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秋天,我们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2、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
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
(1)注音
肥硕shuò栖qī息乌桕jiù梦寐mèi清冽liè枯涸hé镰lián刀蟋蟀xīshuài廖阔liáokuò
(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把握诗歌节奏,熟悉读歌内容。
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3、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
4、请男/__朗读(师生互评)
5、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文中描绘了几幅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小组讨论合作)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由远及近的顺序,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请同学怀着热爱喜悦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三、作业
1、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或是把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绘画出来,展示给同学。
2、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第二课时
一、描绘秋天、感悟秋天1、学生朗读诗歌,渐入诗歌意境
2、请同学试着背诵诗歌
3、检查作业请同学出示图画,并结合讲解
请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一幅图画。
师生互评,教师引导总结,初步体味诗歌意境。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二、师生合作,品析语言
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师生补充互评)
要求: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诗
说说喜欢的理由
如: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品味诗歌意境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2、请同学(结合美句赏析和图画讲解)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意境?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
教师补充总结:表现了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
四、仿写歌词,歌唱秋天
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这首诗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教师把诗歌第一小节改成了歌词,作为范例: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
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请同学小组合作就把这首诗的二、三节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秋天在哪里?并在小组内演唱。
五、背诵比赛
采用自背、全班齐背、分组背等方式,调动学生的__。
六、作业
1、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作点评。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喜爱赞美
少女思恋图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第二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新的学习环境、新同学与新的班级
2、与同学友好相处,对新的学校和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
3、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二、教学重点:认识新环境
三、教学难点:珍惜新友谊
四、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讲解法;讨论法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五、教学过程: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
1、当你踏入中学的校门,你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你喜欢现在的学校吗?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吗?
小结:初中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新的学校,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也许我们还对过去的伙伴依依不舍,但更应高兴的是,我们又结识了许多新的老师和同学。我们将在这个新集体中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珍惜新友谊
同学们怎么样才能尽快地熟悉起来呢?我们将要进行“破冰行动”,让大家尽快熟悉起来。
游戏方法:老师任意让一名同学站起来自我介绍及简要说明他与本班第一个同学的认识经过,下来是被提到的同学以此类推,5分钟后第一环节结束。第二环节比赛看谁记住刚才提到的人名多。
注意:其中一组介绍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也要认真记住自我介绍的同学的名字,不可以记在本子上。
算一算你记住了多少新同学的名字?他们是谁?
小结:在我们这个新的班级里,有这么多新的同学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让我认识你,也让你认识我,从记住对方的名字开始,大家就成为了好兄弟,好姐妹。
(三)、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四)、学习新课程
1、初中政治课程的功能?
(1)明是非,即明白成长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2)表达是非,即应对考试
2、想不想学好本门课程?为中考,拿满分
3、如何学好本门课?
谐音(贝多芬,马克思)
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同学,结交了新的朋友,老师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各尽其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可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七年下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选自《杨绛散文集》,这是1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善良、仁义的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重点的定位能力和文章内涵意蕴的理解能力,《老王》的语言质朴平实,明白如话却又细微处见深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咬文嚼字,从近乎白描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深情。
第三单元的写作内容是“抓住细节”。《老王》一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如送鸡蛋和香油时的细节描写,真实令人难忘,这些都可成为了学生写作指导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
本文没有晦涩的词语,没有异彩纷呈的修辞句式,直白的叙事,简单的抒情,这是七年级学生初读的感受。“为什么临死了要去送香油和鸡蛋”成为了孩子们最难以理解的问题。对于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漠是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老王善良的可贵、作者愧怍的原因是学生体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细节,借助背景资料,在看似浅显的语言文字下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感悟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提升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启发学生更加积极的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五、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要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老王。
活动二:初步课文,认识老王
1.用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答案预设学生根据文中的“老王只有一辆赖以活命的三轮车”“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小院,几间塌败的小屋”,概括为“贫苦”;“一只眼睛瞎了,另外一只也有病”概括为“残疾”;“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概括为“孤单”;被人耻笑为老光棍,生病去世无人过问,概括为“卑贱”等。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取概括主要信息。
活动三:细读课文,再识老王
1.文章有这样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什么是活命,与生活有什么不同?
投影显示资料: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第2段,请你将文章中的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车上的杨绛听。
提示:注意人称的转换,注意人物的语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转换人称,深入人物角色,体会老王的生命的状态。
2.请你反复诵读下面两个句子,比较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原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教师点拨因为有了“,”,我们在朗读时就需要在“,”处来一个停顿,有了停顿,就有了思维的空间,就有了情感的跌宕起伏!在短短的十四字中,杨绛让我们的情感跌宕起伏,为老王喜悦、为老王哀伤。此外,将“死了”与“没出息”放在最后,更加突出了强调了老王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老王的孤苦无依的处境,感受在简单平实的语言下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表现老王生存状态的语句,请你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
答案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句子: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只眼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只说:我不吃。
教师提示一个“只”字将老王走投无路、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揭示出来。
设计意图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老王的不幸。
活动三:合作探究,领悟老王
1.第5段中,“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种显而易见的“亏本买卖”难道仅仅因为老王最“老实”?
2.作者在写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中,将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场面写得十分详细,老王在行将就木临终之前为什么还要艰难的来给“我”送鸡蛋和香油呢?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要紧密结合文本来分析。
教师提示背景资料: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视频、衣服等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证票限量供应。
教师点拨
在那个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被认作“反动学术”,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本着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文,整体感知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重点)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重点品味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难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
1、讲读-讨论;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体会、领悟--能有感情地表达。
三、教具
多媒体、PPT
四、教学过程
(一)引秋:导入新课。(由写秋天的古诗引入,学生进行积累)。出示PPT(依次由学生朗读,体会关于《秋天》的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板书课题:秋天。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2、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
3、师:PPT出示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诵秋:
1、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并在书上划出节奏);(多媒体播放教师范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朗读热情。
2、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学生互评。出示生字PPT。
3、点评学生朗读情况,肯定好的方面,纠正不足。
4、由男生、__和全班分别饱含感情地齐朗诵。
(三)品秋:
出示PPT,学生探究问题:1、诗中描绘了几幅图?2、每一幅图描绘了哪些景物?师生共同探究、解析全诗。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问题,体会语言的的凝练、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秋的氛围。先请同学们找出每节诗中画龙点睛的诗句,先概括画面,再品析语言。
1、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板书)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通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2、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板书)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3、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板书)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4、学生完成诵、品秋专项练习。
(四)思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思秋练习。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更是充满诗意的秋天。在创作手法上,诗人在每节诗后都有画龙点睛的总结,突出秋天主题,一唱三叹。在意象表达上,继承了传统诗词的余韵,展现了古典美,韵味实足。
诗人超越了“悲秋”情结,以积极的心态描写秋天的美景,颂扬了秋天的活力和生机,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旷达的情怀。作为青少年的同学们,更应该奋发拼搏,努力求知,为迎接自己的收获之秋做好准备!
(六)布置作业:写秋练习
板书设计
农家里的秋天--飘、饱食、肥硕、栖息:清幽、喜悦----农家丰收图渔船上的秋天--冷雾、满、轻轻、游戏:清冷、悠闲----霜晨归渔图牧羊女眼里的秋天--寥阔、满流、香与热、梦寐:清静、香甜----少女思恋图
赞美、热爱
小组探究答案
1、青鳊鱼(biān)乌桕叶(jiù)满载(zài)归泊(bó)
2、比喻,收起青鳊鱼,悠闲。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5、A、明净B、忠实C、丰盛D、严峻E、勤勉
6、赞美秋天之美;对秋天展开思考,并赞美秋天的勤勉精神。
7、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其作用是使结构完整,内容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中心。
8、《秋思》
9、去掉不好。因为“更”字在此起强调作用,强调在对秋天的思索中,其“勤勉”精神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3篇
下一篇:高中音乐说课教案样例(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