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例【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例【热选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第一篇】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长大”是孩子们共同的心愿。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将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担负大大小小的责任,品尝酸酸甜甜的滋味,需要给予特别的滋养与呵护。《成长教育》就是为了使孩子们都能健康地成长而编写的。通过《成长教育》,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安全教育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共有学生66人,这些学生均来自于农村,他们模仿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而且他们的性格、世界观正处于可塑性阶段。因而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安全自救,生命历程的教育至关重要。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针对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我选择了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1、是面对灾难,帮助学生掌握应对灾难的自护、自救技能,了解防疫知识。

2、是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是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是安全自救,帮助学生保护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

5、是珍爱生命,帮助学生掌握保持自身健康的技能,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珍爱生命。

四、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帮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

4、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由来,从而珍爱生命。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应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

2、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是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主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多媒体等组织教学,运用观察、信息搜索、讨论、调查、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实教学过程。

4、让学生与社区、家庭建立联系,采用“问问别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第二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师范类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收稿日期:2006―04―06

作者简介:黄旭广(1969-),男,汉族,广西兴业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龙晓虹(1974-),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助理馆员,主要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继续研究。

一、学分制教学计划的特点

(一)新理念:尊重学员

1.选课。实行学分制管理为学员提供选课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学员发展个性。为保证学员选课成功,教学计划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超市”中有学员需要的“商品”――课程;学员有条件(时间、设备)进入“课程超市”――可选;学员在一定时间内“买”得到商品――选上并顺利修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习形式(函授、业余、脱产)的同一专业教学计划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管理还必须考虑不同学习形式的特点,不宜一刀切。

2.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即是指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期限。目前,成人学员大多数指望能够尽快完成学业。实施学分制从制度上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从我区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弹性学制为那些因病休学或因经费问题休学的学员提供了保证接受教育的机会。弹性学制为学员选择学习进程提供了可能。同时,实施弹性学制对安排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性:促进教学

教学计划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学员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规定上,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建构上。教学计划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结构及其课程,通过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进程,引导学员不断学习、成长。同样,教学计划也能够促进教师全盘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指导性还体现在:尽管教学计划一方面表明了计划制定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三)计划性:规定性和灵活性

教学计划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总体安排,规定了各专业层次的共性要求,对各门课程的学习进程提出建设性安排,也为学员提供了个性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教学计划提供了统一的“规定计划”,也为学员的个人选择提供了“参考计划”。学分制教学计划体现了办学者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需要学员在指导写去“计划” 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成人教育“开放性、多样化、职业化”的特点,结合我区师范院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我区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成员的新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民为根本目标,夯实学员的现代教育理论,加强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强化专业能力,增强学员的社会适应性,实现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二)原则

1.协调性原则。这里的协调性主要是指五个层面的衔接:一是注意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相同专业之间的衔接,这是不同性质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二是高升专和专升本之间的衔接,这主要是考虑同一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协调;三是各种学习形式之间的协调,这是在制定同一专业不同学习形式的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四是同一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即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协调;五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课程体系、结构之间的协调,以保证课程体系能够充分反映培养目标和规格,并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实现培养目标。

2.实用性原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和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在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必须为学员着想,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的放矢,使他们能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必须以“学以致用”为指导,以满足学员的需要为前提,以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

3.特色性原则。我区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大多是中小学在职或者已经有明确就业倾向的,这些人和普通高等教育应届毕业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必须从成人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编制教学计划,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计划,使之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成人”特色和专业特色。

4.优化性原则。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优化和课程群的优化。其中,首先应合理规划课程结构这一影响全局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各类课程,发挥课程群的合力,而不仅仅关注单门课程。单门课程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为此,在研制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应特别注重学科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鼓励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三、编制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方面。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虽然,成人教育在教育体制、办学水平、教学方式和教师、学生方面都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方。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借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成果,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来规定培养目标和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绝不能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复制品”。

(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成人及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侧重点。目前,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主要以函授为主,学员接受面授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样,有时间学习更多的课程。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着重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同时,加强普通教育中的重点课程教学,进一步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和理论水平。

(三)统一要求与个性选择的关系

鉴于当前我区成人教育以函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情况,在编制学分制教学计划时,应合理考虑统一要求和个性选择之间的关系。即在保证达到学历层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学员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妥善解决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如在课程、学时、学分的安排上,精简必修课的课程数量,适当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以适应社会及其成员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据调查,学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期望通过学习尽可能少的课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毕业,拿到文凭。这也是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实际的。编制教学计划不能脱离这一事实基础。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这一事实的基础上,以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以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互相促进。不能简单地以“宽口径、厚基础”来要求这些成人学员。

(五)面授教学与自学指导的关系

在以函授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以学员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进程时,有必要区分轻重缓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和要求,向核心专业课程倾斜,相应减少那些相对易于自学的课程的面授学时,以保证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必须加强对自学指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员的自学与课堂授课、自学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课程的学习质量。

以上关于学分制教学计划编制的四项原则及五对关系,是我们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些初步认识。尽管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院已初步总结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若干特点,研制了初步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实践。比如如何进一步加强成人学员的实践环节,如何提高成人学员的学习质量等。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完善学分制教学计划,为广大学员提供更科学的专业发展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子华。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7)67-69.

〔2〕陈明昆。师范类“专升本”函授教学计划的建构性分析〔J〕.成人教育。2004,(7)48-49.

〔3〕高军武,左军。弹性学制下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J〕.中国成人教育。2004,(8)50-51.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第三篇】

一、学校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1.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能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增强体质,学习体育“三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体育校本课程要求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并针对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千差万别来进行课程开发。同时,校本课程反映了课程管理地方化和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这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全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参与到体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来。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从而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2.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由于我国课程开发的权利一度集中于国家,长期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部分体育教师缺少对课程实践反思的主动性。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做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准备。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因此,体育教师通过对课程开发,进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尝试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

现在,许多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所不满,他们与体育教学内容接触最多、最深,最能反映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目前,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总体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没有趣味;第二,对长跑类的教学内容有强烈的惧怕和畏惧;第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被达标项目所替代的现象很反感,反应也很强烈,等等。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原有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的体育经验出发,考虑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体育校本课程方案的制定

(1)校本课程的确立要体现国家和本校的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五大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其目标的确立要能体现本校的体育特色和本校运动项目的地方特色。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几个体系,避免目标过于单一或过大,要注重课程目标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因此,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国家对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基础之上。

(2)科学地分析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学校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依据应遵照《决定》和《纲要》等文件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善于借鉴以往和现有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对学校已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适应性改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所处地理环境,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3)加强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

进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应注意各个层次教学计划的制定,各层次教学计划之间要体现渐进性和持续性。新形势下,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要求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要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不同需求。因此,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之前,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兴趣和动机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因此,通过若干学时或若干单元的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这也是体育教师在今后制定课程方案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2.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调动师生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程度,是取得学校校本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和进步的关键。有调查显示,有近40%的领导对开发校本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要引导和带动这部分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对此,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应积极地做好宣传工作,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在此基础和前提下,建立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加强开发和领导。

(2)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观念下,调动体育教师参加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校本课程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再次,让优秀教师代表参加校本课程的组织机构,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首先,校本课程开发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等;其次,做好体育校本课程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开发的意义;再次,吸收学生进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以及时改进课程改革工作。

3.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部分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的措施和渠道,以提高教师的开发素养,如学术交流、各种短期培训以及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研讨等途径和形式。这使教师在学术交流中学习到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经验,为学校间联合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和交流空间。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应该充分结合各校实际和体育教学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办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自然环境资源是最经济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教师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筛选、开发和利用,进而将学生引入他们熟悉的环境中构建体育知识。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制定与体育校本课程相对应的课堂管理制度

体育校本课程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学管理者应该把注意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学校应该允许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究式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展开讨论和学习。因此,要积极建立相应的教学规范,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各种教学方法。

(2)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管理

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不应使用单一的尺度,应从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入手。实施学业成绩综合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当中,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办法,明确学业管理人员职责,细化学业管理的步骤,规范对学业管理的评价,以求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保证其学业成绩的各个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

除此之外,应加快完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如,注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主体多元化。同时,拓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内容,将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列入到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当中。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 周凯.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探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第四篇】

关键词: 高校教学计划 维护与管理 优化策略

教学计划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的一项工作。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人数的不断上升,课程设置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教学体制的不断变革,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也在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做得好与坏是决定整个计划能否得以正常实施的关键。

一、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所涵盖的内容

教学计划的维护和管理是整个教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安排教学任务的前提和组织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计划管理人员对计划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库的维护与管理、计划的执行、检查与局部修订管理、原始教学计划的日常维护管理、新开设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各院系执行教学计划的协调与管理、计划的调整与反馈、相关的统计查询工作等。

二、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管理内容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教学计划是高校教学运行的基本依据,由各个年级(专业)的培养方案构成,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因此,表面看来,教学计划的维护与管理主要就是教学计划管理部门对课程的维护和管理。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课程又涉及了各院系及部门之间的诸多关系,因此教学计划的管理又包含了教学管理部门与计划所涉及的各课程承担单位及人员(院、系、教研室、上课教师、教学秘书等)的协调与沟通。

(二)管理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共存。

一般高校教学计划制定后至少要用四年,即可供一届学生用到毕业。因此教学计划具有其相对稳定性。特别是正在执行的教学计划,不得随意修改和调整。但同时教学计划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才能更好地适应实现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计划又具有发展性。

(三)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计划的管理是个持续的过程,既有每学期选课之前的集中维护和管理,又有平时的零星维护和管理。每学期选课之前的教学计划维护主要是所有开课学期课程信息的核对,包括新增专业的教学计划维护。教学计划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又分前期管理、中期维护、后期反馈,因此可以说教学计划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内容和方向。它是教学过程管理的起点,也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

三、目前高校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包括教学管理观念的提升和与现行管理制度的完善;教学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缺乏;教学计划课程资源库课程较多,有的管理混乱;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有待优化;教学计划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四、优化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教学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谈谈具体优化策略。

(一)要想使教学计划的管理良好有序发展,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先从做好教学计划的源头抓起,保证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1.完善教学计划制定主体的结构。

为保证教学计划质量,制定教学计划的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含学科专家)、学生、课程专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等。其知识结构必须全面反映影响教学计划制定的五个要素: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国家政策和教学资源,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规范课程资源的管理。

前面我们讲过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因此教学计划的管理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课程的管理。课程理顺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计划管理的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的课程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一所优秀的大学大约能为学生提供3000门至6000余门课程。面对教学计划课程库里如此多的课程,我们教学计划管理部门对其必须有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人员对所有这些课程的名称、性质、归口、学时学分的分布,等等,特别是对他们的管理规则要能了然于心。

3.做好课程归口和开课一览管理。

为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管理的效率,必须按要求对各个学院各类课程准确合理地归口。另外,还要对所有的课程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管理。其中包括课程名称(中英文)、课程编码、课程类别、课程学时/学分的分布情况等。按照一定的编号规律将各院课程作有序排列和整理,即做好开课一览工作。这会给教学计划管理人员在日常的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中提供诸多的便利。

(二)严把教学计划调整关,合理把握好教学计划的时态性特征。

计划一旦确定下来就应严格执行,包括课程、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开课单位(教研室)及任课教师等都不得随意变动。但同时学校又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就业市场的变化需要,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以充分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如何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是有效达到对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进行优化的关键。我从日常管理工作中得出以下建议。

1.重视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审核。

教务处编制分学年、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或称教学计划年度(学期)运行表,落实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审定后的教学计划所列各门课程、环节的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开课单位和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要尽量保证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及人员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要达成共识,通力合作。

2.注重日常教学计划信息的核对、归纳、统计。

教学计划维护是每个学期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细节管理应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各种信息的核对、归纳、统计都要及时、准确。每个信息变动,每次计划微调,都要规范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就要求教学计划管理人员必须做到扎实工作,一丝不苟,以达到优质、高效的管理水平为首要目标。

3.执行过程中确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尽管我们严格控制当前学期和教学任务学期计划的调整要求,但还是无法完全避免个别课程教学计划的局部微调。如确实需要调整的课程,应提前一学期向教务处说明情况,填写教学计划调整申请表,注明该课程的总学时、学分、周学时、学期安排、变更原因等。学院签字后交教务处分管处长签字、批准后,方可执行。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程信息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增强教学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多借鉴其他学校一些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

(四)教学计划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与他人的协调沟通能力。

教学计划管理人员要具有明确的服务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性质和本质。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特别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争议性的问题,要能以热情、真诚的态度服务,以专业的知识技能服务,使问题顺利解决。

(五)信息化平台运用(教学计划管理系统)。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传统教学计划管理的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情况。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给教学计划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主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来方便教学计划的维护和管理,在保证专业教学计划的规范化、完整化基础上来促进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计划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了管理方面的工作量,同时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遗漏和误报。

(六)不断开拓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与协调应变能力。

创新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学计划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与时俱进,探寻更有效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搞好教学计划管理工作重在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总结,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计划管理人员既是教学管理工作职能部门政策的执行者,又与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教师打交道。这就要求计划管理人员把政策的原则性与各项事务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五、结语

如何优化教学计划的维护与管理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然而我们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对于教学计划管理理论上的研究还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而新的理论的发现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不断的发展中,创新和完善,乐于向其他高校学习,不断总结,借鉴他校先进的教学计划管理经验。虚心学习别人的精华,纳为己用,不可完全模仿,重在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计划管理工作走向高效、科学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第五篇】

关键词 区域产业;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7-0070-03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张三(1983- ),男,河南泌阳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吴耀(1977- ),男,浙江丽水人,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主任,工美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台州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效应研究》(编号:L2012

C014),主持人:张三;浙江省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先进生产理念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研究》(编号:KX13C-22),主持人:张三。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已成为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大举措[1]。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基于本国实际情况,已经探索出效果显著的职业教育模式,如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GNVQ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2]。这些模式基本上都是采取与本地区产业深入、广泛合作的形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不断地借鉴、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如何相互融合的细节还有待进行深入探讨。

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某一范围内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组合的结果,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占有比例关系[3]。区域产业结构明显受到本地区科技储备与创新、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与政策、自然资源、资金规模、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制约,其中客观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经济措施和社会政策对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产生、演变和发展[4]。

区域经济产业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一般区域仅有几个或十余个优势支柱产业,是小范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活动,而这些往往造成职业技能类型单一,但是职业技能的要求高,恰好可以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社会分工的细致性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就在于提供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发展空间的高级人才。职业教育本身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的实施者―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企业在区域产业的平台上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程度取决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程度,也决定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劣[5]。职业教育的规模化、人性化、多样化、区域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已经成为关键。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紧密的联动性和互动性。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区域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职业性和高教性特征,而且区域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职业教育提供的多为区域产业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6]。

在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中,人才的价值越来越显著,如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合适得当,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的不均衡性,职业教育模式必定会有所不同。无论是何种经济产业结构,无论是在什么经济区域,无论是何种职业教育结构,二者只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职业教育才能成为提高一个地区劳动生产率和该地区整体职业素质水平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途径见图1。

(一)学校发展定位

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发展定位有其特殊性,应立足打造本地特色,服务地方,谋划发展。其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区域产业,面向本地经济在相关科技和技能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及社会文化的需求,不断引领本地区职业技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例如,某地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为“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高教性指明了办学层次,职教性明确了业务范围,地方性表达了服务对象。

(二)专业设置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本地的经济产业结构为依据,根据本地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结构来综合考虑专业设置[7]。目前,全国各区域都处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换代阶段,各地都在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科技水平、经济产业、社会环境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适合本地的产业结构。职业院校必须切实做好对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本地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协调。同时,专业口径要与本地区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社会分工程度和劳动组织形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专业设置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具体要求。例如,东部沿海某地区制造业门类齐全,目前已形成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等“5+1”主导产业。职业院校就要根据本地产业优势,开设以机电工程专业为通用主导专业,分设数控、模具、缝纫、汽车等本地特色专业,以匹配区域产业发展。

(三)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计划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规定不同课程之间相互结合方式,课程教学计划要体现本地产业的特点。例如,某职业学校根据本地产业结构开设汽车专业,涉及汽车的制造生产、质量管理、保养维修、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多个方向,如果本地区具有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汽车制造业生产线,课程教学计划则偏重高技能生产型人才的培养;如果本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汽车拥有数量大,课程教学计划就偏重高技能维修保养人才的培养;如果本地拥有良好的商贸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则偏重高技能管理销售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计划也规定了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各个学期、学年、假期等时间进行划分。因此,课程教学计划也需要根据本地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如某一产业的发展具有多个产业链环节,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本地的优势产业链环节应该优先安排,根据产业链环节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并分配足够的教学时间,特别是根据产业链环节的管理方式实行教学管理。

(四)课堂教学内容

要认真分析课程教学计划和本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把本地经济产业的特点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如模具设计制造业已经成为本地的优势产业,相应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就应该体现这一优势产业,使用真实的企业产品案例作为讲解的基本载体,任课教师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时就应参考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维修服务等各个环节一线高级技术人员的意见,把最真实产品全部生命周期内的相关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当地经济产业的细节渗透、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而且,授课教师应当具备相关企业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能把本地的优势产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中。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按照培养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和安排学生深入实际企业、深入社会活动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过程和活动,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丰富多样,区域产业向实践教学环节渗透、融合的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现在大部分学校进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综合实训等都是以区域产业向职业教育渗透为核心,紧密围绕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

职业学校通过具体详细的教学实施过程,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得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一体化、协同化、同步化发展,也是实现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张振元。试论现代国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兼论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J].职教论坛,2011(10):12-15.

[2]姜德刚。德、美、澳三国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09-112.

[3]张君生。论职教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4):9-12.

[4][5]苗素莲。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关系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0-23.

[6]张博文。职教要为地方产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J].教育与职业,2011(25):24-24.

[7]关立夫,石茂君,卜鹏楼。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布局[J].职业技术教育,2010(9):56-59.

Analysis on Mutual Penetr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San1,2, WU Yao3

(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izhou Zhejiang 318000; Science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1408; of Light Industry of Wenzhou, Wenzhou Zhejiang 325003,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provide personnel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gional industry is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nd mutual penetr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oning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professional setting, lesson plans, teaching cont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to achieve, and ultimatel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collaborativ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20 660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