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木兰辞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木兰辞教案范文1

关键词陈;角色;创造;分析;塑造;情感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62-01

角色创造是戏曲演员舞台表演的“最高任务”,戏曲艺术以演员为中心,素有“角儿的艺术”之称。而“角儿的艺术”的核心,就是戏曲角色即人物形象创造。换言之,角色创造是戏曲演员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志。京剧大师梅兰芳创造的杨贵妃(《贵妃醉酒》)、虞姬(《霸王别姬》)、西施(《西施》)、穆桂英(《穆桂英挂帅》),豫剧大师常香玉创造的花木兰(《花木兰》),评剧大师白玉霜创造的王三巧(《珍珠衫》)、潘金莲(《潘金莲》)等角色形象,标志着戏曲大师们的艺术光辉。

泗州戏虽然是地方小戏,但也同所有的戏曲剧种一样,演员表演都以角色创造为第一要务。当然,这种角色创造也同所有的戏曲表演艺术一样,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笔者在泗州小戏《陈遣盗》中扮演男主人公陈,现结合陈这一角色创造,谈几点体会,以作引玉之砖。

一、角色分析

陈角色创造的第一个层面,是角色分析。这是一项“案头工作”,但又是角色创造的基础与前提。如果说,剧本是演员角色创造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角色分析就是演员进行角色创造的“施工计划书”。因此,我首先对角色分析高度重视,并形成了比较详尽的文字材料。

《陈遣盗》是根据历史典故“梁山君子”改编的古装小戏。“梁山君子”出于《后汉书・陈传》:“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1]

《陈遣盗》的编剧牛守进先生从汉・刘向《说苑・理政》中之“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受到启发,燃起灵感,讲述了东汉颍川县令陈亲民爱民的一段佳话。在当前我国“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的施政理念的大背景下,其现实意义显而易见。《陈遣盗》的剧情梗概是:东汉灵帝年间,颍川大旱,民不聊生。小偷杨三夜入陈官邸,潜于梁上,伺机盗窃。陈暗中发现,他并不简单化地抓获惩处,而以爱民怜民之心,体恤之情,巧妙地运用循循善诱之法,教育感化了杨三,使这位“梁上君子”迷途知返,改过自新。

剧本着力塑造了陈爱民亲民的感人形象。其实,陈此举,非属偶然,而是他正直清廉人格与仕品的必然表现。“陈(104-186或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一作仲躬)。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受业。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办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召辟,皆辞不就。年八十余卒于家,赴吊者达三万余人。”[2]可见这一角色形象的历史根基牢固。剧中的陈,亲民爱民,胸襟广阔,眼光高远,乃大爱大志之人。作者的高明之处,是通过陈与随从假小子对“梁上君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凸显出陈的可敬可亲、可近可感。

二、角色塑造

陈角色创造的第二个层面,是角色塑造。这是角色创造的主体工程,是把角色分析的理性认知转化为舞台形象的具体艺术创造工程。

为此,我调动了戏曲演员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艺术手段,努力塑造出这位真实可信、可敬可亲的人物形象。

我将表演的重点,定位在他对盗贼杨三的感化教育与批评告诫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对杨三动之以情:“人生之初性皆善,修养不同两重天。自勉之人诚实干,先肯吃苦后来甜。好逸恶劳成懒汉,损人利己后悔晚。你若不信抬头看,梁上君子在上边。”这是“背对背”的劝诫感召,表面上是说给假小子的,可实际上是唱给杨三的。另一方面,他对杨三又晓之以理:“不要开口再说难,谵辩难遮恶行端。再难不能把法犯,触犯刑律惩办严……”真可谓苦口婆心,感人至深。

三、角色情感

角色创造的第三个层面,是角色情感。角色情感是角色形象的生命与灵魂、亮点与看点。为此,我对陈这一人物的情感进行了深切的体验,并联系当前许多爱民亲民的感人事例和许多模范人物爱民亲民的感人事例,把爱民亲民的情感化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做到“我就是陈,陈就是我”,从而使舞台表演真正达到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木兰辞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木兰辞教案范文2

木兰诗文言文阅读

甲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乙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丙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②。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知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说符》)

注:①[中]射中箭靶。②[守而勿失] 牢牢记住不要忘掉。守,掌握,遵守。

阅读题:

1.(2分)下面句子中“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 )

A.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B.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C. 然足下卜之鬼乎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2分)指出下面括号中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 )

A.皆次当行(行:行军) 会天大雨(会:恰逢)

B.或以为死(或:有的人) 楚人怜之(怜:爱戴)

C.念鬼(念:念叨) 又间令吴广(间:暗地里)

D.卒中往往语(往往:经常) 皆指目陈胜(目:看着)

3.(2分)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 “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4.(2分)下面对《陈涉世家》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体现了陈胜对形势的准确分析与判断。

B.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写出了陈胜对民心的深刻洞察。

C.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表现了陈胜对天意的准确领悟和把握。

D.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生动表现了陈胜谋略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5.(2分)下面对《列子学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事揭示了学习要举一反三的道理。

B.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C.关尹子要求列子从学射中自己去探究射中的道理。

D.治理国家、为人处世和学习射箭的道理是一样的。

6.(3分)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两处)。

非 独 射 也为 国 与 身 亦 皆 知之。

木兰诗阅读题答案

1、D

2、B

3、C

4、C

木兰辞教案范文3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欣赏能力 培养

由于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承,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往往成了说文解字串句子,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创新教育正在逐步发展的今天,古诗文的教学怎样从单纯的字词讲解,深化到古诗文的欣赏呢?笔者愿以此观点与语文同行共同探讨。

对于初中的学生,古诗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上。如何培养欣赏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置场景,培养审美理解

首先在讲解文意的过程中,要紧扣句子,设置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学古文单元以前,我首先做了一个准备,讲了古代考生根据诗句画画的故事。“蛙声十里出山泉”题目亮出后,要求学生设想画面,学生踊跃回答,气氛非常热烈。答案亮出来后学生先是楞怔,而后又叹服,答案是什么呢?汩汩清泉有一群小蝌蚪在畅游,没有蛙声却满耳都是蛙声,使学生领略到古诗文简约而充满画意的美。经过讲解精美的诗句、片段,使学生明白古诗文的语言精当,它们往往是意境优美的画面,或是山水画,或是泼墨写意画、或是一幅剪影。经过这样的铺垫后,学生对古诗文理解的生硬感渐渐缓解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根据场景,展开审美想象

在古诗文的授课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景中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根据句意揣摩、设计文中人物的表情,体味主人公的心态,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木兰诗》中,在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时,借用手势,利用或激昂或柔婉的语调,慢慢将学生带入诗中,在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与主人公同悲同喜。例:木兰从军准备图,可以让学生想象木兰自备鞍马、弓箭的紧张情景,反衬出军情紧急,同时木兰整装待发,意气风发的形象渐渐浮出;再看《木兰行军图》引导学生想象她的军旅生涯开始了,在紧张的行程中木兰扬鞭策马的形象慢慢浮现,这样,一个热血男儿的形象便鲜活地展现出来;而在黄河边宿营,在燕山脚下扎寨,片刻的休憩,聊聊几笔,一个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双亲的女儿家又闪现出来,至此,木兰的单纯的军人形象和流露的儿女情怀粘贴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渐趋丰满,而到了木兰不慕荣华,辞官归乡途中,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木兰的神态,至此,木兰这位战功赫赫的骁将、思乡心切的普通人、这样一个热血男儿、这样一个柔情女子,诸多形象揉和在一起,才使得她有血有肉。而这个形象正是在想象的过程中,一次次浮现,不断地利用想象之笔将其削减、增补、精雕细刻,才越来越鲜活,在学生的思维中不断凸现,呼之即出。

三、利用情景,积累古诗文

古诗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极易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情。“诗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便是说的这个道理。当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积累的古诗文,加以整合。如《送别诗》有殷勤关切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衷心祝福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心胸开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与品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各是什么?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四、品味诗境,积累体验

每一首诗中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位作者的诗积累得多了,就能品出每位诗人的个性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折射出李白的“狂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叹着杜甫的隐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悠远着陶渊明的恬淡;“大江东去,浪淘尽”高歌着苏轼的豪情……这些沉淀,必得经反复吟诵才能感悟。

五、结合情景,应用古诗文

木兰辞教案范文4

关键词: 《木兰辞》 花木兰 爱国

一、梳理文本

作为“乐府双臂”之一的《木兰辞》被收录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人教版初中语文的编排是以单元主题为依据,《木兰辞》所收录的主题是以“爱国”为主题。文章七段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木兰代父从军的背景。第二部分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准备以及在疆场上的奋勇杀敌。第三部分写木兰凯旋后拒绝赏赐以及和家人的团聚。整首辞结构上严谨,句式自由。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享受无穷,花木兰英勇果敢的形象也已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然而,文章本身不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今天主要是就花木兰的形象这一问题来简单的谈一下笔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众多老师对她的总评价是: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果敢,坚强,孝顺。木兰代父从军可谓孝,战场奋勇杀敌可谓勇,以及女儿身秘密的保守可谓机智和细心。然而,木兰的爱国笔者真是无法探知。仅从以下方面来反驳木兰没有爱国主义的品质。端正我们对花木兰的认识。

二、探知木兰

笔者主要从分析《木兰辞》来对爱国主义这一形象进行否定。众多老师,甚至是较优秀的老师将学习花木兰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然而,通篇看来笔者却找不出木兰的哪些做法或是言语证明了花木兰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的巾帼英雄。笔者有以下几点需要探讨:

1.《木兰辞》第一部分写木兰代父从军。从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木兰的叹息,这个叹息是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二卷在这里是个概数,意思是说下达的催促木兰父亲的帖子有很多,每一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这两句话像我们展示军情的紧急,也向我们交代了木兰大夫从军的背景。面对年迈的父亲,木兰诗“惟闻女叹息”,只能听到木兰的叹息。木兰的感叹和忧愁是为年迈的父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为女儿身,但是木兰是成熟懂事,是很孝顺自己的父亲的。对于家里的事她不是作为一个闺房中的女子不闻不问,而是一直关注,忧在心头。此外,她骨子里担心父亲,对于战争潜意识里是深恶痛绝的。笔者认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木兰的孝顺,但是如果仅从她为父从军就说木兰爱国,那么此时的木兰应该是有为国而战的兴奋和激情,为何我们听到的是木兰的叹息?难道她不想家人在一起团聚,不想让年迈的父亲享受天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凯旋后的木兰不要任何赏赐,只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归家之心,希望和家人的团聚之心由此可见。

2.花木兰战场踊跃杀敌,这一环节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有胆有识,果断坚强的女子。她在战场上拼命厮杀,一方面是为保存自己的性命,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战场又是血腥的,对于渴望活下去,希望尽早归家的木兰来说,拼尽全力进行杀敌,尽快的结束战争也许是她唯一解脱的办法。与其说是木兰的爱国在驱动,还不如让我们接受是木兰的思乡心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名渐渐。”“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听不到父亲和母亲对自己的呼喊,只能听到黄河的水流声;听不到父亲母亲呼唤孩子归来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骑的嘶叫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对于父母的深切的思念,借父亲和母亲对自己的想念,来写自己对父亲、母亲的想念。战场是拼杀血腥的,可是木兰身上散发的是女子感情方面的呼喊,她没有过多场景描写战争,而是对战场上的情节进行略写,这也是作者的用意锁在,他所要向读者展示的是木兰的情感,不是战争厮杀的英雄,而是父亲母亲的孩子,是一个女儿的身份,是孝顺的形象。这里何来木兰的爱国情感,通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被逼沙场的女子在思念远方的爹娘。在希望快速结束战争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的场景。爱国的那份情感又是有何而来。有人说由此可见,木兰是爱国的。然而,笔者认为这种理由有点牵强附会。

3.最后一部分木兰的凯旋以及和家人的团聚让人不禁发问。如果木兰如老师所说的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那么在天子赏赐木兰尚书郎(注: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掌管国家政事的机关)为何木兰拒绝。论能力,她勇敢、坚强、机智完全可以胜任尚书郎的职务,也可以趁此机会来回报祖国。为祖国的强大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然而,木兰却“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我不需要什么尚书郎的职位,只希望能够骑上快马,快点送我回家。“千里足”可以看出,木兰回家心情的迫切,由为父从军,到战场思念家人,再到胜利凯旋对家人的思念,我们可以看出木兰这一形象的思想主要是围绕家人来展开的。从不要高官厚禄,而只愿意回家这一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在花木兰的心里,国家和荣华不及和家人的团聚重要。在这位女子的眼中,心里想的至始至终都是家人。而对于木兰的这一误解,恐怕是没有真的读懂木兰的心思吧。最后木兰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谓是温馨感人。见到木兰归来,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他们各自慌忙自己的,而木兰则是快速回到自己的屋里,换起自己的女儿装,这一点让我们感受到,对于木兰来说,只有这样的身份才是令她舒服的,才是自己的正确归位。作为一名女子,作为父母的女儿,弟弟妹妹的姐姐,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身份,想过的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才是她想要的。这样的结果对花木兰来说比任何高官厚禄都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作者在此部分运用了大部分的笔墨来描写家人相聚的欢乐,一方面是衬托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赞美了花木兰甘为平凡女子,和家人平安健康生活的普通的愿望。

三、对英雄的重新审视——逼上梁山的英雄

人们潜意识里往往都有一种心理,就是将心中的英雄过度的推崇和神话。然而,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曲解是不对的。我们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顶礼膜拜的同时也要用理智的思维进行客观的定位和评价。对她某一高尚行为的否定并不是对木兰英雄名义的否定。而是我们换了一种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角度去评价英雄。这样的评价才能使得我们的英雄形象更丰满,更逼真,才能还原人物本身,才能找到生命中的真。花木兰是位“逼上梁山的英雄”。刘玉玺在文章《无奈抉择中的悲剧意蕴——〈木兰诗〉题旨与木兰形象再探析》中指出“从为了‘代父’而被迫选择从军的忧伤与无奈、到征途中对家乡和亲人特别是父母的深切思念与牵挂,这些情感纠葛始终为悲愁痛苦的主旋律所左右。即便是作品所仅写到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些战场情景,也笼罩着浓烈的险恶或悲壮气氛。因此,从被迫选择女扮男装到整个从军征战的过程,木兰代父从军故事的始终都渗透着不容质疑的悲剧意蕴”[1]如果没有战争和可汗的大点兵,我想木兰不会因为爱国的情由而主动要求为国杀敌。她是因为对父亲的爱和担忧,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存亡或是统治者的胜利。当然,一些戏剧或是影视为了某些商业目的往往将木兰的形象过度夸大,这点我们是不得不承认的。然而试问,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情况巾帼英雄花木兰会存在吗?她是被逼上战场,而后又凭借自己的聪明和胆识赢得胜利,最终这位女英雄代父从军的故事就流传下来。花木兰也因此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女英雄。我们为她的“孝”而感动,为她的战功卓绩感叹,也被她的机智勇敢所折服。然而,我们仍要分清,在木兰的思想意识里她其实是想过平凡的生活,她没有男儿保家卫国的宏伟壮志。无论是代父从军的理由,还是疆场上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凯旋后拒绝赏赐想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急切心理,都表明了木兰的朴实而又渺小的理想。她也是古代中国的一名女性,也有卑微的自我。我们在赞慕英雄的同时,请将她当个平凡的人,还给木兰渺小的权利。过分夸大英雄最后只能让英雄失去自我,违背历史本身。正如尹玉珊在《立足文本重识木兰——〈木兰诗〉教学分析》一文中所说“诗人正是通过替父从军、辞官还乡这两个情节的描写,使木兰既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又完成了对亲情的付出,从而塑造出一位做事果敢,能胸有成竹应对突发事件。不贪图功名富贵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女性形象。”[2]

由此,老师在解读《木兰辞》,分析我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时要有理有据的还原人物本身。不应为了效果而故意的夸大和缩小,与客观现实相违背,应让学生有理有据的去相信。

参考文献:

20 552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