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精编10篇
通过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揭示记忆的力量与遗忘的代价,如何理解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命运?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理解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争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向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五烈士致敬;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解读白莽、柔石的性格特征,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妙句鉴赏,深挖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个典故点石成金的作用;理解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认同作者主张坚韧斗争的理想追逐方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的放矢话背景
1.导入课题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 “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1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怀。
2.写作背景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联合组成的进步文艺社团,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针对这些,悲愤无畏的鲁迅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予以反击,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又继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于7至8日再写此记念文,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3. 五人简介
五位同学分别介绍:
柔石:1902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原名赵平福、平复、少雄。几代读书,传至父亲,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10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听鲁迅所授中国小说史等,与鲁迅创立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负责左联刊物《萌芽》。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短篇小说《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等。
殷夫: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
冯铿:1907生于广东潮州,又名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份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它们真正的出路!”或是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李伟森: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二、不蔓不枝理结构
(课前布置预习:阅读全文,标出重要字词,给课文五个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
1. 字词检测(见课件)
2.课文五个部分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小标题示例:纪念白莽;纪念柔石;再忆白莽;又念柔石;无法忘却。
三、操翰成章析缘由
1.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作答。
2.指名朗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
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小结: “忘却”,将悲哀摆脱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总之,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四、笔酣墨饱品形象
1.品柔石
(1)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
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
(1)这些材料表现了柔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
硬气—–坚定 、正直 、耿介不阿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 ,拘泥而不会变通
“无论从旧道德, 从新道德, 只要是 损己利的, 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总之:单纯、善良、正直 书呆子。
(3)第二部分末尾,作者提到三个“疑心”,都有什么含义,从中我们有能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呢?
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疑”是没有根据的。
凭自己一时的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目的在于批判自己,疑心自己“偷懒的主张”,这个“疑心”是对上面两个“疑心”的否定。
从中我们有能看出作者的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2.品白莽
文章第一、第三部分主要写了白莽哪些事?反映出白莽是怎样的人?
初见—-因书结缘—-淳朴、率真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首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总结:一个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
3.品典故
找出文中三处用典,并理解其作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第一处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第二处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第三处是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从写法上看,三则典故都属于类比。
第一个类比: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都面对着残无人道的暴力。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第二个类比:《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两件事情有相似点。
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两件事情也有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第三个类比:
鲁迅以自己写此文与向子期写《思旧赋》类比,两件事有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
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两件事也有不同之处:
向子期:不敢写。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通过类比揭露社会的黑暗。
五、敛后疏前明主旨
1.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子海婴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花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怎忍 柔石等人 敌人残暴 作者处境险恶
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写完此文 无处发表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小结: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2.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文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
3.以第四部分为例说说为了表达这一主题,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第四部分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官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鲁迅对烈士们由被捕到遇害的情况的了解并不多,确凿的只有狱中传出的两封信(一封还没有抄下)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个可靠的消息”。但这一段读起来却十分生动感人,这与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大有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六、字字珠玑赏精彩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摄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是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采取超然立场,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做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属于反动报刊的态度。“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 ……”中“此”指代什么?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确切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原来如此”的“此”便包含了以上三点所要叙说的内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哀痛,而且还有对反动派的揭露,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所表达的感情由无尽怀念转到无尽悲愤。
3.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人利己 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4.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 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七、拨云睹日谈感想
1.文章中说:“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请谈谈你对鲁迅这种选择的看法。
示例一: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一向“韧”的战斗精神。
示例二:从一定程度上说,鲁迅先生在这里表现出了逃避主义。革命就要流血,革命就会有牺牲;直面现实,正视敌人,勇于反抗,不怕牺牲,更是令人景仰。
2. 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前者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后者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即都蕴含着“悲”和“愤”两种情感。
●在表达这两种感情时,两篇文章都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
不同之处:
●《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宇”(许广平《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字里行间表达蕴含了鲁迅先生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感情深挚沉痛。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
●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比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为了忘却的记念》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比如三个典故的使用,比如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表达深挚沉痛的情感,并且诗歌内容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
●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以沉痛的语气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3.结束语:面对丰富而特立的鲁迅,我们仰止如高山。鲁迅的精神不像任何一位作家那样显而易见。他和胡适诸人点燃的启蒙之火,透过时空的阻隔,依然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作品,哪怕是一笔极细小的刻画,也划下了人性的痕迹。读他的作品,我们便读到了他的痛苦、悲悯和孤独。他睁大眼睛所见的国民性,无处不在他的作品里。他那不曾迷失在五四烟云里的悲怆的呐喊、虔诚的布道、压抑的喘息以及清峻的走笔,穿越历史,呈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带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一起背诵他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结束本课的学习。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 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主动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4.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 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 续战斗。
B. 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 债的确凿证据。
C. 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 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 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 文,今天我们再学1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 题),思考:
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
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
3.为什么要“忘却”?
4.为什么要“记念”?
明确:
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
B.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
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 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解决下列问题: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 画难句;
2. 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
3. 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 思考两个问题:
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
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
检查评改
1. 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 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仓皇失措――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生气。 永诀――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措词――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禁锢――束缚,强烈限制。用于落后或反动势力对进步革命活动的禁止和抑制。
被难――因灾难或重大变故而牺牲。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2. 指名学生说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 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 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3. 讨论确定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 启发学生提出难句,引导大家共求答案,教师订正。
例: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 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 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 自己背起来。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 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 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 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 上中了十禅。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叹号和 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解析: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 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 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 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 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 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4)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 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 反动派的感情。
(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 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 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 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 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 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 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 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 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 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 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三、布置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和课文第五部分。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3
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 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复习旧课(利用投影仪显示)。
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研习新课
( 一 )先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1、第一段能否删去?
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敢”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
3、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
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
5、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硬气)
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提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三)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部分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文章的第四部分:
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提示: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提示: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提示: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五)师生共同朗诵第五部分,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质疑: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大的不同是什么?(抒情色彩更重。)
2、研究探讨: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提示: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3、揣磨语句含义:“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提示: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一定胜利。
四、小结
1、文章涉及的人较多,材料又很零碎,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却显得十分严谨,这是为什么?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提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此文时的真情实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随时随地地积累总结,作文时以“吾手写吾心”为宗旨,克服“假、大、空”话。
2、作者三次用典,增加了文章的力量,简要评述。
提示:三个典故都紧紧围绕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展开。
3、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继续质疑,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再次深入诵读课文,领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巩固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三。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文本感情
2.品读语言
一、知人论世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另外1篇悼念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是为了纪念在“惨案”中的死难者刘和珍,本文是为了纪念谁的?
出示背景:
1.左联: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 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时代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1日,白莽、柔石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史称“左联五烈士”。
鲁迅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以此来纪念五位遇害的青年作家。——《为了忘却的纪念》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自学任务
1.文章纪念五位遇害的青年作家,但并非平均用力,重点写了白莽和柔石,结合课文相关描写,分析鲁迅笔下的两位青年作家性格有何不同?
2.课文有三处用典,请分析其作用。
3.鲁迅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木刻的用意是什么?
4.《为了忘却的记念》末段,有一句说:”………这是怎样的世界呢。”这里用了疑问代词”怎样”,可句末既不用问号,也不用感叹号,而用了句号。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个句末标点呢?请简要分析。
5.本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的”?这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第1题参考:
白莽:
文章有三次写到白莽:第一次,白莽亲自来送《彼得斐传》原书。只因不喜欢“国民诗人”而故意曲译为“民众诗人”,甚至还因“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而直接写信给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初印象,这个“看去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黑黑的”青年作家多么爱憎分明、率直坦诚啊。
第二次,是在鲁迅先生将自己所珍藏的彼得斐的两本集子送与白莽后,白莽又译了诗送来。足见他的勤奋好学。
第三次则是在白莽“又一次的被了捕”而释出后的见面,虽然不得已在热天穿着厚棉袍,窘迫万分却丝毫掩盖不了白莽的积极乐观。
白莽形象:自尊敏感、爱憎分明、乐观、直率坦诚,追求执着,富有革命精神。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5
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
授课班级:高一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0 年 9 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把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写法
2.了解本文合悼五烈士的多种写人方法与将零碎材料组成严谨整体
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先生爱憎 分明的感情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1 写人的方法(包括选材、组材);
2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授课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检查前置作业。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文章的 第二自然段鲁迅先生便点明了“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这一大 背景,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记念这五位作家而作的,那这五位作家是谁 呢?(找学生回答: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三、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 “国民诗人”与“民众诗人”有何区别,为什么白莽用“民 众诗人”而不用“国民诗人”? “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 都是该国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
(2)白莽第三次与“我”见面时就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 说明什么? 说明白莽跟鲁迅先生见过两回之后,就完全信赖鲁迅先生,深信 他是革命者中最可信任的同志,可以把生命都托付给他,相信困难中 一定可以从鲁迅先生那里得到帮助。
(3)作者说柔石的性格“有点迂” ,是不是有贬意?你是怎么看 待的?从文中找出佐证。 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 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 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 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 ,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 乏洞察力,单纯幼稚,但是“迂”得可爱,至少说明他自己心好,身 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 写柔石这样的“迂” ,鲁迅的笔端饱含着浓浓的感情,鲁迅是要 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了!同时暗 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 说明它的反动残暴。 (佐证:作为“硬气”而“迂”的性格,鲁迅用以下事实来表现:
A.为介绍东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而设立朝花社,担任了“大部分的稿 子和杂务” 事情不如意, , 也总 “相信人们是好的” 不相信会有骗人、 , 卖友、吮(吸)血的事任事硬气,味于某些世事。
B.朝花社倒闭, “他 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只是自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债款”对债 务硬气,而味于某些世事,不会追索书款。 C.他和“女性的同乡或 朋友”一连行走时,自己“离”一路,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 一路。足以见其对长者和女性同乡、朋友的忠实态度。 在此事实的 基础上,作者对他高度赞扬、议论: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 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只挑“损己利人” ,不 懂得损人利己,即令这损人利己是别人的行为,他也无从想象,这就 是柔石的硬而迂。 注意: 这里的“旧道德” ,不是指封建道德,而是 指旧有的道德。旧有的道德是两重道德,即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彼此 的道德并不相同。柔石能从中挑出“损己利人”因素的旧有道德,显 然是被压迫者长期形成的一些美德。同时也说明,柔石信奉“损己利 人”的道德准则,在他是长时期的、是自觉的。 )
(4)作者写到柔石的个性时,为什么会想到方孝孺? 写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 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 的特征,同 时也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惨无人道、 诛杀无辜的罪 行
(5)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 第一个 “疑心” 是写对冯铿的印象。 , “我疑心她有点儿罗曼蒂克,急于事功” ,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 贬辞,正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 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 柔石相信人是会骗人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 ,可 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 ,是指柔石可能受 冯铿的影响。 “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 主张的” ,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 ,但这个“疑 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 ,是作者以自己的 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 “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 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 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 ,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不畏艰难的 战斗精神。 )
(6) .如何理解作者写到冯铿的“并不美丽”?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 ,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 印象,认为她“并不美丽” ,正可见这段回忆细节的真实。 各小组通过对前置作业的讨论和分析, 将每个小组成员的答案进 行分析、整合,最终形成本小组的最佳版本。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小组 展示,最终选出优胜的小组。 四、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 。
五、布置作业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6
一、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 课文分析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概括白莽的性格特点。 明确:正直诚实、勤奋坦诚、坚强乐观。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1)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找学生复述)
(2)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为了更形象地 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
(3) 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板书) 单纯 忠厚 善良 质朴 3.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部分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 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4. 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四部分,讨论:
(1)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揭露反动派滥杀 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
(2)这部分在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何不同?(前三部分以记叙为 主,这部分以议论兼抒情为主。)
5.全班表情朗读第五部分后,讨论: 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 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总结:作者全文引用了三个典故,处处围绕着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 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望同 学们在阅读时认真理解。
三、布置作业
1. 填空。
①本文记念的五位青年作家是:赵平复又名 ,白莽又名 ,冯铿又 名 ,李伟森又名 和胡也频。
②“而在这三十年中”是从 年起的三十年。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7
一.基础知识
1.容易写错的字
竦身隐约其辞寓所斩钉截铁戳穿隔膜 淤积 禁锢
2.容易读错的音
里弄(lòng) 吮(shǔn)血 不禁(jīn) 撞(zhuàng)死
客栈(zhàn) 巡捕(bǔ) 偈(jì)子 涅(pán)
累(lěi)及 囚系(xì)
3.难懂的词语补充
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不肯去做。
曲译:故意不按原文的意思译。
欣幸:欣喜,庆幸。
大抵:大致,基本上。
4.写作背景简介
1931年2月7日,革命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两年后,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为纪念“左联”这五位烈士写了本文。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革命力量,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在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疯狂地对革命文化进行“围剿”。但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并没有屈服于白色恐怖,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30年2月,“中国自由大同盟”成立,同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由于革命文艺运动日益发展壮大,白色恐怖愈加残酷了。但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在高压之下,不屈不挠,用种种形式与敌人斗争,无产阶级文艺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反动派疯狂已极,使出了更毒辣的手段——逮捕,拘禁,虐杀革命作家。
柔石等被捕的时间是1931年1月17日,地点是上海东方旅馆,一同被捕的有36人,其中24人被杀害。
五位作家被杀害后,“左联”特地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作家宣言》,控诉敌人的罪恶暴行。鲁迅先生也发表了1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无比的愤怒,痛斥了反动派的暴行,号召同志们一定要以“不断的斗争”来“记念我们的死者”。这是他在五位革命同志被虐杀之后第1篇表示哀悼和铭记的文章。以后在很多文章中都不断揭露敌人的这个暴行,追念着这些同志。《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其中重要的1篇。
二.学习指导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质疑解难.
问:什么是质疑解难?
答:质疑解难就是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解决问题。“质疑”不是低层次的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而是高层次的“于无疑处生疑”;“解难”不是靠老师帮助去解决问题,而是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问:质疑可分为几种?
答:质疑可分为两种。一类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语言文字,有浅层义,有深层义,无论深与浅,有疑而问,都是质疑。本单元的质疑主要是指这一类。这类质疑需要钻研精神。“字求其训,句索其旨”,需“上下求索”,深入理解。另一类质疑不是默守陈规,不迷信权威,也不盲从权威,能对作者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
问:怎样质疑解难呢?
答:(一)从把握文意方面去质疑解难。
研读本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两句话反复出现:“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这两句话?其意图何在?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联系全文,结合背景来思考,就可以发现这两句话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一是写友情,称颂柔石、白莽等青年忠实诚恳,纯朴善良,有正义感;二是写为人,赞扬他们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献身的革命精神;三是以他们的刚烈,执著来反衬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卑劣,抒发自己的悲痛和愤怒。
(二)从揣摩深奥的语句处质疑解难.
例如:“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
“不敢”“不愿”“不屑”情况各异,可见政治态度不同,是怎样的政治态度呢?一个“不”是相同的,又反映怎样的政治局面呢?这里需要质疑解难。
“不敢”说明正义感还是有的,只是胆子小,慑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不愿”,是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入。“不屑”是视五位青年作家的遇难为小事一桩,不值得见诸报端。
可见国民党专制统治非常严酷,取消新闻自由,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暗无天日。
(三)在理清思路上质疑解难.
全文五节,一写白莽,二写柔石,带出冯铿,三写白莽,四写遇害,五写两年后的纪念。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先写白莽,第三节又写白莽。提出这个问题,可以领悟章法的妙处。
先说白莽,可以从上海的报章说起,从白莽的文章说起,从当时的白色恐怖说起,由《白莽印象记》引出白莽,非常自然。再着重记述柔石,主体显得饱满充实。第三小节穿插白莽,第四节末再提白莽的译诗,使白莽一线与柔石一线交织,章法自由活泼。
三..解题精析
(一)文章题目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事实是两年以来总不能忘却,“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而且坚信“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也就是说,后人不会忘记他们,那么,“为了忘却”是什么意思?
第一,“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可见悲愤之深,纪念之深了。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形象分外鲜明,两年以来,鲁迅先生一直无限深情地纪念着他们。
第二,“为了忘却”,是为了“将悲哀摆脱”。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轻装前进,奋然前行。“竦身一冶,正是化悲痛为力量的克制和振作。
第三,“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为了后人永不忘却,鲁迅先生将烈士生前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记述下来,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们。
“忘却”与“纪念”,形似背理,实质警策动人,意味非常丰富。
(二)为什么讲到自己“逃走”时讲高僧坐化的故事?
世界自古以来是奴隶的苦海。高僧坐化的故事,说明奴隶要避难,奴隶要有奴隶的斗法。如今是白色恐怖,有如秦桧当道。高僧脱离苦海,有涅之术,自己则有壕堑战术,逃走避居,以便保存实力,继续作战。
(三)柔石在狱中写的信为什么原原本本照录?
照录,能真切透露狱中情境,了解柔石在狱中情况。柔石在狱中还学德语,可见他在任何时候都满怀理想,毫不懈担也可见他根据案情估计国民党政府不至于下毒手,更能反衬反动派的暴虐。柔石始终不说鲁迅先生的地址,可见他决不出卖鲁迅先生。这封信与鲁迅的“读后感”又构成对话的氛围,虽然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但是患难与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是最好的纪念文字。
再说这是柔石的最后的文字,原原本本照录,也极有史料价值。
四.巩固提高
(一)选出字形,字音全对的一组()
A.高慢(màn) 投(tóu) 竦(sǒng)身 吮(shùn)血
B.累(lěi)及 偈(jì)子 眷眷(juàn) 拳拳(quán)
C.囚系(xì) 被难(nàn) 惴惴(zhuì) 着(zhāo)落
D.不屑(xiè) 涅磐(pán) 将雏(chú) 煞(shà)尾
(二)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抵(大概) 失(不由得)笑 迁(迁移)怒
B.被难(遭遇) 情随事迁(变化) 急于事功(事情)
C.禁锢(束缚) 将雏(指小孩) 残喘(呼吸)
D.累及(连累) 明珠暗投(落到) 人心惟危(语助词,表判断)
(三)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夜正长,路也正长。
②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
B.①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
②他这样做是对的。
C.①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
②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
D.①应该来扶植一批刚健质朴的文艺。
②我们应该扶植这些企业。
(四)下列句子第一层划分正确的一项()
①夜正长, ②路也正长, ③我不如忘却, ④不说的好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五)以下是五烈士牺牲后,在上海龙华监狱墙壁上发现的诗句,现其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①壮士身亡志未终 ②一般鲜艳一般红 ③龙华千年仰高风 ④墙外桃花墙里血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六)下面是文中的语句,同上面的狱中诗表达相同的一项是()
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苟活者在谈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起他们的时候的。
(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事情业已如此,他想得开,照样上班,乐以忘忧。
春节临近,外出打工的都衣锦还乡了。
筛选信息,就要根据需要善于断章取义。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 体会一些重点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 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 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明确文题含义,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
2、把握课文五个部分的内容,理解白莽(课下总结)、柔石(为 主细讲)的为人品质。
生字词的掌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竦.身( ) 罗曼谛.克( ) 艺苑.( ) 拓.荒( ) 尽.量( ) 偈.子( ) 涅.槃.( ) 解.往( ) 大.王( ) 提纲挈.领 ( ) 刊载. ( ) 惴.惴( ) 2.课本上将重要词汇解释画出来熟记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1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 年革命作家的悼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大家觉得文章中都寄托 了作者的哪些感情呢?(请同学举手发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看一下鲁迅先生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些感情的。
二、背景介绍。
三、解题。
1、提问。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 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 确的答案。
2、 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 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忘却”? ; “忘却”和“纪念” 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 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 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 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 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
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 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 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 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 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 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 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 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 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 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 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教师归纳、板书: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读完1篇文章,首先你要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又想说什么。让我 们一起来从第一部分总结作者讲述的主要内容。由表及里,层层 挖掘。
(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 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 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 “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 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 第二部分末尾,作者提到三个疑心,都有什么含义,从中我们有 能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呢?
1.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 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疑”是没有根据的。
2.凭自己一时的 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 根据的。
3.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 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目的在于批判自己。疑心自己“偷懒的主张”, 这个“疑心”是对上面两个“疑心”的否定。4.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课后思考: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提示:外在,内在)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9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辨析字形字音,解决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2分钟)
《牺牲》是木刻《战争》七幅中之一,刻画了一位母亲含悲让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
提问:各位都预习了课文,这幅图大家很熟悉吧,这幅图在文中是鲁迅用来纪念谁的呢?
明确:柔石
在某些时代,很多追求真理与自由的人总是被社会和黑暗这样那样的迫害。有些人牺牲,有些人被迫无法发声。夜太长,路也太长,勇士们总被勇士们人记得,被一个时代忘却。
那个时代因为黑暗的忘却,是后人应该铭记的纪念。今天我们要学的讲读课文,还是鲁迅纪念青年的文章。在这篇悼文里,鲁迅记述了他的几个青年朋友,他是怎样叙述的呢?此篇文章又反映出怎样的意义与价值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要学的课文《为了忘却的纪念》。
知识拓展(8分钟)
作者:
鲁迅,原名周某某,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小说及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散文诗及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杂文及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华某某》《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热风》等。
背景:
1924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发动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文艺团体和书店,查禁进步文艺书刊,颁布了出版法,通缉进步作家,最后竟使出了最残暴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死。
1931年1月17日,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了五位左翼作家:柔石、李某某、胡某某、冯某某、殷某某,并于2月7日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秘密枪杀了他们,同时遇害的还有18位革命志士。烈士们就义时,高唱《国际歌》,高呼口号,昂首阔步,大义凛然。柔石被打了10弹。冯雪峰回忆说:“柔石等被捕后曾传说可用款暗中牍出,虽明知不可能并疑是骗局,但他曾经准备筹款,也曾由互济会和通过别的关系请律师,鲁迅先生也曾捐过款子”。一些持有相同观点而幸免于难的人,一些被捕者的家属,加上互济会,专门成立了一个营救委员会,做了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方营救都没有结果。
鲁迅得到柔石被杀的消息,悲愤已极。当即吟成一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表达了反动派山还革命青年无比的悲愤和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鲁迅还在《专刊》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两文。又于5月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文。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柔石等烈士牺牲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感人肺腑的悼文公开发表在1933年4月的《现代》杂志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整体感知
(给了课下预习,课上再给4分钟浏览文章)
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与白某某的交往经历。(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写我与柔石的交往经历。(顺带写冯某某)
第三部分写我得知白某某与柔石一同被捕
第四部分写五烈士被捕经过、狱中情况及遇害消息,以写柔石为主
第五部分司马昭集团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某某,表明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向秀以含蓄笔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简短笔墨曲折表现哀伤愤激之情,借典故表达自己的悲哀和失去自由的痛苦。
鲁迅用此典,将当时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揭露蒋介石统治和司马昭以屠杀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没有,“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
总结
文章通过对白某某、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以及对反动派的深切愤恨,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
作业
写出对鲁迅所作怀念的诗歌的感受,500自小文。
关于《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合集的内容就收集到这儿了,教案是教师进行备课和授课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它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希望这些模板对大家有帮助。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
2. 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 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 探讨文章主旨。
2. 揣摩重点语句。
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温故知新
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
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 诚挚恳切。
2、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四、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1.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1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
教师可因势利导
小结: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完成课后练习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