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4篇
【导言】此例“行程问题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行程问题【第一篇】
说课设计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中心小学 林惠贞 邮编:350112 邮箱
众所周知,未来的教育,倡导开放式学习,把学习的地点扩展到社会、网络;倡导探索式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倡导合作式学习,通过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倡导多学科之间的整合、相互应用。未来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这两个方面,我依据维果茨基的支架理论,应用美国java互动教学软件,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实践第一课时的学习。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4~59页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比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
因此,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解决问题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相遇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相向而行”“速度和”的含义。
课前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单个物体运动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课程资源:有足够多的计算机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学习使用。
· 接入到网址
课的准备:在上课之前,必须仔细阅读并会使用中登载的java插件 understanding distance, speed, and time 活动。检查教室里的所有学生电脑,保证课上学生能正常上网操作,把活动的网址书签和练习纸复制给学生。
教学过程 :
一、复旧引新,插件导入
1、出示复习题:
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解答并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间的数量关系。
2、利用java插件,导入 新课:
在前面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今天接着学习——“两个物体的运动”。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特别采用java插件进行教学。
导入 新课后,让学生借助插件自主研究: ①两个物体在两地同时出发,行驶的方向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相向、背向、同向”三种情况。②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行驶的方向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在学生讨论、操作的基础上,理解“背向而行、同向而行”。
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摆弄java插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1、利用插件,完成准备题
张华和李东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跑来。张华每秒跑2米,李东每秒跑3米,经过6秒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这部分,先进行插件应用的指导:将张华的起点定在“0米”处,将李东的起点定在“80米”处。将张华的速度定为每秒2米,将李东的速度定为每秒3米。要求学生利用插件自主探索,手动操作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1秒钟、2秒钟、3秒钟……所走的路程。理解什么是“相遇”。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在前面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利用插件解决准备题,看每秒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表中填写数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随着两人跑的时间一秒一秒的地增加,两人所跑的路程的和怎么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发生什么变化?并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为例题学习打下基础。
2、应用插件,探究“速度和×时间=路程”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自主设制插件中的两人运动的方向、时间、速度,解答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相向而行。小强每秒跑6米,小丽每秒跑4米,经过( )秒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多种解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得出“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公式,并比较一下哪种解法更简便。
至此,可抛弃暂时的支架,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抛弃插件完成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
三、应用新知,拓展思维
1、基本练习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变式练习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拓展练习
小兔每分钟跑10米,乌龟每分钟跑2米,请同学们借助插件设计它们的运动情况,提出问题并解答。
教师提供范例:小兔和乌龟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兔每分钟跑10米,乌龟每分钟跑2米,3分钟后它们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这三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从基本模仿练习、到改变出发点和运动方向的变式练习、到提供基本条件,由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情况编题,这些练习层次清楚、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富有创造性。特别是拓展练习,更是展示了学生对固定思维模式的突破,引导学生高层次地思考。
四、整理归纳,完善认知:
今天我们研究了两个物体的运动,与前面学的一个物体的运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这样的小结既首尾照应又承前启后,力图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一节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学生从internet网和其它媒体上获取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但利用插件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说受插件的限制,某些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
行程问题【第二篇】
《行程问题》说课设计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中心小学 林惠贞 邮编:350112 邮箱
众所周知,未来的教育,倡导开放式学习,把学习的地点扩展到社会、网络;倡导探索式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倡导合作式学习,通过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倡导多学科之间的整合、相互应用。未来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这两个方面,我依据维果茨基的支架理论,应用美国java互动教学软件,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实践《行程问题》第一课时的学习。
《行程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4~59页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比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
因此,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解决问题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相遇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相向而行”“速度和”的含义。
课前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单个物体运动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课程资源:有足够多的计算机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学习使用。
· 接入到网址
课的准备:在上课之前,必须仔细阅读并会使用中登载的java插件 understanding distance, speed, and time 活动。检查教室里的所有学生电脑,保证课上学生能正常上网操作,把活动的网址书签和练习纸复制给学生。
教学过程 :
一、复旧引新,插件导入
1、出示复习题:
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解答并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间的数量关系。
2、利用java插件,导入 新课:
在前面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今天接着学习行程问题——“两个物体的运动”。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特别采用java插件进行教学。
导入 新课后,让学生借助插件自主研究: ①两个物体在两地同时出发,行驶的方向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相向、背向、同向”三种情况。②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行驶的方向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在学生讨论、操作的基础上,理解“背向而行、同向而行”。
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摆弄java插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1、利用插件,完成准备题
张华和李东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跑来。张华每秒跑2米,李东每秒跑3米,经过6秒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这部分,先进行插件应用的指导:将张华的起点定在“0米”处,将李东的起点定在“80米”处。将张华的速度定为每秒2米,将李东的速度定为每秒3米。要求学生利用插件自主探索,手动操作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1秒钟、2秒钟、3秒钟……所走的路程。理解什么是“相遇”。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在前面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利用插件解决准备题,看每秒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表中填写数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随着两人跑的时间一秒一秒的地增加,两人所跑的路程的和怎么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发生什么变化?并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为例题学习打下基础。
2、应用插件,探究“速度和×时间=路程”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自主设制插件中的两人运动的方向、时间、速度,解答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相向而行。小强每秒跑6米,小丽每秒跑4米,经过( )秒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多种解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得出“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公式,并比较一下哪种解法更简便。
至此,可抛弃暂时的支架,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抛弃插件完成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
三、应用新知,拓展思维
1、基本练习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变式练习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拓展练习
小兔每分钟跑10米,乌龟每分钟跑2米,请同学们借助插件设计它们的运动情况,提出问题并解答。
教师提供范例:小兔和乌龟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兔每分钟跑10米,乌龟每分钟跑2米,3分钟后它们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这三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从基本模仿练习、到改变出发点和运动方向的变式练习、到提供基本条件,由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情况编题,这些练习层次清楚、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富有创造性。特别是拓展练习,更是展示了学生对固定思维模式的突破,引导学生高层次地思考。
四、整理归纳,完善认知:
今天我们研究了两个物体的运动,与前面学的一个物体的运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这样的小结既首尾照应又承前启后,力图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一节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学生从internet网和其它媒体上获取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但利用插件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说受插件的限制,某些数据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
行程问题【第三篇】
知识目标:
1、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的范围不同,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里着重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 是: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 +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例2、计算12、03+0、875
(1) 大家商讨
(2)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0、875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2.教学例2:
出示例3(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下载,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2)通过列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一样
(3)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试算,二人板书,教师板书(错误的)
(2)观察、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强调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
(3)延伸思考:教师提问:咱们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教师提问:整数减法式题个位是几减几?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三、课堂练习:
1、个人班级AA制比赛(书写漂亮、计算正确)
反馈练习:-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 -
2、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例3
2、出示例3 ++=
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每个小组推出一名学生板书
4、集体订正
3、计算器速算赛
先发表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
速算赛:每人手拿计算器,老师和学生一起计算,老师一边说数,一边和学生一起输入计算,老师说答案,对的学生马上起立,再算再起立,如此反复。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谁能说到点子上?这节课你要嘱咐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小管家》
活动目的
1. 通过让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 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
3. 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
结合自己家里,设计一个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 ×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 年×月-----×月×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总计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
-----
-----
-----
-----
-----
-----
-----
-----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活动过程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2.在活动前,要请每位学生自己当一回小管家, 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家里一个星期要花多少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然后仿照上表,把每一笔开支都记录下来,计算一下每天花了多少钱;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
3、可以思考哪个项目的花销可以省掉,总总可以为家庭节省多少钱?如果节省的话,实际可以花销多少钱。
行程问题【第四篇】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_四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学案例
知识目标:
1、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的范围不同,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里着重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 是: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 +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例2、计算12、03+0、875
(1) 大家商讨
(2)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0、875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2.教学例2:
出示例3(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下载,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2)通过列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一样
(3)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试算,二人板书,教师板书(错误的)
(2)观察、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强调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
(3)延伸思考:教师提问:咱们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教师提问:整数减法式题个位是几减几?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三、课堂练习:
1、个人班级AA制比赛(书写漂亮、计算正确)
反馈练习:-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 -
2、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例3
2、出示例3 ++=
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每个小组推出一名学生板书
4、集体订正
3、计算器速算赛
先发表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
速算赛:每人手拿计算器,老师和学生一起计算,老师一边说数,一边和学生一起输入计算,老师说答案,对的学生马上起立,再算再起立,如此反复。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谁能说到点子上?这节课你要嘱咐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小管家》
活动目的
1. 通过让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 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
3. 通过让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
结合自己家里,设计一个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 ×家庭一周开支记录
× 年×月-----×月×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总计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
-----
-----
-----
-----
-----
-----
-----
-----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小计
活动过程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2.在活动前,要请每位学生自己当一回小管家, 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家里一个星期要花多少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然后仿照上表,把每一笔开支都记录下来,计算一下每天花了多少钱;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
3、可以思考哪个项目的花销可以省掉,总总可以为家庭节省多少钱?如果节省的话,实际可以花销多少钱
上一篇:一年级科学教案精编4篇
下一篇: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