,家里只有奶奶最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7)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为什么?

学生庚:小女孩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老师小结:这里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联系上文,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世界上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掷,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3、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语句及问题)。

(1)“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出示问题:小女孩既然是被冻死的,为什么还“嘴上带着微笑”?

学生甲: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带着微笑”。

老师小结:幻想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出示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幻境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又是冻死在街头。如此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学生丙:“她曾经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是指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种种美好的幻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死亡。因为她用死亡摆脱了寒冷、饥饿与痛苦的生活。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老师小结:课文没有写小女孩最终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飞走了,这是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小女孩再一次地失望了。小女孩用美妙的幻想来满足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幻境越是美好,越体现出现实的悲凉,越体现出这个黑暗社会的冷漠无情。最后,作者让小女孩用死亡来摆脱冷、饿、苦、痛,用死亡来摆脱这个悲惨的世界。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的吗?这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控诉。

4、赏析全文。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把一个赤着脚叫卖的小女孩置于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环境里,这就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之后作者用实与虚的对比,交替描写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流露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并继续关注小女孩的命运;直至最后写小女孩跟奶奶一起飞走了,交代出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幸福”地死去了。小女孩的生活是这样的痛苦,小女孩的幻想是这样的美好,小女孩的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辛酸与悲愤,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寄予的深切同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第五篇】

荷花》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1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一、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交流资料,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荷花的了解。

2、播放荷花录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形象感知。

3、谈谈感受:看完录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白态的荷花……)。

4、教师引入:荷花真美啊,美得同学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

二、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段落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和你一同分享作者优美的语言。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以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现在,我们先来欣赏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5、小组学习、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生: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

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你们可以比一比,也可以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比划)。

师:多么千姿百态的白荷花啊,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

三、再创想象,拓展语感。

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现在,你们就是这满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哪一朵最美你就是哪一朵。你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摇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

师:啊,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刚才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

四、拓展延伸,抒情表达。

教师引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荷花!……。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吧。

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第六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它们吗?一起读读吧!(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希腊国王麦得斯最喜欢金子,当听到神灵赐给他点金术时,他心花怒放地说――――(生齐答)。

过渡:麦得斯真的成了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第4自然段,用“______”画出麦得斯做了什么?用“﹏﹏”线画出描写麦得斯心情的句子。

2、师:画好了就放下笔,举起手。谁来把你画的句子大声读给大家听一听?

3、指导朗读。(体会:神奇、富有、高兴)。

4、来,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

(一)学生自学。

(二)交流学习情况。

过渡:谁来把你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

第5自然段:

生:我学的是第5自然段,找到的句子是……。

(1)师:麦得斯兴奋地来到花园,睢,你们看到了什么?他摘了一朵玫瑰变成了金的,又摘了一朵又变成了金的,所以——这使他有点扫兴,因为他喜欢色彩缤纷的鲜花。

(2)三次引读:

a、他的确有点扫兴,因为他喜欢有香味的鲜花,而现在的花没有了香味,摸起来冰凉凉的。(女生读)。

b、他喜欢色彩缤纷的鲜花,而现在花不再艳丽,只剩下金色了。(男生读)。

c、他喜欢有生命力的带着露珠的鲜花,而此时的花没有了生气。(全班读)。

过渡:谁还想把你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6自然段:

生:我学的是第5自然段,找到的句子是……。

(1)师:牛奶、面包都变成的金的,麦得斯有了这么多的金子,但却肌肠辘辘,所以他闷闷不乐。谁来读读。

(2)指导朗读。

(3)师:来,让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读这一段。

第7、8自然段。

过渡:你看,麦得斯喜欢的鲜花变成了金的,吃的面包和喝的牛奶都变成了金的,他闷闷不乐。当他饿着肚子,又一次来到花园,亲吻了美丽可爱的小女儿,小女儿立刻变成了一座金雕像。这是一座怎样的金雕像?想一想,和同座说一说。

(1)个性读。

(2)是啊,面对着没有生命、冰凉凉的、不会喊爸爸的女儿,麦得斯痛苦地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很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

(3)三次引读:

a、他拥有了这么多金子,却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他痛苦地说:——(1、2组读)。

b、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愚蠢,后悔极了,他痛苦地说:——(3、4组读)。

c、他为自己的贪得无厌忏悔不已,乞求神灵收回点金术,他痛苦地说——(全班读)。

同学们,我们通过抓住了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品读的方法,一步一步走进了麦得斯的内心,体会了他的心情变化。下面分组读读吧。

过渡:麦得斯这样痛苦不堪,那他的愿望实现了吗?自由读一读9-11自然段。

2、三次引读:

麦得斯忘不了这个教训,我们也会忘不了这个教训。所以:

a、当麦得斯失去了点金术,抱着美丽可爱的小女儿时,他高兴地说:——。

b、当麦得斯失去了点金术,却得到了金钱也买不到的亲情,他高兴地说:——。

c、当我们学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也能高兴地说:——。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第七篇】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关爱他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体会是“爱心”使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懂得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创设“神奇”的氛围。

1.导入:同学们,每到夜晚,巨大的天幕上挂满了星星。看着这些星星,你有怎样的感受?(多媒体显示: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星星闪闪发光的画面。)。

2.揭题:这七颗星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在这个星座的后面有一个神奇、动人的故事,你们知道吗?(多媒体显示:画面由满天的星星逐渐定格在七颗星星上,七颗星星逐渐放大,演变成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启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解开七颗钻石之谜。

二、初读感知,感受神奇的故事。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不回读。

2.同桌同学互相检查生字的字音是否读准了,并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齐读。

焦渴水罐劳累竟然匆忙哀求舔净反正递给忍不住凑上咽下唾沫涌出。

4.引导学生通过组词辨析“渴”和“喝”、“竟”和“竞”、“匆”和“勿”。

5.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课文中有三个句子,不但包含了生字词,还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先读一遍句子,再读一读加下划线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1)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2)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3)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以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交流。

(通过自由读、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课文。)。

(在交流读书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两个层次的整体把握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线索有了总体认识,为后面的精读课文打好基础。)。

三、精读感悟,体会“神奇”的真谛。

1.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引发这个故事的原因。安排两个教学环节。

(1)在这一段中,你对哪几个词语印象最深?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大旱灾、干涸、干枯、焦渴而死。(使学生知道水无论是对于人还是植物、动物都是极其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

(2)谁能用一段完整的话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把当时的情境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下。(多媒体显示:在布满裂纹的土地上,草木丛林破败干枯,几只乌鸦在枯枝上号叫,不远处动物的尸骨若隐若现……)通过情境创设和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让学生深切体会当时人、动物和植物对水的渴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水罐一共发生了四次变化。

第一次变化:小姑娘醒来的时候,罐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第二次变化:小姑娘倒了一点水给小狗舔,木头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第三次变化:小姑娘把水罐交给母亲,而生病的母亲认为自己反正要死了,又把水罐还给小姑娘,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第四次变化: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交给了讨水的过路人,金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接着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教师相机板书:空水罐——装满水——变成银水罐——变成金水罐——跳出七颗钻石)。

3.紧扣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主旨。安排两个教学环节。

(1)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极度干渴与疲乏的时候,看到水的心情:惊奇、喜悦,想不顾一切地喝一口水,想马上把水送给自己生病的母亲……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把小姑娘的这种心情表达出来。(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

(2)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通过想像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的艰辛以及发现水罐中装满水后的喜悦,抓住“哪儿也找不到水”、“竟”、“喜出望外”、“赶紧”等关键词语,体会小姑娘虽然自己又渴又累,但一心想着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的心理,感受小姑娘的孝心。)。

小结:正是这种孝心感动了上苍,所以她的罐子里装满了水。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关爱、孝敬之情有感情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配乐复述课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情感升华,回归全文。

1.师: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这篇童话故事,生动、离奇、动人,读完故事,你认为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评价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件显示开课时的画面)师:在这次大旱灾中,水就意味着生命。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不顾自己难耐的干渴,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留给别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题,为什么要写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在讨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回归全文,揣摩文章的寓意:七颗钻石象征小姑娘美好、纯洁的心灵。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星星,象征着这种爱是永恒的,这种爱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通过讨论、朗读,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想像,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同步教案【第八篇】

1、教师示范说,并真诚地邀请同学们提出修改建议。(出示)。

例如:

未来的食物。

未来的食物当然是色形味俱佳,由新鲜的、绿色的原料加工而成。儿童食物的形状是各种卡通形象;成人的则是各种自然植物、水果的造型。这些食物放在超市中,只要买回来就可以吃,免去了买菜、买面的麻烦。

未来的食物不需加工就可食用,因为高科技的包装,它始终保持着最新鲜的状态和最理想的温度。我们的厨房完全可以改做游戏室了,我们的妈妈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未来的食物营养丰富,有人体必需的各种维生素,我们只要按时吃饭就能保证身体健康。再也不用考虑一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几两肉的问题了,而且吃多了也不用担心身体会发胖。

怎么样,同学们,想尝尝未来的食物吗?

2、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表示虚心接受。

3、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请大家提出建议;认真听别人说,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20 3112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