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精彩12篇

楼上 分享 时间:

通过精心设计的语文教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下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精品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语文教案精品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生活中如果有人问你“你听得见吗”,你也许会不屑一顾。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却偏偏叫做《你一定会听见的》,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吗?

2、标题为一句省略条件的.条件复句,如果将句式格式补充完整,将会是“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如果你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将空格填上,那你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二、阅读与理解

1、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作者所说的“听见”,与我们一般而言的“听见”意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所说的“听见”似乎很难做到,但作者坚定的告诉我们“你一定会听见的”,文中告诉我们“听见”的方法了吗?

听需要用心灵感受,需要感性

3、作者举出“聪明人”与“木头人”两种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来倾听生活?

听需要用头脑辨别,需要理性

在生活中需要积极,主动,独立的思考

4、默读文章,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

三、整理文章写作思路

1、反复设问,突出悬念

连续反问,自然过渡

分类讨论,说明道理

提出建议,首尾呼应

2、文章的起承转合清晰、自然

语文教案 篇2

语文教案 篇3

一、回忆导入,梳理内容。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已经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大自然提供给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二)学习二至六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2、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对绿叶非常着迷?为什么绿叶会使“我”那么着迷?根据学生回答,逐段学习3——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1)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采集绿叶的快乐,画出句中的动词,认真读一读。

指导朗读,体会“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及对生活的热爱。

(2)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自读本段,想象文中描述的场面。

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试背诵本段。

⑷自读第六自然段,结合文中语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树叶的知识。

说说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三、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1、解题:课文为什么以“绿叶的梦”为题?

2、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3、小结: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会创造快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我真心地希望你们有自己的快乐的生活,有一个美好的、难以忘怀的童年。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说说自己童年有趣的事,跟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3、简介葛翠琳,推荐阅读《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等作品。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比喻句的意思。

2、把握文章多角度、多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报告文学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3、理解文中孙晋芳及女排姑娘们身上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孙晋芳及女排姑娘们身上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报告文学中议论、抒情性结合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法设计:

以读为主,讨论中理解

六、课时划分: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对排球比赛了解多少?

2.今天我们要学习1篇与排球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把掌声分给她一半。齐读课题。

3.题目中的“她“指的是谁?(板书:孙晋芳)

4.师生交流有关孙晋芳的`资料。

5.从“一半”这个词你又能知道什么?

(引导: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最后得胜利是全体队员共同拼搏的结果,掌声应该分给每一个队员,教练员甚至是陪练。但文中说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可见他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初读课文

1.了解报告文学。(出示:报告文学是一种文学方法,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它总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出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2.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选取了哪几件事来写孙晋芳的?(刻苦训练,和郎平闹矛盾两件事)

3.从文中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孙晋芳?(师相机板书)

4.看来,同学们对他已经有了最基本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再来深刻认识她。

三、研读课文

1.出示孙晋芳照片,看,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人,却成为球场上的灵魂,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了一个有一个的冠军,她究竟有怎样高超的球技呢?

2.请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她高超球技的段落及句子。

3.小组交流学习。

4.反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这段话围绕哪句来写?哪些句子能看出“她的传球技艺,高超的惊人”?

(2)、联系上下文理解“化险为夷”的意思。

(3)、理解比喻句“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中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袅袅炊烟……”

(4)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5.过渡:课文中哪些句子还写出了她球技的高超?

6、小组交流汇报,师出示第5自然段。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朝夕苦练”的意思。

(3)、在本段中找出一个印象最深刻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4)、同学们,这样的练习时一天两天吗?(朝夕苦练,天天如此)

(5)、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并谈理解。

(6)、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积累运用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上“如果……那么……”写一句话,夸夸孙晋芳的高超球技。

(1)、小组交流写话。

(2)、全班汇报

五、小结:

谈谈自己对孙晋芳的认识。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孙晋芳

训练刻苦世界优秀的二传手

球技高超

心胸宽广三连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孙晋芳由于刻苦训练,练就了高超的球技,但仅仅凭这点就能成为世界优秀的二传手,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一个有一个世界冠军吗?除了这个,还需要什么?(宽大的心胸)

2、你从哪里知道?(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谈体会)

二、研读课文

1、出示:有一双挥洒自如的手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二传手,还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

2、去掉“必须”行不行?为什么?

3、孙晋芳通过什么事认识到自己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出示:孙晋芳恨自己心胸不宽阔……要把心中的暗礁一块块的炸平。)

4、“心中的暗礁”指的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

2 交流

3 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1 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2 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 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 戎机(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第一、第三幅图的内容和联系,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

2、能把三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编一个故事。

3、先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完整、清楚地叙述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明确要求

1、自己读一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再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讨论,弄明白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本次习作的要求是:

(1)仔细观察一、三两幅图,了解两幅图画的内容。

(2)思考这两幅图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3)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并在脑中浮现画面。

(4)把三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编一个故事。

(5)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三、指导习作

1、仔细观察一、三两幅图,想想每幅图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讨论交流。

2、这两幅图之间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把自己的想法和好朋友商量。

3、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1)自己想一想,说一说。

(2)在四人小组中相互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评价。

通过师生的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白:第二幅图的内容是不固定的,只要想象合理,能和一、三两幅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就行。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想象得越新奇、越有趣越好。教师对那些想象丰富、表达清楚流畅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4、把三幅图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发挥想象练习编写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大胆想象,把故事内容编写得更丰富。

(1)自己练习编写故事。

(2)同桌或找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编写的故事。

(3)互相评价、补充、修改自己编的故事。

(4)学生自愿把自己编的故事在全班同学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做相机的评价和指导。

5、学生把自己编的故事写下来。

四、修改自己的习作。

1、修改自己的习作,读一读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等。

2、学生之间互相修改习作。

3、展示交流成果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指导。

4、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修改后的习作。

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兴趣。

2、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自主积累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师生一起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

1、读一读,背一背自己收集到的古诗。

2、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古诗。

3、从大家收集到的古诗中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两首认真练习朗读,争取能背下来。

二、组织古诗朗读会

1、在小组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同学互相评价、练习。

2、组织古诗朗读会,每位同学朗读自己挑选的古诗。

3、组织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请他们给大家介绍经验。

三、诗配画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给诗配上恰当的插图。

2、举办一期“古诗欣赏”墙报。

3、组织学生一起欣赏、评价“古诗墙报”,增加语言积累。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2、 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有关“雨果”及其代表作的资料,确定向学生介绍的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能很好地读出课文第十六段后“简短有力的对话”的语调、语气。

3、 准备好投影仪,写好投影片。

4、 准备好课堂研究的话题。

学生:1、借助工具书,熟悉课文中的字词,编好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借助图书室、网络等查阅“雨果”的相关资料,摘抄在本子上,课上交流。

3、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话题,自行选择,并学会与同学共同研究。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作者“雨果”,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有选择的投影出来,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补充。此时,教师要通过询问获得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地位,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 学生默读课文(时间3分钟),了解全文情节,准备复述。

三、 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即有人说得不够清楚,可以由会说的接替),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四、 分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动的语段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交流感悟。(时间10分钟)

五、 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要读出语调、语气,并分析处理的理由。教师根据同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特别是重点阅读第十六段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和文章结束对船长的描写,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对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六、 研究性学习:

(1) 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2) 去年的高考题,面对危难时,首先丢掉的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

(3) [探究·练习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课前对这三个话题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与同学合作交流,课堂上由每个专题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余同学可以提问、质疑。

通过研究学习,从中认识到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对职责的态度。

七、 自主学习:请学生投影课前准备的关于字词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从中发现的掌握较差的学生要加强指导。

八、 布置作业:写一段对“生命·职责”的感悟的话,要求真实,字数不限。

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1篇课文,通过对作家“雨果”的学习指导,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着重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对生命、对职责的态度,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为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作基础;研究学习的话题讨论则是对课文中心的拓展。字词练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资料搜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 ,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本文是1篇民间故事,讲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总喜欢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小伙子为师。故事告诉我们,技艺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地学习和锤炼,才会精益求精。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读思结合,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层层深入地体悟张石匠内心的变化过程,同时,对文本进行有机拓展,通过想象等方式丰富文章的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故事内容、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蕴涵的道理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艺无止境的道理。学习张石匠知错就改和小伙子谦虚的美好品格。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认识“捺、啧、档”3个生字,正确书写“碑、输、楷”等11个生字,读懂带生字的词和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导入: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在太行山脚下就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有一天,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民间故事。(板书课题)

2.审题:看文题,可知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拜师学艺,是很平常的事,张石匠拜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从课题入手,在平常中寻不平常,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提问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谁能把文章读得准确、流利!

1.给足时间学生自由读书,读中圈出生字新词,并自认自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激励赛读),师生共同围绕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进行评价(在读中老师注意指导学生纠正读中的问题)。

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内容概括,可以是对人物的看法,也可以是初读感受等。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以便不断找准新的交流切入点。)

【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重视读中的点拨与评价,能增强学生读书的主动性,训练的实效性;及时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提高学生读书能力,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三、细读对话,初识人物

过渡: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也很善于思考,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看一看手艺高超的张石匠心甘情愿地拜小伙子为师的前因后果。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5自然段,把张石匠和小伙子的对话画出来,仔细地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批画。

2.展示对话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

忽然来了一个小伙子,毫不客气地插嘴说:“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张石匠咧咧嘴说:“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小伙子瞅了张石匠一眼,不急不恼地说:“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张石匠沉下脸说:“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张石匠艺高气粗地对众人说:“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3.交流:在他们的对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4.学生发言,教师引导、点拨。(板书:张石匠骄傲)

5.引导学生抓住话语前面的提示语,想象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对话读出味道,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分角色读。

(3)展示读的情况,指名读,鼓励学生带着表情、动作读。

【通过反复品读人物对话,能使张石匠和小伙子的形象和性格跃然纸上,有利于学生对两个人物形成鲜明的印象。】

三、观看比试,品赏结果

谈话:既然张石匠看不起小伙子,小伙子也毫不相让,那就只有通过比试来见个分晓了。请同学们读6-9自然段,看看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

1.学生自读、思考,并边读边圈点批画。

2.交流:师随机板书:刻碑洗字刻东西

3.指导学生读描写张石匠和小伙子刻碑洗字的句子,读出各自的特点。比一比,谁刻得好?并说明理由。

重点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活干得干净漂亮……丝毫不走样。”特点是:照样子临刻,“笔笔匀称,秀丽端正,丝毫不走样。”

(2)“只见那字个个如龙飞凤舞,似有惊涛骇浪之势。”特点是:看了几遍就自己刻,气势非常,干净利落,分毫不差。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各有特点,但小伙子刻得更好。理由:A辈菔槟讯却笥诳书;B笔褂玫目谭难度大;C狈趾敛徊睢#

5.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描写两个人刻字时的四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读出味道。

【突出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想象,张石匠和小伙子所刻的字的特点便随读而出。这样不需教师作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对比试的答案了然于心。】

第2课时

一、再次比试,感受输赢

谈话导入:经过一次比试,张石匠认输了吗?(没有)(教师板书:不服气)那么,第二次的比试结果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读第8、9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书,品味描写再次比试的部分。

2.学生交流,深入悟读。教师提问:在两人拿出作品之前,用同一个词“不慌不忙”写了两个人的神情,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两个人都胸有成竹,说明他们都是艺高胆大)从观众表现中的哪个词说明他们艺高?(“连声叫绝”“啧啧称赞”)。

从中,我们感觉到,张石匠和小伙子的手艺确实都是了不起的!

3.如果你是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赛的裁判,你觉得谁刻得好?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入描写两人所刻出的石链和石算盘的句子,再一次在品读中感受两个人技艺的高超。)

4.从当初的约定,到今天的比赛,在3天的时间里,张石匠和小伙子各是怎么想的,怎样准备的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色,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他们3天的准备过程。(提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5.指名读一读所写的内容。

【此处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课文空白处的补白,更深层次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读出因果,感受人品

谈话启导:“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张石匠此时还有什么话说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书。

2.交流:(教师板书:自愧不如)

3.这就是张石匠拜师的故事,对于他的举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耿直、守信、知错就改、有胸怀)

4.你从小伙子的话语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5.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2.学生认读和书写生字。

3.课后搜集与本文有关的“谦虚谨慎”“艺无止境”等方面的格言警句。

板书设计

8张石匠拜师

刻碑洗字刻东西

看不起——————不服气——————自愧不如

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教学总结】 篇11

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结合课文这一特点以及双语班的学生对字词表层意思能够领会,但语感不强,对课文中好词佳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一特定的情况,我准备创设了一堂情境优美,通过多层次朗读品悟课文内容为线索的自主学习课。

我先用“试试你的听力”游戏导入新课。通过游戏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调动学生去感觉有声世界的生机勃勃和丰富多彩,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采用配乐渲染自由朗读课文、语言赏析朗读和点评、和小组对抗赛式朗读,并且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老师最后总评一下。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和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从心灵中去感悟声音世界的美好。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和想象训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成功点:

1、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采用音画等多媒体辅助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轻松、优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朗读品悟、自主质疑、合作讨论、探究解决等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增进感情交流,体验成功乐趣。

2、课堂教学实现了师生平等对话,创设了浓厚的“民主气氛”。

在生活感悟(感声篇)环节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中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声音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喜欢听老师的批评,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进步,感到老师的关爱,有的说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因为感觉到被爱,有的学生说喜欢听音乐,因为有时候心烦了就想歇一歇……学生的小手如雨后春笋一般举起,每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课文学习拓展到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在“仿写”部分,

采用“读一读,填一填”在补充作者原文的基础上再根据语言逻辑,拓展排比句的方式进行。再次练习朗读课文,并把自己补充的内容加在里面。并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说“这就是你和作者合作的1篇作品。”

从简单仿写入手,调动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连平时不喜欢思考的差生也能回答出,让我得到了意外之喜。

4、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善始善终。

不足:

1、《你一定会听见的》是1篇语言优美的抒写作者内心感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教学应该加强朗读。应该说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点,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本堂课容量设计过大的缘故,导致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充分。如果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再充分一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走进作者描述的声音世界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效果可能会更好。

2、由于是挂牌课,字词句篇在早读预习课前就解决了,没有在本课进行展现,使课堂不够完整。

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20 4553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