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精编教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古诗《题西林壁》精编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 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这5篇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题西林壁》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1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10、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希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缘”字。

2、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况,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可以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一定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题西林壁》教案3

活动目标

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活动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

活动目标: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

--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故事《聪明的乌龟》。

2、小结活动情况下课!

《题西林壁》教案4

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别?

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

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

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

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所以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

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己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师:远远地看——

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你远远看到了什么?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

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师:是啊,那可是深谷幽潭,一眼望不到底啊。这就是庐山:横着看,山岭起伏——

生:连绵不断;

师:侧着看,山峰高耸——

生:直插云天;

师:远远地看——

生:云雾缭绕;

师:挨近了看——

生:悬崖峭壁;

师:抬头仰望——

生:飞流直下

师:低头俯视——

生:深谷幽潭。

师:再换一个角度的,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观,所以在苏轼眼里看来,庐山是——读: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变化万千,千姿百态。

师:怎么会是这样呢?产生这样的感觉的原因是——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反思]

王崧舟老师谈诗意语文,列了三点:举像入境,诗意语文的言语呈现;移情体验,诗意语文的生命敞开;独特感悟,诗意语文的思想舒展。《题西林壁》寓理于景,而且对“景”的描述实在简约,乃至抽象,而实质上“景”又是那样的丰谵华美,奇崛诱人。若要暗晓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必先要领略庐山的“真面目”,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如是。

《题西林壁》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

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师:老师范读,生练读一遍

(3)齐读。

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三、反复读诗歌,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同学们,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反复读

1、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预设1、学生说不出横看、侧看的庐山,教师就引导:从横看庐山你读出什么画面来?从侧面呢?

预设2、学生能说出

(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出示课件17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1)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你给大家读读好吗?

(2)师:刚才某某同学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2、师: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了。从其他角度看庐山,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学生不会说,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去过庐山,没有欣赏过庐山的美景,现在陆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些庐山的美景,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7—26

预设2、远看——(崇山峻岭,连绵不断)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一座或几座山峰)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站在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立足山脚——(悬崖峭壁)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3、师:孩子们,为什么同是这座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板书: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出示课件27)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

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师:当大诗人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示课件28(板书: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

师:从字面上看,缘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5、师: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我们再来看它是什么关系的?(因果)把什么放在前面?

6、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7、师:因为置身在庐山中,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师:同学们要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出示课件33

预设1、学生答不出就讲故事《盲人摸象》或《画杨桃》

预设2、学生能答

生:要多角度的,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

师:说得好!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而你学了这首诗歌也感悟出了人生哲理。

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小结:孩子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的、全面的看待它。

四、总结写法,深化体会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不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板书:写景)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点明了人生的道理。(板书:明理)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特美景,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请你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从诗中不仅欣赏了庐山的美景,还感悟了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回去把古诗背给家人听。还要收集描写庐山的诗词或佳句。

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上课伊始,播放庐山美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20 717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