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教案【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沁园春 长沙》教案【热选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五、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品味意象,品味语言,理会两首词的情味。 3.强化诵读。反复涵咏,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革命情怀、战斗豪情,感受革命壮志、乐观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诵读领悟;以诗解诗。 多媒体辅助。 ●学生活动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教学步骤1.预习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如舸gě、怅chàng、寥廓liáo kuò、遏è),把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不再有文字障碍。 2.导入 让学生欣赏插页上毛泽东的手迹。 毛泽东确实伟大,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书法也不错,他的手迹具有流畅贯注的气韵、潇洒豪放的风格;他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他创作的一些古典诗词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3.温故 我们学过毛泽东《沁园春雪》,一齐背诵一遍。 4.铺垫 “沁园春”是什么?→词牌简介 “望”、“惜”领起的内容分别是哪些呢? 词的上片、下片内容有何不同?→上片写景状物,下片抒情言志向。 先写景状物,后抒情言志向,这是古体诗词的一般模式。 5.感知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相同词牌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由词题“长沙”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6.疏解 引导学生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7.深化 当时,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了解这一背景,深刻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8.品味 品味语言、意象和表达。 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遍”、“漫”、“争”……“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鱼翔浅底”:“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品味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诗词的句法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有很大的区别。语序的变动和省略虽然破坏了一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能够说得出的美的韵律和难以说出的美的情趣。 9.背诵 10.拓展 诵读毛泽东其他的词作。 比较赏析《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作业 练习一、二、三在课堂学习中完成;课后完成练习四。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三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一首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19xx年,毛泽东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定命运。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

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

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之后   创立新民学会   《湘江评论》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农民运动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长沙   橘子洲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俯瞰:鱼翔浅底   (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六、齐诵全词。

齐读下面这首诗《诗人·领袖》(印发)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七、拓展

1、比较分析《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3、课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词中景物的描写方法,品味意象,感悟词中优美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老师朗读《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让我们一起品味《沁园春·长沙》,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走进诗人、领袖的宽阔胸怀和崇高的心灵世界。

二、写作背景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的湖南的农xx动引起了当地官僚恶霸极大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下令通缉捉拿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秘密从韶山回到长沙。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xx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时,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展示橘子洲的相关照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用长沙话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的纯正地道的湖南口音。

2、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情感基调,并理清思路:

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①上片主要写景;

②下片追忆往事,抒发作者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

3、老师明确诵读要领,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忆”字都是领字,这两个字后要稍微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语速稍快,“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慨叹之情。下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语调要低沉一点,语速也要稍慢一些。“忆”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激情,语速稍快。

四、 再读课文,品味鉴赏

(一)品读上片:写景为主,借景抒情

1、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片。

2、问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给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

明确:点明了作者“独立”的时间和地点。

这几句句式倒装。正常语序为“寒秋(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3、问题:在词的上片,“看”是一个“领字”,统领以下哪几句?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教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板书:

山——红

林——染 绚丽多彩

江——碧 虽为寒秋

看 舸——争 却无寒意

鹰——击 生机勃勃

鱼——翔

①请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齐读这几句景物描写的句子。

②问题:在这几句景物描写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

“万”写出山之多;

“遍”描写了红枫满山的景色;

“漫”写出了湘江水的溢满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染”这个动词化动态为静态,写出“万山”好像被红枫染过一样;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用“翔”而不用“游”,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诗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秋水共长天一色”。

4、一提到秋,人们常常自然而然地就把它与“悲凉”、“愁”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万里悲秋常作客”、“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却道天凉好个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悲秋诗句更是给人增添了凄冷的感觉。但在这首词里,虽然是深秋,我们却感觉不到一丝凉意,在作者身上感受到一种大气、乐观,而不是像古代文人士子的多愁善感。

5、问题:面对这生机勃勃的秋景,作者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这一“怅”一“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借生机勃勃的秋景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寄寓了自己乐观、热烈、积极奋斗的革命激情。一个“怅”字,写出作者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他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谁来主宰祖国命运和民族未来的问题。这里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板书: 怅、问: 谁主沉浮? 博大胸怀

(二)品读下片:抒情为主,情中显志

1、作者在词的上片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片。

2、“橘子洲”、“岳麓山”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这次旧地重游,他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下片中,“忆”是一个领字,那么作者回忆了什么样的峥嵘岁月?

板书:

忆: 峥嵘岁月 革命盛景

补充材料(幻灯片展示):

①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②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③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④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远大抱负,他们在革命浪潮中乘风破浪,充满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小结: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下片通过叙事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含蓄地回答了只有像我们这样的知识青年、仁人志士才能“主沉浮”,才能担当天下大任。

板书: 记: 中流击水 壮志豪情。

4、学生再次大声齐读全词。

五、总结归纳

词的上片记今日自己独游橘子洲,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忆往昔与同学战友群游橘子洲,以抒情为主,情中显志。全词清晰地展现了新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担当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壮志豪情。

六、 拓展迁移

在毛泽东看来,改造旧中国的历史重任是掌握在奋发有为的青年人手中的,只有他们才能主宰祖国和民族的命运。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借鉴中国留学生时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依然是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中流砥柱。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选段,读出我们年青一代的自豪与激情。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五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的 正常语序?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1]

20 443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