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案【汇集4篇】
【导言】此例“《看云识天气》教案【汇集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看云识天气》教案【第一篇】
篇1
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篇2
《看云识天气》是1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文。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课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探索精神。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从云字字体的演变导入,着重分析云字的繁体字,以引导学生从子入手就看是了解一点,云和天气有关,那又和天气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其次,在完成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关系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两种形式,一是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而是一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身份来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云族成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最后,在本课的结尾我采用了留有疑问式的结束方式,引导同学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和遗憾之处。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对文本的挖掘不深入,急于将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使得学生们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掌握的并不是很清楚。
3、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三、改进方法
1、仅仅扎住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将文本分析透彻,清楚地掌握云和天气的关系。
2、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将准确答案告知他们,而是要自如地加以引导,水到渠成的获得教师想要的答案。
3、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所以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精彩之处应加以适当褒奖,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与及时的评价。
通过此次全市的同课异构活动,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虽然已从教八年有余,但在从容自若驾驭课堂这一方面还需锻炼和加强。
《看云识天气》教案【第二篇】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日晕( ) 2.棉絮( ) 3.峰峦( )
二、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陵纱。
( )
2.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 )
3.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 )
4.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进入了梦乡。
( )
三、分类说明。
《看云识天气》一文提到了卷云、卷积云、积雨云、高积云、积云、高层云、卷层云、雨层云等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分别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1.晴朗的天
(1)种类: (2)特点:
2.阴雨雪天
(1)种类: (2)特点:
四、阅读文段。
(一)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1)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2)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3)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_____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 (2)变化无常:
3.用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二)
人工降雨
①人工消雨,其实就是人工降雨。这次东亚运动会的消雨指挥部已在上海以西的太湖地区30~100千米范围内划了3个作业区,拦截由西而来的雨云。如果雨区有可能移到上海地区,只要指挥部一声令下,3架飞机将随时可升空,向天空撒干冰,提前1~2小时将这些雨迫降在上海以西地区,使上海原来可能出现的大雨化小,小雨化无。(甲)
②干冰是如何催云化雨的呢?原来干冰不是冰,而是由无色的二氧化碳结成的白色雪花状结晶体,又叫碳酸雪。它只要一暴露在常温下,就会很快地升华,吸收周围的热量,使空气冷却。(乙)
③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习惯上,根据它的温度可分为暖云和冷云两种。
④暖云里只有小水珠,温度在0℃以上。在上升气流的顶托下,这些水珠不会掉下来,而是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层。如果在暖云中喷撒干冰,它的温度就会骤降,使水气达到饱和程度,水珠不断增大变成了雨滴下来,便形成了人工降雨。(丙)
⑤冷云的气温可在0℃以下,里面充满着闪亮的冰晶和水珠,但由于它们又小又轻,在上升气流顶托下也不会掉下来。如果在冷云中播撒干冰,就会使它变得更冷,冰晶越积越多,越来越大。空气托不住它,就会往下掉。(丁)
1.下面的一句话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在文中已标明(甲)、(乙)、(丙)、(丁)四处应把它放在哪个位置?
( )
如果云层下部到地面气温低于或接近0℃,就会形成人工降雪,要是高于0℃,冰晶掉下来变成融化水滴,那就是人工降雨了。
2.从本文第④、⑤两段看,暖云和冷云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暖云中喷撒干冰,为什么会形成人工降雨?(抄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选出对本文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
‖2345 ‖345 ‖45 ‖5
5.第(4)段“它的温度就会骤降”中的“骤降”不能改为“下降”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3~5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ùn ù án
二、1.比喻 2.引用 3.排比 4.拟人
三,1. (1)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2)轻 高 薄 2. (1)卷层云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2)密 低 厚
四、(一)1.(1)。表示前面是总说,后面是具体描述。(2);表示前后是并列的句子,分别描绘了云的种种形态。(3)……表示云的变化情况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1)姿势与神态千变万化。“有的像羽毛,……像雄狮,像奔马……”(2)变化不定。“刚才还是白云朵朵,……大雨倾盆”。 3.(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2)这段是全文的总说,后面将作具体说明。 4.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5.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不能。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象情况。“天气”往往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内的气象情况,所以用“天气”恰当、准确。 (二)1.丁 2.不同点:暖云里只有小水珠,温度在0℃以上。冷云的气温可在0℃以下,里面充满着闪亮的冰晶和水珠。相同点:由水蒸气组成的。 3.如果在暖云中喷撒干冰,它的温度就会骤降,使水气达到饱和程度,水珠不断增大变成了雨滴落下来,便形成了人工降雨。 5.干冰使暖云温度突然下降,所以用“骤降”,而“下降”没有突然变化的意思。 6.分类别 列数字 7.人工降雨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第三篇】
导学案 第 11 周 第 3 课时 科目语文 课题 17.《看云识天气》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年级七年级 班级_________
学习目标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食物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2、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反复出现的词句。(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引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其中前五种常用)
6、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科学。
7、常见结构方式: 总—分—总;总—分;分—总。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回顾《化石吟》的主要内容,检查背诵情况。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①预zhào ________ ②轻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纱④lín ________波 ⑤崩tā________ ⑥点zhuì________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 ) ②弥( )漫 ③月晕( )④霎间( ) ⑤匀称( ) ⑥弧( )形3.释义: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当堂小结 这是1篇科普说明文,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
课堂检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 ,是1篇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2)本文的中心句是 。(3)本段运用了 、 和 修辞手法。(4)本段文字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基础演练”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看云识天气教案【第四篇】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重点)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难点)
4、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说明的话题。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云的类型和云的色彩”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描写云和天气的关系(顺序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谚语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或作一些探讨补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yíng):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匀称chèn: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tā;崩裂而倒塌。
(11)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zhào: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作者朱泳燚(yì),当代科普作家。
(二)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三)说明文知识小解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5、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九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摹状貌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浏览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一词,本义指商业人员用来标志商品,招揽顾客的广告牌,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第2段那一句
3.文章依次介绍了那些云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填表)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形态变化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五)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探究质疑:
1.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6.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7.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四.小结: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与天气的有关谚语。(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
(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11)接落日云底红,明天晒死老虾公。
(12)日出日落胭脂红,不雨也会风。
(13)日出烧半边,大小不要六
(14)朝霞暮霞无水煮茶。
(15)乌云遮天黄云现,不过两天雨出现。
(16)日晕雨凄凄,月晕草头飞。
(17)月华出现,两天后雨。
(18)月光生毛,有雨在明朝。
(19)东虹风,西虹雨。
(20)海水翻腾天出虹,狂风暴雨台风临。
(21)断虹早现,风雨即现。
三、完成《导学导练》的练习
上一篇:散步教学反思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