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案精选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描绘春日钱塘湖的美景,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抒发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如何感受这份美好?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钱塘湖春行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本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梳理作品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春夜喜雨》的题眼是“雨”字,而《钱塘湖春行》的诗眼就是一个“行”字,一贯而下,统摄全篇。在作者“春行”之时,移步换景,美好春景化作诗人笔下的一串串意象。这些春季典型的意象,成为全诗,引人注目的焦点。

“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堤”

自“孤山寺北贾亭西”起,行至“白堤”,作者选取的都是最能表现“春”的景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春雨过后的西湖,水色天光,波起波平;“早莺争春”“春燕啄泥”写尽初春时节的生命活力;“乱花迷眼”“浅草新长”将花草的整个生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联更是直抒胸臆,以一个“爱”字,一个“不足”点明——作者在早春风光中的无比喜悦、热爱之情。

1.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本诗在内容理解,情感体会上的.难度不高,抓住意象则能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思。但本诗最大的成功之处,除了移步换景,不着痕迹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一系列极具表现张力的字、词。这些点睛之笔,使本就春意盎然的诗歌,平添一份生命力。

“早”莺、“新”燕。一“早”一“新”,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早春的别致而新鲜的景象。

“渐欲”两个副词,取代了动词的效果,表现出春季“乱花”自含羞待放到娇艳怒放的整个过程,极具动态感和生命张力。硬是将原本一时一刻的景象表现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生长过程。

“才能”与“渐欲”对仗,表现出春草新长时的“新”“嫩”感。

这些字、词,紧扣一个“春”字,也将整首作品推向了一个艺术高峰。值得品味。

2.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陶醉在西湖早春风光中的愉悦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张力。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2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要求学生诵读古诗

八、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作者(),()代诗人,字(),号()。

(二)课内探究

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检测

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

1、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2、写作背景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

3、男女生共读

四、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小组合作,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

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五、品一品探寻诗之妙

小组合作,从以下三个角度赏析诗歌。

1、赏物像(描绘了什么景物?)

2、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3、体会诗中表达出的诗人情感。

六、想一想感受诗之美

请大家插上想像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

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七、背一背积累经典诗作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八、作业

完成练习册,背诵诗歌。

九、结束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

的西湖;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

共同学习。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

钱塘湖春行

苏轼

内容:早春景物

语言:生动精炼

情感:喜爱赞美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

3.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赏析诗句,并用自己的文字将诗歌改写成1篇写景散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学生学生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用字之妙。

2.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的鉴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文人墨客的指引下,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但无一不显示着造化之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们领略过的自然山水。(展示图片,回顾所学)

今天,我们要去哪?他有什么特点那?(展示图片,创设课堂情境)

二,读一读:

(一)读课文: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速,语调,重音,停顿;读出感情

2,配乐朗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二)读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有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早期所作讽喻诗,较广泛的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后期遭受贬谪后,意志消沉,晚年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易懂。

3,品一品:

1,有感情的读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作赏析。

(提示:写景角度,炼字,情感,意境,表现手法等)

2,解析:

(1)赏析“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2)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3)文中“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教师总结:“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4,写一写:

发挥想象,运用多种修辞,用散文的语言扩写《钱塘湖春行》

1,学生配乐朗读自己的作品

2,教师适当指导:

早春的清晨空气微凉,透着泥土的清香,积雪融化,春雨初歇,水面涨高了些,云朵温柔的浮在河床上,与河水依偎相伴。远处近处依稀听到黄莺清脆婉转的啼叫,它们嬉戏追逐,叽叽喳喳,争先恐后的抢占着向阳的枝条,像是要用自己最美的歌声打动太阳。哪里飞来几只灵巧的燕子,在忙忙碌碌的衔泥筑巢,看那小巧的窝已经有了家的雏形,相信这些勤劳的燕子会给这户人家带来一年的幸福和睦。我漫步在湖畔,湖边繁花似锦,东一簇,西一丛,争奇斗艳,微风过处,她们都骄傲的向我展示着婀娜的身姿。蜜蜂忙着采蜜,飞进飞出,但蝴蝶却挺悠闲,成双成对的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累了就在小草上休息一会儿。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毛茸茸的,柔嫩的可爱,娇小的柔软只能拥抱马蹄。

最让我喜爱的是那被绿杨翠柳遮住的白堤,白堤上绿柳的枝条在微风中随风飘动,真是美不胜收。在岸边,花花草草遍地都是,深吸一口气,一股浓郁的芳香便扑鼻而来,但愿可以醉在景中不再醒来!

五,课堂总结: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六,作业:

1,用自己语言,对比赏析以下两首诗歌: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1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2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 |

水几谁乱浅绿

面处家花草杨

初早新渐才阴

平莺燕欲能里

云争啄迷没白

脚暖春人马沙

低树泥眼蹄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20 4041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