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大全精选10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大全精选10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422=25+0=0+28=。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第3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1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题实践活动“估一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在生活里进行估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树叶的图片(见课本),大一些的杯子和1千克水。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出示一摞本子:告诉学生,这么一摞本子有20本。
3、告诉学生:第2摞的本数是第1摞的2倍,你知道第2摞到底有几本吗?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一估”。
2、估计书的本数。
(1)谈话:老师想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校图书室的图书,你们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小结:可以先数出一排书的本数,再估计出一个书架上书的本数。再估出图书馆里的书的本数。
(4)学生分组到图书室进行估计。
(5)汇报估计情况。
3、出示树叶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估计图里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1)学生组织讨论。
(2)交流:可以先数出一个框里的树叶数,再估计整幅图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3)学生独立数数、估计。
4、出示树叶第二幅图。
(1)要估计这幅图里的树叶的片数,你准备怎么估计?
(2)小组讨论怎样来估计。
来自
(3)学生估计树叶。
(4)交流估计的方法。
5、出示树叶的第三幅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怎样估计有多少片树叶。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估计结果。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方法。
6、教学第3题。
(2)老师出示一桶水,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一桶水大约有几千克?是怎样估计出来的?
三、教学“试一试”
按课本上内容依次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估计的问题、结果和方法。
1、估计一下,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
2、再语文书上任意找一页,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能估计出其他一些物体的个数吗?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三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四篇】
苏教版第5册第49页-52页的内容。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课件、钟面和两圈时间。
1、两个6时:同学们会看钟表了,下面这个钟面表示几时?
(6时)。这时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会有的同学在吃晚饭,而有的同学才刚起床?(因为一个是早上6时,一个是晚上6时),看来一天中有两个6时。
2、两个7时:现在钟面上是几时?同上。
说明一天中有两个7时。
3、发散与设疑。
一天中还有2个几时呢?
也就是说一天中钟面上所有的时刻都会出现2次,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来回忆完整的一天。
1、你们知道1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比如今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们的1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夜里12时既是昨天的结束,又是今天的开始,1天就从这里开始了。
2、时针转第一圈。
(课件出示钟,时针指向12时),这就是夜里12时,这时我们正在睡觉,时间慢慢过去,我们要起床上学,上午上完了三节课,要吃午饭了,这时就到了什么时候?(中午12时)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走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时?(12个小时),这时,一天结束了吗?(没有)对呀,太阳正挂在头顶上,才过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时针转第二圈。
4、解疑。
(1)、完整叙述24小时与2圈。
(2)、呼应。
刚上课时同学们都认为钟面上所有的时刻会出现2次,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一天共有24个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转2圈,第一圈从数字12-12,第2圈又从数字12-12,就出现了两圈一模一样的时间)。
1、设疑。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1:可以给它们增加一些时间名词,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师:这样行吗?我们以这个6时为例说说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时-12时改成12时-24时。
师:(黑板上出示钟面)下午1时改写成13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又一个小时,所以是13时。
晚上7时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数数)。
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时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五篇】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个圆形纸,三个三角形不干胶,8个题卡。
一、复检。
生:高兴。
师:谁在这堂课上能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并且声音洪亮,那谁就是最棒的。
生:分母。
师:4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
师:1叫什么?
生:叫分子。
师:1表示什么?
生:表示4份中的一份。
师:“——”叫什么?
生:叫分数线。
师:分数线表示什么?
生: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师:这个分数怎么读?
生: 里有2个 。师:你真棒!
师:2个 是多少?
生:2个 是 。
……………………。
(点评:教师设计这俩项复习,巩固了分数的意义,为下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理解分数的算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
(一)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回答的真棒!地里的西瓜听见了也很高兴,有一个大西瓜跑到了我的手里,非要奖励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你们看,这个西瓜又大又圆,连我都想吃了!
生:这一块用分数表示是 。师:他们俩一共吃了几块?
生:3块。
师:教师出示完图问,这三块用分数怎么表示?
师:(教师手指图说)实际就是2个 加上1个 等于3。
个 ,你们看是吗?生:是!
(点评:这样的分析过程使学生对分数的计算的算理理解的更加透彻)师:来,跟老师一起说一遍。
a生:……。
b生:……。
c生:……。
………………。
师:咱们一起说一遍:“……”
师:为了今后咱们计算方便,下面咱们一起总结一下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你们看分母是8,也就是说相同,在数学中,我们往他叫同分母(板书)。
师:分子呢?怎么样?
生:分子相加(师板书)。
师:来跟着老师的手读(随着读,教师把法则填完整):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师:现在咱们齐读三遍。
师:这句话中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必须是“同分母”,“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师:做题竞赛(大屏幕):(点名回答,并说出算理)。
(点评:这样竞赛式的做题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做题兴趣)。
+ = =1。
生:吃3块用分数表示是 。
师:你真棒。那咱们把这块巧克力全吃了,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生:全吃了用分数表示是 。
看成1,行吗?
生:行。
(点评:这样引导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师:看大屏幕,看看哪个同学刚才听的认真,观察的仔细?
要求:说出得数和算理:
生:抢答,全体学生判断。
(二)同分母的分数减法。
生:两块。
师:对,多吃的两块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对。(师把 填到算式后) = 师:也就是说3个 减去1个 是 。跟老师说三遍。
师:刚才加法的计算方法我们总结出来了,减法的算法跟加法的差不多,现在咱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分母分数相( ),( )不变,( )相减。(板书)。
a生:…………。
b生:…………。
…………。
2个 ,是 。
b生:…………。
c生:…………。
师:这有道难题,看谁会?出示题卡:
1- (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生:1- = - = 。
1- 1- 1- 1- (生逐题说,师生一起判断)。
(三)读书巩固。
师:看书99页~100页,填括号,(教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
(五)作业(100~103)页 。
板书: 分数的简单运算。
(左侧)。
(一)同分母分数加法。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 = =1(右侧)。
(二)同分母分数减法。
- =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六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七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八篇】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一、准备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九篇】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能熟练八个方向的联系。
多媒体。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简单的路线。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说说今天的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作业:课堂作业本
板书:认识简单的路线
东、南、西、北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新课标教案【第十篇】
知识目标: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一、创境激趣。
二、互动解疑。
板书:+=?
2.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元,一本笔记本元,一个文具盒元,一支钢笔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