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优选优推6篇
美术教案应注重学生创造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兴趣,促进艺术理解与表现,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以下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优选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美术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 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 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 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
1、 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 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课后准备:
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创作练习
一、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 练习活动: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学生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如:格尔尼卡、毕加索
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
恐惧等。
简单回答
如:背景、内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
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提高技法上的指导。
美术教案 篇2
教材画梅分析:
本课画梅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画梅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画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
1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 .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 .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 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 ?( 生答 )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 ?( 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
师:这些梅花美不美 ? 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 ? 为什么 ?( 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
师: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今天, 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傲雪梅花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 ( 情境导入——激趣 )
二、赏析、探究
( 一 ) 赏梅: ( 多媒体展示 )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 6000 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 3000 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腊梅”、“元腊”已有 2150 年的历史。
美术教案 篇3
目标:
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
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
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已经去过太空,了解人在太空的服装特点、动作特点等。
2、材料准备:幼儿已画的`宇航员画面、水笔、蜡笔、《神秘的太空》PPT
过程:
一、太空里可能有什么?
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来到了太空,他们会在太空里看到些什么呢?
出示PPT,幼儿看看讲讲
小结:在太空里有神秘的星球、有运送宇航员的火箭还可能有输送广播电视信号的卫星。
二、飞向太空
上次我们已经画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了,今天我们来把太空中的神秘景物画出来。
提问:
1、这幅画上什么最重要?(宇航员)
2、我在添画其他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在宇航员背后的景物怎么画?
?小结:如果你画的景物被宇航员遮挡住了,画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的连接,避免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用组合方式添画背景,注意物体和人之间的遮挡关系。
提醒幼儿耐心完成涂色。
四、相互欣赏作品,说说自己对宇航员的感情。
美术教案 篇4
教材分析:工具和材料是进行美术活动的重要条件,神奇的口袋如何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这些引导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定位为美术课教学中的综合 。神奇的口袋 探索领域,目的是想结合儿童以往的(学前)绘画经验,进行延伸由此引发全体孩子对学习美术的欲望。神奇的口袋
教学目标:
1、熟悉和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新的思维加深对美术的新认识。
2、观察和发现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培养爱护学习用具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发对各种工具和材料的联想。神奇的口袋
3、开阔视野,拓宽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教学准备:、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实物 神奇的口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导入新课:
回顾学前绘画经验引语:今天我们要在课堂上找朋友,这个朋友是谁,我先不告诉您们,上完课你们就知道了。请大家想一想下列的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回答,要求回答时要完整。1、你在画画的时候用过那些工具,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叫什么名字?怎样使用,能出示你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吗?2、你见过那些绘画工具,请你介绍一下,你在那里见到的?你认为它们能用来干什么? 3、你最想拥有的美术用品有那些?为什么?神奇的口袋
蜡笔小知识 1、是年幼儿童最常用的绘画工具2、同彩色铅笔相比,蜡笔的色彩比较鲜艳、笔芯也稍软,使用时不会因手在纸上摩擦而弄脏画面。3、蜡笔即可以用来画线条,也可用于大面积的涂色。
油画棒小知识 1小朋友最喜欢使用的工具,色彩鲜艳、浓烈2油画棒比蜡笔要软得多,而且因为是油性的,颜色之间容易混合,色彩的变化,层次都比较丰富。
彩色铅笔小知识 1、最简单的色彩画工具,如同铅笔一样,比较适合年龄幼小的小朋友使用2、色彩柔和,即可以用来涂颜色,但涂色的时候不能用力过大,因为它的笔芯是硬性的,会在纸上留下痕迹。3、比较适合于画轻柔、淡雅的画面。 神奇的口袋
师小结:在绘画过程中,工具和材料是很重要的,它就象一个好助手能帮助你实现你的绘画愿望。
三、引导观察 思考 发现新的工具和材料展示:
1、 欣赏中国画、书法作品。
2、欣赏油画作品。
3、欣赏水粉、水彩画作品。
4、欣赏版画作品。
5、欣赏儿童画作品。
师:欣赏了这些画,大家能猜出这些画是用什么工具和材料来完成的吗? 生自由议论。
6、再次展示(结合作品进行展示),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工具和材料的不同魅力,引发学生明白工具和材料的重要,以便今后在美术课的课前准备能有所重视。大家现在可以猜出我们要找的朋友是谁了吗? 7、怎样爱护这些工具和材料。
:工具和材料使用小知识,进一步强调爱护工具、保护学习用品、正确使用学具的良好品质。
四、评价,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回答问题。
1、你能认识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有( )种?
2、通过学习你又认识了那些绘画的小伙伴它的名字叫( )?
3、你能爱护和正确的使用工具和材料吗?
五、课后观察和思考
1、 收集和尝试一种你没有用过的美术工具和材料。
2、 到美术用品店去观察文房四宝是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新的工具和材料。
美术教案 篇5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1、建筑艺术的美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国内外古今建筑;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2、能力目标: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建筑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宏村月沼》《故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
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回答。
2、介绍美术各中门类,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
师:其中我们的中国古代建筑,大家肯定不陌生。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
出示课题建筑艺术的美
二、讲授新课
教师: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一)、课件出示:欣赏课本扉页《宏村月沼》1、了解宏村历史,村落形态;
2、宏村民居特征:多为两层,白墙灰瓦;
3、介绍宏村“承志堂”:宏大精美、题材丰富、技艺高超,被誉为“民间故宫”。
(二)欣赏课本《故宫》乾清宫、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提问: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九条游龙;五座浮山——九五之尊)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目前学界没有同意说法,大概得有两种:固定门板的(因为古代的.门是两个门板拼在一起的);另一种说法认为主要是装饰和显示地位的(因为古代以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单数里最大的是九,所以像在故宫——皇帝的居所,门钉都是9×9——81个。)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仙人走兽”——檐角小兽: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犼、行什。)
三、小组讨论、交流:
课本扉页《宏村月沼》与《故宫》的建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
(一)、欣赏《泰姬陵》《凡尔赛宫》《科隆大教堂》《古罗马大斗兽场》等古建筑。
(二)、欣赏《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里昂国际机场》《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建筑。
二、小组讨论、交流
师:我们了解了中国、外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一些知识及造型,看了这些建筑,有什么想法?
生:“美、颜色好、高级、漂亮。”
(学生着重表达的是对色彩的感受,这说明色彩对于凡是具有分辨色彩能力的眼睛来说,都能引起反应,它是一种最普遍、最大众化的美感。学生对抽象的线条和体积没有明确的表达。)
师:“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1、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具体的建筑分析。
2、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有了巨大的变化,你认为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三、学生作业:
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教师点评展示、分析部分学生作业的形式美因素。
美术教案 篇6
诗意画(1课时)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在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基础上,运用笔、墨来表现生活和意境的情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意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画面意境的处理。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准备2~3幅诗意画和数幅学生作品。
国画工具:笔、墨、纸、砚、国画颜料。
选择一首或一两句可入画的诗。
教学步骤
课前,将几幅诗意画和学生作品悬挂在教室里。
导言:根据墙上所挂的几幅作品,介绍什么是诗意画?诗意画的特点以及学习画诗意画的意义,然后转入新课。
作品欣赏:转入新课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意画2~3幅,使学生懂得作诗意画如何立意、构图,以及笔墨的`处理,为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作准备。
作品欣赏之一: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发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作品欣赏之二:
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设问:
老师选择一首诗或一两句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参考资料: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画步骤:
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
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
学生作业
以一首诗或一两句诗为题作画,教师行间辅导,及时发现好的作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作业要求
本课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必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要求学生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汇总1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