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优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97-01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广泛,当今社会信息化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活动不单单是让学生仅仅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成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综合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具备在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

在我国,最早提出具有现代教学意义的“一体化”教学思想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理论教学搬进实习实训场所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种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教、学、做”教学模式,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理论性较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和工作原理等,授课地点为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以教学课件讲授为主。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任务驱动式、案例式、互动式、情景模拟教学和实训法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讲课为辅,让学生边学边做,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怎么学。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有利于教师“教”,更有利于学生“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使学生既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做”

我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一)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考虑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要完成Word、Excel、Pp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自主学习。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二)对会计、文秘的等专业学生的教学

文秘、会记和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其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所以,我在教学中以“两步走”的第二步为主,也就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案例教学。即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带来便利。?例如,我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Word制作不规则表格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规律的方法。我先让学生看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用又美观的表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简要介绍不规则表格的基本制作方法、步骤,引导学生制作其中的一张表格,让学生对制作不规则表格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可布置几张形式各异的不规则表格让学生上机练习,并通过练习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达到既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又学会学习方法的目的。

四、结束语

以上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体化情景教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围绕教学对象的专业不同进行案例情景的教学。在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后,进行了大量的反馈调查,运用对比法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让很多拥有电脑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之广、之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在案例制作、探索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TPEV策略;高职高专;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45-03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其中一个对接就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其内涵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这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医学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医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按照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如何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中去,培养与医学岗位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面临的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

存在的问题

医学信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医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改革。近几年来,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对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在融合医学信息技术上做了很多改革尝试。例如,一些教材中加入了医学信息技术、医学信息系统的章节,一些教材在案例中采用了医学相关背景的操作案例。这些改革为学生接触医学信息技术,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目前出版发行的医学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材来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材与医学行业对接不紧密。现行很多医学类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材没能与医学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相关,或者仅是浅表相关(如简单地加入医学信息技术介绍章节,不强调知识的融合),不能满足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是教材的体系结构设计不甚合理。一些教材过于强调案例、项目教学,把理论知识拆得支离破碎,甚至只讲操作,不深入讲解知识点,造成知识点缺失,知识体系遭到破坏,学生学习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反,一些教材理论体系完备,却缺乏适用的案例,技能培养有所欠缺,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理论知识无法巩固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教材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功能性不强。普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方面,有学者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技能,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困难的问题重新解释成一个我们知道如何去解决的问题。同样,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环境的认识和操作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在计算环境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基于此,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总结现行教材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编写模型。

TPEV策略模型

TPEV策略(Theory Project Exploration Vocation)的具体内容为:T(理论),P(项目),E(探索),V(职业),如图1所示。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模型,总体上主要包括“理论知识、项目实践、问题探究”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是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教材体系结构的基本组成。而“职业岗位”则是教材的定位,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职业岗位对接)。也就是说,TPEV策略模型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强调教材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实行理论知识先行,项目实践巩固,问题探究升华“三步走”的策略。

在TPEV模型中,“基础理论,项目实训,问题探究”三位一体,“职业岗位”是编写大环境,这四者可以看作是教材的输入,而教材的输出则是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学生操作技能提高,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理论知识升华。

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改革

TPEV策略既有教材结构的变化,也有教材内容的变化。笔者拟以编写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为例,详细探讨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改革。

(一)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结构设计

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结构,同样包括常规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习题集等基本模块,但其核心是理论知识、项目实践、问题探究三个模块,如图2所示。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模块的组织顺序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先行。也就是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先行,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再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项目实践,在项目实践完成后,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如理论知识后无法设计项目,可在某个章节的知识学习完成后直接设置探究性问题)。因此,常规的编排流程是如图2所示的实线箭头①(TPE)的顺序;当有些章节中项目实训不好实施时,可按照虚线箭头②(TE)的顺序编排。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TPE(或PE)可以在章中存在,也可以在某一节中存在,设计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完计算机基础知识后,难以设计项目实训,则可以设置问题探索:计算机为什么具有自动运行和运算精度高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想到计算机存储程序、二进制的工作原理,从而将这章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内容设计

教材的改革不仅是教材组织结构的优化,更应该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改革,因此,应该用教学方法指导教材内容设计。从教学方法来看TPEV模型设计,理论知识(T)属于知识讲授法范畴,项目实践(P)属于案例式教学范畴,问题探究(E)属于探究式学习范畴,三者相辅相成,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设计教材内容的时候,三个核心模块必须符合各种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点,如表1所示。

教材整体要与行业背景及岗位技能需求对接 教材整体设计强调教材的所有模块,理论知识、项目案例、问题设计都必须与职业背景及岗位需求对接。例如,在医学计算机基础中,编写计算机发展趋势的内容时,就要融合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趋势,在Word案例实训设计中可以选择真实的病人病历进行文字排版操作,这其实也是“沉浸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理论知识设计 理论知识模块的讲授要求以严密的逻辑、精湛的语言,系统地阐述原理、论证问题、归纳总结方法。结合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原则以及医卫类高职高专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岗位需求,教材理论知识的选取应采用“够用为度”的原则,既要照顾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精简内容,易教易学,尤其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尽量使用图、表、流程图阐述理论知识。

项目实践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性是目的性和客观真实性。因此,项目实践设计的第一要务是为每个章节设计能反映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的项目案例,以达到训练技能、巩固知识的目的。对于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而言,案例的客观真实性就是案例要结合医学行业背景,还原真实的医院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环境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Word文档编辑案例可以是典型的电子病历排版,在操作系统窗口章节,除了有常规的Windows窗口介绍外,还可增加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窗口的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另一特性是深刻启发性,即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在项目案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提供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求解。例如,在Excel数据管理和分析的章节中,不再设置传统的数据清单供学生处理和验证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些医院的原始药品使用数据,如病种、药品名、使用剂量、日期等,由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得出医院常用药及药品常用剂量规律。这个案例需要学生首先录入数据,对数据进行格式化,然后利用分类汇总、排序等技术统计分析出最终的结果,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

问题探究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情境性和目标指向性 问题的情境性就是生活中我们碰到的困惑而又无法凭经验解决的情况,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情境消失的过程。例如,在讲解数制与编码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键盘上敲入的任何一个键,电脑都能识别?问题的目标指向性是指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指向目标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要点。例如,问题探索:为什么不同城市的A、B两个同学通过QQ聊天,信息能准确地传递给对方?这个问题的指向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TCP/IP协议。

教材讲义应用效果

2012―2013年,我校2012级新生班级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共有12个专业、42个班级。我们将42个班级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A1、B1、C1,每组14个班级。其中,A1组采用基于TPEV策略的医学计算机基础讲义进行教学;C1组采用传统教材(所谓传统教材是指我校使用的理论+案例式的教材);B1组在采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Word和Excel部分采用TPEV策略教材设计。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和自我评价的方法,分别从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测试等多个维度收集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实验结果来看,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材,教师教学更加轻松,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TPEV策略在其他高职高专类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新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对接不紧密、真实项目案例不足等问题,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改革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宏利。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理念创新性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4).

[2]秦宗槐。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3]杨晋。医学精品教材建设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3(2).

[4]王祖源,严导淦。工科物理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5]徐云飞。基于TOPCARES-CDIO的教材改革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流程优化;案例教学;任务驱动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的是占大学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计算机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BPR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其定义和核心思想是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其著作《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提出的: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可以说企业流程再造是以流程为基础和对象,以提高企业绩效为目标,以彻底变革为途径的先进理念,是一个针对企业整体战略管理方式的研究。流程再造的实质是对企业的一种系统变革,其核心领域为业务流程,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对被专业分工和体制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

从流程管理的思想来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它也是一个教学流程。如果仅围绕某一个教学活动进行局部改进,而忽视教学流程的整体优化,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是不够的。从流程优化的观点出发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实现整体教学效果最优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经历了黑板加粉笔、计算机加大屏幕、网络化教学平台三个历程,但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前面两种,教学流程采用教学准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作业考核完成教学目标,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视的是动手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采用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教室,实践在机房,考核形式为笔试的单向教学流程,导致计算机基础课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使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过分依赖于电子教案,有些教师上课时照屏幕宣科,讲课方法单调,师生交流减弱,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并且这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教育主要方式都放在了基础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流程优化模型

教学流程优化模型是把流程优化的思想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型以教学准备为起点,案例教学为基础,任务驱动为核心,理论教学为辅助,多形式考核制度为保障,教学目标实现为终点。

教学流程优化模型中的各个教学活动有如下涵义:

1.教学准备。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划分教学项目,并选择合适的教材。

2.案例教学。指在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覆盖典型知识点及技能点的案例来展开。将该单元的知识及技能要点展示给学生,演示、总结相关操作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掌握大量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获得对相关项目操作方法的认识。

3.任务驱动。指以企业的真实需求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学习情境,设计好相关项目的任务及各项目的综合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逐步完成任务,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及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是一项完整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一般安排在案例教学完成后进行。本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技术熟练的学生可以参与指导技术生疏的学生,使其发现自己的不足,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操作应用水平。

4.理论教学。教师在任务驱动步骤过程中,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如下知识及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应用软件相关概念、操作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查漏补缺。本过程和任务驱动是相辅相成,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

5.考核。教学考核采取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终结性评价,逐步建立有助于研究型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不同教学项目设有相应的考核,及时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并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流程优化的实施关键

1.确定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相关操作,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提高,满足其在校期间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在工作后熟练利用计算机办公的需要。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针对一个具体的应用问题,将计算机办公软件所需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技能点及操作技巧等展现给学生。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较深厚的办公软件应用知识和较丰富的实际经验来编写案例,另一方面能够把抽象的理论用鲜活的案例表示出来。

3.任务设计。任务设计,要求教师对各类型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软件及网络的应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办公软件应用非常熟练。设计的任务能涵盖常见办公软件及网络应用的难点和重点,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适当调整。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4.理论教学。数据库课程的理论教学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相关概念、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网络的相关应用等。对学生在完成相关项目的任务时遇到的知识点或操作技能上的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分散或集中指导、解答。

5考核。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由考勤、随堂测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课程结束考试等评分组成。成绩计算方式的改革,能使学生既关注基本概念的记忆,又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等。

四、结束语

教学流程优化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展开,提高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该模型应用的难点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课堂讲授的知识和技术要不断更新。教师只有加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对案例和项目任务进行精练,充分督促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任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很多不合理问题。针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尤其在找工作时,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80%以上的企业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这会给学生进入社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设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路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教育已经不是“零起点”,但是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得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因此,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从零开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决不能由于大部分新生在中学学过而放弃计算机基础教学。

2.与所学专业完全脱节

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与其专业完全脱节,一本教案讲遍所有专业,给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制定一样的大纲,完成的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未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未发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存在质疑,学生在学习软件时既并不清楚这门课到底“学以致何用”,也不太了解目前这些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程度及重要性,出现“学完就忘,考完就丢”的局面。学生则以“与专业无关”为由不注重自身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均有开设,普及面较广,也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一直按照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标准来组织教学,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使得教学围绕考试转,虽然过级率很高,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是学生真正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有很多学生毕业时连求职简历都做不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4.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效率低

目前在高校中,这门课程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没有形成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1.架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和体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教育应该分层次教学,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需要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来组织知识体系。计算机的每个应用领域都是有其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层次上分有三个层次,即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和素养,专业支撑和融合及计算机应用。首先要求对传统内容达到大学要求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注意市场需求,以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能力去设计高级应用课程,引入行业案例,以提高我们的课程水平。在保证有了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素质,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引导。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

(1)基础知识体系,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从事各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中主要包括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安装方法、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及病毒查杀技术等。这些有关计算机的相关基本知识与能力是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所必需掌握的,从严格意义上说,学生如不能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就不能够算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2)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是面向不同专业领域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很多专业与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具有密切联系,特别对于部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用软件的应用,如机械类专业,要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应用等;美术专业,学生要深入学习和掌握 Photoshop软件的应用,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的学习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3)是贯穿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全过程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学校能相对较多的开设若干门根据学生的爱好、个性化需求及就业方向不同,可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要合理地、分别安排在相应的学期,使学生计算机的学习实现四年不断线,如有可能,学校也可以在新生入学期间就公布学校即将开设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的名单,让学生们能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及兴趣及时规划学习。

2.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把非计算机专业的“ 计算机基础教学” 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同时让各专业又有符合自己要求的计算机课程,从而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建立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交互式教学环境,提供共享资源

创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在平台上随时进行的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多方面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逐步创建形成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对共享教学资源的需求,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免费下载的共享资源(常用的工具软件,开发工具,杀毒软件)。

4.采用分级教学,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分级教学。采用分级教学的办法以使学生都能各有所获,针对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可对新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然后根据自愿原则施行分级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教师可以借鉴课程设计方式,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巧妙地将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从简到繁,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为目的,并给予适当鼓励,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提出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去完成任务,并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此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学必须以精选案例进行教学,并将要掌握的知识点融汇于各个案例中,先对知识点做简要介绍,然后通过精心挑选的随堂案例来演示知识点,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种类多样的案例群,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并注意突出案例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完整性。在引导学生完成每个案例的制作后,给出相关的综合练习。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还要对不同的案例反复使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让学生完成案例制作的同时,逐步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岗位对工作技能的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真正需求,为就业铺平道路。

三、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人们使用计算机的程度,影响人们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牟连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4-98.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法;案例选取;案例讨论;案例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63-02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in Teaching "Computer Foundation"

YIN Shu-ling

(Yuncheng University Public Computer Teaching Department, Yuncheng 044000,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question in teaching "ComputerFoundation", discussed how to implement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of "Computer Foundation", to explore the more feasible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Computer foundation;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case selection; case discussion; case summary

1 引言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初级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由于教育和地域性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学生不好教、学不好的情况。

其次各高校该课程设置现状是课时少,而该课程的内容又多而散、逻辑联系不强,且理论少,实践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即便是在现代课堂中运用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只是把利用黑板进行的讲解改为利用多媒体进行灌输,实质上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效果,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

针对该课程的现状特点,笔者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将讨论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法

理论依据

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型是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建立在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意义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HBS,始建于1921年),最先在其MBA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随着2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它已被应用到很多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学当中。

3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课堂学习中要从实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理论灌输入手,课程教学理论体系需要以丰富、而又真实的案例作基础,改变传统的、理论讲述先行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以生活中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讲解案例,总结出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策略基本框架可以表述为:(1)案例选取;(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案例讨论;(4)案例总结。

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能够比较直接的、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老师提供了重新挖掘知识和组织教学的机会。

案例选取

实施案例教学,需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案例的选取,它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案例是教学的主线,也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因此,选取案例非常重要。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呢?

案例要具有目的性

教学案例的选取要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于学生学习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了解计算机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及数据安全常识;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工程的基本操作和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用法;掌握有关计算机网络的简单操作,如浏览器软件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下载、邮件的收发等。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符合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选取案例。

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真实、生动、有趣

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生活,在生活中要用电脑解决学生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们才会对此感兴趣。学生的学习是靠兴趣激发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选取的案例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就达不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也就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先准备一个某课程课件(面向的学生主要是师范类的),其中包括一些动画和声音,学生们就会很惊奇“这是怎么做的呢?”,学生们就会产生兴趣,并且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学习,由此驱动学生们学习后面的内容。

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

教学案例要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比如,在讲解Excel时,选用案例“学生成绩测评表”的设计与制作,通过讲解该案例,同学们就会设计“职工的工资表”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不是生搬硬套。

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

教学案例应该针对所讲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案例首先要含盖一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来选取。比如,在讲解Word的图文混排时,对物理系学生可采用绘制“电路图”的案例;对于其他系的学生可采用绘制“身份证”的案例。

案例必须具有系统性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的所有案例应该都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地有序地编排。而不是每节课都采用一个独立的案例,笔者认为,案例不在多,而在精。

比如,在讲解Word时,可采用案例“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就可将Word中从文件的新建、文本的编辑、格式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及目录生成等所有的内容均涉及到,最先给学生展示出这个大的案例,使学生从整体上对Word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每节课从中选择一个子案例,依次讲解各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案例的讲解,即整个Word这部分内容的讲解。

案例要具有启发性及延展性

教学案例必须包括一定的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并无准确无误的答案,而是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启发得到。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实践操作,操作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问题答案的多样性,所以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案例展示之后,教师要根据授课进度,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实际的原型,向学生展示、演示出来,以此设计学习情境,使学生明白所学内容的实际作用。

教师首先讲解案例,并讲解该案例所涉及到的本节课的知识,使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供学生清晰、条理的掌握内容;接着学生再在教师的提问及指导下,通过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并把自己放到案例的真实情景中去,并根据情景提出相关问题。

比如,Word中对文本进行格式化时,采用了大案例“毕业论文的排版”,首先讲述了毕业论文中的字体设置、段落设置、页面设置等,其中讲解并演示了页码的操作,并故意设置一些错误,使页码添加错误码,而后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事先布置过预习内容)指出在分栏时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一旦分栏之后,再添加页码,有时会出现页码不正确的情况,于是又向同学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使得文章在分栏之后,页码添加正确?”,让学生思考。

案例讨论

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分析并获得对教师提出问题的见解后,进入讨论阶段。但由于时间和大班上课的限制,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以6人为宜。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的机会,检查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在组内讨论时,会出现很多疑问,教师可及时向学生作出解答。最后小组内需要记录下本次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意见,并进行下一阶段讨论的准备。

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在教师的组织下,由各小组成员的代表在课堂中表达各小组的结果和意见,上台演示,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这样一方面讨论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中各小组遗留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充分了解该案例所反映的知识点,以便指导学生操作,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

如上面问题的继续,“文章如何操作可以使页码添加正确,特别是文章有分栏操作时?”,每一组都有各自的观点,有的认为可先添加页码再分栏,这样就不会出现页码不正确的结果,也有的认为可为每一次不正确的页码重新设置等等。这个问题本身由于操作的多样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在这一个阶段同学们都能进行自主的学习,参与到讨论中。最后教师总结出“分栏,会使文章出现分节符,在每一节中,可分别设置页码。”这一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使得学生更有动力学习后面的知识。

案例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教师可要求每个小组写一个学结,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特别是还遗留下哪些问题等作一总结。教师最后要作全面总结和评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理顺学生掌握知识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存在的问题

要建立案例库

。案例教学关键是案例的选取,但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尚未建立案例库,没有一套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教学案例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线的《计算机基础》教师搜集和编写出符合大纲的、具有学生专业特色的案例,但这个过程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从长远考虑,可建立各高校内教师可共享的《计算机基础》案例资源库。

小组讨论时,要注意调动学生

小组讨论阶段,通常是性格外向的学生更为主动一些,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同学在被动地听。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尽量使每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案例总结时,要注意总结不宜过细

在案例总结阶段,往往要总结及揭示出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帮助学生对案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总结时,可适当概括出案例所包含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把当堂课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

案例教学法要与其它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案例教学法固然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学生的多样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等因素,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如此。为了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可适当与其它教学方法相配合,如负反馈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5 结束语

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来拓宽知识面,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是一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互动,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教学效果。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将会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威,等。 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

20 1267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