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看雪》教案(优推26篇)

史莱克 分享 时间:

通过观察雪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自然之美,如何更好地描绘雪的魅力?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二年级上册语文《看雪》教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二年级上册语文《看雪》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1篇课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大陆与祖国宝岛台湾,隔着海峡,大陆望着宝岛,听着阵阵涛声,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里有春节,那里有龙舟,那里有浓浓的乡音,那里有深深的乡愁。只是,那里很少有雪。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盼着到北京来看雪。北京有飘飞的雪花,有可爱的雪人,有银装素裹的雪景。在北京不但能看到迷人的雪景,还能看到比雪更迷人的风景。什么时候才能使海峡不再成为阻隔,让中国台湾的孩子们来北京看看真正的雪呢?我们盼望着。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留下的一个的片段)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曾经说过,边读边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会提问题的孩子是好样的,如果既能提问题,又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那是最棒的。我相信我们班最棒的孩子肯定很多。这堂课老师就要看看,谁是最棒的孩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师:刚才,老师在同学们读书思考期间,我巡视了一下,我们班同学可会提问题啦,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老师,“深情”什么意思我不懂。(大部分同学提的都是些词语方面的问题。)

……

生:老师既然已经看过雪了,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我看过了”。而是微笑着点点头。(师马上给予鼓励)

生: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这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呢”!我不懂意思。

生: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同学们,我在北京见过,而是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说:“在我的故乡”。是不是有点罗嗦。

(此时,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备课时,我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是有点罗嗦吗?我转念一想:不,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海峡两岸同胞的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我马上给予肯定:“你真会提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我们细细地读读书,这个问题肯定能解决的非常好。”)

……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怎么办,要不要老师一一答复呢?

生(齐声回答):不要,我们自己解决。

师:真是好样的。那怎么解决呢?

生1: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师:(点点头):讨论讨论,是个好办法。

生2:如果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老师帮忙,好吗?

师:(微笑着)老师非常愿意。

生:(众笑、然后就马上就四人小组论起来了。)

师:小朋友,停一下行吗?老师想提醒大家一下,要想解决好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好好的读课文,大家互相读着读着,问题可能自然就解决了,试试吧。

生:(改变了方式,去读书了)

……

师:刚才老师走了一圈,发现好多小朋友自己都分了角色,在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呢?能否向大家展示一下呢?

生:能(大家跃跃欲试)

对话朗读展示(略)

在朗读的展示的过程中,一位小朋友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说自己在北京见过雪,因为她想让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样有意思一点。”

生(忍不住):我也知道,这样是因为老师想让小朋友们认识一下北京到底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师:(顺势一拨):那就说:“在北京看过。”就行了,干吗还要说,“在我的故乡。”

(此时,有的小朋友呆了,有的小朋友抓抓脑袋,有的小朋友把刚刚举起的小手又放下来了)

师:能否联系一下《识字3》中的内容。

生:老师,我知道了,如果老师说在北京看过,说不定是到北京旅游凑巧看过的,可她说在我的故乡,说明老师就是北京人。

师:对极了,这是了不起的“知道”。

生:我想这位老师一定想念自己的故乡。

生:我想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一定特别的自豪,因为自己的故乡有雪呢。

生:老师,我认为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说不定心里也很难受,因为她这么想念自己的故乡,可就是不能到故乡去看看。

生5:都是那个惹的祸,不让她回到北京。

……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和同事们聊了很多,自己也想了很多。平时,课堂上往往教师是主人的比例占多,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浇灭了学生的火花。这堂课,我顺着学生的学路,进行了新的教学,虽然与备课时的思路,有一定的差距,但反而感到轻松,因为我看到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在不断的闪烁。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看雪》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中国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中国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是啊,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中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中国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中国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

四、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中国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2.给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打  指  接 ”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指、接、打”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省”揭示课题:

1、老师范写:省,谁认识?你是怎么认识的?

2、我们中国有23个省份,你知道哪些省?

3、简介中国台湾:在我们中国地图上有一个“台湾省”,它位于我国东南海面,中间隔者中国台湾海峡,与我们大陆隔海相望。中国台湾平均气温22度,中国台湾是没有冬天的。因为没有冬天,所以中国台湾人是看不到雪的。于是,看雪就成了中国台湾小朋友的一种期盼,一种渴望。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课文——看雪。一起去倾听中国台湾小朋友的心里话。

二 初读课文,认字学词,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⑴圈出本课的生字,注上拼音,读准字音,并划出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⑵划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检查交流 :

第一组(生字带拼音):台湾省    商店    橱窗指了指    接着    讲起

打雪仗   银装     铺着    雪毯

第二组:省      橱      指      仗

店    毯      银

省      讲     仗

堆      雪人

第三组

打      雪仗

看      雪景

读着这些词语,你感觉如何?请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些词语。

第四组:飘着雪花    披着银装     铺着雪毯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带着你刚才的想象读读这些词语。

3、请你再读课文,想一想,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过渡:每年的冬天,我们都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景,都可以在雪地里尽情地玩赏,而中国台湾地小朋友却只能——(出示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会想起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请大家带者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3、交流、读描写中国台湾小朋友的句子。

①读好“问句”

②了解中国台湾小朋友渴望看雪的心情

4、指导朗读,引导感悟(1——7自然段)

现在,你们就是一群从未看见过雪的中国台湾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我?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读出了问的语气)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①当老师微笑着点头的时候,你心里事怎么想的?

②请带着这些疑问,接着问第二个问题(听出来了,你感到很奇怪)

③句子里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我们内心的奇怪——惊奇

④让我们一起惊奇地问一问。

c、结合地图:理解“不太远”

d、师生对话: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对话吧

5、指导朗读,引导感悟(8——10自然段)

a、小朋友们,愿意听老师讲讲老师小时候玩雪的事吗?那好,请闭上眼睛:我们北京的冬天,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树上披着银装,地上铺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小朋友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有趣极了。

b、听着老师的讲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着,听着,你的心情如何?

c、想亲自感受一下吗?那就认真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吧!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词语划下来。

d、交流指导:读哪句?画了哪些词语?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着的词语,读出你内心的喜欢。

谁也喜欢这一句?——————齐读这一句!

(出示图片)看到雪毯了吗?在哪儿呢?

银装又在哪儿?

谁能用你优美的朗读再现这个洁白的世界呢?(评价:你读得真好。你读得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齐读!

这是童话般的雪的世界,这是诗一样的语言:出示诗行(读读吧!)男生读!女生读!

冬天,

天上飘着雪花,

地上铺着雪毯,

树上披着银装,

到处一片洁白。

你能背一背吗?

喜欢这一句的也不少吧?(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大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喜欢的都来读一读!

说说你和小伙伴堆雪人的情景吧!请带着这种记忆读读这句话。

雪景很美,孩子们的笑脸更美。请绽放你们的笑脸,美美的读读这段话吧!

e、指导朗读:争着问

中国台湾的孩子们,听完老师的讲述,此刻的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是呀,所以中国台湾的小朋友都争着问老师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来问一问(这句话很长,先自己练一练,注意句内的停顿。)

我们来表演读一读——(指名三个同学,你们来争着问问老师)

6、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盼望着,盼望着,他们多么渴望来北京看雪啊!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和他们一起分享玩雪的快乐呢?那快快去迎接中国台湾的朋友吧!(齐读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7、那你会跟中国台湾的小朋友说哪些热情的话呢?

8、是呀,同学们的千言万语,老师只想用一句话向中国台湾小朋友传达我们对他们的深情厚意: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⑴指导朗读:深情

⑵理解“盼”:

句中有一个词语最能代表我们的心意,请用笔把这个词圈出来。

在你的生活中有值得你盼的人和事吗?

现在,我们在盼……

现在,中国台湾小朋友在盼……

⑶我们是永远的朋友,让我们再读这局话——

9、小朋友,我们相信中国台湾小朋友一定会看到雪的;我们也一定会见面的。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向往这个梦。

四、指导书写

瞧,雪花飘下来了:打  指  接

⑴认读后组词

⑵发现共同点,观察各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⑶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⑷学生描红、临写

⑸集体展评、修改

板书设计:

看    雪

台湾省

惊   奇

盼   着

《看雪》教学设计 篇4

《看雪》这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来学习课文。

1.板书:看雪(今天继续学习第12课《看雪》)

2.雪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这儿每年都下大雪,让我们翻阅往年的照片,感受“雪”的世界。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呢?生说: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4.台湾的小朋友却很能看到雪,他们只能看在橱窗里的假雪。(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5.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北京的小朋友)

6.老师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标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出示:课文描写雪景的。那段)

[这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读读。再次指导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孩子们知道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气)谁来读一读。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赞许的意思)那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可是,近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1.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吗?那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3.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看雪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朗读领会文章,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过雪吗?玩儿过雪吗?

2、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却很难看到雪。他们多么希望看一看雪,多么希望去北京看一看雪啊!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小组互助学习,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4、自由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记生字

1、小组合作互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2、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3、动作演示理解记忆:

指、(用手指一个地方)

接、(用手做一个接的动作)

铺(用手做一个铺的动作)

(学生跟着一起做)

4、借助偏旁认记:

银、橱、讲

5、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6、借助短文巩固识字:(比一笔,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读通顺)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

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四、写字教学

教学“指、接、打”:

1、学生观察共同点,并说一说。

2、教师讲解: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3、学生观察“讲”并描红书写。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

2、完成课后“我会连”: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准备地图一张,请生在此图上找到北京与中国台湾。

2、学生收集的关于中国台湾的资料展示。

3、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读出高兴的感觉)

二、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

2、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将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又有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5、各组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讨论理解。

6、全班交流讨论解决: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教师深情地说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深情)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情感(生:惊奇,师:深情)

1、师范读课文,生体会情感。

2、生自由读。

3、抽生读,教师指导。

4、齐读,配乐。

四、实践活动

你有什么心里话相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吗?(可让生在课外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份贺卡)

五、写字教学

1、教学“惊、故、候、奇”:

“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候”字,不要漏写中间的“竖”;

“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2、复习巩固:

同桌互相考一考本课生字。(不会的互相教一教)

板书设计

台 湾

思          向

12 看雪

北 京

(注:此板书形成一个心形。)

《看雪》教案 篇6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教《看雪》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  唐佑英

思考的问题

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材料都带齐了,才有信心和把握去上课吗?

案例描述

“老师,太好了”

记得上周星期一下午的一节语文课,我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可是,面对的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睡意朦胧,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大脑立刻搜索着这个问题。对,上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感兴趣,今天不妨试试。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第12课《看雪》。想试试吗?”只见学生流露出好奇的目光。我接着说“请你们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学生们欢呼出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就要熟悉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个你喜欢的记号。”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老师,我有问题”

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地举了起� 大组轮流依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军队。当这一比赛的规则宣布后,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呢,我好想知道。如:

问1:我不明白 “童年”是什么?

问2:请问,为什么要用洁白的棉花当做雪呢?什么是“橱窗”啊?

问3:“雪景”是指什么呀?

问4:老师讲了一个童年玩雪的故事,他的故事在哪儿呀?

问5:中国台湾怎么不下雪,而北京要下雪呢?

……

学生的问题好多好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他们打分。学生由疑而问,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老师,我知道”

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建议同学可以采用请人帮助的办法。帮助的人解答正确给10分,解答得很完美再加10分,最后合计算大组的总得分。也许还是来自小集体的力量吧,每组都争着抢着回答,都想为小集体争得更多的分。如:

答1:“童年”不能说是什么,应该说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你,“童年嘛,就是指我们的小时候。”说时,还随着语调做了个双手平摊桌面的手势,显得何等的慎重其事。(这时作为教师的我笑着给他们讲了一个我童年时落水的故事,乐得他们哈哈大笑。)

答2:我能解答你的提问,因为棉花是白色的,雪花也是白色的;棉花很轻,雪花也很轻,所以用棉花做雪花最像雪。

答3:“雪景”的意思是指雪中的风景。你看,课文的插图就是一幅雪景。地上是雪,房屋上是雪,树上也是雪,小朋友还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好开心。

答3:课文的第4段就是写的雪景,你读一读就知道了。(教师马上就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段。他们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雪景的美丽。)

此时,学生不光在单纯地解决问题,还帮助同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知道”的课文插图、工具书、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日常生活话题、学生的家庭生活等语文的课程资源,都被他们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这其中的很多,则是我备课中始料不及的。

“老师,我有个发现”

正当孩子 她说:“我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表面上看是写老师和学生关于‘看雪’的对话,跟本组的主题是‘爱祖国’没多大联� 但是,我仔细读后面的对话‘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才发现这也是跟爱祖国有关系的。这句话是说北京的小朋友盼望着中国台湾回归祖国;课文中写到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也是很想到北京看雪的,说明他们也想回归祖国。他们都盼望祖国和平统一,难道这不是爱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多么精彩的发现,多么深刻的感悟,出自一个7岁孩子之口。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你还能不相信你的学生?你还有必要向学生们总结讲解吗?回答是否定的,给我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我忽然明白基础教育课程专家们说的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的真正含义。

“老师,我想说!”

是呀,学生想说的话好多好多,学生想表达的思想无数无数。有的说:“我也想去中国台湾看看他们那儿的美丽风景。”有的说:“我愿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深圳来作客,我给他们当导游。”有的说:“中国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那该有多好!到时我就可以到中国台湾去旅游啦!”……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孩子们还有好多话没有说给老师听,他们还有好多思想要和同学交流。他们一直围着我说个不停,一直拥到办公室门口,等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从此以后,学生在我面前无拘无束,课堂上的思维更是活跃流畅,他们总是举起手“老师,我想说!” “老师,我想说!”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 “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 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请你坚信,你的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请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看雪》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

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 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2、解词

更定 拿拥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白 长堤一痕

一芥 焉得 更 大白 客此 者

三、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 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齐读课文

思考:①、 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 “独往湖心亭看雪”之 “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思考: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考:③、 “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1、解释词语。2、介绍作者。

二、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 点与线、 多与少、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近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痴{ 痴景 白描

痴心

教学后记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引趣,导入  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湾商堆仗银讲毯景洁店省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台湾省商店洁白惊奇

情景打雪仗银装堆雪人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

1.抄写生字词。

2.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1.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挂图。

2.北京美景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生字表和词语表,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课文的生字及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说一说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什么?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二自然段写过春节的时候,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能通过橱窗看见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讲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见雪的情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介绍了老师和同学们玩雪的情景。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写孩子们渴望到北京去看雪,说明北京的雪景已经深深的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3.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绘了哪幅图的内容。

1)学生自己图文对照。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第一幅图描写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幅图描写的是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想告诉我们在台湾省很难见到雪。

2)齐读这一自然段。

你还读懂了什么?(在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用棉花做的。)

3)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过春节”这个时候,说明在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中国台湾只能看到棉花做的雪。

这两个自然段为中国台湾孩子们渴望见到雪的心情打下了伏笔。

4)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三至八自然段。

学习方法:

一、先读一读课文,看这几段各有几句话。

二、想一想每段话都讲了些什么?

三、这几段讲了什么?抓重点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几段课文。

我们按照这种步骤学习课文第三至八段。

1)自己小声读,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这几段写的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写出了中国台湾孩子们对雪(北京)的渴望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这几段。

A让学生自己读出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

B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C教师适当范读。

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问句的语气。体现出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的渴望和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4)再读这段课文,体会这段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中,老师告诉孩子们在北京有他们渴望见到的雪景,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的挂图。

让学生在图上指一下谁在堆雪人,谁在打雪仗。

雪毯,说明雪大,把地盖得很严实,像铺上地毯一样。

3)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配上音乐)

4.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学习前三段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小组内谈一谈。

3)参加班级展示

4)教师指导朗读:

A 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谈谈怎样理解的,然后读一读,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再加以范读。

什么时候/ 能带我们/ 到北京去/ 看看真的雪呢?

那里的小朋友/ 正盼着你们去/ 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B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时要注意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要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5.观看北京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早日和中国台湾小朋友团聚,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

六、布置作业 :

1.与同学交流中国台湾的有关资料。

2.要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文《看雪》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崇祯(chóng 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余挐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请同学试译课文,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举手提问或同学讨论;如无太多疑问,则请同学试译段落(可直译,可意译),其他同学评价。

四、整体感知文意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五、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 (抽象、概括)

A、《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六、比较阅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结束课文:

《红楼梦》中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笔”叙“痴事”,绘“痴景”,抒“痴情”,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板书:湖心亭看雪

痴行: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有感于西湖的诗

1、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2、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 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有关咏雪的诗

1、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熃,谢道蕴《咏雪联句》牐弧

2、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7、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8、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看雪》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 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 )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4)“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5)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6)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看雪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写中国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恋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构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着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领悟会有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摩能力不够,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

生活基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今年是个“暖冬”年,估计没有雪下,按教学进度推算,本课文的教学虽然已接近农历年末,但估计还是没有现实情景作支撑。

教学资料及教具

〖课件〗

1、瑞雪图景;2、分动态和静态处理的课本第一幅插图;3、本课字词中故意出错误的字、词语;

〖教具〗

中国地图。

〖课时〗

2课时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对话中感悟中国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中国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中国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向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帮助老师”的机会,激活每个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主动积累词句的意识和习惯,使字词句的教学具有持久活力;

创设“比一比”的活动,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字写好。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湾、省、商、店、景、洁、讲、毯、银、堆、仗”;会认“橱、盼”;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中国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中国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到了,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是起示范作用。)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1、谁看雪?(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雪)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 略)

(这样一来,学生在发现老师的错误并帮助老师纠正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后继学习因帮助产生的成就而快乐起来,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还巩固了对字词的认读)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在比赛中练习读书,给了学生一种外在动力。为了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赞扬而努力,这是小学生内驱力中的主要成份)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中国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⑴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⑵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⑶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中国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中国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   看   真的  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中国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

(这种合符学生心理的“邀请”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邀请”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这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运用,对今后将产生持久的活力)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中国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中国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中国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中国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中国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此举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估计学生能说出一些办法来,如果说不出,教师可引导:写信请学校转交、寻找身边的台属帮忙打电话、网上求助等)

师:好,我现在来当一回学校校长,你怎样向我请求帮助呢?(生答 略)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中国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了不起,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我向你们学习!愿意帮助我吗?(引入字词练习)

三、字词句练习

1、比一比,看谁能帮我从课文中找到合适的字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成词语?

(学生组词 略)

2、将这些词语认一认、读一读,等会儿检查我写的字,看能不能得100分?

(待学生认读字词约5分钟后,大屏幕出示故意写错的字,比如:“省”字少一横,“商”字“冂”里写成“古”,“洁”字的“士”写成“土”)

3、比一比,看谁把第二题的字写得又快又好!

(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指导写字,重点提醒学生“商”的“冂”里面是“八”下面一个“口”,而不是“古”;“洁”的右上方是“士”而不是“土”;“毯”是半包围结构,左边的“毛”的最后一笔要向右边伸长一些,好包住“炎”。另外,教师还应该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教与学”这种双边活动是要讲究时机的,当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时,“教”如同隔靴搔痒,只有当学生进入了状态,有的放矢地“教”才能事半功倍)

师:刚才我发现你们个个都写得很认真!老师向你们学习!下面是一个同学做的第三题,请你们帮助检查,看对不对?

大屏幕出示:1、老师(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4、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5、天上(铺着)雪花,地上(飘着)银装,树上(披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

(生改,并评分 略)

6、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最好听?(生自主选择,略)

7、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略)

8、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 略)

(练习是枯燥的,给枯燥的东西注上滋润剂,使它变得有弹性、有粘性!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期望自己是最好的,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做外力强迫的事是劳役!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应该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事,在“自己选择”的空间里,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这样的学习即使任务重些也不觉得累!)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问题预设:为什么中国台湾很难看到雪?资料准备及解答过程: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看,知道中国台湾在祖国的南方;2、复读本册第七单元的《我是什么》;3、让学生将这两种情况放到一起想一想,看谁能找到答案)

(生提问及解答 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无顾忌,留个空间给他们,他们的神必定无拘无束驰骋纵横,教师此时的职责不是强迫“千条江河归大海”,而是用智慧、用爱心去“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视界不是盯住预设的教学程序完成与否,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度量课堂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今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 略)

师:我们看到黑板上,自己心里说说知道了什么,准备好了就先对我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播放动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三个中国台湾小朋友面向大家招手,配乐《友谊的歌儿传四方》,下课)

《看雪》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海峡两岸的小朋友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复习。

1,这节课,老师把昨天大家认识的生字朋友带来了,瞧,他们正随着美丽的雪花从天而降呢,我们快跟它们打声招呼吧!

2,他们又变成调皮的雪孩子躲到这首小儿歌里了,我们快把它们找出来吧!

二,学习3——8自然段。

1,昨天通过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我们都知道台湾省在我国的东南部,那里冬天气候比较温暖——(很难见到雪),过春节时橱窗里美丽的雪景是——(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2,要是你就是这些只能在商店的橱窗前看到用棉花做成的假雪景的中国台湾小朋友,你最想的是什么

3,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又是怎么想的 让我们走进课文,读课文3—8自然段,把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说的话用" "划下来 老师说的话用" "划下来。

a, 检查汇报。

谁来汇报一下你划的孩子们说话,有什么发现 该怎么读 你能给"惊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b,老师说了哪些话

c,分角色演读。

(老读师第二次说话时,指名指出北京的位置,第三句理解"不算太远" :约2500千米,坐飞机只需两个小时左右,可是自从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省,独霸一方后,台湾省的人民不能跟祖国大陆通信,往来了,所以老师就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北京,只能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时时回忆起自己在故乡的生活。)

三,学习第9自然段。

1,你们想看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吗 老师就带你们一起看看吧!(播放,老师旁述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2,,你们喜欢这下雪的美景吗 快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好好地感受一下,这里有几句话,你更喜欢那一句,快去读读,你为什么喜欢它 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3,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读读,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四,学习10——11自然段

1,听了老师描述了这么美的雪景,要是你就是这些中国台湾小朋友,你最想怎样做 走进课文自由读10—11自然段,看看孩子们是怎么跟老师说的继续用" "划下来,老师又是怎样回答的用" "划下来。

2,从"争着"一词看出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迫切的心情)

2,出示最后一段。

a,从"深情"这个词可以看出老师怎样的感情

b,你能给"盼着" 换个意思差不多的词吗

c,你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来吗 你想跟他们玩什么

3, 总结,情感升华:是啊,自古以来台湾省就是我们祖国的宝岛,中国台湾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和我们都盼着祖国统一,盼着海峡两岸的小朋友相聚在一起,开心玩耍,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这一愿望了。可近十几年两岸沟通交流越来越密切了,现在还开通了春节,中秋节包机,今年还开通了中国台湾游呢。

五,拓展阅读。

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我国的宝岛台湾呢 请进入资料城读读吧!

五,打写训练,表达心声

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拓展阅读,更了解中国台湾了,你们想对中国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先交流再打写)可以向他们说些心里话,向他们发出邀请,向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介绍一下你去过或知道的一些名胜古迹,也可以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学校……

我也有话对他们说,而且早就写好了,请你们看看。

中国台湾

我国东南部的一个省,我国的第一大岛,面积35780平房公里,岛上三分之二为山地。人口2000多万。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盛产大米,甘蔗等农作物,还有丰富的矿藏。著名的风景区有日月潭,阿里山等。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台湾被日本割据。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台湾又重归祖国。1949年全国解放后,国民党当局退居中国台湾。现在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我们坚信中国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亲爱的中国台湾小朋友,欢迎回到祖国大陆,我们这里历史悠久,有很多有名的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在这里我要向你介绍拥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黄山,那里最有趣的要数奇形怪状的石头了,有的像仙人晒的靴子,有的像金光闪闪的雄鸡,有的像指路的仙人,还有的像观海的猴子……多得数也数不清,叫你越看越爱看。快回来看看哦!

小学二年级《看雪》教学设计 篇13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能给咱们讲讲你看到的雪吗?

雪真美,真有趣啊!今无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看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攻克难读的句子。

(1)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2)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3)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4)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5)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6)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老师发现这些句子有点难读,咱们看着黑板练习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红色的字词。还可以读给同座的小朋友听,互相帮助一下。

指名读,正音。最后全班齐读五个句子。

3、再读生词(活动词卡)。

4、在小组里用巧办法记一记这些字。

5、全班交流记字方法。

6。游戏:猜字谜。

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7、指名读课文。

检查通读课文情况

三、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2、说说你对台湾的了解。

3、在小组里互相读读课文,读完讨论: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四、书写生字

书写“讲、打、指、接、惊”五个字。

行观察它们的结构,注意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学生在书上试写一个,指名上黑板书写。

评价同学的字。再写,同位互评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看雪》的生字新词,读了1、2自然段,这些词语还会读吗?读词语。

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指图说)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3~11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1)指名读画的句子,读完贴出四个问句。

(2)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2、创境朗读。

(1)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指名读第一个问句,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大家一起问老师吧。(老师微笑点头)

(2)谁还想接着往下问?(提醒学生后面的提示语是惊奇地问)谁也想问这一句?

(问问想好的孩子)你现在心理怎么想的?

再指名读,你又是怎么想的?

带着各自的想法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老师回答并指地图。

(3)接着问第三个问句。师回答:不算太远,谁还想问?

①师描述: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②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③喜欢第9自然段第一句的同学,谁来读读?

指名读,你画了哪些词语,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全班读一遍。

读得这么好,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我是什么》《四季的脚步》两课都有)

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

谁上来指一指,说一说。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边读边做动作。

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得真好。

④第9自然段第2句,谁来读?

指名读,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你是怎样堆雪人,打雪仗的?

再练习。指名读。

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⑤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学生表演读一读,体会争着问。

指导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⑥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得真好,能连起来问吗?师生合作表演读3~11自然段。

3、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刚才把自己当作了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得真好,现在我们分角色在小组里读读课文。

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我们也盼着和台湾小朋友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漂呀漂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3、把你们搜集的祖国风光的图片拿出来,你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4、课后把你想说的话写在图片下面,写好了,我们一起寄给台湾小朋友。

5、书写生字:故候奇。

《看雪》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海峡两岸的小朋友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的各方面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冬天你们最盼望干什么事?

生:……

生:下雪。

在冬天看到下雪是一件很美的事,前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有的同学还把当时的情景写在日记上。我们这里冬天经常能体验到下雪的快乐。而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也想看雪,可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看雪》,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高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做一下标记。

学生按老师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2、质疑: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其他学生能解答的先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放在理解课文的环节中再解答。)

四、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指读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地图):了解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明白中国台湾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1):

让学生看图观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说。)

4、出示课件(课文第二自然段):

练习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1)以小组为单位读3—11自然段,看看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画下来,讨论一下。

(2)出示课件(学生问老师的四句话):

范读、指读。读好这四句话的语气。

(3)出示课件(第四句话):

多种形式读,指导读好其中的自然停顿地方。

2、(1)过渡:北京下雪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呢?

(2)出示课件(北京下雪的情景):让学生欣赏雪境,感受下雪的乐趣。

(3)你们看了这段雪境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第九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

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出示课件(课文插图2):

1、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景,中国台湾孩子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谈。

2、出示课件: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3、你希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欣赏中国台湾的一些风景片。

5、你愿意到中国台湾宝岛去看一看吗?

学生自由谈。

6、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

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国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盼着什么?

(中国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

7、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大胆发表观点)

五、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在过春节的欢快乐曲声中,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的形象氛围里,让几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

二年级上册语文《看雪》教案 篇15

学习目标

1、认知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小朋友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俺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同学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同学开动脑筋,自身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同学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同学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台湾的资料,以你问俺答的方式,同学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同学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同学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身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一起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考虑、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同学考虑、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同学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同学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身的学校来做客。

课文《看雪》教案 篇16

湖心亭看雪》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风格。

2.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难点:

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诵读法、资料查阅法、类文对比法。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的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小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1课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下,历代诗人写了大量诗词盛赞西湖景色。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而清代文人张岱就是这样一位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下面让我们欣赏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写出的雪后西湖的奇景。

张岱(1597~168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名。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1.请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2.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4.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写景并不仅仅为了写景,在名篇中,景与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寓情于景,于平淡处见真情。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独往赏雪;第二部分写雪后湖景;第三部分写雪中对饮。

本文生动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美丽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赏和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1.对话、写景、叙事、抒情相融合。

这篇小品文有人物,有对话,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特别是变换视角所写“上下一白”的湖中雪景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简直如朦胧的画、梦幻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2.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本文写景的一段,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准确的感受,体会到这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赏雪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却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人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全文不过160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教学我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性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的写法。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包括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中国台湾的风景名胜,中国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中国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中国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教学设计 篇19

生1:是知音,从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中得知。

师:文中的“痴”,是“傻”的意思吗?从这个“痴”字中,你能发现张岱与亭上两人的什么特点?

生:从‘痴”中看出他们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生2: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张岱的性情特点,设计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张岱与亭上两人是知音吗?当然,学生也很聪明,很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理解。当学生回答:“不是知音,从‘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看出,张岱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老师若能再追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点吗?”引导学生从明明有舟子陪同,‘与余舟两三粒而已’,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中读出他是个孤高自许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样,这个问题还是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上。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上述三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两位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点,这些过程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他们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有效的。

课时 篇20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看雪》的生字新词,读了1、2自然段,这些词语还会读吗?读词语。

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指图说)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看雪》教案 篇21

教材分析: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1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1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见《湖心亭看雪》在中国文学世界中的地位学习这样的小品文,重在看作者所描绘的奇景所寄寓的奇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作为1篇文言文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一窥作者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

故,设计本文授课,我的目标中心定位为“读”读准音节,也就是落实基础;读懂文意,也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读出情感,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自然这也就成为本文的授课重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一起领略雪后西湖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句读。

挐( )毳( )淞( )沆( )砀( )

堤( )毡( )强( )喃(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中/人鸟声/俱绝

2、结合注释,读懂文意。小组合作理通文意,看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句弄不明白?若有就让学生提问解答,若无就进入下一环节。

三品雪景

既然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展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先)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先)

生先读句子,再问这两个句子你能够翻译出来吗?明确: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提(淡淡的)一道痕迹,湖心亭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船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2、比较品味。

我们知道文言文一般都惜字如金,非常简洁,很少有用连词和量词的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口技》

那么我们这两句话能不能改为

展示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后)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后)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这四个“与”并不多余,他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合到了一块,去掉就好像有界限似的四个“与”的存在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把所看到的景无限的扩大了(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我们再来看这几个量词痕一般指很小的一道,点更是小到极致,在说芥,是芥菜的种子,非常小,粒也就是米粒了这几个量词不但有量词的作用还起到比喻的作用,堤、亭、舟、人,以此类推一个比一个小,到人的时候仿佛已然可有可无了

王国维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由此可见,作者极言景物之大,极言自己之小,显然是要达到无我之境,融自己与境中人、舟、堤、湖、天、地,

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天人合一

现在你能够描绘出作者所看到的这幅画面吗?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米粒罢了。)

景的特点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天人合一,山水之乐,也有自然的苍茫,人的渺小之感。

朗读指导:语调(气势)。“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可利用气息拖音,读出悠远的意味。

第二句:“惟”字读出了寂静。

作者借着雪光,似有若无,依稀恍惚。长堤的一“痕”,湖心亭的一“点”,余舟的“一芥”,渲染了背景的广阔苍茫与自己所在位置的渺小。

3、学习白描手法。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句,作者仅仅用一个连词“与”和“痕、点、芥、粒”几个量词,没有对景物做任何了的修饰和渲染,就把这一天人合一的图画展现了出来,这种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天净沙8226;秋思》,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③、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是白描手法)

4、当你一个人置身于这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看到这样的景,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四、理解痴把握人物特点

把握情感部分的主问题:“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的痴如何理解?

引导:这样的美景,我们也都想看,那就让我们借时空隧道,穿越到张岱身边去看看,到湖心亭后看到什么?

1、自由朗读第二段,熟悉内容。

2、用自己的话向同学描述你在湖心亭看到的情景。

3、学生评价,再次熟悉内容。

4、说出舟子对张岱和金陵认得言行的评价的语句,翻译句子。

5、理解“痴”。百度百科里对“痴”的解释有好多种,如A傻,无知B癫狂C对某事或某人着迷……你觉得舟子这里的“痴”是什么意思,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说你的理解,可以单独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师小结:舟子的痴是傻的意思,那再来看看作者张岱资料。

张岱是一个用后半生回忆前半生的人。

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凡俗世享受,无所不至其极。

1644年,明朝灭亡。“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语及少壮秾华,自谓梦境。”明亡后不仕,发誓不向清廷妥协,入山著书以终。

师追问:张岱年轻时是个琴棋书画无所不会的富贵才子,他会是个傻子吗,那这个“痴”对张岱来说应是什么意思?痴迷。

6、张岱痴迷于什么,也请用文中的语句说明。(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迷于故国。)

7、想像补读于是,当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时,张岱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怎么想呢?试读舟子喃喃之语,想象张岱的言行举止。

演示文稿六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

设计意图在对张岱情感的理解基础上,补白张岱的神情,姿态,心理活动,突出“情怀之独”

明确:张岱不会辩解,舟子是根本无法理解张岱的。张岱游湖的情致和情怀,惟他自己独有,惟与西湖共享。

明确:独情——寄情西湖,孤高独立

五、拓展延伸——点数“独人”,感受“独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

在我们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有独特个性、独特情怀、独特思想的文人有岂止张岱一人呢?他们,也同样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们也正如张岱“独往湖心亭”一样,在他们的诗句中写入了一个“独”字……

演示文稿七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夜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个人,孤舟独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持有一份情怀,坚守一种节操,直到天荒地老!

愿我们大家都做一个情怀高尚、个性独立的人!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含“独”的诗句,加深对传统文化中“独”的理解。

看雪教学设计 篇22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二、设计思想

《看雪》是1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看雪》这篇课文写出了老师、学生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

本文内容和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指等8个字。

(二)过程与方法

本文内容和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采用探究式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四、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六、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雪的图片、中国地图、字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台湾省去听听一位老师给大家介绍的雪景。

2.揭题,板书课文题目:《看雪》,齐读课文题目。

3.根据题目质疑。(谁?在哪儿看?看到的雪景怎么样?)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交流

(三)识记生字

1.“开火车”读(出示字卡)

2.小老师带读,读的对的给学生“甜蜜的奖励”(巧克力)(设计意图:体现学生个性,激发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甜蜜的奖励”)

3.自主发现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巩固生字

1.猜字游戏:一人蒙住眼睛,让一个同学指某一个字,并描述这个生字的特点,全班同学看清后,让蒙眼的同学观察,指着生字发问。如,生:这个生字可以编个谜语: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是什么字啊?蒙眼的同学:毛毯的毯,是吗?全班同学一起回答:“对!就是这个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发现识记生字的方法,全班参与,加深记忆)

2.“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树”上,让学生指读字音,读对的就可把“苹果”摘下来。

(设计意图: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特点,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便于组织教学;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再读课文

(六)指导书写

1.师范写;

2.描红,仿写

四、课堂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

2.在地图上找找中国台湾的位置,搜集一些有关台湾省风土人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祖国首都北京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卡片;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

1.齐读可课文第一段,知道了什么?(在中国台湾很难看到雪)(板书:台湾省)

2.师:孩子们到底看到了什么?齐读第二段,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板书:洁白的棉花)

(1)看课文插图,理解“橱窗“的意思,

(2)过渡:是谁在哪看到了真正的雪景呢?

3.默读三至九段,回答。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出北京、中国台湾的位置,老师标出距离;

(2)师生互读。师读“老师”的话,学生读“孩子”的话;

(3) 理解“不算太远”的含义。(因为北京和中国台湾都属于祖国的一部分。祖国在中国台湾老师的心中)

(4)师范读第九段

(5)做课后练习,连线

4.指名朗读第十段;

5.自由读十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盼着”一词,说说自己平常“盼着”什么。

6.指导朗读,用中国台湾小朋友的口气来说这句话。

7.分角色朗读课文

(1)指名读问句,,其他学生读老师的话。

(2)同桌互读。

四、小结:猜猜课文结束时,老师和孩子们在想些什么?你们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与同学交流中国台湾的有关资料。

《看雪》教学设计 篇23

教材分析

《看雪》一文写老师给中国台湾小学生讲述儿时在家乡北京玩雪的情景,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到北京看雪欲望的故事,这个故事暗示了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同胞渴望同欢乐,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讲、指、接”三个生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3.感受北京雪景之美,孩子玩雪之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1.课件出示出谜面让学生猜谜底。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2.教师板书“雪”,学生书空。(“雪”字上面写一个“雨字头”,注意四点的方向是一样的。)

3.课件相机出示动态的雪的图片,“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过雪啊?有没有玩过雪?”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洁白、美丽的雪的吧。”(板书:看)

边写边讲解写法,学生书空。

(“看”字上面是“手”变过来的,最后一笔“竖钩”变成了“撇”,下面写一个“目”,把手放在眼睛上才能看得远。)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这篇课文有很多段落,先请小朋友们给课文表上段落。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好的小朋友借助拼音宝宝把生字拼读两遍,尽量把生字记住。

3.“记住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检查一下拟的同桌是不是都记住这些生字宝宝了,将“我会认”里的生字指给你的同桌认一认,读一读。”

4.哪些小朋友能将这些生字宝宝都记住了,举手看一看?

真棒,老师要请这些小朋友当小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读。

5.课件出示词语

(1)小老师领读(两位)

台湾省商店橱窗手指接着讲话铺着雪毯

银装打雪仗

(2)教师领读。

(3)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6.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教师出谜题。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店: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三、再读课文感悟

1.看来大部分小朋友已经把生字宝宝给记住了,可是这些生字宝宝可调皮了,现在他们又跑回课文里去了,你们还能正确又流利地读出它们吗?

“边读边从课文里找一找:北京的雪景是怎样的?”

2.“读好了吗?谁已经找到了?”学生反馈,相机板书。

(1)课件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2)指板书:句子里“雪花、雪毯、银装”都是指什么?

你真善于思考,都是指雪,天上、地上、树上都是雪,到处一片洁白。那真是一个北京的雪景可真美丽啊。(板书:洁白)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瞧,小伙伴们玩得多高兴啊,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4)结合这幅图片,谁来读一读,读出高兴、开心的感觉来。指名读,相机评价。

(5)教师范读。

3.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北京看一看真的雪。(播放雪景视频)

4.看了这些图片,小朋友们有什么感想?

5.齐读这段话。

四、书写指导

1.投影出示“我会写”中生字,指名读,齐读。

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要提醒大家的?

3.教师范写(讲、指、接);学生描红、临写。

4.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评析学生例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惊、故、候、奇”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产生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齐读课文。

二、新课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和北京的小朋友一起看了美丽的雪景,北京的小朋友可真幸福,每年的冬天都能看到那么美丽的雪景,可以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而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呢?

2.(课件出示中国台湾小朋友在商店橱窗看雪景的图片)“图中的这些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3.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

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4.齐读、教师范读。

5.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为什么不能看到真的雪?

6.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1)找出中国台湾的位置,“因为中国台湾在我国的南部,一年四季都比较温暖,所以很难看到雪。”

(2)“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从来没有看过真的雪,所以当他们听到老师看过的时候——

(都很惊奇)

(3)指导朗读3-6段。

(4)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吗?台湾省离北京远吗?

从课文里找答案,“不算太远”。

(5)既然不远,“老师”有没有常回故乡看一看,看看北京美丽的雪景?为什么?

台湾省本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就像浙江省是中国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旧中国是由国民党政府统治,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把国民党政府打败了,国民党政府就逃到中国台湾。所以中国台湾和祖国母亲就分开了,从此中国大陆和台湾省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来往,不能通电话,不能通信,更不用说回到北京去看看了。

7.这位老师可能已经十年,也可能已经二十年没有看到故乡的雪了,当他回忆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他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童年的小伙伴们还好吗,他们现在在哪里。北京的雪景还是那么美吗?……

他的又心情会是怎样?

淡淡的忧伤、怀念家乡、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提示:深情

8.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感受一下老师的话和老师讲起的童年的雪景。(读课文1~9段,配乐)

9.分角色朗读,齐读旁白。

10.听了老师的话,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想不想去北京看雪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话。

1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

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1)指导正确断句。

(2)那里的小朋友指的就是——北京的小朋友,他们只盼望着和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一起玩吗?

预设提示:身在老师盼望着中国台湾能和祖国母亲早日团聚,北京的小朋友呢?

(3)不只是北京的小朋友,全中国的小朋友,全中国的人民都盼着中国台湾能早日和祖国团聚。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三、书写指导

四、板书设计

12看雪

橱窗——棉花惊奇

天上——雪花

地上——雪毯高兴

树上——银装

五、作业布置

1、摘抄与雪有关的好词好句。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在上这篇课文时,指导老师在旁听课,课后给了我很多指导。首先是关于课堂调控的。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来调控课堂记录,以比赛、竞争的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老师“坐端正、安静”这些词是无动于衷的,要想学生上课能遵守纪律、集中精神,就应该表扬、树立榜样。第二就是在开始每一个新的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有简单而清晰的指令,确保学生能有效的展开学习活动。

在教学方面,我觉得课文的讲解、梳理,很大一部分是为朗读服务的。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环节,使学生感悟文本,但最后还是读的一塌糊涂。经过师傅指导,我暂时归纳出两点原因:1、还是纪律问题,很多学生读书不专心,滥竽充数。2、第一课时没有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认字学词之后之前对重点段进行教学。所以导致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即使有感有悟也读不好课文,因为连课文都还没有读通顺。

看雪的教学设计 篇2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检查学习情况: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三、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三、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板书: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看雪》教学设计 篇25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

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

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⑴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看雪》教案 篇26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 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20 3955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