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精选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观察与分析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何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征与关系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1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四)、游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认识图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圆柱 球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2

目标:

1、进一步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好几何图形。

2、儿人手一支铅笔、一个几何图形、一把剪刀、一张空白的纸以及一张画有几何图形的作业纸;每桌几何图形若干;擦手毛巾;糨糊。

3、用的几何图形一套(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教学过程:

一、兴趣激发: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朋友要来我们班作客,它们是谁呢?(师出示正方形、圆形)问: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圆形有什么特点?

2、咦!有什么事让正方形、圆形娃娃这么高兴呢?原来今天它们要一起过生日。许多朋友要来祝贺。你们看!它们是谁?(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3、师:哟!这么多客人,你们看看谁长得和正方形有些象呢?你们帮正方形娃娃找到了相象的朋友,那跟圆形相象的朋友在哪儿呢?我们也来帮它找找。

二、兴趣体验:

(一)观察探索

1、捉迷藏三角形虽然没有相象的朋友,但大家都愿意和它一起玩。这会儿它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1)找图形并填表格。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找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师:小朋友真能干,躲在一起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都被你们找出来了。

(3)说一说在生活中这些几何图形喜欢躲在哪里?

(二)趣味游戏

1、变魔术现在齐要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用这些图形变出许多小图形娃娃来。

(1)变魔术(大图形变小图形)

(2)问:你能告诉我你用什么图形变成哪些小图形?

2、拼图案师:你们变出这么多的图形娃娃,今天是正方形、圆形娃娃的生日。我们就用小朋友变出的小图形和为你们准备的图形拼一幅漂亮的画当作生日礼物送给它们好吗?

(1)拼贴(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用什么图形拼成什么送给正方形、圆形娃娃。

三、活动结束:

哎呀!天快黑了,正方形、圆形娃娃要回家了,我们赶快把礼物送给它们吧!

四、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几何图形,自愿组合几何图案。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3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长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

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圆柱体: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2.出示圆锥体: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三、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一个长方体有()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个顶点,()条棱,()个面.

(4)正方体有()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条高,圆锥体有()条高.

(6)圆柱体有()个面,这些面中有()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面与()面.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

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2、能按物体性质简单分类

3、能愉快的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

重点、认识图形形状。

难点、图形分类。

活动准备:

1、大的圆形、方形、三角形,3个图形屋。

2、乐器三角铃、方形垫、小鼓。

3、图形头饰、安静节拍谱。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出示节拍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拍节拍谱。

二、展开部分

1、师:小朋友,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位朋友,大家想认识吗?(观看PPT说一说图片中是什么形状?)

师:刚才三个图形宝宝介绍了自己,现在,小朋友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

2、看一看、数一数PPT组合图片中的图画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别有几个图形组成(并根据自己数的图形做记录)。

3、观看图片说一说生活中形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那些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物体,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最多。

师生小结:圆形它是圆圆的,没有角。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方形它是方方的,有四个角,有四条边。刚才图形宝宝们已经和我们一起表演了安静节拍了,它们就在我们的节拍谱上,小朋友们说说它是谁啊(圆形),我们的三角铃是什么形状的啊(三角形),方形垫呢?(方形),我们让它们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

3、游戏按物体的形状分类。

三、结束部分

1)给宝宝们分发图形头饰,哎呀,形状宝宝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小朋友们互相看下头饰都有哪些图形宝宝在玩耍呢?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说一说。

如:老师戴的`眼镜是圆圆的,是圆形宝宝。桌子是方形的,它们是方形宝宝。尺子是三角形的,它是三角形宝宝……

2)音乐响起,所有图形宝宝围成圈,转圈行走,当三角铃声响起的时候,三角形的宝宝就该回家了,其他的宝宝可以继续玩耍,方形垫响起,方形宝宝回家,鼓声响起的时候,圆形宝宝就该回家了。

3)交换头饰游戏。小朋友们真棒,帮形状宝宝都送回了家。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看看我们周围都有哪些圆形,三角形、方形的物品呢?回家以后也找找,告诉爸爸妈妈家里都有哪些圆形,三角形、方形的物品好不好?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5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到与图形相似的实物或实物的某一部分。

二、活动准备:

1.卡纸剪成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准备一些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实物或实物图片。

2.小朋友的数学书

三、活动过程:

1.认识圆形

出示一个圆形的盘子,请幼儿说一说这事什么形状的?

出示其他圆形的物体,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感知圆形的特征。

请幼儿说一说在及里或幼儿园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2.认识长方形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盒子,请幼儿说一说分别是什么形状。

出示其他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体,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感知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们的基本特征。

请幼儿如说一说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3.认识三角形

教师出示三角形的积木,请幼儿说一说这块积木是什么形状的。

把三角形积木拓画在黑板上,请幼儿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看看、数数、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区别。

说一说见过的三角形物体。

4.教师把各种图形的磁性教具摆放在黑板上,请幼儿按指令找一找。

出示三角形物体,请幼儿找出三角形摆成一排,数一数有几个?用同样的方法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比一比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图形谁多谁少。四种图形谁最多,谁最少。

5.幼儿操作活动。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6

[关键词]平面构成 基础教学 二维空间

所谓平面构成,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有多少种方法等等。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平面构成课是对各种平面构成形态的认识,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亦具有重大作用。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从一些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大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和感受。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7

设计意图:

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与各种不同的形状拼接组合而成的,从而形成很丰富的形状和图案,现在要从最基本的图形开始着手,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和记忆。

目标:

1、学习按形的特征进行分类。

2、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长方形形特征的认识。

准备;贴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卡片一张,九只小框,图形卡片每人一组,小盘子每人一只。

活动过程:

1、 教师变魔术出示图形的卡片,请幼儿观察。

它长的很特别,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见到过的什么东西也是三角形的?

(同上依次介绍圆形、正方形)

2、 请幼儿看看自己椅子上的卡片,说说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师:你们的椅子上有许多的图形宝宝,请小朋友们跟你旁边的小朋友介绍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师:都介绍过了吗?xx你来介绍一下图形宝宝吧!(请几名幼儿介绍自己的图形)

3、 游戏帮小兔子铺路

师:555555,是谁在哭呢?原来是小兔子伤心了,(请一位小朋友去问问)我们一起帮它铺路好不好?

幼儿:好的。

4、 结束

师:恩真棒!小兔子太开心了。我们一起和小兔子跳个舞吧。

按照小朋友自己身上的图形到老师那里排队

(开音乐跳兔子舞结束)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8

[关键词]平面构成 基础教学 二维空间

所谓平面构成,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有多少种方法等等。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平面构成课是对各种平面构成形态的认识,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亦具有重大作用。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从一些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大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和感受。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9

设计说明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积木 教具 箱子 两个盒子

学生准备 积木 球 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师:今天,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师: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老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学生发现球易滚动这一特征。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再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圆柱的认识。

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大屏幕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摸”)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

(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板书“数”)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板书“看”)

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体会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的,并且大小一样,亲身感受正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独立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的魔术师。

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要求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后,先告诉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来请同学们判断。

游戏2: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物体的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状的物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师: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

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师: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打开看看)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仪的下面,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超级侦探”的游戏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沟通了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37页1、3题。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10

换言之,教育界理解的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机器智能的别称,而更多地融入了教育本质的属性和教育拓展的预判。这一观念的建构,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普及、渗透,以及实践检验。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本期节选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并通过培养师资的学府和应用师资的学校对论文的不同视角,来凸显深度学习的成长性,特别是对深度学习内涵、外延等特定边界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的系统工程使命感。今年我们规划中的约稿将聚焦在“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这一维度上,会透过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预期来诠释教育心中的深度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深入,教育自身凭借深度学习的影响力,将会产生某种自我升级,甚至自我颠覆。

作为连接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会直接体现课程标准的变化,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拥有教材开发自的城市,其在教科书的编写、编排、组织、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与其他版本教科书必然存在共性与差异,所以对教科书的分析比较有利于突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不足,使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优势互补。本文选择沪教版和苏教版作为比较对象,以“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探究两版教材的共性和差异。

课程标准比较的结论

在课程理念上,相同点是:都强调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强调认知主义教学观。不同点是:数学学习观有差异,学习方式各有侧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它侧重于提倡多元、多样、具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多层次的活动过程,而沪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上海《标准》),它更倾向于基于问题的数学活动学习,像是一个主题活动,对具体的学习方式没有作出明确要求;数学课程观有差异,国家《标准》倾向于进行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的数学学习,而上海《标准》则更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上海《标准》在课程理念上还有其独特性,即“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应适当安排拓展性的数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课程目标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课程目标都是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述;总体目标都可以概括为“获得基础,增强能力,培养科学价值观”。不同点是:国家《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海《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数学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的差异,上海《标准》只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应有联系,而国家《标准》不仅强调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强调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其联系范围比上海《标准》更广。

在课程内容上,在“图形的认识”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相差不大;在“测量”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而在“图形的运动”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有明显差异:国家《标准》在这方面突出强调了平移、旋转、轴对称这几个知识点,上海《标准》对这方面显然要求不多,只有一个拓展性内容――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这可以看作是上海《标准》课程内容的某部分缺失;在“图形与位置”方面,两地《标准》都提出了相同的课程内容――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国家《标准》的课程内容知识点比上海《标准》更全面,不仅可以用上下、左右、前后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在教材编写建议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大体类似;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点是:从整体设计上看,国家《标准》强调原则性,而上海《标准》更强调操作性;从具体内容看,国家《标准》更注重数学文化,强调“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而上海《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最后一个操作活动是教材配套材料的编制,包括教学参考书、数学化数学活动软件库、教学媒体这三个方面,同时更强调数学习题配置。

横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背景信息方面,两版教材的相同点具体表现为:名称都是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出版年份都是20xx年;附带材料都有教参、练习题及部分学具等。

在整体结构方面,沪教版教材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集中于“几何与实践”这一个单元中,不按专题来划分内容,而苏教版是按专题单元来划分内容;苏教版的教材有大量练习题,而沪教版的习题量较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①两版教材的单元结构大体上是按照“单元标题―例题―练习题”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但具体结构上有明显差异:沪教版的单元结构是先给出单元标题,其下方会插入一幅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小插图,然后是每一小节的标题,标题下方会先呈现这一节的主要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来安排具体的例题,1~2题不等,例题之后是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苏教版是先给出单元标题,然后直接给出例题,每道例题后均有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在某几个例题学完后,会有一个大练习来复习,其中包括“动手做”和“你知道吗”这样的特色内容,某些知识点多的单元后会有一个整理与练习来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知识。

②两版教材涵盖的主题的相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图形的运动”与“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小,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年级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版教材的“图形与认识”主题均有两册书没有涉及,且都没有分布在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主题均在三年级上册,“图形与位置”主题均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点表现在:虽然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但其知识点的年级分布及数量有所差异。从知识点的年级分布看,某些知识点的年级分布不同。

③两版教材四大主题的顺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在:四大主题的顺序总体上都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图形的认识”主题都是最先开始的,且都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图形的运动”主题都是最晚开始的,且都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测量”主题的知识点都是按照“长度―面积―体积”这一顺序编写的,“图形与位置”主题的知识点是按照“认位置(上下左右)―认方向(东南西北)―确定位置(数对)”这一顺序编写的。不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开始的顺序有差异,对于“测量”这一主题,沪教版开始得比苏教版早,沪教版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而苏教版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始;对于“图形与位置”这一主题,苏教版开始得比沪教版早,苏教版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了,而沪教版是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中关于同一主题的内容顺序也有差异,如在“测量”主题中,沪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面积,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周长,而苏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周长,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面积,内容的顺序正好颠倒了。

纵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传达给学生的部分方面,两版教材对数学内容和数学练习进行了比较,具体可分为特定主题的结构、表征形态和例题。

①从特定主题的结构来看,两版教材叙述性的知识大致相同,但关于过程与方法类的知识有差异,特别是周长、面积、体积这三大特定主题,如在“周长的定义”中,两版教材都是由不同的情境图引入,然后借虚拟的情境图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并且在具象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不同的是,沪教版教科书将这一认识过程细化了,分为“认识周长并描边线”“求情境图中规则图形的周长”“求常用规则图形(如三角形)的周长”这三步来进行,由具象的不规则图形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常用规则图形,内容跨度较小,使学生易于接受,而苏教版则把这一认识过程更简化了,只有“通过描边线认识周长”“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两步,而这两步之间跨度较大,显得突兀。

②从表征形态来看,两版教材例题表征形态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从表征形态的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了四种表征形态,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表征形态,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有所缺失,结构不完整。从表征形态的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的例题均多以联合形态与视觉形态呈现。其次,沪教版的例题多以联合形态、视觉形态来呈现,而苏教版的例题则更多以联合形态来呈现。最后,苏教版的联合形态多于沪教版的,而沪教版的文字形态则远远多于苏教版的,且百分比相差较大,但两版教材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所占的百分比都最少。

③从例题来看,在例题、习题的数量方面,沪教版的例题数量虽多于习题,但两者数量差别不大,而苏教版的例题数量却远少于习题,习题数量约为例题的6倍多;在例题与习题的比例方面,沪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道习题,苏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道习题;在例题呈现的完整性方面,两版教材例题呈现的完整性类似,例题均是完整过程多于部分过程,且完整过程与部分过程的比例均接近于3∶2;在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1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多,2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次之,3个及以上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在例题的解题方法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一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多,占有绝对优势,两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次之,三种及以上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两版教材对潜在的认知需求和作答类型进行了比较。

①从潜在的认知需求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认知需求例题分布的特点是:从分布范围来看,沪教版除了只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出现做数学以外,其他认知需求在各个年级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广,而苏教版除了记忆型认知需求在全年级均有分布外,其他三种认知需求在某个或某几个年级均有缺失,且缺失程度较严重;从例题数量来看,两版教材均是记忆型例题居多,做数学例题最少,无联系程序型和有联系程序型例题的数量居于中间;从波动趋势来看,沪教版无联系程序型和做数学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小,记忆型和有联系程序型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大;从各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来看,沪教版五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均为记忆型,但同时某些年级也侧重于其他认知需求,而苏教版六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虽也为记忆型,且二年级和四年级尤为突出,但四、五年级同时强调有联系程序型,尤其四年级的有联系程序型超过了记忆型。

②从作答类型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分布特点是:从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四种作答类型,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作答类型,缺少推理论证型的例题,结构上有所缺失;从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均为解释型、只要求一个答案型、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以及推理论证型。其次,两版教材例题的作答类型大部分是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最后,两版教材又有明显不同,沪教版的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上是1∶1,而苏教版解释型的例题百分比占有绝对优势,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较大,基本上是1∶2。总体上,两版教材例题作答类型的组成结构和百分比均有差异,且差异较大。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11

一、画一画

1.课前准备: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套几何形体的积木或学具。

提问:你能把你们小组的积木介绍给大家吗?哪些是我们已经认识过的?(板书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组织学生收起还没认识的积木,留下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2.激趣:想用这些积木创造一些美丽的图形吗?(想)我们先看看花园小学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出示主题图(课件演示画的过程)

提问:他们是怎么做的?你会用积木的面画一画吗?

学生动手画图形,教师行间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展示作品:将作品在小组里展示,说说分别是用哪个积木画出来的?

4.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画了这么多的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旧知,同时又给新知的展开搭建了一个平台。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动手,这样的设计正好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又将知识穿插在动手操作中,让孩子感受今天认识的图形是从以前认识的物体上画下来的,体会面与体之间的联系,并在“动”中感受“面从体来”。

二、比一比,认一认

1.比较分类。

(1)你能将画出的图形贴在相应的物体的下面吗?

(2)组织各小组按顺序将画出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对应的位置。

(3)指两个图形问:这个图形为什么贴在这里呢?

2.认识图形。

(1)这些图形都是从长方体的面上画下来的,我们把它叫作长方形。(板书:长方形)

(2)你能给从正方体的面上画出的图形取个名字吗?(板书:正方形)

从圆柱底面上画出的图形叫作圆。(板书:圆)注意纠正孩子说的“圆形”。

3.从画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特征。

(1)同学们的手真巧,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创造出这些图形的?

(2)用这些物体的面描图形时,画出的线是什么样子的?

(3)小结归纳:描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画出的线是直直的,描圆柱的底面时,画出的线是弯弯的。

(4)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由几条线组成的呢?(4条)它们的线都是直直的,怎样分出谁是长方形,谁是正方形呢?

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主产生分类标准,并根据分类标准加深对每个图形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比较开放,但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这里没有让学生摸物体的面,原因是学生对摸出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从体到面的过程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

三、辨一辨,说一说

1.教师出示一些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图形摆出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拿相应的图形。

3.完成试一试:

(1)找一找,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圆?

(2)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

讲述:看来这些图形能够给我们的生活添了很多光彩,同学们,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只要你用观察的眼光看待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将刚形成的认知模型回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解释和辨析,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

四、想一想,做一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老师先示范一次。

学生先自由地画,再展示画出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说说你在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强调正方形的四条“线”都一样长)

设计意图:正方形和长方形对于学生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他们已经能自己围出来了,并且画出来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但画正方形对于学生来讲还是会有点瑕疵,有的学生凭感觉画正方形,这样画出来的自然不太准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画出四条长度相等的直线,进而引出数格子的方法,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学生必须要对正方形的特征有了透彻的理解。

五、拼一拼

小组合作,用长方形、正方形、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

设计意图:在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再创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组内进行讨论,充分散发各自的思维,发挥出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们建立起空间观念,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的目标。

怎样“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一)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画出图形后,要组织和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和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借用孩子的语言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如长方形看上去长长的,上下两边和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正方形看上去正正的,上下左右都一样长)。这样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加深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表象,而且渗透本质特征,为接下来的操作作好铺垫。

(二)在动手操作中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钉子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用具,由于学生在围正方形时要涉及到数间隔,利用间隔的个数渗透对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是再好不过的了。这点正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逐渐地上升为数学认知的要求。学生对正方形的认识属于“意会但不会描述”,通过钉子板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在方格纸上画是建立在对围的理解上的,如果围没有处理好,那么画将无从谈起。

(三)在练习中巩固图形的特征,强化空间观念。

以上是小学图形的认识教案精编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1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看一看、认一认各种图形标志的不同含义,使学生了解图形标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图形标志,使学生了解具有直观、简明、易懂、易记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读懂并理解图形标志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收集各种图形标志的图片资料,拍摄学生熟悉的商店、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车站等处的图形标志,供学生识别和欣赏用。

学生:收集一些图形标志的图片资料,供上课时讨论、欣赏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些新朋友,它们会教会我们在一些公共场合里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呢,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迎接它们。载示一些简单的图形,询问学生它的意思是什么?2、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同学们,它们在公共场合中它就有了特殊的含义,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图形标志。

导出课题:认识图形标志(板书课题)

二、加深学生的认识,讨论课本上图形标志的意思。

1、在我们的书上,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图形标志,你们知道它们都是表示些什么意思吗?

2、看图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组说出的各种图形标志的意思,最准确,数目最多,并告诉大家你们都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它们?

三、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图形标志

对课本中的图形标志进行补充说明。通过小组评比的方法,对图形标志进一步的了解。

1、图形标志包含好多方面,现在请小朋友们来介绍自己在课前去找寻的图形标志好朋友,告诉大家,你是从什么地方找到它的,这个标志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2、学生上台汇报自己找到的图形标志,其它小朋友补充说明。

四、课后拓展

1、留意生活中的各种图形标志,想一想,这些图形标志的作用。

2、用绘画、拼贴等方法设计一个图形标志。

图形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篇14

教学内容:教材43-4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世课我们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理面图形。

二、新授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张纸是什么开头你能把一张正方形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板书:三角形

(2)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组图,教师介绍:下面是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有三角形面的物体。)

出示教材40页积木拼搭,认出有三角形面的积木,指一指哪个面是三角形的?

2、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

(2)出示教材44页例题说明:下面都是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你能从这引起物体上找到平行四边形吗?并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

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有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至第五题。(分小组比赛)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20 3999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