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赏析【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早发白帝城》赏析【汇集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早发白帝城》赏析【第一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早发白帝城》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预习,你们记得以前学过李白,杜甫什么诗吗

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艺术的表达,浓缩的精华。

二,生字

1,字形:鹭,岭,陵,猿

2,字义:

朝:

辞:

还:

鸣:

泊:

千秋雪:

3,读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早发白帝城》

1,释题: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2,读一读诗,填空。

李白这位诗人坐船从( )到( )去。

3,小组学习:

(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 从哪句中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反馈:

(1)体会李白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领略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2)出示背景图,教师讲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大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此诗书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白帝城因"彩云间"而显出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诗的第三句境界更为神妙。李白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心情是何等的畅快而又兴奋啊!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此时行舟轻如无物,其轻快可想而知,才有"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历尽艰险重屡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诗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论。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资之骏利,尚不能解其中意。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跃。快船快意,使人深远。后人赞此篇"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 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5, 从哪里看出来诗人的心情的。读一读

看图再读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6,小组内读一读这首诗,并背下来。

四,作业

1,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词。

2,背诗及注解。

《早发白帝城》赏析【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技能目标: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情感目标: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6.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早发白帝城》赏析【第三篇】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早发白帝城》赏析【第四篇】

师:大家都能背诵这首古诗了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都闭上眼睛试试,不能背诵的同学可以偷偷地看一看书。

生齐背。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四年级的孩子仅仅能背诵古诗是不够的。同学们都查了资料。谁来汇报汇报。

生:《早发白帝城》是李白被流放到贵州桐梓,途经白帝城,正赶上全国大赦,重获自由,一时喜极而歌,吟诵出的脍炙人口的诗作。

师:通过诵读,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喜悦、高兴。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轻声地读诗,把你体会到诗人喜悦心情的字眼找出来好好品味品味。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师:你能通过自己的声音,把你体会到的诗人喜悦的心情传达出来吗?试一试。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诵读中听到你在努力地进入诗的意境。是的,学古诗,首先你得浮想出那一幅诗意的画面。要进去,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诗人。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会更加丰富。谁来谈一谈?

师:现在你就是一个诗人了,请你边读边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诗意的画卷,然后讲给同桌听听。

生完成,师巡视。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你是得到同桌的肯定还是补充,你一定很想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伙伴,告诉给在座的老师们。好,你可以下座位选择你的好伙伴共同一起来完成,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谁说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

生:……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建议:(出示小黑板)

■          写1篇小文;

■          编一个故事;

■          画一幅小画;

■          读出你的体会;

■          表演诗歌的情境。

师:你们认为这一个环节需要几分钟?

生:……

生进行,师完成。

……   ……

[教学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这教学追求的“千里之行”,与“始于足下”的预设和谐相生。许多教师在课前挖空心思假设过程:学生会如何?我该怎样引?课前就对结果了然与心。如此编导的生成,也很难说是主体性原则的真正体现。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学生出乎预料的学习热情和无法抑制的创造力的出现,虽然有赖于教师突破束缚,搁浅教案,但是,摈弃学生熟读成诵的“预设”前提,这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也很难呈现。请让孩子们尽兴诵读吧!作为教学的主体,生成不能没有学生预设——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中年级的学生,已有能力进行课前预习,了解作者背景,以及识记生字新词,让学生课前自学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节省了有效的课堂诵读时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在诵读中,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入情入境,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同身受。本案例中,教师没有惯于传统让学生理解具体的诗句,而是先让学生熟读成诵,成诗在胸。实际上,学生在诵读积累中已经完成了一次次言语精神的同构。此时,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和音韵才有丰富的感悟。教师也没必要一遍遍地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意识上和理念上的到位要比语言的表达重要得多”。就感觉的东西与学生纠缠不休,必将使学生处心积虑揣摩老师意图,感受言不由衷夸夸其谈。

入情悟境,百态千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如临其景,如见其人,如悟其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案例中,学生边诵读边想象,深切地体会到早晨霞雾缭绕的白帝城之美,领悟了诗人“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神采,搭乘轻舟下江陵的惬意,感受到山峡峰峦叠嶂的气势。传统教学的讲解被读取代。学生熟读自悟的体会才是最个人最独特的。但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尊重和珍视学生的独特视角”,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在这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诸如对比阅读,发挥想象,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古诗教学既不能淡化语文本体,也不能偏废人文内涵。这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内心的体验,看重其想象、直觉和创造性。但这些并不是以往支离语言一问一答诗句理解所能达到的。教师先入为主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无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学生反复诵读诗文,整体感知,进行个性化解读,老师在交流汇报中积极有效的指导,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导向。

20 148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