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教案(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应用题教案(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应用题参考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
(3)如果想先算+()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与的和;
(2)5与的差;
(3)100与的积;
(4)25除以5;(5)25除5;
(6)30个的和;
(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
(8)乘以4的积除以10;
(9)的5倍减去7的差;
(10)与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与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
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
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
(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5]
=12÷[×5]
=12÷
=。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 12是被除数,除数是()×5所得的积。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②不加中括号行不行?(不加中括号不行,因为如果不加中括号,就不能先算出积了。而要先算出12÷()的商,这样不符合题意。)
(4)练习:列出综合算式。
①减去加上的和与的积,差是多少?
②最大的一位纯小数与最小的一位纯小数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③加上5的和乘以8,所得的积去除5,商是多少?
④乘以的积,减去9除的商,结果是多少?
订正:
①(+)×;
②()÷(+);
③5÷[(+5)×8];
④讨论哪个算式正确?
(×)-(÷9)(×)
×÷9()
思考:
为什么第②小题要用两个小括号,而第④小题不能用小括号?(因为第②题如果不用两个小括号,就不能先算差与和,只能先算商,这样不符合题意。而第④题不用括号,也先算积与商,这时就不必使用小括号。)
(5)小结:
解答文字题时,必须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综合算式,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时,必须使用小括号或中括号。
2.学习例6:
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时,下午工作时。如果按每时铺路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分步解答后讲解。
解法1:
①上午铺路多少米?×=(米)
②下午铺路多少米?×=(米)
③一天共铺路多少米?+=388(米)
解法2:
①一天共工作几时?+=8(时)
②一天共铺路多少米?×8=388(米)
答: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388米。
(2)用综合算式解答。
解法1:
×+×
=+
=388(米)
解法2:
×(+)
=×8
=388(米)
(3)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讨论得出: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符合乘法分配律。
(4)小结:
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因为需要先算和,如果不加括号,只能先算积,而后算和,所以必须要加小括号。)
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也应添上括号。然后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反馈
:2。
(1)先分步计算。
(2)用文字叙述出题目的意思:
①78除以加上减去的差所得的和,商是多少?
②加上减去的差,所得的和去除78,商是多少?
(3)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20-(+)]×;
(2)×3+×3和(+)×3。
思考:
例6及“做一做”第2题为什么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例6的每份数相同,做一做第2题的数量相同,所以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如果相乘的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就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3.选择正确算式填入( )内。
(1)小明买了5本练习本元,5本田格本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本田格本多多少元?
①÷÷5
②()÷5
正确的算式是( )。
(2)第一小队7个人,共摘苹果千克,第二小队5个人,共摘苹果千克,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比第二小队平均每人少摘多少千克?
①÷÷7
②÷(7-5)
③(+)÷(7-5)
④÷÷5
正确算式是( )。
4.课后作业:P43: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正确地使用括号。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括号,复习中通过改变运算顺序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括号的作用。
较复杂的文字题是由简单的文字题组合而成的,因此首先复习了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不同的叙述方式,为解答较复杂的文字题做好铺垫。
例5的教学采用“缩句”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题意,先明确求商,再分析,找出被除数和除数,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过程,明确解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答后,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加中括号”。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例6则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看到括号和运算顺序的关系。并通过对例6和“做一做”2的分析,得出如果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则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规律。
练习中的选择题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除法,并明确只有除数相同时,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略)
应用题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第86、87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连续比较是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初步掌握用综合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头提问题:
(1)面粉28千克,大米比面粉少5千克,?
(2)班级图书柜里有科技书2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
学生根据题的问题,口答算式。
2、教学准备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3)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柏树多少棵?
(4)第一个问题怎样求?第二个问题呢?
3、引入新课
如果去掉刚才提的问题,你会解答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①学生读题
②说说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③根据条件画线段图。
15棵
松树
6课
柏树
8棵
杨树
④求杨树有多少棵?就是求线段图上的哪一段?你会算吗?
⑤学生尝试解答
⑥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5+6=21求的是什么?
21+8=29求的是什么?
⑦同桌互相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⑧小结:这里的三个条件是连续比多少的,解答问题时,可以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第3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2、教学“想一想”
(1)把第一个条件改为
①柏树比松树少6棵
②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一比
讨论:
(1)这三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道题为什么都要先算柏树的棵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1)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2)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九第1题
⑴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⑵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九2、3、4、5题。
应用题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式解题。
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出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进行解题。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40÷560÷580÷5
100÷545÷348÷4
46÷2420÷7
2、笔算
654÷3498÷8555÷6
768÷9368÷4490÷8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
2、出示例题
有两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方法1、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2、4×2=8(层)
224÷8=28(本)
①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24÷2=112(本)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4×2=8(层)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③指名回答刚才这题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全班校对。
2、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四、全课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4——7题
应用题参考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两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两次单位“1”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一)指出下面分率句中的单位“1” .
1.乙是甲的
2.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
3.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4.乙的 相当于甲
5.1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排球价钱的 倍
(二)口头分析并列式解答
1.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华储蓄了多少元?
2.小华储蓄了15元,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三)引新:刚才复习的两个题,同学们完成的很好,现在将这两个小题,组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组编的例题
例2.小亮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思考讨论
(1)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又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汇报思路讲方法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看作单位“1”,可以求出小华储蓄的钱: .根据“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看作单位“1”,再标出小新的储蓄钱: .
由此基础上试列综合算式:
(二)巩固练习
小华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华的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 ,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分析数量关系,独立画图并列式解答.
2.学生板演.
(张)
(张)
答:小明有40张.
3.综合算式
三、归纳、明理
用连乘解答的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是什么?”
1.认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2.确定单位“1”找准数量关系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准“量”、“率”对应关系,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3.列式解答
板书: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
画图来分析,列式不用急.
四、训练、深化
(一)联想练习根据下面的每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 .(如,梨是单位“1”;苹果少,梨多;苹果比梨少 等)
2.修了全长的
3.现在的售价比原来降低了
(二)先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鸭的孵化期是鹅的 ,鸡的孵化期是鸭的 ,鸡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2.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下,小强跳的是小明的 ,小亮跳的是小强的 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三)提高题.
六年级有三个班参加植树,___________,二班植树棵数是一班的 ,三班植树棵数是二班的 倍,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一)六年级同学收集了180个易拉罐,其中 是一班收集的, 是二班收集的.两班各收集多少个?
(二)长跑锻炼,小雄跑了3千米,小雄跑的 等于小刚跑的,小勇跑的是小雄的 .小刚和小勇各跑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的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钱?
教案点评: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求的是谁的几分之几,分数乘法应用题,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分析能力的体现。是我们课堂的叫目标之一。
这节课是分数应用题的第二节。学生已具备初步分析已知和找单位“1”的能力,但是增加了一个条件,并增加了一个数量。要利用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共同讨论中理解已知条件,有利于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教师再配以线段图加深强化学生理解题意,以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和飞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变换条件,有助于学生灵活分析,防止定势。
上一篇:春季开学第一课教育教案精编5篇
下一篇:哲学与人生教案(整理(通用4篇)