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律长征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七律 长征》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句意思,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自制长征路线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播放歌曲《长征》,学生认真欣赏。
师: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
生:《长征》。
师:对,是《长征》。长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中国革命前程的关键环节,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历史。长征途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以前,同学们在语文课本中也读过一些,谁能说说?
生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
生2:《金色的鱼钩》。
生3:《丰碑》。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一首七律诗——《长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七律诗,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生:有!
师:老师也同样有信心!
(二)、资料展示
师:前几天,老师叫同学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请拿出来,向大家展示,并说说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生1:我简要地介绍《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红军……我是从《重点难点》上找到的。师:你能善于利用工具书,真好!
生2:我从五年级的书上查到红军长征的简介,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生3:我从初中的《历史》书上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并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
师:你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许许多多座山,渡过了许许多多条河,走过了许许多多个省市,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谢谢你!谁能说说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哪几个省?
生4:我能!我从《社会》书上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用了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经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和陕西十一个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能从不同的渠道收集有关资料,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大家拿出自制的长征路线图,互相交流欣赏。
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交流。
师:老师也画了一张路线图,请一位小导游上来,带领我们从福建一直游览到陕西。
小导游上台: 请大家跟着!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一带出发……
师:真不愧是一名出色的导游!谢谢你!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丰富多彩,可惜我们不能锁住时间,其他资料只能课后再交流。
(三)、检查自学
1、师:请一个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指名读
2、师:学贵以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
3、师:爱提问题是我们班同学的一大优点!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我不大明白。
生2:我不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生3:“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
生4: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
生5: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这些同学是围绕什么来提问题的?
生1:他们是围绕“预习要求”和“思考·练习”来提问题的。
生2∶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提。
师:你们听得很仔细!可见,同学们都能根据“预习要求”、“思考·练习”,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预习,真棒!
(四)、探究感悟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并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认真读文,并在四人小组里大胆交流,互相帮助。教师仔细巡视,参与交流,热情鼓励。
师:通过合作学习,你一定收获不小,请大胆说出来,让我们与你一同分享。
生1:我读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意思是: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把历经的种种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万水千山”形容无数的山、无数的水。隐含困难多,艰险多。
师:不错!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吗?
生1:我先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再把词意连通顺。
师:这是理解诗句意思的一种好方法。
生2:我理解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金沙江水流湍急,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桥上只剩下十几根铁索,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师:这么难理解的诗句,你都能理解,真了不起!能介绍你的方法吗?
生2:能!我是借助《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故事来理解的。
师:这又是理解诗句意思的一种好方法。可见,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要根据具体内容,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
生3:我明白了……
生4:我能回答“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从二到八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我是这样看出来的:课文二到八句的意思是,红军把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过的小泥丸。金沙江激流拍岸,红军采用巧妙的办法渡过了,心情无比欢快;飞夺泸定桥惊险悲壮,但红军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也取得了胜利。更让红军感到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取得了长征胜利,红军个个都笑逐颜开。这些内容都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你的回答精彩极了!让老师非常惊喜!其他同学肯定不甘示弱,谁再来说说?
生5:我也认为从二到八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从二到八句了解到,红军把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腾细浪的五岭”,“走泥丸的乌蒙”,“激流拍岸的金沙江”,“铁索寒的大渡河”,“千里雪的岷山”,红军都不放在眼里,都一一克服了,最后取得了长征胜利。这不正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吗?
师:你也让老师刮目相看了!不过,同学们从刚才的发言中发现什么了吗?
生摇头。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刚才说道:“‘腾细浪的五岭’,‘走泥丸的乌蒙’……红军都不放在眼里。”就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没发现什么?
生6:我知道了,“腾细浪的五岭”,“走泥丸的乌蒙”应该改为“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
师:你终于听明白了,老师很高兴!可见,当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我们应该仔细倾听,认真思考,才能从中发现问题。
生7:我体会到了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赞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8:这首诗赞颂了红军坚强不屈的精神。
生9:这首诗赞颂了红军不畏艰险、顽强战斗的精神。
生10:这首诗赞颂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同学们都能正确体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能说说是怎么体会的吗?
生11:我是通过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体会到的。
师:你能学以致用,真不简单!
生12:我是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的。
师:那你能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吗?
生12:我能。“11 长征红军不怕……”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学生评议——该生展示朗读——另一名学生评议——该生展示——师生评议
师:老师来读一遍好吗?
生:好!
老师认真朗读,学生仔细倾听。
师:觉得怎样?评一评?
生1:我觉得老师读出了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对每句诗的后三个字以及“更喜”读得重些、慢些。
生2:“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读得比较轻快,读出喜悦的语气;“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读得比较低沉,突出了惊险悲壮。
生3:最后两句诗,读出了无比喜悦的语气。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评得这么认真。相信同学们都能超过老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展示一遍!
学生们兴致很高,尽情展示。
(五)、总结迁移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生1:我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2:我想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
生3:我以前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总是退缩不前。以后,我要跟红军一样,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评评老师写的生字作业,然后在自己的生字本上写一遍,力求超过老师。
板书设计:
长 征
远征难 不怕
五岭 腾细浪
乌蒙 走泥丸
万水千山 金沙 云崖暖 只等闲
大渡 铁索寒
岷山 更喜
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点评: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教者导语精练到位,激励性语言恰到好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律长征》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 [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 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 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 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 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 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 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 长征》] 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 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 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 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板书: 七律 长征
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 无畏乐观 ↓
附:《排律·长征》
排律·长征 于 彬
奔赴国难万里征,北上抗日夜兼程。
湘江鏖战江水碧,乌江强渡鬼神惊。
龙争虎斗占遵义,四渡赤水出奇兵。
金沙江面桨声悦,大渡河上铁索鸣。
腊子口内沐血雨,直罗镇中浴腥风。
统一战线逐倭寇,再燃星火照天明!
《七律 长征》教案4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律 长征》(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 长征》是第1篇。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七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合作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品味想象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交流资料,引出诗歌。
上课伊始,出示毛主席图片,让生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顺势引出本课课题《七律长征》。我的导语是:同学们,画面上这位伟人是谁?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你能谈一下你对毛主席的了解吗?生交流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
接着解题:七律指的是什么?长征二字会让你想到什么?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长征路线图,在长征奏鸣曲中,师介绍长征的时代背景及长征历程。由此引出诗歌。
设计目的: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初读诗歌,抓住主旨。
1、引出诗歌后,教师播放诗歌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宏伟气魄。让学生带着这种心灵的震撼走进长征路
听录音后让学生自读诗歌,然后检查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要求读出诗歌的恢弘气势。
此环节目的就是一个读字。录音起一个引领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把诗歌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意味。
2、在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诗歌主要写的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那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引导学生理解句意。通过“不怕、只等闲”感悟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此环节教学是为下面学生自学引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议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抓住“逶迤”“磅礴”“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二是设置情境,把学生的心引导到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体验红军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三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教学中按照:自读自悟 ——交流提升——情感朗读——升华感情这四步来进行。
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默读剩下的诗句,理解诗句意思,你从哪句诗、那个词感受到红军战士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结合收集的资料在书上写出体会。学生自学后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找学生交流“五岭”“乌蒙”指的是什么,“逶迤”“磅礴”如何理解。透过“逶迤、磅礴”这两个词,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五岭,怎样的乌蒙?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山高山险。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险。“红军战士是在吃不饱穿不暖,前有敌军后有追兵,上有飞机下有大炮的情况下攀山越岭。那凛冽的寒风,那漫天的飞雪,那陡峭的悬崖,那隆隆的炮声,真是难上加难!可在红军眼里,连绵不断的五岭就像细小的波浪轻松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就像泥丸在脚下滚过。”在此感悟基础上,教师激情朗读这句诗,让学生感悟到“红军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让学生讲解收集到的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此处教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我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播放《长征》歌曲。
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听着一句句振奋人心的歌曲,你想过没有,红军战士走过这二万五千里征途靠的是什么?
教师引出这就是长征精神。
让我们心怀崇敬再次走进长征。
集体诵读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引导学生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情导入:
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1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长征)
二、话说长征
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2、《丰碑》插图(问题: 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
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湖南等11个省(出示课件: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25000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课件适时出示)。毛主席挥毫写下了《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范读(课件出示:唐国强的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阅读收获。(交流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句子)
4、细读全诗,理解句子。
抽生读,领读,老师引读,分男女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老师结合同学们的朗读再次进行点评指导。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的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诗句时,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引导,如:诗句中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暖”“寒”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相关画面。
师:真不错!好,我们轻松一下(播放长征歌曲)
师:欣赏了这首歌曲,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朵仿佛听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生:我仿佛……
师:是啊!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读吧!
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能背吗?有谁敢来背背?
学生背诵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长征的艰苦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长征精神过时了吗?我们要学习红军的什么?
生:我们要像红军战士那样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红军精神 永垂不朽)
学生齐读板书。
师:是啊!自从盘古开天地,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课件出示:在毛主席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革命的气势是不可阻挡的!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师:你们看,面对那样的千难万险,红军战士都只把它们当做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而已,在诗中,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主席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一代伟人毛主席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几首诗,领略一下毛主席的豪壮气魄!
(课件)1、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2、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只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其实,毛主席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毛主席一生所作诗词甚多,读毛主席的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能领略到领袖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该设计曾参阅了绵阳市先锋路小学刘登老师等的《长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